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6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1.1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本章主要讨论了洛江区在农业方面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文章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洛江区在农业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土地所有制、农业责任制、承包合同管理、土地流转、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生产条件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自8世纪起,洛江境域的先民就有开垦山区梯田,后海滩围垦造田,出现“洛阳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景象。1990年6月,鲤城区政府发出《关于下达鲤城区首批粮食耕地保护区任务的通知》,建立粮食耕地保护区5万亩。其中,罗溪乡0.9万亩、马甲乡1.2万亩、河市乡1万亩、双阳农场0.4万亩。区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制订“八五”期间全区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控制计划。1991年,洛江境域耕地面积双阳华侨农场9084亩,河市镇14714亩,马甲镇16278亩,罗溪镇11177亩,虹山乡4136亩。
  1997年,洛江区耕地面积5.7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36亩。1998年后,各乡(镇)加紧基础设施等建设,如公路、水利、住宅、城区等,致使耕地面积有小部分减少。2001年12月,洛江区政府印发《关于洛江区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的通知,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2003年末,全区耕地面积5050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4.08万亩,分别比1997年减少0.37万亩、2.85万亩。200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5.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7亩。
  第二节 劳动力
  古代,成年男子称“丁”,要纳赋税、服徭役,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妇女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青壮年妇女大多参加田间劳动。“大跃进”时期,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工厂、企业工作引起劳动队伍结构的失调。1961年以后,精简部分工业企业职工充实农村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参加乡镇企业工作,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明显提高。1997年,洛江区乡村户数3.6万户,乡村人口15.34万人,外出乡村人口1.43万人,占总数9.3%;农村劳动力8.14万人,占人口总数53%,其中农业劳动力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55.28%。2001年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务工,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至2007年,全区乡村户数3.77万户,乡村人口数14.50万人,农村劳动力8.7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32.950%,比1997年下降22.33个百分点。
  第三节 肥料 农膜
  一、农家肥(有机肥)
  农家肥是境内传统农业的肥料来源,有人粪尿、畜禽杂肥、土杂肥、火烧土(俗称土粪)和熏田土等,自古迄今农村普遍使用。1949年后,开始有组织地推广、使用各种绿肥。1956年,大面积推广蚕豆,引进苜蓿、猪屎豆、目豆种植。1957年,发动群众开展千堆(土杂肥)、万盖(厕所坑加盖)、千间(草木灰间)、万担(野生绿肥)积肥运动。1962—1965年,引进推广臭菊、田菁、红萍、紫云英、水浮莲种植。绿肥回田,即直接翻犁,埋入土壤中,作为作物基肥。1979年,引进推广细绿萍种植,使用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大量使用,绿肥使用量逐渐减少。
  1997年,洛江区施用绿肥1946吨,其中蚕豌豆790吨、其他绿肥1156吨。2007年,农民施用农家肥等作为肥料,花生藤、稻草等不再作为家庭烧火的主要燃料,收成后的粮食作物枝梗堆放烧成土粪,作为秧田田底肥。农家收集人粪尿,主要作为蔬菜种植的肥料。
  二、化学肥料
  境内化肥的使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农家肥使用量逐渐减少。1991年,洛江境域化肥用量(实物量)15455吨,其中氮肥7853吨。199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7780吨,其中,氮肥7860吨,磷肥4727吨,钾肥2035吨,复合肥3158吨。200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0652吨,其中,氮肥3168吨,磷肥3253吨,钾肥1662吨,复合肥2569吨。
  三、农膜
  境内农村使用农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97—2007年,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推广,农膜应用呈增长趋势。境内使用的农膜主要有透明农膜、黑膜和多功能农膜三类。透明膜透光、保温、保湿,能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是洛江农业生产上应用最广的农膜;黑膜不透光保温差些,主要用于防止田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
