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62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46
页码: 176-210
摘要: 本卷主要讨论了农业体制、生产条件、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业产业化、农场与农业开发以及机构与管理等方面。文章涵盖了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耕地、劳动力、肥料、农业机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茶叶、水果、种植技术、畜禽、水产、森林资源、山林权属、造林育林、森林资源保护、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业产品示范基地、中介组织、农场和农业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农业 经济 洛江区

内容

洛江今域晚至周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闽越人已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当时已经种植水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此后,中原民众不断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劳动人民共同开发这个地区。唐、五代开始农田水利建设,宋代起,继续推进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革新及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先后进行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等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村逐步推行小段包工、专业承包或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洛江今域甘蔗、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业迅速发展。1987年,吴庆星投资创办马甲高科技农业大观园,建成仰恩大学、丽佳良畜有限公司、协昌发展有限公司及龙眼生产基地,形成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系列工程。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实施“特色农业工程”为载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农业,全区逐步形成禽畜、花卉、水果、蔬菜、水产产业五大基地群,特色农业生产基地8万多亩,规模“农字号”龙头企业20多家。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2倍、1.35倍。
  第一章 体制
  第一节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洛江境内土地属于私有制。1951年3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晋江县组织开展土地改革,洛江境内至年底结束,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制。195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福建省委关于试办人民公社的指示精神,洛江境内共成立3个人民公社。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土地、劳力、耕牛、农具长期下放归生产队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分配大包干。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几个问题》文件,改变原来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劳动组织形式和分配办法。农村逐步推行小段包工、专业承包或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1981—1983年,境内农村基本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着手解决承包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过于分散,针对部分公共事业无人管理和承包双方职责权利不尽明确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制。同时,实行“以工补农”,发展村级合作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1988年,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一经济联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1992年,建立区、乡、村三级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
  1998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在原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精神,全区坚持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土地承包期统一为30年。至2000年,全区共有805个村民小组,50144亩耕地,33835户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鉴证合同33853份,分别占应签合同的村民小组数、耕地面积、农户和合同鉴证份数的100%、98.5%、99%和100%。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2003年4月,区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此外,2003—2004年,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户进行承包地使用权流转。2005—2007年,农村有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承包的土地无法耕种,就将土地在当地农民之间无偿流转;城镇附近农村有部分农户的承包土地,主要是承包给外地人种植草莓、蔬菜、甘蔗、香蕉等。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
  2003年起,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文件精神,洛江区周密部署,制订改革方案,摸底测算,调查研究,落实“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同年12月,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04年,完成2003年度收取的“三提五统”清退任务。税费改革后,农村税费制度逐步规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当年,农民农业税负担减少1510.94万元。2006年起,全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对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学生一律免收学杂费。2007年,全面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两免一补”制度(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学生一律免收学杂费,低保对象子女免费发放教科书,贫困住宿生补助生活费)。
  第二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地
  自8世纪起,洛江境域的先民就有开垦山区梯田,后海滩围垦造田,出现“洛阳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景象。1990年6月,鲤城区政府发出《关于下达鲤城区首批粮食耕地保护区任务的通知》,建立粮食耕地保护区5万亩。其中,罗溪乡0.9万亩、马甲乡1.2万亩、河市乡1万亩、双阳农场0.4万亩。区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制订“八五”期间全区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控制计划。1991年,洛江境域耕地面积双阳华侨农场9084亩,河市镇14714亩,马甲镇16278亩,罗溪镇11177亩,虹山乡4136亩。
  1997年,洛江区耕地面积5.7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36亩。1998年后,各乡(镇)加紧基础设施等建设,如公路、水利、住宅、城区等,致使耕地面积有小部分减少。2001年12月,洛江区政府印发《关于洛江区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的通知,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2003年末,全区耕地面积5050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4.08万亩,分别比1997年减少0.37万亩、2.85万亩。200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5.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7亩。
  第二节 劳动力
  古代,成年男子称“丁”,要纳赋税、服徭役,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妇女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青壮年妇女大多参加田间劳动。“大跃进”时期,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工厂、企业工作引起劳动队伍结构的失调。1961年以后,精简部分工业企业职工充实农村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参加乡镇企业工作,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明显提高。1997年,洛江区乡村户数3.6万户,乡村人口15.34万人,外出乡村人口1.43万人,占总数9.3%;农村劳动力8.14万人,占人口总数53%,其中农业劳动力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55.28%。2001年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务工,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至2007年,全区乡村户数3.77万户,乡村人口数14.50万人,农村劳动力8.7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32.950%,比1997年下降22.33个百分点。
  第三节 肥料 农膜
  一、农家肥(有机肥)
  农家肥是境内传统农业的肥料来源,有人粪尿、畜禽杂肥、土杂肥、火烧土(俗称土粪)和熏田土等,自古迄今农村普遍使用。1949年后,开始有组织地推广、使用各种绿肥。1956年,大面积推广蚕豆,引进苜蓿、猪屎豆、目豆种植。1957年,发动群众开展千堆(土杂肥)、万盖(厕所坑加盖)、千间(草木灰间)、万担(野生绿肥)积肥运动。1962—1965年,引进推广臭菊、田菁、红萍、紫云英、水浮莲种植。绿肥回田,即直接翻犁,埋入土壤中,作为作物基肥。1979年,引进推广细绿萍种植,使用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大量使用,绿肥使用量逐渐减少。
  1997年,洛江区施用绿肥1946吨,其中蚕豌豆790吨、其他绿肥1156吨。2007年,农民施用农家肥等作为肥料,花生藤、稻草等不再作为家庭烧火的主要燃料,收成后的粮食作物枝梗堆放烧成土粪,作为秧田田底肥。农家收集人粪尿,主要作为蔬菜种植的肥料。
  二、化学肥料
  境内化肥的使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农家肥使用量逐渐减少。1991年,洛江境域化肥用量(实物量)15455吨,其中氮肥7853吨。199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7780吨,其中,氮肥7860吨,磷肥4727吨,钾肥2035吨,复合肥3158吨。2007年,全区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0652吨,其中,氮肥3168吨,磷肥3253吨,钾肥1662吨,复合肥2569吨。
  三、农膜
  境内农村使用农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97—2007年,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推广,农膜应用呈增长趋势。境内使用的农膜主要有透明农膜、黑膜和多功能农膜三类。透明膜透光、保温、保湿,能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是洛江农业生产上应用最广的农膜;黑膜不透光保温差些,主要用于防止田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
