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7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茶叶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189-19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洛江境域的茶叶种植历史、现状和丰山酸茶的特色及制作技艺。文章概述了洛江区种茶业的发展历程,从明代开始种茶,清代引进良种,建国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关键词: 种植业 茶叶 洛江区

内容

泉州市洛江境域住在山上的先民都有种茶。唐宋时期,泉州已种植茶树。宋蔡襄《茶录》载“泉南盛产茶叶,一片寺、清源山为佳”。明代,大罗溪、马甲茶叶生产有所发展。清末,地方绅士黄抟扶等人发起组织清源茶公司,从武夷山、建瓯引进良种,请安溪茶师指导种植,生长良好,清源茶叶远近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洛江境域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0年,晋江县创办加锥农场,着力发展种茶业,引进青茶(乌龙茶)良种,改革焙制方法;1963—1966年,今域虹山创办白凤茶场(200多亩)、苏山茶场(300多亩)、虹山茶场(100多亩),以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后,建设大小天马茶叶基地,其中马甲洋坑、岐山、罗溪广桥茶场等有较大发展。1986年后,由于市场竟争激烈,茶叶质量没有跟上,茶叶价格降低,大小天马茶叶基地部分荒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洛江区种茶面积2016亩,采摘面积1646亩,茶叶产量11.1万千克。洛江区茶叶主要品种有“本山”“黄旦”“铁观音”“梅占”“水仙”“佛手”。
  附:丰山酸茶简介
  丰山酸茶称“酸茶”“圣茶”“仙茶”“七叶茶”“消食茶”“长寿茶”。茶之色泽乌亮光泽,条索不肥不壮,卷曲紧结,黑棕明显,汤色深金黄色稍红,清澈见底,滋味醇厚甘鲜,素有“杨梅味”之称。饮之齿颊酸喤,喉底回甘、回甜,令人心旷神怡,雅兴悠远的境界。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福建省农林大学运用现代技术对酸茶进行检验数据:含多酸类46.238%、氨基酸0.796%、咖啡因0.135%、黄酮类8.096%、儿茶素11.380mg/g、茶多糖2.169%、茶褐素1.071%、茶红素9.769%、茶黄素0.855%、水浸出物56.175%。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丰山酸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