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7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5
页码: 181-195
摘要: 本章主要讨论了洛江区种植业方面的不同类别,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茶叶和水果等。文章还提到了种植技术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种植业 发展史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水稻是洛江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占城国(今越南)引入占城稻。之后,水稻优良品种不断引进和推广,1991年,洛江区境域(不含今万安街道)水稻播种面积63845亩,平均亩产385千克,水稻早稻品种有“早杂优016”“汕优016”“汕128”“78130”“47-104”;晚稻品种有“威优63”“汕优63”“特优63”。1997年,洛江区种植稻谷包括杂交稻、旱稻、双季晚稻。全区稻谷播种面积66841亩,总产量27366吨,平均亩产409千克,其中马甲种植稻谷面积19400亩,占全区播种总面积30%。2001年,全区推广籼稻,穗长20厘米,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成穗率80%以上,平均千粒重25.6克,精米率70%左右,糙米率80%,垩白粒率低于30%。当年,全区种植面积63080亩,其中早稻播种32660亩,总产量14070吨,亩产431千克;双季晚稻播种面积30420亩,总产量12288吨,亩产404千克。由于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洛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耕地面积减少,200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45456亩,总产量24729吨,亩产424千克,全区播种比1997年减少21385亩,各乡镇(街道)稻谷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万安街道稻谷播种面积从1997年1390亩下降为160亩。
  二、甘薯
  1997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17863亩,总产量31290吨,亩产352千克。河市镇、马甲镇甘薯种植面积占全区51.6%。随着甘薯良种和改土增肥栽培技术的推广,全区甘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单产稳定增长。1999年,河市镇亩产量最高,亩产2075千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洛江区甘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万安街道无甘薯种植,河市镇甘薯种植面积由1997年4620亩,减少至2100亩,减少54.5%。至2007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13630亩,总产量5070吨,亩产372千克。
  附:虹山“红心甘薯”简介
  虹山乡位于洛江区北隅,气候特殊,全年平均气温17℃—5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土壤主要以红、黄沙壤为主,土质疏松,透气性好,酸碱适中,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甘薯生长。虹山地理气候条件决定该地产的红(紫)心薯特殊品质。每500克红心薯可产生热量2654300焦,含糖(贻糖)145克,蛋白质11.5克,VB106毫克,胡萝卜素6.55毫克,VC150毫克,烟酸2.5毫克,磷100毫克,钙90毫克,铁2毫克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含有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17种氨基酸。明清时代,虹山种植的甘薯以糖分高、淀粉丰富,甘甜细嫩而著称,故有“山顶甘薯胜柿饼”(虹山旧称“山顶”)美誉。据《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七十三物产志载:“番薯,以得种番国故名,亦名地瓜。此物明季始入中国。”400多年的红心甘薯种植历史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
  三、马铃薯
  1984年,洛江今域作为鲤城区蔬菜扩大种植的远郊二线基地,开始发展种植马铃薯。1997—1999年,马铃薯大部分作为蔬菜用途,食品加工业对其需求较少,面积相对稳定。2000年后,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其需求量增加,加上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全区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6270亩,总产量2221吨,分别是1997年的14倍、13倍,占粮食作物总产量6%、播种面积7%。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5660亩,总产量1992吨。