  第四节 农业机械
  一、农业机械
  1955年,境内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1956年后,施药工具最先采用圆筒式喷雾(粉)器。1956年,泉州市建立农械厂,开始制造碾米机等农业机械。1958年,推广深耕犁,农业运输机械手推胶轮车、人力打谷机在农村开始推广使用。20世纪6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碾米机,开始使用磨粉机、淀粉加工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甘薯切片(丝)机。
  1964年,双阳华侨农场开始用拖拉机悬挂五铧犁、水田耙进行耕整作业。1968年后,推广使用拖拉机犁田,机型逐年更新换代。
  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使用机动喷雾(粉)器。1970年,开始使用机动脱粒机。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电动鼓风机。1978年后,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和经营拖拉机业务,拖拉机运输成为农民劳动致富的一个门路,载重农用汽车增多。1979—1989年,在马甲、双阳等乡、镇、场进行5次喂入式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圆盘式收割机示范性推广表演。
  至1990年,主要使用上海—50型、东风12型、农友—5型等手扶拖拉机和水田耕整机,与它们配套的耕作机械有1LS525悬挂水田五铧犁、1GL—175和1G—175施耕机、东风—12型施耕机及单铧犁、滚扎耙。多数水田,仍靠人力、畜力和传统农具耕作。
  1997年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保机具有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踏板水平高压喷雾器、担架式或车载式机动喷雾机以及高压单管喷雾器等,农户仍以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主,规模农场为减轻劳动强度则以使用担架式或车载式机动喷雾机为主,但持有量较小。除拖拉机在耕地的同时兼作运输外,还有农用运输车、农用载重汽车。人力打谷机仍是主要收获机械,有农户把打谷机改装为电动打谷机,采用割草机改装成割稻机。各乡村仍有“米绞厂”,碾米机、磨粉机、淀粉机、榨油机是粮食主要加工机械。同时,为方便村民加工粮食,各村出现移动碾米坊,即用碾米机、磨粉机、淀粉机、榨油机装载在“三脚虎”,为村民提供粮食加工服务。
  2006年末,全区共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75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1台,联合收割机9台。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0%,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7.0%,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3%和0.6%。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1.5%,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0.6%。
  至2007年,“双塔”牌、“濛花”牌等16型背负式手动(电动)喷雾器是农民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植保机具,每百亩耕地有手摇喷雾器10台,规模农场一般有装备2—3台(套)担架式(车载式)机动喷雾机。
  二、农机推广
  洛江境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在推广,从刀耕火种到应用锄头、犁、耙,提水施肥灌溉用戽斗、龙骨车、桔槔、漏桶、臭桶,收割用镰刀,脱粒用谷桶、谷梯、连枷,精选用箕筛、鼓风车,加工用土砻、石臼、石礁、簸箕、筛,水田播种和除草则徒手操作,运输靠手提肩挑。20世纪90年代的插秧机、播种机、拖拉机(打田机)等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化耕作。2001年,推广新型机动高压喷雾机3台套和耕作机1台套。2005年,洛江区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对购置机具给予三分之一的财政补助。引进广东韶关生产的丹霞4L-0.5型联合收割机2台(适应洛江区耕作要求),在双阳举办机收现场会,试割面积230亩。2007年4月,组织洛江区(“五新”)农业技术暨春耕全程机械化插秧演示现场会。全年审核各农户结算申请农业机具补贴专项资金1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66万元,省级资金2.34万元),用于补贴新购农业机具146台(农民135户)。至12月,全区有农机总动力2.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80台(其中联合收割机达5台)。
  三、农机务农
  1955年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1958年推广深耕犁。1964年,双阳华侨农场开始用拖拉机悬挂五铧犁、水田耙进行耕作作业。2000年后,开展农机务农工作。2001年,在春耕和夏收夏种期间,组织投入农业生产拖拉机403台次服务于农业生产,下田机车209台次,机耕面积2.2万亩,机收面积800亩,机灌面积2.41万亩。2004年,组织各种农机服务队291队,投入农业生产总动力3200千瓦,投入生产拖拉机454台,下田机车135台,机灌植保机具1120台,机耕面积2.11万亩,植保作业面积2.7万亩,农业运输作业量970吨千米。跨区收割作业1000亩。2005年,组织服务队291队,投入农业生产总动力3200千瓦,投入生产拖拉机470台,下田机车180台,机灌植保机具体1120台。机耕作业面积1.5万亩,机灌作业面积2.1万亩,植保作业面积2.7万亩,农业运输作业量970吨千米。跨区机收作业2000亩。2007年,全年投入农机具主机及配套农具1538台(件),投入拖拉机403台次服务农业生产,下田机车215台次,机耕面积1.5万亩,机收面积2500亩,机灌面积2.41万亩。
  第三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水稻是洛江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占城国(今越南)引入占城稻。之后,水稻优良品种不断引进和推广,1991年,洛江区境域(不含今万安街道)水稻播种面积63845亩,平均亩产385千克,水稻早稻品种有“早杂优016”“汕优016”“汕128”“78130”“47-104”;晚稻品种有“威优63”“汕优63”“特优63”。1997年,洛江区种植稻谷包括杂交稻、旱稻、双季晚稻。全区稻谷播种面积66841亩,总产量27366吨,平均亩产409千克,其中马甲种植稻谷面积19400亩,占全区播种总面积30%。2001年,全区推广籼稻,穗长20厘米,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成穗率80%以上,平均千粒重25.6克,精米率70%左右,糙米率80%,垩白粒率低于30%。当年,全区种植面积63080亩,其中早稻播种32660亩,总产量14070吨,亩产431千克;双季晚稻播种面积30420亩,总产量12288吨,亩产404千克。由于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洛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耕地面积减少,200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45456亩,总产量24729吨,亩产424千克,全区播种比1997年减少21385亩,各乡镇(街道)稻谷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万安街道稻谷播种面积从1997年1390亩下降为160亩。
  二、甘薯
  1997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17863亩,总产量31290吨,亩产352千克。河市镇、马甲镇甘薯种植面积占全区51.6%。随着甘薯良种和改土增肥栽培技术的推广,全区甘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单产稳定增长。1999年,河市镇亩产量最高,亩产2075千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洛江区甘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万安街道无甘薯种植,河市镇甘薯种植面积由1997年4620亩,减少至2100亩,减少54.5%。至2007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13630亩,总产量5070吨,亩产372千克。
  附:虹山“红心甘薯”简介
  虹山乡位于洛江区北隅,气候特殊,全年平均气温17℃—5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土壤主要以红、黄沙壤为主,土质疏松,透气性好,酸碱适中,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甘薯生长。虹山地理气候条件决定该地产的红(紫)心薯特殊品质。每500克红心薯可产生热量2654300焦,含糖(贻糖)145克,蛋白质11.5克,VB106毫克,胡萝卜素6.55毫克,VC150毫克,烟酸2.5毫克,磷100毫克,钙90毫克,铁2毫克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含有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17种氨基酸。明清时代,虹山种植的甘薯以糖分高、淀粉丰富,甘甜细嫩而著称,故有“山顶甘薯胜柿饼”(虹山旧称“山顶”)美誉。据《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七十三物产志载:“番薯,以得种番国故名,亦名地瓜。此物明季始入中国。”400多年的红心甘薯种植历史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
  三、马铃薯
  1984年,洛江今域作为鲤城区蔬菜扩大种植的远郊二线基地,开始发展种植马铃薯。1997—1999年,马铃薯大部分作为蔬菜用途,食品加工业对其需求较少,面积相对稳定。2000年后,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其需求量增加,加上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全区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6270亩,总产量2221吨,分别是1997年的14倍、13倍,占粮食作物总产量6%、播种面积7%。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5660亩,总产量1992吨。
  四、大豆
  大豆历来属低产作物。1950年开始有计划的种植,主要品种有“花面豆”“湄洲大豆”“古田大豆”“穗稻黄”“大粒黄”“大青仁”。1992年,当家品种春大豆“8008”“穗稻黄”,秋大豆“8008”“穗稻黄”。1997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3425亩,总产量499吨,亩产146千克。其中春大豆种植面积2040亩,总产量281吨,亩产138千克;秋大豆种植面积1385亩,总产量218吨,亩产157千克,其余为杂豆类。1998年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大豆效益低等原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210亩,总产量213吨,亩产176千克,分别是1997年的35%、42%、120.5%。
  五、大小麦
  明代以后,洛江今域已种植大小麦。民国时期,产量低。1976年,亩产102千克,1992年,亩产133千克。小麦主要品种有“白壳麦”“红壳麦”“和尚麦”“南大2149”“晋麦2148”“晋麦30450”“泉麦1号”。大麦主要品种是“矮早三”“早熟5号”“莆麦4号”。1997年,全区种植面积19160亩,总产量3697吨,亩产201千克。由于大小麦产量不高,种植效益低,农村机械普及率不高,需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区种植面积1200亩,为1997年6.5%。至2004年后,全区无种植大小麦。
  六、杂粮
  建区前,洛江今域就有种植高粱、芋头、玉米、木薯等杂粮。1997年,全区杂粮播种面积12560亩,总产量3958吨,亩产315千克。至2000年,马甲镇杂粮播植面积5700亩,占全区播种总面积37%。2007年,全区杂粮播种面积11870亩,总产量3613吨,亩产304千克。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种植。1954年,鲤城区(包括洛江今域)种植34470亩、总产量183.8万千克。品种有“黄油17”“泉花3121”“白沙1号”“汕油71”花生为洛江区的主要油料作物,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并以春花生为主,秋花生较少。1997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10556亩,总产量(花生果)1635吨,其中春花生种植面积9506亩,总产量(花生果)1494吨,亩产157千克;秋花生种植面积1050亩,总产141吨,亩产134千克。随着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全区花生播种面积为7360亩,是1997年的69.72%。
  二、甘蔗
