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195-197
摘要: 本节主要描述了洛江区家畜、家禽的品种和饲养情况,以及检疫防控措施。文章旨在介绍洛江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强调了检疫防控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养殖业 畜禽 洛江区

内容

一、品种
  家畜以猪、牛、羊为主。境内猪品种主要有传统的莆田黑猪和本地杂种猪,明代就有饲养,莆田黑猪主要是作为繁殖后代的母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两个品种是境内的主要猪种。21世纪80年代,引进瘦肉型丹麦猪和大、中约克猪;20世纪90年代,引进瘦肉型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其中又以长白猪为最多;1997年建区后,引进太湖母猪进行杂交配种改良。牛品种主要有闽南黄牛,用于农田使役。羊品种主要有戴云山羊(黑山羊)作为肉用。
  家禽以鸡、鸭、鹅为主,明代已有饲养。鸡品种主要有本地鸡作为肉用,白绒鸡作为滋补品,饲养较少;蛋鸡品种海兰褐壳,系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鸭品种主要有番鸭,作肉用;莆田黑鸭又称菜鸭,属蛋用鸭。鹅品种主要有本地鹅和狮头鹅,作肉用。
  二、饲养
  古代,畜禽均由农民单家独户饲养,畜禽生产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饲养业,鼓励支持农民饲养畜禽,畜禽生产发展较快,存栏数迅速增加。但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盲目强调集体饲养,畜禽存栏数大幅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家庭饲养畜禽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受批判,畜禽生产受到制约、发展缓慢。1978年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取消商品猪派购规定,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和推广良种、改革饲养技术,开展防疫灭病等“科技兴牧”措施,调动农民养禽畜的积极性,集约化经营得到发展。1990年,马甲镇祈山养殖大户吴继忠年饲养番鸭10万只。1991年后,落实发展畜牧业各项政策和措施,规模化养殖场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境域内畜牧业稳步发展,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2003年,泉州市政府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洛江区政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畜牧业加快发展。当年牛存栏5840头,出栏3623头;生猪存栏6.84万头,出栏14.31万头,肉产量1.0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82亿元(按当年现行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40867万元的44.6%。2007年,贯彻《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扶持引导,推进全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年,全区生猪存栏7.64万头,出栏14.83万头;牛存栏5647头,出栏5651头;羊存栏6378头,出栏9183头;家禽存栏83.82万只,出栏17.84万只;兔存栏4570只,出栏4820只。肉、蛋、奶总产量1.88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1.7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按当年现行价计算)3.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8亿元的52.59%。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散养畜禽逐年减少,转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奶牛、奶羊大部分舍饲,少数放牧。猪的饲养传统方式以舍饲为主,基本上是有啥喂啥,采用稀饲料饲养。20世纪90年末起,群养育雏越来越多采用自动控温电热保姆伞、红外线灯、烟道管等保温方法,部分家禽的孵化已转为机器孵化。
  牛、羊饲料以青草为主,冬、春季和泌乳期间,补饲农副产品饲料。猪饲料,农家个体少量喂养以泔水、粗粮、糠麦及青绿饲料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曾推广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的饲养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规模养猪则以配(混)合饲料为主。家禽饲料,历来采用粮食、菜叶、细糠等。20世纪70年代末,饲料工业开始发展。80年代后,广泛使用蛋氨酸、赖氨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保健助长等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1991年,协昌饲料厂建成投产,日生产配合饲料600吨。此外,区域内还有多个小型饲料厂先后建成生产。
  三、检疫防控措施
  (一)主要疾病
  猪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仔猪白痢、黄痢等17种;普通病有营养性水肿、关节炎、中暑、感冒等13种;寄生虫病有弓形体、姜片虫、蛔虫、肾虫等7种;中毒病有亚硝酸盐中毒、霉菌中毒等4种。危害较大的有传染性胃肠炎、副伤寒、白痢、弓形体等疾病。
  牛传染病有流感、结核病、流行腹泻等5种;普通病有胃肠疾病、劳役过度、风湿病、中暑等10种;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双口吸虫、锥虫、焦虫等16种;中毒病有农药中毒、毒菌中毒等5种。
  家禽传染病有鸡新城疫、鸡白痢、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疽;普通病有感冒、营养缺乏症;中毒病有食盐中毒、肉毒梭菌中毒、霉曲菌中毒、农药中毒;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绦虫。危害较大的是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
  (二)检疫防控
  1964年,泉州市(县级)成立畜禽检疫检验站,负责屠宰场、菜市场、牛墟场、仔猪交易所畜禽的检疫和肉产品的检验。乡(镇)的农贸市场由基层兽医站负责。每年对畜禽危害大的传染病进行防疫注射,逐渐形成制度,防疫密度逐年提高。1990年,境内畜禽疫病由鲤城区负责实行常年防疫,猪瘟发病率、死亡率从1986年的1.37%下降到0.4%,猪瘟、鸡新城疫和鸭瘟等病得到有效控制,猪肺疫基本消灭。2001年,洛江区、乡镇签订动物防疫责任状,明确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目标。2002年1月24日起,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2004—2006年,实行强制性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有高致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2种。同期,区与各乡镇投入的动物防疫经费逐年增加,开展严厉打击销售死猪及其产品专项行动。2007年,实行强制性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4种,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三、畜牧兽医与检疫机构
  1997年建区后,设立洛江区畜牧兽医站,加挂洛江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编制10名。2000年8月,设立区动物检疫站(编制6名)。2007年12月,整合洛江区畜牧兽医站、洛江区动物检疫站、洛江区农水渔业执法大队等事业单位承担的兽医行政执法职能,设立洛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核定事业编制4名;整合区畜牧兽医站、区动物检疫站的兽医技术资源,设立洛江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事业编制6名;同时设立洛江区畜牧站,作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事业编制3名。2007年6月,全区设置6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作为区农业水务局派驻各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编制各1名,负责辖区内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对辖区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等。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猪传染病
相关专题
牛传染病
相关专题
家禽传染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