  四、大豆
  大豆历来属低产作物。1950年开始有计划的种植,主要品种有“花面豆”“湄洲大豆”“古田大豆”“穗稻黄”“大粒黄”“大青仁”。1992年,当家品种春大豆“8008”“穗稻黄”,秋大豆“8008”“穗稻黄”。1997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3425亩,总产量499吨,亩产146千克。其中春大豆种植面积2040亩,总产量281吨,亩产138千克;秋大豆种植面积1385亩,总产量218吨,亩产157千克,其余为杂豆类。1998年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大豆效益低等原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210亩,总产量213吨,亩产176千克,分别是1997年的35%、42%、120.5%。
  五、大小麦
  明代以后,洛江今域已种植大小麦。民国时期,产量低。1976年,亩产102千克,1992年,亩产133千克。小麦主要品种有“白壳麦”“红壳麦”“和尚麦”“南大2149”“晋麦2148”“晋麦30450”“泉麦1号”。大麦主要品种是“矮早三”“早熟5号”“莆麦4号”。1997年,全区种植面积19160亩,总产量3697吨,亩产201千克。由于大小麦产量不高,种植效益低,农村机械普及率不高,需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区种植面积1200亩,为1997年6.5%。至2004年后,全区无种植大小麦。
  六、杂粮
  建区前,洛江今域就有种植高粱、芋头、玉米、木薯等杂粮。1997年,全区杂粮播种面积12560亩,总产量3958吨,亩产315千克。至2000年,马甲镇杂粮播植面积5700亩,占全区播种总面积37%。2007年,全区杂粮播种面积11870亩,总产量3613吨,亩产304千克。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种植。1954年,鲤城区(包括洛江今域)种植34470亩、总产量183.8万千克。品种有“黄油17”“泉花3121”“白沙1号”“汕油71”花生为洛江区的主要油料作物,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并以春花生为主,秋花生较少。1997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10556亩,总产量(花生果)1635吨,其中春花生种植面积9506亩,总产量(花生果)1494吨,亩产157千克;秋花生种植面积1050亩,总产141吨,亩产134千克。随着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全区花生播种面积为7360亩,是1997年的69.72%。
  二、甘蔗
  甘蔗在唐宋时期就传入泉州。明代,随着农业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境域的农民“往往有改稻种蔗者”。20世纪50年代,引进台糖134品种,70年代后,引进“闽选703”“闽糖61/20”“闽糖69/314”“70/611”“77/208”。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泉州糖厂收购糖蔗,甘蔗(糖蔗、果蔗)种植成为主要经济作物,洛江区境域种植面积近万亩。1985年后,糖蔗价格下降,糖蔗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9年后不再种植糖蔗,以果蔗为主。1997—2007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420亩左右,总产量2050吨。其中,河市镇白洋村种植面积近400亩,罗溪种植面积20多亩。
  附:白洋甘蔗简介
  白洋村位于洛江区河市镇驻地北向2千米,人口3200多人,是河市镇第二大行政村。村里60%以上农户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350多亩,按每亩产3000根甘蔗计算,每年产值近2000多万元。白洋村甘蔗属于黄皮蔗,皮薄、汁饱、香甜、清脆,其含糖量约为18%—20%。该村围绕“稳田蔗,提单产,增总产,促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强对村民甘蔗种植的引导,注重新品种和科技的推广,引进种植新台糖优良品种,占甘蔗种植面积的90%以上,提高种蔗效益。
  三、西瓜
  西瓜是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亚热带果树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以河市种植面积最多,种植“新澄一号”“益农新红宝”等高产优质品种,之后因连作病害多,种植面积减少。1997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2050亩(以双阳种植为主),总产4514吨,亩产2202千克。2002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2350亩,总产4197吨。2003年后,西瓜种植逐年减少。2006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仅为401亩。此后,各乡(镇)仅零星农户种植少量西瓜自用。