  甘蔗在唐宋时期就传入泉州。明代,随着农业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境域的农民“往往有改稻种蔗者”。20世纪50年代,引进台糖134品种,70年代后,引进“闽选703”“闽糖61/20”“闽糖69/314”“70/611”“77/208”。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泉州糖厂收购糖蔗,甘蔗(糖蔗、果蔗)种植成为主要经济作物,洛江区境域种植面积近万亩。1985年后,糖蔗价格下降,糖蔗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9年后不再种植糖蔗,以果蔗为主。1997—2007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420亩左右,总产量2050吨。其中,河市镇白洋村种植面积近400亩,罗溪种植面积20多亩。
  附:白洋甘蔗简介
  白洋村位于洛江区河市镇驻地北向2千米,人口3200多人,是河市镇第二大行政村。村里60%以上农户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350多亩,按每亩产3000根甘蔗计算,每年产值近2000多万元。白洋村甘蔗属于黄皮蔗,皮薄、汁饱、香甜、清脆,其含糖量约为18%—20%。该村围绕“稳田蔗,提单产,增总产,促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强对村民甘蔗种植的引导,注重新品种和科技的推广,引进种植新台糖优良品种,占甘蔗种植面积的90%以上,提高种蔗效益。
  三、西瓜
  西瓜是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亚热带果树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以河市种植面积最多,种植“新澄一号”“益农新红宝”等高产优质品种,之后因连作病害多,种植面积减少。1997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2050亩(以双阳种植为主),总产4514吨,亩产2202千克。2002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2350亩,总产4197吨。2003年后,西瓜种植逐年减少。2006年,全区西瓜种植面积仅为401亩。此后,各乡(镇)仅零星农户种植少量西瓜自用。
  第三节 蔬菜
  一、面积产量
  境内蔬菜种植历史悠久,1960年蔬菜生产较快发展。1985年品种资源调查,鲤城区蔬菜品种有11类130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61个,外地引入推广的69个,境内均有种植。
  根菜类 萝卜、胡萝卜。
  白菜类 大白菜、小白菜。
  甘蓝类 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芥蓝。
  芥菜类 叶用芥菜、竹子菜、竹子大芥、阔叶大芥、红叶大芥。
  绿叶蔬菜 莴苣、芹菜、芫荽、菠菜、圆叶菠菜、空心菜、茼蒿、叶用甜菜。
  葱蒜类 葱、洋葱、蒜、韭菜。
  匣果类 番茄、茄子、甜椒、辣椒。
  瓜类 黄瓜、越瓜、冬瓜、南瓜、瓠瓜、丝瓜、佛手瓜。
  豆类 四季豆、豇豆、豌豆。
  薯芋类 芋、大薯、豆薯、马铃薯、姜。
  水生蔬菜 茭白、荸荠、莲藕。
  1993年,为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鲤城区政府决定在河市镇开辟蔬菜新基地,河市蔬菜基地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3037亩(复种面积),总产53716吨,亩产1626千克。其中,河市镇蔬菜种植面积14000亩,占全区42.37%,总产量、亩产量分别为27051吨、1932千克。2007年,种植面积45823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总产量81463吨,亩产1778千克。全区形成蔬菜常年基地3500亩,季节性基地4000亩,河市、马甲、罗溪三个镇种植面积占全区86%,总产量占全区85%,河市种植面积占全区40%。河市、马甲种植的蔬菜除供应本镇区外,大部分销往泉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区),销售蔬菜的菜农遍布泉州市区农贸市场。
  二、品种
  境内蔬菜品种丰富。1997年建区后,加快优良新品种引进推广,品种更新较快。洛江区蔬菜种植品种有10类55种100多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占26%,
  (一)根茎类
  根茎类包括萝卜、胡萝卜、芋头、生姜、荸荠等。境内种植历史悠久。2007年,根茎类播种面积5709亩,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2.5%,总产量10063吨。
  1.萝卜
  境内自古迄今均有种植,俗称菜头,块根可鲜用,可切成丝晒干或腌制,叶梗作饲料或绿肥,各地普遍种植,夏秋冬皆有种植,利用秋花生、晚稻或晚甘薯收后的闲地或零星杂地种植。蔬菜区则有专门的种植地,主要品种有短叶火车头、马耳、南畔洲。2007年,萝卜播种面积2137亩,播种面积占根茎类37%,总产量3670吨。
  2.胡萝卜
  俗称红菜、红萝卜,有地下“小人参”之称,各乡镇均有种植。以河市镇溪井村种植较多,形成其特色产品,主要品种有日本新黑田、益农、高农等外来品种。2007年,全区胡萝卜播种面积700亩,占根茎类总播种面积11.8%;总产量1140吨。
  3.芋头
  宋时已有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品种有槟榔芋、竹芋、绵芋,主要种于池岸边、淤水泽地、水田边等零星杂地。以槟榔芋品质为佳,酥松可口,菜农种植供应市场。2007年,全区种植面积947亩,比1997年增加300亩。河市镇槟榔芋种植面积占全区68.3%。
  附:
  河市槟榔芋 槟榔芋是河市镇的特产,俗称“过岭芋”,据泉州府志记载,河市芋在明朝时就颇负盛名。正宗河市槟榔芋株高约1.3米,开展度0.7米,分蘖性强,叶片心形;母芋呈圆柱形,长度30—40厘米直径12—15厘米,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栽培管理方法,肉质松酥,芋香浓馥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成为芋中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2001年被评为泉州市名优蔬菜,“河市槟榔芋”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4.生姜
  生姜俗称黄姜,各乡镇零星种植,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大肥姜、竹姜。2007年,全区种植面积581亩,总产量1279吨。
  (二)叶菜类
  叶菜类主要包括小白菜、芥菜、菠菜、苋菜、茼蒿、莴苣、空心菜、大白菜等,境内明清时期就普遍种植。2007年,叶菜类播种面积17529亩,占全区蔬菜播种总面积38.2%;总产量31121吨,占全区蔬菜总产量38%。
  1.芥菜
  芥菜明清时期已有栽培,主要栽培农家品种阔叶大芥、竹仔芥,其生长期90—120天,可分次采摘,各地农户普遍种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种植面积最多的蔬菜,除鲜用外,主要用于腌制成酸菜。1997年之后,引进推广外来品种竹叶小芥菜,生长期约40天,逐渐成为重要叶菜类品种之一。
  2.空心菜
  俗称蕹菜,明清时已有种植,栽培品种主要有阔叶空心菜和剑叶空心菜两种。每年3—5月直播,大棚栽培在11—12月就可播种,早春上市时价格高,是大棚蔬菜主要栽培品种。2007年,种植4769亩,总产量10155吨。
  3.菠菜
  俗称菠菱菜,原产伊朗,明清时已有种植。春秋冬季均可种植,以秋播为佳,采用直播。播种前先将种子去掉果皮,弄破种皮,促其发芽。2007年,全区菠菜种植面积168亩,总产量299吨。
  4.大白菜
  明清时已有种植,以种植本地品种泉州白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台湾庆农”“超级台宝”“春大将”等。2007年,全区大白菜种植面积7133亩,总产量13826吨,种植面积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6%,总产量占17%。
  (三)甘蓝类
  甘蓝类包括包菜、花椰菜、菜球(球茎甘蓝)、芥蓝等,境内民国时期就有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9162亩,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0%,总产量16033吨。
  1.包菜
  学名结球甘蓝,俗称高丽菜。1950年后,各乡镇普遍种植,主要种植品种有大平头120天、小平头90天,成为秋冬春季主要蔬菜。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种植“京丰一号”“中甘11号”“中蔬15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在冬闲田种植面积最多,亩产高者4000千克以上,单株重2—3千克。2007年,全区包菜种植面积6532亩,总产量12416吨。
  2.花椰菜
  花椰菜,又称花菜、菜花。1950年后,各乡镇均有种植,秋、冬季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同安系列品种,育苗移栽,一般亩产1000—1500千克。1994年后河市镇蛟南村、马甲镇彭殊村和双阳阳江等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并引进推广台湾青梗松花系列优质品种代替同安系列品种。2007年,全区花椰菜种植面积2630亩,总产量3617吨。
  (四)瓜类
  瓜类包括黄瓜、丝瓜、越瓜(菜瓜)、葫瓜、冬瓜等。越瓜俗称菜瓜,栽培历史悠久,以农家品种为主,普遍种植,除作鲜菜外,大量用于腌制。黄瓜种植以本地品种黄皮黄瓜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津研4号”“中农8号”“广东青皮吊瓜”等新品种,栽培面积较大发展。丝瓜栽培以本地品种为主;葫瓜栽培有福州芋葫和本地大腿葫。2007年,瓜类种植4769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0.4%,在全区蔬菜种植比重第三,其中黄瓜占瓜类种植面积18%。
  (五)茄果类
  茄果类种植主要有茄子、辣椒、番茄等。1950年后零星种植,20世纪90年代后,茄子、辣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以引进种植外来品种为主,茄子有“闽茄一号”“广东紫长茄”;辣椒有湘研辣椒系列等。2007年,茄果类种植3037亩,占全区蔬菜种植6%,总产量5644吨。
  (六)葱蒜类
  葱蒜类包括蒜、洋葱、韭菜、小葱等,境内种植历史悠久,以种植蒜头较为普遍,河市镇溪山村一带蔬菜区种植规模较大。2007年,葱蒜类种植1230亩。
  (七)其他类
  菜用豆类有四季豆、虹豆、豌豆等。四季豆推广矮生品种“803”“618”,常与其他作物套种,在农区普遍栽培;豇豆可在春夏秋栽培,是蔬菜区重要栽培品种。其他蔬菜包括茭白、莲藕、荸荠、豆芽菜等。
  第四节 花卉
  明代,境内已有零星种植花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洛江区花卉产业兴起,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马甲镇永安、梅岭、杏川等地,主要培育茶花、松柏等绿化苗木。1998年,引进台资花卉企业旭泰兰花公司,占地面积50亩,该公司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专门从事“文心兰”“蝴蝶兰”“花惠兰”“拖鞋兰”“石斛兰”“跳舞兰”等20多种国内外名贵兰花培育生产;2001年,美园艺有限公司成立,占地1000余亩,主要产品有种苗产业,成品花卉,水培花卉,盆景,趣味植物及其他名优花卉与观赏苗木。2001年,花卉产业较快发展,种植面积1432亩,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双阳,其中双阳种植面积850亩,占当年洛江区花卉总种植面积60%。2004年,洛江区花卉种植主要包括水仙花、鲜切花、盆栽观赏植物。花卉总产量283.2万枝。2007年,全区花卉种植1172亩,其中盆栽观赏植物种植面积705亩,产量115.97万盆;鲜切花种植面积74亩,产量134万株;其他花卉种植面积393亩,产量1230万株。双阳街道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区59%。
  第五节 茶叶
  泉州市洛江境域住在山上的先民都有种茶。唐宋时期,泉州已种植茶树。宋蔡襄《茶录》载“泉南盛产茶叶,一片寺、清源山为佳”。明代,大罗溪、马甲茶叶生产有所发展。清末,地方绅士黄抟扶等人发起组织清源茶公司,从武夷山、建瓯引进良种,请安溪茶师指导种植,生长良好,清源茶叶远近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洛江境域茶叶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0年,晋江县创办加锥农场,着力发展种茶业,引进青茶(乌龙茶)良种,改革焙制方法;1963—1966年,今域虹山创办白凤茶场(200多亩)、苏山茶场(300多亩)、虹山茶场(100多亩),以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后,建设大小天马茶叶基地,其中马甲洋坑、岐山、罗溪广桥茶场等有较大发展。1986年后,由于市场竟争激烈,茶叶质量没有跟上,茶叶价格降低,大小天马茶叶基地部分荒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洛江区种茶面积2016亩,采摘面积1646亩,茶叶产量11.1万千克。洛江区茶叶主要品种有“本山”“黄旦”“铁观音”“梅占”“水仙”“佛手”。
  附:丰山酸茶简介
