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2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洛阳桥闸、钟洋拦河闸和陈三坝等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 洛江区 水利 引水工程

内容

一、洛阳桥闸
  洛阳桥闸位于洛阳江下游、洛阳古桥上游500米处。桥闸为石砌结构,顺水流方向总长72.9米,其中闸室部分18.4米,水泥浆砌条石4层,厚1.30米;上游铺盖长14米,黏土铺盖厚1米,上部水泥沙浆砌石厚25厘米;下游消力池长17米,水泥砂浆砌条石3层厚99厘米;护坦浆砌条石长3.5米;干砌块石长9.5米;防冲槽抛石长10.5米。基础地质由北向南逐渐变化,北面桥闸台基为岩石,1—8孔为风化土,9—18孔为灰色海沙。南面闸台基是海泥土,采用换填沙基厚2.0—3.5米,上游铺盖端及闸踵、趾各设板椿一道长4米。闸后石拱桥32孔,每孔净宽5米,桥面宽9米,设计标准汽-15、拖-60,桥闸两端公路接线长2千米,其中填滩地1.1千米。桥闸根据地基地质变化情况,纵向闸孔中间设沉陷缝8条,横向设沉陷缝2条,缝间有止水措施。桥闸北岸渠道进口设3孔水闸1座,每孔净宽2.2米,下接惠东南干渠,通过流量14.0立方米每秒(其中北渠引水12立方米每秒,洛阳江引水2立方米每秒)。桥闸南岸公路端设1孔排涝闸1座,净宽3米,排泄闸内右岸堤内的涝水。
  二、钟洋拦河闸
  钟洋拦河闸位于河市镇,所在河流洛阳江支流东溪,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集雨面积63平方千米,重现期校核10年,坝顶长60米,闸底高程9.5米,工程规模中型,洪水流量设计492立方米每秒,水闸孔数10个,每孔净宽4米,闸门形式为平板门,启闭机台数10台。
  三、陈三坝
  旧名“丰谷陂”,位于洛江区双阳街道阳江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和利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为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初建时,陂长99.9米,宽42.29米,深4.33米。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石碑仍在村中)。不久,陂前崩坏,民众流离不得返,后再组织修好陂堤,将改道的水流引循原道,恢复灌溉。坝南、北面各设置排水渠。坝南灌溉鲤城区的城东和双阳华侨农场,约66.67公顷;坝北灌溉洛阳镇陈坝、霞星等村农田500多亩。1963年,乌潭水库建成后,陈坝等村农田直接引乌潭水灌溉,不再用陈三坝水。同年冬,该坝整修,建五坎石闸,每坎1.8米。整修工程的劳力和经费由双阳华侨农场负责。在民间流传的说法里面,又称该堤坝为陈三所建,是陈三和五娘从潮州回到梧宅村后,热衷善事的结果,因村中农田灌溉需要,陈三就在村中小溪建了陈三坝,造福周边几万亩田地。后文史界人士猜测,关于陈三坝的由来,陈三所为大概为重修,而非始建。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