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
分类号: F426.9
页数: 7
页码: 211-217
摘要: 本文主要涉及防洪治涝工程和灌溉工程,描述了阳江海堤、洛阳桥闸、万安海堤等防洪治涝工程的建设和加固情况,以及惠女水库等灌溉工程的蓄水、枢纽建筑、建设过程和除险加固工程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水利

内容

第一节 防洪治涝工程
  1962年,兴建阳江海堤,堤长5.69千米,保护村庄2个,受益面积280公顷,人口3456人,保护工农业产值225.04万元。1974年,兴建洛阳桥闸。1995年,阳江海堤列为省定千亩以上海堤达标加固项目,该堤分为阳江段和后埭、杏宅段。阳江段长2.887千米,堤顶高程6.521—7.161米(黄海高程下同)堤顶宽2.0—2.6米,历史最高水位5.121—6.121米(黄海);后埭、杏宅段长2.802千米,堤顶高程5.321米(黄海),堤顶宽3.0米,历史最高水位4.621米(黄海)。洛阳桥闸正常运行时,关闸拦水,杏宅、后埭段江堤,长期处于高水位运行,砂堤段渗漏较大,给工程运行和安全带来隐患,垦区由于受排涝渠断面偏小及海潮顶托的影响,经常造成积水内涝。1996年该海堤加固通过达标验收。
  1998年,中亭海堤和见边海堤连接成为万安海堤,位于万安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国道324线,南至城东乌屿桥头,全长2625米,保护面积3200亩。万安海堤地处泉州湾内,历史最高潮位4.94米,多年平均潮位4.15米。2003年8月31日至12月22日,达标建设海堤864.73米,加固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堤顶高程5.80—6.30米,防浪墙顶高程6.60—7.10米。海堤结构为堤身迎水坡以干砌条石碎石垫层护坡和干砌条石陡墙,墙背铺设土工布护土堤,护坡型式坡脚在滩涂面以下,为砂垫层和干砌条石护坡脚,陡墙形式打松木桩,桩面以下砂垫层。护坡与陡墙以锥坡形式衔接,堤顶宽6.0—2.1米。
  第二节 灌溉工程
  一、蓄水工程
  (一)惠女水库
  惠女水库坝址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的大型水库,集雨面积105.8平方千米,原设计正常蓄水位81.00米高程(罗零高程,下同),死水位58.25米,有效库容8748万立方米,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83.00米,校核洪水位84.23米,总库容1.26亿立方米,水库移民高程84.50米,赔偿高程83.00米。
  1958年7月惠女水库工程动工建设,1960年3月建成。1977年6月,经省水电厅批准,大坝进行保坝加固,防洪标准改为3天降雨量1000毫米(约一万年一遇),原溢洪道堰顶高程由81.00米降至77.6米;保坝后,校核洪水位83.95米,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81.30米,正常蓄水位77.6米,总库容1.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484万立方米,死库容1216万立方米。惠女水库为惠安县惠女水库管理局管辖,
  1.枢纽建筑
  枢纽建筑由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涵洞4部分组成。
  大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2.5米,坝顶长350米、坝顶宽9米。在坝顶砌防浪墙一道,墙顶高程86.5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山坳处,开敞式,加固前堰顶高程81米,保坝加固时炸深3.4米,高程为77.6米,平顶段宽50米(有石拱桥1座,计5跨),陡坡段宽30米,设计最大泄洪流量为1150立方米每秒,末端为挑流消能。
  输水涵洞:2条,其中一条为有压钢筋混凝土圆管,长度为145.6米,1981年6月,套钢管建坝后电站;另一条为无压石砌拱涵,设计通过流量各10立方米每秒,进口各设放水孔两排,上下共4个。
  放水设备为双臂式铸铁转动门盖,采用2台各5吨手摇卷扬机进行启闭据观测,大坝累计沉陷472毫米,先后发生四次纵向裂缝,全长约173米,深3.5米,缝宽0.02米。大坝坝坡白蚂蚁危害严重,曾采用毒、杀、灌、诱等方法处理。
  2.建设过程
  1958年,惠安县政府成立乌潭水库工程指挥部。1959年,组织灌区指挥部。在大坝劳动的1.5万名民工中,妇女占85%以上,约1.3万人。渠道开工以后,从大坝到渠道4万多名民工,仍然是以妇女为主,这大批的女民工中,年纪大的有五六十岁,年轻的十五六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惠安部队两个团及汽车连官兵,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支援水库建设。
  1959年2月,乌潭水库改名为“惠女水库”。1960年春节前夕(2月10日),大坝主体工程胜利建成。水库(含灌区)工程完成土石方1741.02万立方米,投工2626.93万工日,总投资3200万元(不包括群众投劳折价),其中坝区加固投资100万元。1971年,惠安县革委会根据群众意见,把“惠女”的“女”字改为“安”字。1973年,水库成立管理处后,又恢复“乌潭水库”的原名。
  3.除险加固工程