  丰山酸茶称“酸茶”“圣茶”“仙茶”“七叶茶”“消食茶”“长寿茶”。茶之色泽乌亮光泽,条索不肥不壮,卷曲紧结,黑棕明显,汤色深金黄色稍红,清澈见底,滋味醇厚甘鲜,素有“杨梅味”之称。饮之齿颊酸喤,喉底回甘、回甜,令人心旷神怡,雅兴悠远的境界。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福建省农林大学运用现代技术对酸茶进行检验数据:含多酸类46.238%、氨基酸0.796%、咖啡因0.135%、黄酮类8.096%、儿茶素11.380mg/g、茶多糖2.169%、茶褐素1.071%、茶红素9.769%、茶黄素0.855%、水浸出物56.175%。
  第六节 水果
  民国以前,果树为家庭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1950年以后,水果生产有很大发展。60年代开始,引进许多热带、亚热带果树。1983—1997年,各级政府鼓励和扶持山地开发,倡导果树(龙眼)上山,龙眼种植迅速发展,至1997年,境内社对纷纷创办果林场。建区前境内种植面积7.5万亩,比1990年翻1倍,龙眼种植遍布丘陵山地,龙眼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
  河市、马甲建成果化绿化基地。洛江区较大宗栽培的有龙眼、荔枝、香蕉、柑橘、枇杷、橄榄、柿子、葡萄、柚、梨、桃、李、杨梅、油奈、青梅、西番莲。1997年,全区果园种植面积93495亩,其中采摘面积30900亩,新植果树9738亩,总产量5169吨。以龙眼、柑橘、柿子、李为主,荔枝、香蕉、橄榄、青梅为辅。
  龙眼 龙眼是洛江区传统名特产品,境内龙眼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民国时期,种植面积已有相当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眼生产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20世纪80年代境内各地学(永春)天马建设茶果场,加大果树生产发展扶持,特别是90年代,倡导果树(龙眼)上山,龙眼种植遍布丘陵山地,龙眼生产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品种有福眼、东璧、洲头本、西园。
  1997年,全区龙眼种植面积76500亩,新植9036亩,占当年水果种植总面积81.77%,产量1210吨。主要品种福眼占龙眼种植面积90%以上。2001年,龙眼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的79695亩。2002—2004年,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零关税政策的实施,泰国、越南龙眼大量进入,广西、广东等新兴龙眼产区鲜、干果大量上市,龙眼价格不断下跌,龙眼产业效益下降,失管果园增多,加上公路、城区、开发区、新村建设等用地需要,龙眼砍掉不少,全区不再新植龙眼。2005年,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拯救龙眼产业。泉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打品牌,拓市场,抓龙头,建基地,深加工,促销售”战略,出台《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08年)》和《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年实施意见》,同年,市政府下发《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泉州龙眼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并成立泉州市龙眼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
  1978年,进行龙眼衰老树改造,1980—1983年进行丰产稳产试验,1983—1985年推广老树复壮、幼树速生快长栽培,丰产稳,疏花疏果,克服大小年现象以及保花保果等技术,不断提高龙眼栽培技术水平。2007年,全区龙眼种植70084亩,产量3666吨,创历年产量最高。
  柑橘 明代,境内就有种植。民国以前,柑橘为家庭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1950年以后,柑橘生产有很大发展。1983年,河市、马甲建成果化绿化基地。1997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2701亩,总产量1188吨,主要分布在罗溪、河市,马甲、双阳、虹山也有少量种植,主要种植品种为芦柑。是年后,大量劳动力转移务工经商,柑橘失管果园增多。2007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1600亩,总产量1652吨。
  香蕉 境内明清时期就有种植,民国时期有零星种植,主要有台湾米蕉与天宝蕉,1982年,香蕉产区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种植供食用的有香蕉、龙牙蕉。1997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713亩,总产量392吨。1998年,香蕉生产引进推广“天宝蕉”新品种,提高质量与效益。2007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1087亩,是建区时的1.5倍。主要种植地分布在罗溪(600亩)、马甲(127亩)、河市(360亩),万安、双阳、虹山均无种植。
  第七节 种植技术
  一、耕作制度
  洛江境域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高,平原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较高海拔地区一年一熟或两熟。1997年,洛江区耕地面积5.7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36亩,农作物复种指数295.5%。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5.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57亩,复钟指数266.1%。
  (一)一熟制
  水田:以种植一季中稻为主,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等高海拔地区。
  农地:以种植一季甘薯为主,分布在高山缺水、土壤瘦薄地区。
  (二)二熟制
  水田:稻—稻;早稻—晚薯(蔬菜);蔬菜(芋、西瓜)—稻。
  农地:大豆—甘薯;花生—蔬菜:早甘薯—蔬菜。
  (三)三熟制
  水田:稻—稻—蔬菜;稻—稻—马铃薯(蚕豆、豌豆)。
  农地:蔬菜—甘薯—蔬菜;蔬菜—花生—蔬菜。
  (四)多熟制
  主要是蔬菜区的蔬菜种植,一年4—5茬。
  (五)间套种
  甘薯套种大豆、花生、蔬菜;甘薯套种玉米;花生套种玉米。
  二、栽培技术
  宋代,泉州的栽培技术就很发达。泉州的荔枝、龙眼柑橘闻名遐迩。这个时期,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形成泉州平原与洛江今域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引进越南耐旱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另一方面,发展果、茶、菜作物。洛江今域内遍植荔枝、龙眼、柑橘。明代,甘薯的引种栽培是洛江今域对栽培技术的最大贡献。清代,洛江境内出现并推广寄种技术,解决早晚稻生长长期矛盾问题。1997年起,推行甘薯秋季薯块育苗技术,除种植大户或科技示范户采用该项技术外,农户多数采用薯苗假植越冬或利用过冬薯采用苗薯结合办法。龙眼产区进行龙眼嫁接换种技术推广,嫁接时期在“春分”至“立夏”期间的遇暖晴天,选择鲜食、制罐、焙干多用途及其丰产优质性、纯度一致的品种。茶树栽培管理得到重视,对新垦茶园,在大台面、挖好种植沟、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春季或秋季进行定植;每年或隔年茶季结束后,结合清园、深翻,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并于各季萌芽前适时追肥。1998年后,水稻播种方面有些地方采取种子经浸种后直接播种。水稻插秧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人工插秧与机器插秧。1999年,区农技站在河市、马甲等地推广春花生地膜覆盖技术,花生覆膜后能抗旱保湿,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淋溶,提前20—25天播种,达到省工、省本、增产、增效,使品质大幅度提高,并能延长后作甘薯的生育期,提高甘薯产量。2000年起,提倡绿色食品及减少环境污染,逐步推广有机肥料,推广比较多的是超大、宝大有机肥料及各种专用肥。2001年,推广配方施肥5万亩,专用肥5万亩,全层施肥17.5万亩,根外追肥5万亩。2004年10月2日,洛江区受到“23”型秋寒的影响,部分晚稻抽穗受到影响,农户喷“九二0”(赤霉素)和磷酸二氢钾,提高稻谷的饱满度,同年,推广专用肥5000亩,配方施肥5.5万亩,粮油作物全层施肥7万亩,甘薯包心肥1万亩,根外追肥8万亩。2007年3月,印发《洛江区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方案》,根据洛江区施肥、产量水平制定早稻、晚稻、花生、早薯、晚薯配方施肥和施肥时期参考表,供农户参用。
  三、品种引进与推广
  (一)水稻
  五代,泉州出现双季稻耕作,由占成国(今越南南方)引进福建的早熟品种——占城稻。宋元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开始由人少地多逐渐变成土地不足,迫使人们深耕细作,提高产量。明代,洛江境内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在土肥方面,增加粪池、烧土、烧灰。在耕作制度方面,继续扩大稻谷两熟和水旱两熟制。1997年,从省稻麦所引进常规水稻良种“世纪137”进行试验示范。2001年,在马甲镇试种红、黑、香稻230余亩,亩产350—400千克,推广两系稻“两优培九”3500亩,亩产在487千克以上,亩增产51千克;全区推广杂交水稻12325亩(早季2215亩,亩产461千克;晚季10110亩,亩产481千克)平均亩产479千克,比常规品种增48千克,推广优质水稻6000亩,其中早季5000亩。2004年,推广优质稻2万亩,主要品种为“两优倍九”“泉珍10号”“佳福早占”,平均亩产440千克。其中,推广“两优培九”1万亩,亩产增31千克。
  (二)小麦
  宋代,随着商贸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进种植业生产的初步分工。从淮北引入麦、粟、豆等加以推广。明代,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有三熟(早稻、晚稻及麦子)制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期间,主要积累病虫害防治技术。2001年,引进黑小麦“泉黑麦1号”,示范种植10亩。
  (三)甘薯
  明代,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引进甘薯栽培技术,清代及民国期间,主要是积累对甘薯种植经验。2001年,从省农科院引进甘薯优质品种金山72.2万亩,在河市镇试种,推广150亩,各乡镇建立一个30—50亩的示范片,全区甘薯丰产示范片5个,经各乡镇验收平均亩产鲜薯3415千克,比同类薯地增收鲜薯500—1000千克。全区共推广甘薯五改面积8550亩,亩产鲜薯在3000千克以上,亩增收鲜薯167千克以上。2003年12月,引进3个优良甘薯品种“鄂薯3号”“惠薯6号”“岩薯9号”在罗溪、马甲试种,并在马甲潘内村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以惠薯6号最高,产量为1608.5千克。2004—2007年,引进脱毒甘薯“新种花”“龙薯3号”“龙岩7—3”等品种,并配套合理密植栽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面积1000亩。
  (四)花生
  古代,洛江境内就有种植花生,品种由民间传播。2005—2007年,主要推广品种有“汕油71”。
  (五)甘蔗
  甘蔗在唐宋时传入泉州。1954年,引进推广台糖134,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当地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进闽糖70/611,成为20世纪80年代主栽品种。1986年,引进推广闽糖77/208、76/2等品种。90年代,引进粤糖54/474。2005年后,推广新台糖为主的优良品种,提高种蔗效益;2007年,新台糖品种占甘蔗种植面积的90%以上。
  (六)马铃薯
  洛江境内马铃薯种植最迟起于民国。2001年,引进脱毒马铃薯“克新3号”品种5500千克。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病虫害
  1.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丛卷叶螟等。
  2.甘薯病虫害:主要有甘薯瘟、蔓割病、疮痂病、小象鼻虫、甘薯麦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蛴螬等。
  3.龙眼病虫害:主要有鬼帚病、霜霉病、荔枝蝽象、爻纹细蛾、青翅羽衣、角颊木虱、金龟子等。
  4.甘蔗病虫害:主要有凤梨病、黑穗病、梢腐病、蔗螟、白蚁、金龟子、棉蚜、粉蚧、蓟马等。
  5.花生病虫害:主要有青枯病、锈病、褐斑病、疮痂病、斜纹夜蛾、蛴螬、地老虎、蚜虫等。
  6.茶叶病虫害:主要有茶白星病、炭疽病、云纹叶枯病、小绿叶蝉、茶毛虫、介壳虫、蚜虫、螨类等。
  7.蔬菜主要病虫害:
  瓜类病害: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
  茄果类病害: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番茄早疫苗、晚疫病、茄子褐纹病、绵纹病、甜椒疫病。