  第三节 蔬菜
  一、面积产量
  境内蔬菜种植历史悠久,1960年蔬菜生产较快发展。1985年品种资源调查,鲤城区蔬菜品种有11类130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61个,外地引入推广的69个,境内均有种植。
  根菜类 萝卜、胡萝卜。
  白菜类 大白菜、小白菜。
  甘蓝类 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芥蓝。
  芥菜类 叶用芥菜、竹子菜、竹子大芥、阔叶大芥、红叶大芥。
  绿叶蔬菜 莴苣、芹菜、芫荽、菠菜、圆叶菠菜、空心菜、茼蒿、叶用甜菜。
  葱蒜类 葱、洋葱、蒜、韭菜。
  匣果类 番茄、茄子、甜椒、辣椒。
  瓜类 黄瓜、越瓜、冬瓜、南瓜、瓠瓜、丝瓜、佛手瓜。
  豆类 四季豆、豇豆、豌豆。
  薯芋类 芋、大薯、豆薯、马铃薯、姜。
  水生蔬菜 茭白、荸荠、莲藕。
  1993年,为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鲤城区政府决定在河市镇开辟蔬菜新基地,河市蔬菜基地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3037亩(复种面积),总产53716吨,亩产1626千克。其中,河市镇蔬菜种植面积14000亩,占全区42.37%,总产量、亩产量分别为27051吨、1932千克。2007年,种植面积45823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总产量81463吨,亩产1778千克。全区形成蔬菜常年基地3500亩,季节性基地4000亩,河市、马甲、罗溪三个镇种植面积占全区86%,总产量占全区85%,河市种植面积占全区40%。河市、马甲种植的蔬菜除供应本镇区外,大部分销往泉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区),销售蔬菜的菜农遍布泉州市区农贸市场。
  二、品种
  境内蔬菜品种丰富。1997年建区后,加快优良新品种引进推广,品种更新较快。洛江区蔬菜种植品种有10类55种100多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占26%,
  (一)根茎类
  根茎类包括萝卜、胡萝卜、芋头、生姜、荸荠等。境内种植历史悠久。2007年,根茎类播种面积5709亩,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2.5%,总产量10063吨。
  1.萝卜
  境内自古迄今均有种植,俗称菜头,块根可鲜用,可切成丝晒干或腌制,叶梗作饲料或绿肥,各地普遍种植,夏秋冬皆有种植,利用秋花生、晚稻或晚甘薯收后的闲地或零星杂地种植。蔬菜区则有专门的种植地,主要品种有短叶火车头、马耳、南畔洲。2007年,萝卜播种面积2137亩,播种面积占根茎类37%,总产量3670吨。
  2.胡萝卜
  俗称红菜、红萝卜,有地下“小人参”之称,各乡镇均有种植。以河市镇溪井村种植较多,形成其特色产品,主要品种有日本新黑田、益农、高农等外来品种。2007年,全区胡萝卜播种面积700亩,占根茎类总播种面积11.8%;总产量1140吨。
  3.芋头
  宋时已有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品种有槟榔芋、竹芋、绵芋,主要种于池岸边、淤水泽地、水田边等零星杂地。以槟榔芋品质为佳,酥松可口,菜农种植供应市场。2007年,全区种植面积947亩,比1997年增加300亩。河市镇槟榔芋种植面积占全区68.3%。
  附:
  河市槟榔芋 槟榔芋是河市镇的特产,俗称“过岭芋”,据泉州府志记载,河市芋在明朝时就颇负盛名。正宗河市槟榔芋株高约1.3米,开展度0.7米,分蘖性强,叶片心形;母芋呈圆柱形,长度30—40厘米直径12—15厘米,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栽培管理方法,肉质松酥,芋香浓馥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成为芋中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2001年被评为泉州市名优蔬菜,“河市槟榔芋”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4.生姜
  生姜俗称黄姜,各乡镇零星种植,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大肥姜、竹姜。2007年,全区种植面积581亩,总产量1279吨。
  (二)叶菜类
  叶菜类主要包括小白菜、芥菜、菠菜、苋菜、茼蒿、莴苣、空心菜、大白菜等,境内明清时期就普遍种植。2007年,叶菜类播种面积17529亩,占全区蔬菜播种总面积38.2%;总产量31121吨,占全区蔬菜总产量38%。
  1.芥菜
