第一节 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2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
分类号: F279.23
页数: 2
页码: 224-2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供销社历史沿革、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供销社打破“大锅饭”推行大包干经营体制,实行柜组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过多轮承包经营管理。2000年11月,供销社全面改革,企业与全部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着重抓好农资、烟花爆竹、图书发行等专(主)营商品的经营工作。
关键词: 供销社历史沿革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

内容

一、管理机构沿革
  1951年1月3日,罗溪双溪乡农民集资创办晋江县第一家合作社,社员603人。1952年6月晋江县合作总社成立,随后确定以区建社的原则。同年8月底,马甲、河市供销社成立,社员分别有2124人、4746人。供销社遵循办社宗旨,把服务农村支援农业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根据农时季节,做好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广大农民依靠供销社及分布各农村中的代销点进行供应,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三个基层供销社还设货挑担6担,送货到偏僻山村。
  1958年7月,国营与合作商业合并,基层社改为商业局办事处,仍挂供销社牌子。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基层供销社按公社设置,当时洛江今域河市、马甲、罗溪3个供销社。1971年初,晋江县罗溪、马甲、河市公社划入泉州市,晋江县河市供销合作社、马甲供销合作社、罗溪供销合作社随之划入。1977年1月,恢复泉州市供销合作社机构后,立即进行供销社组织整顿,重建规章制度,调整经营网点,扶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供销合作事业又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3年,进行体制改革,以全民改集体(所有制)为核心,恢复原来供销社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特点,逐步办成农村商品生产综合服务中心。各基层社通过清(增)股、分红、扩股,增加民办因素,召开市社和基层社两级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本级理事会、监事会(或社务委员会)。
  1997年,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河市、马甲、罗溪3个基层供销社和城东供销社琯头网点划归洛江区,由区经贸局代管。
  2000年11月,供销社全面改革,企业与全部职工(共129人)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发给安置费,返聘6名管理人员,通过盘活现存资产,着重抓好农资、烟花爆竹、图书发行等专(主)营商品的经营工作,使供销社摆脱债务包袱和人员包袱。
  二、经营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原有全民、集体企业经营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甚至放开。1986年,供销社系统打破“大锅饭”推行大包干经营体制,实行柜组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先后经过5轮(1承包轮期为3年)15年的承包经营管理。
  至1992年,原鲤城区河市供销合作社下设门市部25个,共有干部职工75人,资产总值234.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52.7万元),当年购进总额179.2万元,销售总额191.0万元。原鲤城区马甲供销合作社下设批发部1个、门市部20个、购销站2个、茶果场1个,共有干部职工68人,资产总值34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66.6万元),当年购进总额192.5万元,销售总额246.5万元。原鲤城区罗溪供销合作社下设批发部1个、门市部31个、购销站1个、联营茶果场1个,共有干部职工75人,资产总值23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30.4万元),当年购进总额194万元,销售总额162.6万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供销社经营管理机制问题,职工存在“大锅饭”思想,包盈不包亏,企业部分费用无法分摊,以及历史遗留的问题,如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农村的一些低息贷款转嫁给供销社,造成供销社较大资金包袱。加上城镇改造拆迁,供销社原有的网点破旧,地段优势尽失,经营网点和经营项目逐步减少,供销社逐步走入困境和衰落,迫使企业需要转换机制。2000年11月,供销社改制,其业务从商品经营为主转为“资产经营与商品经营”并举,主要抓好供销社资产(门站、仓库等)的租赁承包经营,同时继续开展农资、烟花爆竹、图书发行等专(主)营商品的经营。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机构

河市供销社
相关机构
马甲供销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