  第四节 农业机械
  一、农业机械
  1955年,境内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1956年后,施药工具最先采用圆筒式喷雾(粉)器。1956年,泉州市建立农械厂,开始制造碾米机等农业机械。1958年,推广深耕犁,农业运输机械手推胶轮车、人力打谷机在农村开始推广使用。20世纪6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碾米机,开始使用磨粉机、淀粉加工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甘薯切片(丝)机。
  1964年,双阳华侨农场开始用拖拉机悬挂五铧犁、水田耙进行耕整作业。1968年后,推广使用拖拉机犁田,机型逐年更新换代。
  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使用机动喷雾(粉)器。1970年,开始使用机动脱粒机。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电动鼓风机。1978年后,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和经营拖拉机业务,拖拉机运输成为农民劳动致富的一个门路,载重农用汽车增多。1979—1989年,在马甲、双阳等乡、镇、场进行5次喂入式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圆盘式收割机示范性推广表演。
  至1990年,主要使用上海—50型、东风12型、农友—5型等手扶拖拉机和水田耕整机,与它们配套的耕作机械有1LS525悬挂水田五铧犁、1GL—175和1G—175施耕机、东风—12型施耕机及单铧犁、滚扎耙。多数水田,仍靠人力、畜力和传统农具耕作。
  1997年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保机具有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踏板水平高压喷雾器、担架式或车载式机动喷雾机以及高压单管喷雾器等,农户仍以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主,规模农场为减轻劳动强度则以使用担架式或车载式机动喷雾机为主,但持有量较小。除拖拉机在耕地的同时兼作运输外,还有农用运输车、农用载重汽车。人力打谷机仍是主要收获机械,有农户把打谷机改装为电动打谷机,采用割草机改装成割稻机。各乡村仍有“米绞厂”,碾米机、磨粉机、淀粉机、榨油机是粮食主要加工机械。同时,为方便村民加工粮食,各村出现移动碾米坊,即用碾米机、磨粉机、淀粉机、榨油机装载在“三脚虎”,为村民提供粮食加工服务。
  2006年末,全区共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75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1台,联合收割机9台。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0%,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7.0%,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3%和0.6%。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1.5%,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0.6%。
  至2007年,“双塔”牌、“濛花”牌等16型背负式手动(电动)喷雾器是农民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植保机具,每百亩耕地有手摇喷雾器10台,规模农场一般有装备2—3台(套)担架式(车载式)机动喷雾机。
  二、农机推广
  洛江境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在推广,从刀耕火种到应用锄头、犁、耙,提水施肥灌溉用戽斗、龙骨车、桔槔、漏桶、臭桶,收割用镰刀,脱粒用谷桶、谷梯、连枷,精选用箕筛、鼓风车,加工用土砻、石臼、石礁、簸箕、筛,水田播种和除草则徒手操作,运输靠手提肩挑。20世纪90年代的插秧机、播种机、拖拉机(打田机)等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化耕作。2001年,推广新型机动高压喷雾机3台套和耕作机1台套。2005年,洛江区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对购置机具给予三分之一的财政补助。引进广东韶关生产的丹霞4L-0.5型联合收割机2台(适应洛江区耕作要求),在双阳举办机收现场会,试割面积230亩。2007年4月,组织洛江区(“五新”)农业技术暨春耕全程机械化插秧演示现场会。全年审核各农户结算申请农业机具补贴专项资金1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66万元,省级资金2.34万元),用于补贴新购农业机具146台(农民135户)。至12月,全区有农机总动力2.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80台(其中联合收割机达5台)。
  三、农机务农
  1955年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1958年推广深耕犁。1964年,双阳华侨农场开始用拖拉机悬挂五铧犁、水田耙进行耕作作业。2000年后,开展农机务农工作。2001年,在春耕和夏收夏种期间,组织投入农业生产拖拉机403台次服务于农业生产,下田机车209台次,机耕面积2.2万亩,机收面积800亩,机灌面积2.41万亩。2004年,组织各种农机服务队291队,投入农业生产总动力3200千瓦,投入生产拖拉机454台,下田机车135台,机灌植保机具1120台,机耕面积2.11万亩,植保作业面积2.7万亩,农业运输作业量970吨千米。跨区收割作业1000亩。2005年,组织服务队291队,投入农业生产总动力3200千瓦,投入生产拖拉机470台,下田机车180台,机灌植保机具体1120台。机耕作业面积1.5万亩,机灌作业面积2.1万亩,植保作业面积2.7万亩,农业运输作业量970吨千米。跨区机收作业2000亩。2007年,全年投入农机具主机及配套农具1538台(件),投入拖拉机403台次服务农业生产,下田机车215台次,机耕面积1.5万亩,机收面积2500亩,机灌面积2.41万亩。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