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场与农业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9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农场与农业开发
分类号: F324.1
页数: 2
页码: 206-207
摘要: 本章主要讨论了洛江区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不同主题,包括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业产品示范基地和中介组织。
关键词: 农场 农业开发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农场
  一、加锥农场
  1958年,晋江县马甲公社创建加锥油茶场。1962年1月,晋江县接办称国营加锥农场。1971年1月,划归泉州市(县级)管辖。1998年9月,加锥农场由洛江区政府管理变更为区农业水务局管理。1999年,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对农场职工改制。2003年,加锥农场获福建省农业厅颁发的“福建无公害农产品龙眼基地”认证,同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2004年,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龙眼和官溪蜜柚基地建设蓄水池和喷灌系统。2005年,产茶叶5吨,柑橘5吨,龙眼22吨,其他杂果5吨,产值21万元。2006年,实施泉州市“龙眼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项目。是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推广龙眼“冬宝九号”60亩。2007年末,农场人口56人,在册职工人数3人。土地总面积10305亩,其中林地面积8295亩,茶果园面积1995亩,其他面积15亩。同年,产茶叶7.5吨,柑橘22吨,龙眼26吨,杂果7吨,产值19万元。
  二、双阳华侨农场
  1960年3月,创办双阳华侨农场,安置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主管,之前属晋江县管辖。该场由晋江县华侨工商农场、商业畜牧场和县林业苗圃(南山)3个单位和2个生产队组成。农场辖6个管区、34个自然村、50个居民小组。1970年2月,该农场下放为地方企业。1971年1月,归泉州市管辖。1978年5月,重新收归省侨办主管并进行扩建。此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场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除粮食生产外,着重发展建立龙眼生产基地,并发展其他企业如塑料厂、造纸厂、农械厂、碾米厂、糖厂等场办企业。
  1990年,全场人口3355人,其中归侨2002人,占59.7%。茶园70亩,年产茶叶4.5吨,果树2595亩,年产水果100.5吨。工农业总产值1251.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96.7%,农业产值占3.3%,职工年平均工资1562元。
  1998年4月,双阳华侨农场改制,建立镇一级人民政府,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改制后,双阳华侨农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资产,经济得到发展。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52亿元。2005年,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驻吕埔。当年工农业总产值7.3亿元。
  第二节 农业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利调动集体力量,开荒造田,发展生产。
  1955年合作化运动中,开垦稻田,发动群众挖塘泥改良水田。1958年,开垦荒地,大搞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兴修水利。1963年,双阳华侨农场在洛阳江围海造田。1963—1965年,平整土地、挖掉小田埂,大力推广绿肥,提高地力;同时注重山地发展茶果生产。1971年,城东海堤(含洛江今域)动工,翌年11月合拢,围垦土地5000亩。建区后,洛江区重视农业综合开发,2001年实施河市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2万亩,总投资388.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6.76万元,筹资筹劳81.3万元,修建排灌渠长20182.4米,埋设管道5200米,蓄水池3座,机耕路长7340米,改良土壤1200亩,示范推广500亩,技术培训1018人次,建设田间防护林网5千米。
  2002年,洛江区实施马甲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6000亩,总投资202.6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71.52万元,筹资筹劳31.17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整修3座,新建电灌站7座,新建及整修灌渠9395米,架设电线路1110米,埋设地下管道840米,改良土壤635亩,新建机耕道路3140米,营造水土保持林1023亩,科技示范推广1016亩,技术培训1680人次。实施河市片节水示范项目,面积7000亩,总投资400.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4.5万元,筹资筹劳136.43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5座,蓄水池24座,架设电线路2595米,埋设地下管道19519米,改良土壤855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906亩,科技示范推广1612亩,技术培训1985人次。
  2003年,实施罗溪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7500亩,总投资32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8.6万元,筹资筹劳64万元,新建衬砌排灌渠12560米,新建电灌站2座,架设电线路570米,埋设地下管道15570米,改良土壤768亩,新建机耕道路2156米,营造水土保持林1600亩,科技示范推广1900亩,技术培训2035人次。实施马甲片节水示范项目,面积7000亩,总投资2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5万元,筹资筹劳55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5座,蓄水池24座,架设电线路1940米,埋设地下管道24210米,新建及整修灌渠7180米,改良土壤700亩,机耕路长970米,营造水源涵养林1995亩,科技示范推广1995亩,技术培训2054人次。
  2004年,实施罗马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8600亩,总投资506.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91.5万元,筹资筹劳114.8万元,完成新建、整修拦河坝2座,新建电灌站2座,新建及整修灌渠11520米,蓄水池4座,架设电线路3710米,埋设地下管道15770米,改良土壤1500亩,新建机耕道路18130米,科技示范推广1900亩,技术培训3631人次。
  2005年,实施马甲河市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8500亩,总投资562.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5.9万元,筹资筹劳136.5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3座,新建及整修灌渠21560米,蓄水池4座,埋设地下管道20600米,改良土壤3000亩,新建机耕道路7620米,技术培训1642人次。
  2006年,实施虹山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9000亩,总投资548.9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44.28万元,筹资筹劳104.7万元,新建拦河坝3座,整修加固拦河坝1座;新建衬砌引水排渠道18条,长12.88千米;埋设地下管道4条,长11.9千米;改良土壤3000亩;新建机耕路2条长4.42千米;完成沼气池工程200口;示范推广100公顷,技术培训3078人次。
  2007年,实施马河片中低产田改造及罗虹片水毁修复项目,面积1.4万亩,总投资867.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3万元,筹资筹劳174.7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整修加固拦河坝2座;新建、整修机电排灌站5座;新建机电井1眼,架设供电线路750米;新建衬砌引水渠道13条,长15.92千米;埋设地下管道1条,长2.35千米;整修小山池塘4座,新建小型蓄水池6座;改良土壤2000亩,新建机耕路8条长7.7千米;示范推广1000亩,技术培训1661人次。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