  芥菜明清时期已有栽培,主要栽培农家品种阔叶大芥、竹仔芥,其生长期90—120天,可分次采摘,各地农户普遍种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种植面积最多的蔬菜,除鲜用外,主要用于腌制成酸菜。1997年之后,引进推广外来品种竹叶小芥菜,生长期约40天,逐渐成为重要叶菜类品种之一。
  2.空心菜
  俗称蕹菜,明清时已有种植,栽培品种主要有阔叶空心菜和剑叶空心菜两种。每年3—5月直播,大棚栽培在11—12月就可播种,早春上市时价格高,是大棚蔬菜主要栽培品种。2007年,种植4769亩,总产量10155吨。
  3.菠菜
  俗称菠菱菜,原产伊朗,明清时已有种植。春秋冬季均可种植,以秋播为佳,采用直播。播种前先将种子去掉果皮,弄破种皮,促其发芽。2007年,全区菠菜种植面积168亩,总产量299吨。
  4.大白菜
  明清时已有种植,以种植本地品种泉州白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台湾庆农”“超级台宝”“春大将”等。2007年,全区大白菜种植面积7133亩,总产量13826吨,种植面积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6%,总产量占17%。
  (三)甘蓝类
  甘蓝类包括包菜、花椰菜、菜球(球茎甘蓝)、芥蓝等,境内民国时期就有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9162亩,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0%,总产量16033吨。
  1.包菜
  学名结球甘蓝,俗称高丽菜。1950年后,各乡镇普遍种植,主要种植品种有大平头120天、小平头90天,成为秋冬春季主要蔬菜。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种植“京丰一号”“中甘11号”“中蔬15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在冬闲田种植面积最多,亩产高者4000千克以上,单株重2—3千克。2007年,全区包菜种植面积6532亩,总产量12416吨。
  2.花椰菜
  花椰菜,又称花菜、菜花。1950年后,各乡镇均有种植,秋、冬季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同安系列品种,育苗移栽,一般亩产1000—1500千克。1994年后河市镇蛟南村、马甲镇彭殊村和双阳阳江等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并引进推广台湾青梗松花系列优质品种代替同安系列品种。2007年,全区花椰菜种植面积2630亩,总产量3617吨。
  (四)瓜类
  瓜类包括黄瓜、丝瓜、越瓜(菜瓜)、葫瓜、冬瓜等。越瓜俗称菜瓜,栽培历史悠久,以农家品种为主,普遍种植,除作鲜菜外,大量用于腌制。黄瓜种植以本地品种黄皮黄瓜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津研4号”“中农8号”“广东青皮吊瓜”等新品种,栽培面积较大发展。丝瓜栽培以本地品种为主;葫瓜栽培有福州芋葫和本地大腿葫。2007年,瓜类种植4769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0.4%,在全区蔬菜种植比重第三,其中黄瓜占瓜类种植面积18%。
  (五)茄果类
  茄果类种植主要有茄子、辣椒、番茄等。1950年后零星种植,20世纪90年代后,茄子、辣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以引进种植外来品种为主,茄子有“闽茄一号”“广东紫长茄”;辣椒有湘研辣椒系列等。2007年,茄果类种植3037亩,占全区蔬菜种植6%,总产量5644吨。
  (六)葱蒜类
  葱蒜类包括蒜、洋葱、韭菜、小葱等,境内种植历史悠久,以种植蒜头较为普遍,河市镇溪山村一带蔬菜区种植规模较大。2007年,葱蒜类种植1230亩。
  (七)其他类
  菜用豆类有四季豆、虹豆、豌豆等。四季豆推广矮生品种“803”“618”,常与其他作物套种,在农区普遍栽培;豇豆可在春夏秋栽培,是蔬菜区重要栽培品种。其他蔬菜包括茭白、莲藕、荸荠、豆芽菜等。
  第四节 花卉
  明代,境内已有零星种植花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洛江区花卉产业兴起,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马甲镇永安、梅岭、杏川等地,主要培育茶花、松柏等绿化苗木。1998年,引进台资花卉企业旭泰兰花公司,占地面积50亩,该公司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专门从事“文心兰”“蝴蝶兰”“花惠兰”“拖鞋兰”“石斛兰”“跳舞兰”等20多种国内外名贵兰花培育生产;2001年,美园艺有限公司成立,占地1000余亩,主要产品有种苗产业,成品花卉,水培花卉,盆景,趣味植物及其他名优花卉与观赏苗木。2001年,花卉产业较快发展,种植面积1432亩,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双阳,其中双阳种植面积850亩,占当年洛江区花卉总种植面积60%。2004年,洛江区花卉种植主要包括水仙花、鲜切花、盆栽观赏植物。花卉总产量283.2万枝。2007年,全区花卉种植1172亩,其中盆栽观赏植物种植面积705亩,产量115.97万盆;鲜切花种植面积74亩,产量134万株;其他花卉种植面积393亩,产量1230万株。双阳街道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区59%。