  豆类病害:枯萎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煤烟病。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黑斑病、黑腐病、白锈病。
  葱蒜类病害:紫斑病、韭菜锈病。
  芋类病害:芋疫病、软腐病。
  姜类病害:姜瘟病。
  蔬菜主要虫害: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菜螟、黄条跳甲、黄守瓜、瓜实绳、蚜虫、棉铃虫、红蜘蛛、豆荚螟、蜗牛、小地老虎、蛴螬等。
  (二)病虫测报
  1955年,农技站采用“点汽灯”诱测化螟,开展病虫害测报工作。1978年以后,鲤城区在河市、马甲等设测报站,开展对粮、油、蔗、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1997—2007年,洛江区植保站设立罗溪、河市两个水稻测报点和双阳、河市鼠情监测点及河市蔬菜斜纹夜蛾监测点,做好观察记载和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以及大面积系统调查工作,印发《病虫情报》《病虫快报》,指导水稻、花生、蔬菜、龙眼等病虫鼠害防治,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2005年,河市水稻测报点迁到马甲。
  2007年,洛江区被列入“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控区域站”建设项目,配备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数据采集设备及GPS等相关高科技现代化设备,把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引入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领域。利用《福建有害生物信息监测系统》提高测报水平。做好农作物病虫越冬前和越冬后的虫源基数调查并要求各测报点用统一调查内容、统一调查表格,统一定期报送灯下和田间数据;在三个测报点的汇总的基础上,开展田间调查,结合历年资料进行分析,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对发生程度、可能发生面积及防治适期等进行量化,按时向省、市汇报,及时准确地发放《病虫情报》。
  (三)病虫害防治
  20世纪50年代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发动群众冬季挖稻根,清除田埂杂草,提早做好种子消毒,精选耐虫抗病品种和点灯诱杀害虫防治病虫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化学农药666粉、DDT、敌百虫、乐果、敌敌畏、1605、西力生等。20世纪70年代,化学农药品种不断增加,用药量增大,化学农药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主要措施。1985年以后,推广8010等微生物农药防治蔬菜害虫。1990年,试办庄稼医院,开展专业植保服务。2001年9月18日,稻飞虱在晚季发生严重,田间平均虫口3927头/百丛,防治指标田占82%,防治面积5.4万亩次,挽回损失1258.7吨。2004年,稻飞虱发生期提早,发生量大,8月下旬,平均虫口1.05万头/百丛,达防治指标62.5%,部分田虫口达5.3万头/百丛,全年发生面积1.7万亩,防治面积5.3万亩次,挽回损失331.5吨。全区螟虫发生面积3.4万亩,防治面积11.8万亩次,挽回损失730.4吨。稻丛卷叶螟于8月1—3日、8月21—29日,分别出现大量持续性的迁入,8月31日,田间最高赶蛾量达11030/亩,迁入量大、范围广,造成大范围的大面积发生。全区发生面积3.4万亩,防治面积7.5万亩,挽回损失523.7吨。全区杂交水稻发生细菌性条斑病面积4000亩,防治面积6000亩,挽回损失1600千克。2007年,洛江区水稻播种面积5.9万亩,全区水稻病虫发生总面积9.8万亩,防治总面积16.05万亩次,挽回损失5363.2吨,仍然损失107.43吨,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3.6万亩,防治面积6万亩,挽回损失4422.6吨。
  五、鼠害防治
  上世纪末鼠害猖獗,1997年洛江区鼠情监测平均夹鼠率达到13.8%。同年起被定为省灭鼠示范区,每年开展以春季(3—4月)为主、秋季(8—9月)为次的农舍、农田的灭鼠,全区按照“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行动、统一方法)和“四定”(定人员、定范围、定任务、定时间)原则,以镇村为单位统一配制毒饵,饵料为大米或稻谷,提高毒饵的适口性;采用有重点的封锁带式投饵方法,推广毒饵灭鼠,定期巡查添加毒饵,减少毒饵浪费。先后推广7.5%杀鼠迷、0.5%溴敌隆和85%敌鼠钠盐等慢性抗凝血杀鼠剂,提高灭鼠安全性,取代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使用。2007年,全区鼠情监测平均夹鼠率2.4%,最低为0.7%。
  第四章 养殖业
  第一节 畜禽
  一、品种
  家畜以猪、牛、羊为主。境内猪品种主要有传统的莆田黑猪和本地杂种猪,明代就有饲养,莆田黑猪主要是作为繁殖后代的母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两个品种是境内的主要猪种。21世纪80年代,引进瘦肉型丹麦猪和大、中约克猪;20世纪90年代,引进瘦肉型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其中又以长白猪为最多;1997年建区后,引进太湖母猪进行杂交配种改良。牛品种主要有闽南黄牛,用于农田使役。羊品种主要有戴云山羊(黑山羊)作为肉用。
  家禽以鸡、鸭、鹅为主,明代已有饲养。鸡品种主要有本地鸡作为肉用,白绒鸡作为滋补品,饲养较少;蛋鸡品种海兰褐壳,系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鸭品种主要有番鸭,作肉用;莆田黑鸭又称菜鸭,属蛋用鸭。鹅品种主要有本地鹅和狮头鹅,作肉用。
  二、饲养
  古代,畜禽均由农民单家独户饲养,畜禽生产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饲养业,鼓励支持农民饲养畜禽,畜禽生产发展较快,存栏数迅速增加。但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盲目强调集体饲养,畜禽存栏数大幅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家庭饲养畜禽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受批判,畜禽生产受到制约、发展缓慢。1978年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取消商品猪派购规定,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和推广良种、改革饲养技术,开展防疫灭病等“科技兴牧”措施,调动农民养禽畜的积极性,集约化经营得到发展。1990年,马甲镇祈山养殖大户吴继忠年饲养番鸭10万只。1991年后,落实发展畜牧业各项政策和措施,规模化养殖场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境域内畜牧业稳步发展,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2003年,泉州市政府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洛江区政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畜牧业加快发展。当年牛存栏5840头,出栏3623头;生猪存栏6.84万头,出栏14.31万头,肉产量1.0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82亿元(按当年现行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40867万元的44.6%。2007年,贯彻《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扶持引导,推进全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年,全区生猪存栏7.64万头,出栏14.83万头;牛存栏5647头,出栏5651头;羊存栏6378头,出栏9183头;家禽存栏83.82万只,出栏17.84万只;兔存栏4570只,出栏4820只。肉、蛋、奶总产量1.88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1.7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按当年现行价计算)3.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8亿元的52.59%。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散养畜禽逐年减少,转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奶牛、奶羊大部分舍饲,少数放牧。猪的饲养传统方式以舍饲为主,基本上是有啥喂啥,采用稀饲料饲养。20世纪90年末起,群养育雏越来越多采用自动控温电热保姆伞、红外线灯、烟道管等保温方法,部分家禽的孵化已转为机器孵化。
  牛、羊饲料以青草为主,冬、春季和泌乳期间,补饲农副产品饲料。猪饲料,农家个体少量喂养以泔水、粗粮、糠麦及青绿饲料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曾推广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的饲养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规模养猪则以配(混)合饲料为主。家禽饲料,历来采用粮食、菜叶、细糠等。20世纪70年代末,饲料工业开始发展。80年代后,广泛使用蛋氨酸、赖氨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保健助长等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1991年,协昌饲料厂建成投产,日生产配合饲料600吨。此外,区域内还有多个小型饲料厂先后建成生产。
  三、检疫防控措施
  (一)主要疾病
  猪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仔猪白痢、黄痢等17种;普通病有营养性水肿、关节炎、中暑、感冒等13种;寄生虫病有弓形体、姜片虫、蛔虫、肾虫等7种;中毒病有亚硝酸盐中毒、霉菌中毒等4种。危害较大的有传染性胃肠炎、副伤寒、白痢、弓形体等疾病。
  牛传染病有流感、结核病、流行腹泻等5种;普通病有胃肠疾病、劳役过度、风湿病、中暑等10种;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双口吸虫、锥虫、焦虫等16种;中毒病有农药中毒、毒菌中毒等5种。
  家禽传染病有鸡新城疫、鸡白痢、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疽;普通病有感冒、营养缺乏症;中毒病有食盐中毒、肉毒梭菌中毒、霉曲菌中毒、农药中毒;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绦虫。危害较大的是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
  (二)检疫防控
  1964年,泉州市(县级)成立畜禽检疫检验站,负责屠宰场、菜市场、牛墟场、仔猪交易所畜禽的检疫和肉产品的检验。乡(镇)的农贸市场由基层兽医站负责。每年对畜禽危害大的传染病进行防疫注射,逐渐形成制度,防疫密度逐年提高。1990年,境内畜禽疫病由鲤城区负责实行常年防疫,猪瘟发病率、死亡率从1986年的1.37%下降到0.4%,猪瘟、鸡新城疫和鸭瘟等病得到有效控制,猪肺疫基本消灭。2001年,洛江区、乡镇签订动物防疫责任状,明确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目标。2002年1月24日起,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2004—2006年,实行强制性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有高致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2种。同期,区与各乡镇投入的动物防疫经费逐年增加,开展严厉打击销售死猪及其产品专项行动。2007年,实行强制性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4种,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三、畜牧兽医与检疫机构
  1997年建区后,设立洛江区畜牧兽医站,加挂洛江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编制10名。2000年8月,设立区动物检疫站(编制6名)。2007年12月,整合洛江区畜牧兽医站、洛江区动物检疫站、洛江区农水渔业执法大队等事业单位承担的兽医行政执法职能,设立洛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核定事业编制4名;整合区畜牧兽医站、区动物检疫站的兽医技术资源,设立洛江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事业编制6名;同时设立洛江区畜牧站,作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事业编制3名。2007年6月,全区设置6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作为区农业水务局派驻各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编制各1名,负责辖区内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对辖区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等。