  2002年7月,福建省水利厅批准对惠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根据设计方案,惠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分为主坝防渗加固和输水涵洞改造工程、主副坝坝面及溢洪道加固工程、水库调度监测中心管理及围墙工程、坝上供电设施及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水情测报与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防汛仓库及附属设施工程6个单位工程。2003年10月,除险加固工程开工,概算总投资2935万元。2005年2月,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2007年底,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竣工验收,惠女水库病险问题基本解决。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累计投资2547.44万元,节约工程投资387.56万元。2006—2007年,惠女水库放水灌溉累计54天,放水1528万立方米,售电423万元。
  4.效益
  水库建成后,根据1960—1990年统计,平均年来水量7107.13万立方米,平均年降雨量1359.9毫米,年来水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有1961年、1973年和1983年,年来水总量低于3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和1978年。山美水库惠安灌区建成后,1988年,经省、市水利部门核实,划定乌潭水库灌溉面积为8.41万亩,山美惠安灌区为12万亩。受益前,灌区平均亩产281.5千克,1980年,灌区亩产达547千克。
  附:惠女水渠
  1959年11月动工,1962年夏季部分受益,1965年配套工程基本结束,全面发挥效益。建成干渠3条,82.83千米(其中砌石防渗29.45千米),灌溉千亩以上支渠11条91.36千米(其中砌石防渗16.66千米)。全灌区较大建筑物144座,总长度8099米,其中在洛江区域主要建筑物有:
  南塘渡槽:为乌潭渠道全线的咽喉工程,1959年9月动工,1960年7月竣工。全长180米,渡槽净长108米,顶宽3.05米,分为5跨,每跨跨距20米,桥墩高35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每秒。浆砌条石4800立方米,填土方3.90万立方米,投工26.60万工日。
  小溪渡槽:长120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每秒。
  (二)小(一)、小(二)型水库
  1965—2006年,洛江区建设小(一)型水库5座,总库容570.6万立方米,集雨面积39.5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8.73平方千米。建设小(二)型水库1座,总库容53.6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700亩。从坝型看,1990年前,选用均质土坝;1990年后,新建的小(一)、小(二)型水库选用重力坝、双曲拱坝、单曲砌石拱坝。全区小(一)、小(二)型水库功能为农业灌溉。
  第三节 引水工程
  一、洛阳桥闸
  洛阳桥闸位于洛阳江下游、洛阳古桥上游500米处。桥闸为石砌结构,顺水流方向总长72.9米,其中闸室部分18.4米,水泥浆砌条石4层,厚1.30米;上游铺盖长14米,黏土铺盖厚1米,上部水泥沙浆砌石厚25厘米;下游消力池长17米,水泥砂浆砌条石3层厚99厘米;护坦浆砌条石长3.5米;干砌块石长9.5米;防冲槽抛石长10.5米。基础地质由北向南逐渐变化,北面桥闸台基为岩石,1—8孔为风化土,9—18孔为灰色海沙。南面闸台基是海泥土,采用换填沙基厚2.0—3.5米,上游铺盖端及闸踵、趾各设板椿一道长4米。闸后石拱桥32孔,每孔净宽5米,桥面宽9米,设计标准汽-15、拖-60,桥闸两端公路接线长2千米,其中填滩地1.1千米。桥闸根据地基地质变化情况,纵向闸孔中间设沉陷缝8条,横向设沉陷缝2条,缝间有止水措施。桥闸北岸渠道进口设3孔水闸1座,每孔净宽2.2米,下接惠东南干渠,通过流量14.0立方米每秒(其中北渠引水12立方米每秒,洛阳江引水2立方米每秒)。桥闸南岸公路端设1孔排涝闸1座,净宽3米,排泄闸内右岸堤内的涝水。
  二、钟洋拦河闸
  钟洋拦河闸位于河市镇,所在河流洛阳江支流东溪,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集雨面积63平方千米,重现期校核10年,坝顶长60米,闸底高程9.5米,工程规模中型,洪水流量设计492立方米每秒,水闸孔数10个,每孔净宽4米,闸门形式为平板门,启闭机台数10台。
  三、陈三坝
  旧名“丰谷陂”,位于洛江区双阳街道阳江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和利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为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初建时,陂长99.9米,宽42.29米,深4.33米。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石碑仍在村中)。不久,陂前崩坏,民众流离不得返,后再组织修好陂堤,将改道的水流引循原道,恢复灌溉。坝南、北面各设置排水渠。坝南灌溉鲤城区的城东和双阳华侨农场,约66.67公顷;坝北灌溉洛阳镇陈坝、霞星等村农田500多亩。1963年,乌潭水库建成后,陈坝等村农田直接引乌潭水灌溉,不再用陈三坝水。同年冬,该坝整修,建五坎石闸,每坎1.8米。整修工程的劳力和经费由双阳华侨农场负责。在民间流传的说法里面,又称该堤坝为陈三所建,是陈三和五娘从潮州回到梧宅村后,热衷善事的结果,因村中农田灌溉需要,陈三就在村中小溪建了陈三坝,造福周边几万亩田地。后文史界人士猜测,关于陈三坝的由来,陈三所为大概为重修,而非始建。
  第四节 饮用水工程
  一、城镇供水工程