  第五节 茶叶
  泉州市洛江境域住在山上的先民都有种茶。唐宋时期,泉州已种植茶树。宋蔡襄《茶录》载“泉南盛产茶叶,一片寺、清源山为佳”。明代,大罗溪、马甲茶叶生产有所发展。清末,地方绅士黄抟扶等人发起组织清源茶公司,从武夷山、建瓯引进良种,请安溪茶师指导种植,生长良好,清源茶叶远近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洛江境域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0年,晋江县创办加锥农场,着力发展种茶业,引进青茶(乌龙茶)良种,改革焙制方法;1963—1966年,今域虹山创办白凤茶场(200多亩)、苏山茶场(300多亩)、虹山茶场(100多亩),以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后,建设大小天马茶叶基地,其中马甲洋坑、岐山、罗溪广桥茶场等有较大发展。1986年后,由于市场竟争激烈,茶叶质量没有跟上,茶叶价格降低,大小天马茶叶基地部分荒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洛江区种茶面积2016亩,采摘面积1646亩,茶叶产量11.1万千克。洛江区茶叶主要品种有“本山”“黄旦”“铁观音”“梅占”“水仙”“佛手”。
  附:丰山酸茶简介
  丰山酸茶称“酸茶”“圣茶”“仙茶”“七叶茶”“消食茶”“长寿茶”。茶之色泽乌亮光泽,条索不肥不壮,卷曲紧结,黑棕明显,汤色深金黄色稍红,清澈见底,滋味醇厚甘鲜,素有“杨梅味”之称。饮之齿颊酸喤,喉底回甘、回甜,令人心旷神怡,雅兴悠远的境界。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福建省农林大学运用现代技术对酸茶进行检验数据:含多酸类46.238%、氨基酸0.796%、咖啡因0.135%、黄酮类8.096%、儿茶素11.380mg/g、茶多糖2.169%、茶褐素1.071%、茶红素9.769%、茶黄素0.855%、水浸出物56.175%。
  第六节 水果
  民国以前,果树为家庭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1950年以后,水果生产有很大发展。60年代开始,引进许多热带、亚热带果树。1983—1997年,各级政府鼓励和扶持山地开发,倡导果树(龙眼)上山,龙眼种植迅速发展,至1997年,境内社对纷纷创办果林场。建区前境内种植面积7.5万亩,比1990年翻1倍,龙眼种植遍布丘陵山地,龙眼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
  河市、马甲建成果化绿化基地。洛江区较大宗栽培的有龙眼、荔枝、香蕉、柑橘、枇杷、橄榄、柿子、葡萄、柚、梨、桃、李、杨梅、油奈、青梅、西番莲。1997年,全区果园种植面积93495亩,其中采摘面积30900亩,新植果树9738亩,总产量5169吨。以龙眼、柑橘、柿子、李为主,荔枝、香蕉、橄榄、青梅为辅。
  龙眼 龙眼是洛江区传统名特产品,境内龙眼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民国时期,种植面积已有相当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眼生产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20世纪80年代境内各地学(永春)天马建设茶果场,加大果树生产发展扶持,特别是90年代,倡导果树(龙眼)上山,龙眼种植遍布丘陵山地,龙眼生产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品种有福眼、东璧、洲头本、西园。
  1997年,全区龙眼种植面积76500亩,新植9036亩,占当年水果种植总面积81.77%,产量1210吨。主要品种福眼占龙眼种植面积90%以上。2001年,龙眼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的79695亩。2002—2004年,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零关税政策的实施,泰国、越南龙眼大量进入,广西、广东等新兴龙眼产区鲜、干果大量上市,龙眼价格不断下跌,龙眼产业效益下降,失管果园增多,加上公路、城区、开发区、新村建设等用地需要,龙眼砍掉不少,全区不再新植龙眼。2005年,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拯救龙眼产业。泉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打品牌,拓市场,抓龙头,建基地,深加工,促销售”战略,出台《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08年)》和《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年实施意见》,同年,市政府下发《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泉州龙眼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并成立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
