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场
分类号: F324.1
页数: 1
页码: 206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加锥农场和双阳华侨农场的发展历程、经营模式和经济效益。文章详细描述了两个农场的创建背景、管理体制、产业规模、产值产量以及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方式等,反映了洛江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成果。
关键词: 农场 农业开发 洛江区

内容

一、加锥农场
  1958年,晋江县马甲公社创建加锥油茶场。1962年1月,晋江县接办称国营加锥农场。1971年1月,划归泉州市(县级)管辖。1998年9月,加锥农场由洛江区政府管理变更为区农业水务局管理。1999年,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对农场职工改制。2003年,加锥农场获福建省农业厅颁发的“福建无公害农产品龙眼基地”认证,同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2004年,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龙眼和官溪蜜柚基地建设蓄水池和喷灌系统。2005年,产茶叶5吨,柑橘5吨,龙眼22吨,其他杂果5吨,产值21万元。2006年,实施泉州市“龙眼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项目。是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推广龙眼“冬宝九号”60亩。2007年末,农场人口56人,在册职工人数3人。土地总面积10305亩,其中林地面积8295亩,茶果园面积1995亩,其他面积15亩。同年,产茶叶7.5吨,柑橘22吨,龙眼26吨,杂果7吨,产值19万元。
  二、双阳华侨农场
  1960年3月,创办双阳华侨农场,安置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主管,之前属晋江县管辖。该场由晋江县华侨工商农场、商业畜牧场和县林业苗圃(南山)3个单位和2个生产队组成。农场辖6个管区、34个自然村、50个居民小组。1970年2月,该农场下放为地方企业。1971年1月,归泉州市管辖。1978年5月,重新收归省侨办主管并进行扩建。此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场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除粮食生产外,着重发展建立龙眼生产基地,并发展其他企业如塑料厂、造纸厂、农械厂、碾米厂、糖厂等场办企业。
  1990年,全场人口3355人,其中归侨2002人,占59.7%。茶园70亩,年产茶叶4.5吨,果树2595亩,年产水果100.5吨。工农业总产值1251.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96.7%,农业产值占3.3%,职工年平均工资1562元。
  1998年4月,双阳华侨农场改制,建立镇一级人民政府,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改制后,双阳华侨农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资产,经济得到发展。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52亿元。2005年,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驻吕埔。当年工农业总产值7.3亿元。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业厅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双阳区
相关地名
双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