  1997—2006年,洛江区乡镇企业发展及双阳万亩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外来人口剧增,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洛江区经济发展的瓶颈。1993年,万安开发区自来水公司投建日产水量3万吨,供万安开发区企事业和中心城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1995年,对含氟量超标的河市中心供水工程重新改造扩建,取河市祭溪溪水净化作为饮用水水源,日产水量1000吨。1998年,建设10.3万立方米库容的罗溪路源水库,解决当地村民吃水和农业灌溉问题,总投资60万元。1999年,琯头、桥南、杏宅三个村实现通自来水,建立万安水厂一级水资源保护区;铺设日产水量0.5万吨马甲镇供水工程管道;引新南水库供水双阳镇区。2001年,马甲建成制水净水厂,由于仰恩大学规模不断扩大,需水量不断增加,翌年扩建二期供水工程日产水量1万吨。2002年,双阳镇中心供水工程建成,日产水量3000吨。2004年,新建马甲小(一)型宫迹水库作为供水厂后备水源,2005年6月竣工蓄水。至2007年底,洛江区兴建供水工程4处,每日供水规模1.89万吨,受益人口37120人,总投资1599万元。
  二、农村饮水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洛江境域村民饮水用水来源主要靠河水、山涧泉水、山塘蓄水等,卫生条件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水工程逐步引起重视。1978年,国务院确定把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划归各级水利部门负责后,每年从农水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帮助人畜饮水困难的乡(镇)、村兴建人畜饮水工程。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日趋频繁,水源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加上原有供水设施简陋老化,无直接过滤消毒直接引小溪水、山泉水或挖水井提水解决,严重影响群众饮用水安全。河市个别乡村地下水含氟量高达38毫米每升。
  1997年建区后,各级政府把解决农村人饮困难和乡镇供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先用自筹款,后用补助款,按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待验收合格后全部拨付的方式,促进饮水工程建设。
  2000—2004年,洛江区政府研究制定《解决农村饮用水发展规划》。至2004年,全区农村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6.42万人,不安全9.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程度40.6%,自来水受益人口4.43万人,普及率29.54%。受益人口200人以上或日供水量20吨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工程52处,有净化设施12处,无净化设施40处,用水人口5.49万人。正规自来水22处,受益2.05万人;简易自来水103处,受益2.63万人;集中供水点4处,受益0.14万人。采用分散式代水有11万人,其中利用手压井、简井、大口井的人口7.89万人,引山泉水2.83万人,无人利用采集雨水方式供水。直接取用江河水、溪水、山泉水的人口0.29万人。
  2004年,省政府提出“六千”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决定用5年时间建设千万农民饮水工程,主要解决行政村部所在自然村通简易自来水。2004—2007年,洛江区建设36个村级供水工程,受益人口42195人,每日供水规模5742.1吨,投入资金545.439万元。平均每村投入15.15万元,受益人均供水规模每日0.14吨。农村供水由村委会直接管理,水价在0.5—1.8元每吨。仅2007年,9个村、社区(双阳新南、南山,马甲永安、杏川、马甲,罗溪永生、后溪,虹山苏山、前坂)10800名群众实施通自来水工程,总投资210万元。
  三、节约水资源
  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推行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合理制定城市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定额,开展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工作,降低工农业和生活耗水总量;开展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提高冷却水等的回用率。2007年,洛江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大于50%。推广应用节水型农业技术,减少水肥流失。合理利用水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合理利用水的养殖功能,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价值。按照“上蓄、中滞、下泄”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疏浚。合理分配“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保持“三水”平衡。科学合理兴建水利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科学认证跨区域流域引水,保障本地区水生态安全。增加水资源输入及蓄存量,禁止盲目围垦,开展生态退耕,退地还江、退田还湖;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