  1978年,进行龙眼衰老树改造,1980—1983年进行丰产稳产试验,1983—1985年推广老树复壮、幼树速生快长栽培,丰产稳,疏花疏果,克服大小年现象以及保花保果等技术,不断提高龙眼栽培技术水平。2007年,全区龙眼种植70084亩,产量3666吨,创历年产量最高。
  柑橘 明代,境内就有种植。民国以前,柑橘为家庭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1950年以后,柑橘生产有很大发展。1983年,河市、马甲建成果化绿化基地。1997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2701亩,总产量1188吨,主要分布在罗溪、河市,马甲、双阳、虹山也有少量种植,主要种植品种为芦柑。是年后,大量劳动力转移务工经商,柑橘失管果园增多。2007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1600亩,总产量1652吨。
  香蕉 境内明清时期就有种植,民国时期有零星种植,主要有台湾米蕉与天宝蕉,1982年,香蕉产区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种植供食用的有香蕉、龙牙蕉。1997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713亩,总产量392吨。1998年,香蕉生产引进推广“天宝蕉”新品种,提高质量与效益。2007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1087亩,是建区时的1.5倍。主要种植地分布在罗溪(600亩)、马甲(127亩)、河市(360亩),万安、双阳、虹山均无种植。
  第七节 种植技术
  一、耕作制度
  洛江境域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高,平原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较高海拔地区一年一熟或两熟。1997年,洛江区耕地面积5.7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36亩,农作物复种指数295.5%。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5.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7亩,复钟指数266.1%。
  (一)一熟制
  水田:以种植一季中稻为主,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等高海拔地区。
  农地:以种植一季甘薯为主,分布在高山缺水、土壤瘦薄地区。
  (二)二熟制
  水田:稻—稻;早稻—晚薯(蔬菜);蔬菜(芋、西瓜)—稻。
  农地:大豆—甘薯;花生—蔬菜:早甘薯—蔬菜。
  (三)三熟制
  水田:稻—稻—蔬菜;稻—稻—马铃薯(蚕豆、豌豆)。
  农地:蔬菜—甘薯—蔬菜;蔬菜—花生—蔬菜。
  (四)多熟制
  主要是蔬菜区的蔬菜种植,一年4—5茬。
  (五)间套种
  甘薯套种大豆、花生、蔬菜;甘薯套种玉米;花生套种玉米。
  二、栽培技术
  宋代,泉州的栽培技术就很发达。泉州的荔枝、龙眼柑橘闻名遐迩。这个时期,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形成泉州平原与洛江今域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引进越南耐旱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另一方面,发展果、茶、菜作物。洛江今域内遍植荔枝、龙眼、柑橘。明代,甘薯的引种栽培是洛江今域对栽培技术的最大贡献。清代,洛江境内出现并推广寄种技术,解决早晚稻生长长期矛盾问题。1997年起,推行甘薯秋季薯块育苗技术,除种植大户或科技示范户采用该项技术外,农户多数采用薯苗假植越冬或利用过冬薯采用苗薯结合办法。龙眼产区进行龙眼嫁接换种技术推广,嫁接时期在“春分”至“立夏”期间的遇暖晴天,选择鲜食、制罐、焙干多用途及其丰产优质性、纯度一致的品种。茶树栽培管理得到重视,对新垦茶园,在大台面、挖好种植沟、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春季或秋季进行定植;每年或隔年茶季结束后,结合清园、深翻,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并于各季萌芽前适时追肥。1998年后,水稻播种方面有些地方采取种子经浸种后直接播种。水稻插秧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人工插秧与机器插秧。1999年,区农技站在河市、马甲等地推广春花生地膜覆盖技术,花生覆膜后能抗旱保湿,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淋溶,提前20—25天播种,达到省工、省本、增产、增效,使品质大幅度提高,并能延长后作甘薯的生育期,提高甘薯产量。2000年起,提倡绿色食品及减少环境污染,逐步推广有机肥料,推广比较多的是超大、宝大有机肥料及各种专用肥。2001年,推广配方施肥5万亩,专用肥5万亩,全层施肥17.5万亩,根外追肥5万亩。2004年10月2日,洛江区受到“23”型秋寒的影响,部分晚稻抽穗受到影响,农户喷“九二0”(赤霉素)和磷酸二氢钾,提高稻谷的饱满度,同年,推广专用肥5000亩,配方施肥5.5万亩,粮油作物全层施肥7万亩,甘薯包心肥1万亩,根外追肥8万亩。2007年3月,印发《洛江区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方案》,根据洛江区施肥、产量水平制定早稻、晚稻、花生、早薯、晚薯配方施肥和施肥时期参考表,供农户参用。