  第二节 水产
  一、渔业生产
  (一)海水养殖
  洛江区的海水养殖位于万安街道办事处桥南社区泉州湾内侧,海岸线2.62千米,拥有浅海滩涂,成为海水养殖区,养殖品种主要是贝类牡蛎、缢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品种不断增多,鱼、虾、贝、藻、蟹全面发展。桥南等新发展条石养殖牡蛎,利用垦区水域养殖鲻鱼、黄鳍鲷、鲈鱼。1997年,洛江区海水产品产量1120吨,产值339万元,其中鱼类77吨,虾蟹类3吨,贝类1040吨占海水产品产量82.85%。2005年,海水养殖面积1635亩,海水产品653吨,比2000年增长1.4%。2007年,海水养殖面积1590亩,海水产品923吨,产值685万元,其中贝类770吨,占海水产品产量83.42%,产值497万元。
  (二)淡水养殖
  淡水养殖主要是利用水库、山塘等水域,主要养殖传统品种罗非鱼、草鱼、鲢鱼、鲟鱼等。此外新品种不断引进,改善养殖品种结构,养殖技术逐步向科学化、多类型、高层次发展,1998年起,生态养鱼、网箱养鱼、大水域放鱼、放流增殖等养殖模式得到推广。1997年,洛江区淡水产品产量707吨,产值505万元,其中罗非鱼396吨,占淡水产品产量56%。2005年,淡水养殖面积6135亩,比2000年增长10%,淡水养殖产品1243吨,比2000年增长10.8%。2007年,洛江区淡水养殖面积4995亩,淡水产品产量1308吨,产值875万元,鱼类产品产量1294吨,占淡水产品产量98.92%,产值840万元。万欣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淡水养殖主要发展中华鲟、史氏鲟、美国虹鳟等名优水产苗种繁殖、培育以及高、中档鱼类养殖为主。泉州市淼鑫水产培殖有限公司淡水养殖主要有鲟鱼、鳗鱼、中华鱼等国内外名优鱼种的人工繁殖、鱼苗培育、成鱼养殖。
  二、渔业养殖扶持
  2006年,市海洋与渔业局下拨给洛江区支农专项资金15万元,虹山乡将该款项3万元用于购买优质淡水新品种鱼苗10多尾分别投放到该乡的长尾坑、陈厝等水库;马甲镇西头村将该款项4万元用于发展本村淡水养殖业;马甲淡水养殖实验场将该款项3万元用于该场淡水养殖实验推广;锦龙渔业有限公司库湾网箱养殖补贴1万元。
  2007年,省、市下达给洛江区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9万元扶持渔业养殖。当年,泉州淼鑫水产培殖有限公司一期投资800多万元,在河市镇一期征地50亩,建立以鳗鱼养殖为主的淡水养殖基地,一期投放鳗鱼70多万尾,产量200吨。
  三、渔业资源保护
  1998—2007年,洛江区发展天然围网养殖、增殖放流、稻田水产养殖,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推广人工配合饲料,规范养殖用药,减少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优化区内渔业养殖布局和控制养殖面积,合理配置养殖数量和渔业种类,发展有机鱼,杜绝投放人工饲料。根据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查成果,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合理养殖规模。坚决打击电炸毒鱼行为,实施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修复计划,为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生态环境。
  第五章 林业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林地面积
  1992年,洛江今域林业用地面积34.97万亩(不包括茶果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07%,森林覆盖率达78.6%。林业用地集中在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等乡(镇)、场和罗溪林场,面积37.24万亩。有林地面积36.4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85.7%。其中用材林6.0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6%;薪炭林28.07万亩,占77.1%;防护林1487亩,占0.4%;经济林5366亩,占1.5%;竹林598亩,占0.2%;薪炭林偏大。宜林地面积6.0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4.3%,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虹山、双阳等乡(镇)、场。
  1997年末,洛江区林业用地面积32.4万亩。2007年末,林业用地面积37.79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为33.1万亩。有林地面积34.8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2.2%;其中生态林8.54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6.66万亩、区级生态林1.88万亩),商品林22.86万亩,其他林3.4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绿化率分别达到62.6%和94.9%。疏林地面积196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5%;灌木林地面积8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49%;无林地1.2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23%。全区林分总面积26.35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4.41万亩,防护林面积8.88万亩,薪炭林面积4.95万亩,特用林面积6120亩,其他面积7.5万亩。
  二、林木蓄积量
  2002年,洛江区林木蓄积量37.49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36.87万立方米,疏林62立方米,散生木924立方米,四旁树5258立方米。2004年,洛江区林木蓄积量45.1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44.51万立方米,疏林6立方米,散生木915立方米,四旁树5258立方米。2007年,洛江区林木蓄积量45.02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44.30万立方米,疏林2574立方米,散生木3033立方米,四旁树1600立方米。
  三、林业种类及分布
  洛江区森林覆盖率高,林分龄组结构基本合理;树种结构不合理,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人工林和次生林多,天然林少;林分质量低。林木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占78.1%(含湿地松),遍布各乡(镇)、场,阔叶树(含相思树)占5.5%,2007年,马尾松林面积21.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4%。杉木种植范围较窄,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好的虹山乡的白凤、苏山村的五坑仔山、马甲镇芦田村后深溪山及国有罗溪林场广桥工区的祭溪、洪田工区的花溪等地。台湾相思树、木荷等阔叶树分布在双阳、河市等镇(场)和罗溪林场。木麻黄分布在双阳等地。油茶分布在加锥农场、罗溪林场。
  第二节 山林权属
  1950年以前,山林权属有私有林、寺庙林、族有林、村有林。私有林分量大,多数为地主、富农占有。山林可以自由买卖(卖断、典当、出卖木材)。1951年,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山林,征收富农的山林及族有林,分配给贫农、下中农经营。1957年,农业合作化,社员的山林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泉州市(县级)入社山林5万多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国家、集体、个人的山林权属被混淆,“大炼钢铁”中滥砍滥伐林木,带来灾难性后果。1962年,划清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界限,确定林权,权属相对稳定。
  1981年起,泉州市(县级)抓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至1983年6月,泉州市(县级)132个单位的“三定”工作基本结束,确定国家、集体、个人的山权面积40.8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96.2%,其中国有5.54万亩,公社所有2025亩,大队所有5.82万亩,外县插花山林3435亩,未定权属370亩。确定林权面积31.57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8.2%;为5531户34807人划定自留山5.77万亩,占全区集体林业用地的16.6%,户均10.43亩,人均1.66亩;发给国营、集体山林权证2074张,乙种山林权证97张,个人自留山权证5314张。
  2003年4月起,洛江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制定林改方案,2003年8月,洛江区政府下发《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完成21个村(社区)的林改,面积6.24万亩。2004年,完成21个村(社区)林改,面积12.89万亩;2005年完成全部的林改。改革中严格程序,改革方案依法经本经济集体组织成员的2/3以上或者2/3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全区集体林权改革主要采用5种模式:1.自留山经营;2.承包经营;3.租赁经营;4.股份合作经营;5.乡村集体统一经营。2006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获“省级林改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5月,全区林权登记32.47万亩,登记发证24.67万亩。其中,商品林22.74万亩,生态公益林4.79万亩,发放新版林权证725本。通过林权改革,全区山林权属基本明晰,农民、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林业管理,森林资源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水平提高。
  第三节 造林育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只砍不造的状态,山林遭受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木种苗的生产逐步纳入林业生产计划,采摘树种多为马尾松、台湾相思树、桉树、大叶桉、小叶桉、柠檬桉、苦楝等。种源缺乏时,须从闽北和省林木种苗站调剂。1952年,洛江境域河市、双阳南山建有苗圃,苗地各67.5亩。20世纪60—70年代,种子收购委托供销部门经营。1988年后,改由林业站经营。1962年,虹山、罗溪、马甲、河市人民公社成立造林扩林委员会或小组,大规模封山育林。1988年,封山育林区实行工程管理,专人管护,区际、乡际、村际搞好联防,订立合同,明确奖惩。
  1997—2007年,洛江区造林更新面积7.44万亩,100%采用阔叶树种造林;洛阳江流域治理1.26万亩,库区绿化1250亩,新增城区绿化278亩,公路绿化58千米。其中列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国债项目的1.56万亩。中幼林抚育8.3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80万株,共投73万个工日。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100%,城乡绿化由建区时的15%提高到31.8%,全区创建“园林式乡镇”1个(马甲镇)、“园林式村庄”3个(虹山乡虹山村、河市镇南塘村和下堡村)。封山育林8.12万亩,占计划的100%,其中,新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幼林抚育5.5万亩,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8100亩,育苗面积76亩,其中,容器育苗24万株。
  附:泉州罗溪国有林场简介
  1962年2月,泉州罗溪国营林场成立,位于洛江区境域罗溪镇,场部距离泉州市中心42千米,地跨2个地区,毗邻仙游县3个乡镇4个村、洛江区2个乡镇12个村。2007年,林场干部职工46人,其中,在职26人,退休20人;在职26人中在岗20人、转岗分流6人。经营总面积4.71万亩,森林覆盖率97.96%,绿化率99.01%,拥有森林总蓄积量183226立方米。经营区内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3.27万亩,占总面积69.5%(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27万亩);商品林面积1.43万亩,占30.5%。主要造林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木荷、福建柏、相思类、桉树等,是一个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资源培育、森林旅游、林木种苗兼顾”的典型生态公益型林场。林场林地绝大部分为四类地4.05万亩,占总面积86%;三类地5550亩,占11.8%;二类地1057亩,占2.2%;没有一类地。山体整体坡度大、半风化结构居多,土质瘠薄。
  第四节 森林资源保护
  一、生态林保护建设
