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肥料 农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肥料 农膜
分类号: S145.5
页数: 1
页码: 179
摘要: 本节主要讨论了肥料和农膜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变化。首先介绍了农家肥(有机肥)在境内传统农业中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种绿肥的引进和推广,以及农家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次,文章介绍了化学肥料的使用历史和变化,包括化肥用量的增长和种类变化。
关键词: 肥料 生产条件 洛江区

内容

一、农家肥(有机肥)
  农家肥是境内传统农业的肥料来源,有人粪尿、畜禽杂肥、土杂肥、火烧土(俗称土粪)和熏田土等,自古迄今农村普遍使用。1949年后,开始有组织地推广、使用各种绿肥。1956年,大面积推广蚕豆,引进苜蓿、猪屎豆、目豆种植。1957年,发动群众开展千堆(土杂肥)、万盖(厕所坑加盖)、千间(草木灰间)、万担(野生绿肥)积肥运动。1962—1965年,引进推广臭菊、田菁、红萍、紫云英、水浮莲种植。绿肥回田,即直接翻犁,埋入土壤中,作为作物基肥。1979年,引进推广细绿萍种植,使用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大量使用,绿肥使用量逐渐减少。
  1997年,洛江区施用绿肥1946吨,其中蚕豌豆790吨、其他绿肥1156吨。2007年,农民施用农家肥等作为肥料,花生藤、稻草等不再作为家庭烧火的主要燃料,收成后的粮食作物枝梗堆放烧成土粪,作为秧田田底肥。农家收集人粪尿,主要作为蔬菜种植的肥料。
  二、化学肥料
  境内化肥的使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农家肥使用量逐渐减少。1991年,洛江境域化肥用量(实物量)15455吨,其中氮肥7853吨。199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7780吨,其中,氮肥7860吨,磷肥4727吨,钾肥2035吨,复合肥3158吨。200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0652吨,其中,氮肥3168吨,磷肥3253吨,钾肥1662吨,复合肥2569吨。
  三、农膜
  境内农村使用农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97—2007年,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推广,农膜应用呈增长趋势。境内使用的农膜主要有透明农膜、黑膜和多功能农膜三类。透明膜透光、保温、保湿,能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是洛江农业生产上应用最广的农膜;黑膜不透光保温差些,主要用于防止田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