  三、品种引进与推广
  (一)水稻
  五代,泉州出现双季稻耕作,由占成国(今越南南方)引进福建的早熟品种——占城稻。宋元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开始由人少地多逐渐变成土地不足,迫使人们深耕细作,提高产量。明代,洛江境内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在土肥方面,增加粪池、烧土、烧灰。在耕作制度方面,继续扩大稻谷两熟和水旱两熟制。1997年,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世纪137”进行试验示范。2001年,在马甲镇试种红、黑、香稻230余亩,亩产350—400千克,推广两系稻“两优培九”3500亩,亩产在487千克以上,亩增产51千克;全区推广杂交水稻12325亩(早季2215亩,亩产461千克;晚季10110亩,亩产481千克)平均亩产479千克,比常规品种增48千克,推广优质水稻6000亩,其中早季5000亩。2004年,推广优质稻2万亩,主要品种为“两优倍九”“泉珍10号”“佳福早占”,平均亩产440千克。其中,推广“两优培九”1万亩,亩产增31千克。
  (二)小麦
  宋代,随着商贸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进种植业生产的初步分工。从淮北引入麦、粟、豆等加以推广。明代,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有三熟(早稻、晚稻及麦子)制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期间,主要积累病虫害防治技术。2001年,引进黑小麦“泉黑麦1号”,示范种植10亩。
  (三)甘薯
  明代,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引进甘薯栽培技术,清代及民国期间,主要是积累对甘薯种植经验。2001年,从省农科院引进甘薯优质品种金山72.2万亩,在河市镇试种,推广150亩,各乡镇建立一个30—50亩的示范片,全区甘薯丰产示范片5个,经各乡镇验收平均亩产鲜薯3415千克,比同类薯地增收鲜薯500—1000千克。全区共推广甘薯五改面积8550亩,亩产鲜薯在3000千克以上,亩增收鲜薯167千克以上。2003年12月,引进3个优良甘薯品种“鄂薯3号”“惠薯6号”“岩薯9号”在罗溪、马甲试种,并在马甲潘内村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以惠薯6号最高,产量为1608.5千克。2004—2007年,引进脱毒甘薯“新种花”“龙薯3号”“龙岩7—3”等品种,并配套合理密植栽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面积1000亩。
  (四)花生
  古代,洛江境内就有种植花生,品种由民间传播。2005—2007年,主要推广品种有“汕油71”。
  (五)甘蔗
  甘蔗在唐宋时传入泉州。1954年,引进推广台糖134,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当地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进闽糖70/611,成为20世纪80年代主栽品种。1986年,引进推广闽糖77/208、76/2等品种。90年代,引进粤糖54/474。2005年后,推广新台糖为主的优良品种,提高种蔗效益;2007年,新台糖品种占甘蔗种植面积的90%以上。
  (六)马铃薯
  洛江境内马铃薯种植最迟起于民国。2001年,引进脱毒马铃薯“克新3号”品种5500千克。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病虫害
  1.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丛卷叶螟等。
  2.甘薯病虫害:主要有甘薯瘟、蔓割病、疮痂病、小象鼻虫、甘薯麦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蛴螬等。
  3.龙眼病虫害:主要有鬼帚病、霜霉病、荔枝蝽象、爻纹细蛾、青翅羽衣、角颊木虱、金龟子等。
  4.甘蔗病虫害:主要有凤梨病、黑穗病、梢腐病、蔗螟、白蚁、金龟子、棉蚜、粉蚧、蓟马等。
  5.花生病虫害:主要有青枯病、锈病、褐斑病、疮痂病、斜纹夜蛾、蛴螬、地老虎、蚜虫等。
  6.茶叶病虫害:主要有茶白星病、炭疽病、云纹叶枯病、小绿叶蝉、茶毛虫、介壳虫、蚜虫、螨类等。
  7.蔬菜主要病虫害:
  瓜类病害: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
  茄果类病害: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番茄早疫苗、晚疫病、茄子褐纹病、绵纹病、甜椒疫病。