  1997—2007年,洛江区在林地建设过程中,注重树种的搭配,避免林地林木品种单一,重点优化森林结构,营造阔叶林和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高阔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开展物种保护性研究,及时发现和保护当地濒危物种,促进洛江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配合泉州市规划,把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把现有自然保护小区扩建升格整合成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使洛江区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优先对省定的13个项目34个物种开展拯救工程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有重要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价值的名木古树由政府进行公告,立碑保护,建立管理档案,落实保护管理措施。至2007年末,有名木古树保护点174个,1个省级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95万亩,1个市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共5.1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9.3%。
  附:名木古树
  洛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森林物种资源丰富,奇树异木和古树名木繁多。199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对全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普查数据显示,洛江有古树名木保护点196个,保护古树名木196株。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经2007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洛江区发现102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15.66万亩,分布于全区7个镇(乡、街道、场)。从来源看,外来有害生物19种,发生面积10.71亩,本土有害生物83种,发生面积4.96万亩。从有害生物类群看,虫害52种(其中半翅目25种、鳞翅目14种、鞘翅目6种、等翅目1种、双翅目3种、缨翅目1种、膜翅目2种)、病害25种、有害植物25种。
  (一)发生情况
  洛江区常发性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黑翅土白蚁、桉树枝瘿姬小蜂、湿地松枯梢病、松墨天牛、松突圆蚧等,2001年10月以来发生较大面积有松突圆蚧,2007年10月在双阳街道、虹山乡发现松材线虫病,2010年在河市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
  (二)病虫防治
  1.马尾松毛虫防治
  主要在每年4—5月梅雨季节施放白缰菌粉炮生物制剂进行预防性防治。
  2.松突圆蚧防治
  主要采用林分间伐改造、花角蚜小蜂生物防治、修枝间伐的措施进行防治。
  3.湿地松枯梢病防治
  主要采用抚育间伐、林分皆伐改造的措施进行防治。
  4.黑翅土白蚁防治情况
  主要采用投放白蚁诱杀包、林分皆伐改造的措施进行防治。
  5.松墨天牛防治
  主要采取松枯死木处理、林分皆伐改造、诱捕器诱杀、施放白僵菌、绿僵菌、肿腿蜂等生物措施进行防治。
  6.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
  主要采取林分皆伐改造的措施进行防治。
  (三)森林植物检疫
  1997—2007年,洛江区重点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监测、检疫和防治,组建1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队,确保重大突发森林病虫害发生时能够积极应对,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年监测率85%以上,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调运检疫率达95%以上。实现森林资源的稳定升值。
  附:若干年份林木病虫害防治概况
  2001年,洛江区严密监测松材线虫病,把森防检疫“十五”规划指标按省、市标准层层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并用油漆对样地进行标记。做好越冬代松毛虫等病虫害的自查与防治工作。春季调进白僵菌粉炮1.7万发,防治马尾松毛虫4955亩,防治率达100%,防治效果达86.4%。采取苗木产地检疫、林木采伐源头检疫、木材调运检疫以及配合林业检查站开展检疫验证等措施,杜绝漏检行为。同年,产地检疫苗木41亩,办理省内调运检疫证书334份,检疫源头木材1168立方米,调运检疫木材1454立方米。
  2002年,检疫种苗产地52亩,种苗产地检疫率92.4%;办理省内调运检疫证书334份,检疫源头木材1168立方米,调运检疫木材1454立方米,调运检验率达96.6%;建立松突圆蚧综合治理示范片,试验总面积142亩;施放白僵菌生物防治粉炮1.1万发,防治松毛虫2895亩,木毒虫39亩;配合省市林业部门做好松突圆蚧天敌防治试验基地工作,发放日本花角蚜小蜂30多箱进行天敌防治,防治面积1830亩,防治率达100%,防治效果达87.3%。
  2003年,突出抓好松突圆蚧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全区发生常规森林病虫害2.47万亩,发生率为6.8%,防治面积2.18万亩,防治率达到88.1%。监测覆盖率为99.6%,产地检疫率为100%,超过省下达的“四率”指标要求。全区松突圆蚧发生率34.5%,发生面积8.8万亩;监测率为100%,监测累计面积为51.06万亩,有效防治率2.2%,有效防治面积1905亩。
  2006年,启动《洛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管理制度》,全区14名兼职测报员,管理826个监测点,监测预警全区37万亩现有林。重点监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确保监测调查到位,实现早期预警、准确预报,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准确率达81%以上、松材线虫病监测覆盖率达100%的测报指标。
  2007年,调运生物制剂白僵菌粉炮5160发,防治马尾松毛虫、木毒蛾翅目林业有害生物5055亩,其中防治松毛虫发生面积2325亩,预防松毛虫2700亩,木毒蛾35亩。在重点监测区和枯死木频繁出现的地方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55盏。建立市区两级松突圆蚧生物防治中心,开展松突圆蚧生物防治研究。
  三、森林防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群众上山割草烧粪积肥、烧山驱兽、烧山开垦,清明节祭墓烧毁不少山林。防火机构不健全,工具简陋,设施不配套,山林火灾时有发生。1988年后,各乡(镇)、场相继建立防火机构,森林防火基本走上轨道。在大小阳山设立防火隔离带,各乡、场建立护林防火瞭望台,配备对讲机,形成联防网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用火改为煤气后,基本不用柴草烧火做饭,山上杂草、枯枝、落叶等逐年增加,随着森林旅游逐渐兴起,森林防火形势日趋严峻。1997年洛江区建立专门的森林防火机构——洛江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建1支25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92人的专职护林员队伍、2支区级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3支镇级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5支村级义务森林消防队伍,初步建立起全区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体系。至2007年,全区营造防火林带532千米,并在林区主要路口、公路沿线设置森林防火警示牌50块。其间,全区发生森林火灾35起,受灾面积1500亩,同建区前10年比下降60%。
  四、动物保护
  1997—2007年,洛江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务院《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划定禁捕禁伐时段和区域,严禁猎杀、捕食野生动物。定期组织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公布区域重点保护的动物、植物名录,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大面积人工放养,确保鱼类种群不断增殖。加强外来物种引进管理和防止物种外流,保证当地物种的生态安全,防止有害外来物种的入侵。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
  第一节 基地建设
  1987年,爱国华侨吴庆星投资创办马甲高科技农业大观园,建成仰恩大学、丽佳良畜有限公司、协昌发展有限公司及龙眼生产基地,形成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系列工程。该园以仰恩系列工程高新科技产业为基础,开发立体、生态、观赏的农业产业。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立足发展城郊型农业,根据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围绕禽畜、花卉、水果、蔬菜、水产五大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全区逐步形成五大基地群,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以河市华丰,双阳一春为龙头的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禽畜业群,其中2万头以上的商品猪基地2个;以泉美园艺、旭泰兰花、河市花木等为主的洛江花卉走廊产业群;以双阳、河市、马甲等为主的水果产业群,其中龙眼是支柱产业;以河市、马甲、双阳阳江和罗溪超大等为主的蔬菜产业群,成为市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以万欣水产、马甲骏马淡水养殖为龙头的水产养殖产业群,主要发展中华鲟、史氏鲟、美国虹鳟等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和中高档鱼类养殖:罗溪中药材基地,主要种植麦冬熟地中药材等。2003年,玉丰畜牧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在马甲镇彭殊建设蛋鸡基地(面积80亩),一期建成标准鸡舍4000平方米,引进蛋鸡种4万多只。华丰畜牧基地扩大30亩,新建饲料厂、排污设施、有机肥厂投入使用。罗溪永成生猪基地恢复生产,年出栏生猪万头,马甲镇彭殊村、河市镇新告、山边蔬菜新基地形成。2004年,引进泉州奇龙超市有限公司在河市建设净菜加工厂和农副产品配送中心。2006年,新增河市镇官洋、白洋蔬菜种植基地300亩、马甲梧峰200亩、罗溪前溪村100亩;申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亩;新增河市南塘为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马甲玉丰蛋禽基地新建鸡舍2座1600多平方米,年上市鲜蛋500吨。在河市山边、蛟南、南塘、溪井增设农残检测室4个。至2007年,洛江区建立加锥、华丰、南塘等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4个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区特色农业基地规模8万亩,带动农户2.9万多户,年产值达3.12亿元。
  附:主要基地选介
  泉州阳江蔬菜发展有限公司 1995年,泉州阳江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列为泉州市城市副食品直控基地。该基地位于双阳华侨农场阳江管区,土壤肥沃,水利、交通设施完善,面积近200亩,凭借环境、水源等无污染优势,并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规模化科学管理,常年生产以叶菜类为主蔬菜,年上市1000吨以上。长期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福州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部门保持技术合作,引进番木瓜、台湾庆农系列花菜、大白菜和番茄、辣椒等名优新品种栽培,为城市居民提供名特优无公害蔬菜。
  万欣水产发展有限公司 2000年8月15日成立,公司位于万安后埭村,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公司主要经营特种淡水鱼类繁育、养殖,在职员工8人,与多家泉州零售商和代销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万欣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系股份制农业综合开发企业,主要发展中华鲟、史氏鲟、美国虹鳟等名优水产苗种繁育,中高档鱼类养殖为主。建有工厂化室内育苗池3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催产池3个,孵化环道6个,幼苗培育池30个。室内、室外饵料池5000平方米,室外亲鱼养池10亩,育苗、养殖池塘150亩。公司同中国水科院长江研究所、省淡水研究所、泉州水技站等科研单位合作,被省海洋与渔业局确定为省区级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公司配套建有钓鱼、钓虾、珍稀水生动物观赏休闲、餐饮等城郊型休闲渔业开发项目。