  豆类病害:枯萎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煤烟病。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黑斑病、黑腐病、白锈病。
  葱蒜类病害:紫斑病、韭菜锈病。
  芋类病害:芋疫病、软腐病。
  姜类病害:姜瘟病。
  蔬菜主要虫害: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菜螟、黄条跳甲、黄守瓜、瓜实绳、蚜虫、棉铃虫、红蜘蛛、豆荚螟、蜗牛、小地老虎、蛴螬等。
  (二)病虫测报
  1955年,农技站采用“点汽灯”诱测化螟,开展病虫害测报工作。1978年以后,鲤城区在河市、马甲等设测报站,开展对粮、油、蔗、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1997—2007年,洛江区植保站设立罗溪、河市两个水稻测报点和双阳、河市鼠情监测点及河市蔬菜斜纹夜蛾监测点,做好观察记载和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以及大面积系统调查工作,印发《病虫情报》《病虫快报》,指导水稻、花生、蔬菜、龙眼等病虫鼠害防治,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2005年,河市水稻测报点迁到马甲。
  2007年,洛江区被列入“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控区域站”建设项目,配备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数据采集设备及GPS等相关高科技现代化设备,把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引入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领域。利用《福建有害生物信息监测系统》提高测报水平。做好农作物病虫越冬前和越冬后的虫源基数调查并要求各测报点用统一调查内容、统一调查表格,统一定期报送灯下和田间数据;在三个测报点的汇总的基础上,开展田间调查,结合历年资料进行分析,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对发生程度、可能发生面积及防治适期等进行量化,按时向省、市汇报,及时准确地发放《病虫情报》。
  (三)病虫害防治
  20世纪50年代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发动群众冬季挖稻根,清除田埂杂草,提早做好种子消毒,精选耐虫抗病品种和点灯诱杀害虫防治病虫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化学农药666粉、DDT、敌百虫、乐果、敌敌畏、1605、西力生等。20世纪70年代,化学农药品种不断增加,用药量增大,化学农药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主要措施。1985年以后,推广8010等微生物农药防治蔬菜害虫。1990年,试办庄稼医院,开展专业植保服务。2001年9月18日,稻飞虱在晚季发生严重,田间平均虫口3927头/百丛,防治指标田占82%,防治面积5.4万亩次,挽回损失1258.7吨。2004年,稻飞虱发生期提早,发生量大,8月下旬,平均虫口1.05万头/百丛,达防治指标62.5%,部分田虫口达5.3万头/百丛,全年发生面积1.7万亩,防治面积5.3万亩次,挽回损失331.5吨。全区螟虫发生面积3.4万亩,防治面积11.8万亩次,挽回损失730.4吨。稻丛卷叶螟于8月1—3日、8月21—29日,分别出现大量持续性的迁入,8月31日,田间最高赶蛾量达11030/亩,迁入量大、范围广,造成大范围的大面积发生。全区发生面积3.4万亩,防治面积7.5万亩,挽回损失523.7吨。全区杂交水稻发生细菌性条斑病面积4000亩,防治面积6000亩,挽回损失1600千克。2007年,洛江区水稻播种面积5.9万亩,全区水稻病虫发生总面积9.8万亩,防治总面积16.05万亩次,挽回损失5363.2吨,仍然损失107.43吨,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3.6万亩,防治面积6万亩,挽回损失4422.6吨。
  五、鼠害防治
  上世纪末鼠害猖獗,1997年洛江区鼠情监测平均夹鼠率达到13.8%。同年起被定为省灭鼠示范区,每年开展以春季(3—4月)为主、秋季(8—9月)为次的农舍、农田的灭鼠,全区按照“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行动、统一方法)和“四定”(定人员、定范围、定任务、定时间)原则,以镇村为单位统一配制毒饵,饵料为大米或稻谷,提高毒饵的适口性;采用有重点的封锁带式投饵方法,推广毒饵灭鼠,定期巡查添加毒饵,减少毒饵浪费。先后推广7.5%杀鼠迷、0.5%溴敌隆和85%敌鼠钠盐等慢性抗凝血杀鼠剂,提高灭鼠安全性,取代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使用。2007年,全区鼠情监测平均夹鼠率2.4%,最低为0.7%。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