  一春畜牧有限公司 一春畜牧有限公司位于双阳阳江,是山海合作的范例,由南平一春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5.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饲养场内配套先进流水作业养猪生产线,年出栏父母代良种猪1000头,商品猪2万头。建有SBR生化污水处理设施2套,可日处理污水250吨,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该场2001年建成并列为福建省副食品直控基地场。
  泉州市玉丰畜牧有限公司 1995年10月1日成立,公司位于洛江区马甲镇祈山村,主要经营禽畜饲养、饲料加工,公司占地面积10.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集禽类饲养、饲料加工的大型农业企业。公司对禽类从原材料、生产、检验、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实现安全生产、全程监控的管理体系。公司列为“福建省城市副食品直控基地”“泉州市城市副食品(蛋禽)直控基地”以及“福建无公害农产品禽蛋基地”。
  第二节 龙头企业
  1997—2005年,全区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9个。以金昌公司、泉美园艺公司、荣祺食品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28个;以洛江蔬菜同业公会为代表的中介组织25个;以河市蔬菜批发市场、双阳龙眼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3个;以马甲吴继忠养殖场、双阳增加苗圃为代表的专业大户43个。在全区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中,合同方式占8%,合作方式占25.3%,股份合作方式占12.1%,其他方式占54.6%。合同、合作、股份合作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了45.4%。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农户9900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5%,带动外地农户4000多户,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昌、荣祺、荣兴、长兴、金桥、绿宝、丰源和东南中药材8家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农产品产值达1.9亿元。
  至2007年,全区规模“农字号”龙头企业20多家,有和昌集团、泉美园艺公司、荣棋食品公司、洛江绿宝公司、福龙茶饮品公司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达2亿多元。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有和昌集团、荣棋公司、泉美花卉、长兴食品公司4家。荣棋公司是“公司+农户+订单”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盐渍姜、脆梅等畅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地,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福龙公司开发利用仙公山地下水资源酿造瓶装“百仙公”牌矿泉水,以当地茶叶、小麦为加工原料研制瓶装可瑞尔麦仔茶、梅干茶等,产值400多万元;绿宝公司开发加工余柑系列产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余柑生产,并进行龙眼酒、龙眼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工研制,提高龙眼附加值,产值700多万元。龙头加工企业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农户发展生产,通过农产品系列加工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农业龙头企业选介
  和昌集团 1987年,马甲爱国华侨吴庆星创建和昌集团,经过20多年经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教学、养殖、食品加工、房地产为主的多行业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昌集团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泰国、缅甸、东北三省、天津、成都、厦门、湖北等地设有子公司及生产基地。集团包括大学城(大学、附中、附小);饲料生产与加工企业;良畜的孵、养企业;良畜的屠宰(目前每天屠宰2万只丹麦丽佳鸭,全自动荷兰设备)、加工(羽绒加工,德国全自动羽绒设备)、冷冻等企业。
  泉美园艺有限公司 1998年,泉美园艺有限公司成立,位于双阳农场朝阳管区,占地1000余亩,主要产品有种苗产业,成品花卉,水培花卉,盆景,趣味植物及其他名优花卉与观赏苗木。公司拥有8600平方米的组培净化大楼、2.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1万平方米的无土栽培温室、10万平方米的薄膜大棚、1.2万平方米的加工车间、300余亩的园林绿化苗圃。5000平方米的种质资源圃,收集了国内外种质资源达1500多种。公司组培一期年产组培种苗3500万株,盆花200万盆。主要产品有食虫植物系列,如猪笼草、瓶子草、捕蝇草、茅篙菜等;观叶植物竹芋类、龙血树类、丝兰类、澳洲朱蕉类等;红掌、蝴蝶兰、大花蕙兰、凤梨;蕨类、白掌、榕树、桉树、合果芋、蔓绿绒、多肉类、园林景观树种等300多类6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澳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公司在日本、美国、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合作伙伴,引进世界各地的植物资源和优良品种并推广应用。2001年泉美园艺有限公司被定为福建省花卉生产示范基地,2002年成为首批荣获国家林业局颁发《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八家企业之一,2003—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3月被福建省科技厅列入“省级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同年8月被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泉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 1989年,泉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兴建,位于河市镇霞溪工业小区,占地4多公顷,总投资3000多万元。1991年2月,企业占地总面积9.53公顷;建有现代化的高标准加工车间15万平方米,办公室2800平方米,是集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制造、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该公司是一家公司+农户+订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盐渍生姜、湿梅胚、浅渍竹姜、盐水梅、脆梅等产品,产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年创税利2000多万元。公司与日本中田食品株式会社合作开发荣祺梅酒系列及调理食品系列。
  泉州市华丰果牧开发有限公司 1997年,泉州市华丰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位于河市镇原“五·七”农场。该公司创建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立体的农畜业模式,建立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养殖—废气物利用—加工—流通—养殖的循环产业链。公司年出栏优良种猪、商品猪近2万头,配套种植优质杧果、阳桃、枇杷、龙眼果林,带动万亩速生商品林的开发。建有稀贵淡水鱼养殖试验基地,年产3万吨饲料加工生产线和8000吨有机肥加工生产线,形成“双珠”牌肉品物流连锁专卖网络。
  第三节 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2003年,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片1000亩,河市镇南塘等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华丰果牧公司获批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加锥农场获批省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阳光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创办福建省第一家获得国家卫生注册认可的腌制类企业泉州荣兴食品有限公司。
  2005年,建成常年连片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无公害畜禽基地1个。集种鸭饲养、孵化、饲料生产、肉鸭养殖、屠宰加工、羽绒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和昌(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投产,实行“统一价格供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用药、统一保护价回收”的“五统一”经营模式。同年,阳光集团获批建设全省首个进境植物隔离检疫圃项目。
  2006年,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无公害畜禽基地2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300亩。永成畜牧场获环保部门认证,玉丰禽蛋基地被省经贸委、华丰生猪基地场被商务部确认为副食品储备基地。建立集贸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点4个、开展定点屠宰肉品品质检验及生猪“瘦肉精”检测。至2006年末,全区温室面积596亩,大棚面积730亩,中小棚面积2700亩,在温室和大中棚中,种植蔬菜1590亩,园艺苗木286亩。
  第四节 中介组织
  1997—2007年,洛江区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在洛江区蔬菜、龙眼等大宗农产品集散地建设河市蔬菜批发市场、双阳龙眼批发市场、万安农贸市场,年交易额1.9亿元。先后成立洛江蔬菜同业公会、花卉协会、龙眼学会等中介组织,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完善“市场+农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结方式,发展高层次的“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吸引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积极探索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托管或租赁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使带动主体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系,实现“双赢”效果。
  第七章 农场与农业开发
  第一节 农场
  一、加锥农场
  1958年,晋江县马甲公社创建加锥油茶场。1962年1月,晋江县接办称国营加锥农场。1971年1月,划归泉州市(县级)管辖。1998年9月,加锥农场由洛江区政府管理变更为区农业水务局管理。1999年,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对农场职工改制。2003年,加锥农场获福建省农业厅颁发的“福建无公害农产品龙眼基地”认证,同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2004年,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龙眼和官溪蜜柚基地建设蓄水池和喷灌系统。2005年,产茶叶5吨,柑橘5吨,龙眼22吨,其他杂果5吨,产值21万元。2006年,实施泉州市“龙眼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项目。是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推广龙眼“冬宝九号”60亩。2007年末,农场人口56人,在册职工人数3人。土地总面积10305亩,其中林地面积8295亩,茶果园面积1995亩,其他面积15亩。同年,产茶叶7.5吨,柑橘22吨,龙眼26吨,杂果7吨,产值19万元。
  二、双阳华侨农场
  1960年3月,创办双阳华侨农场,安置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主管,之前属晋江县管辖。该场由晋江县华侨工商农场、商业畜牧场和县林业苗圃(南山)3个单位和2个生产队组成。农场辖6个管区、34个自然村、50个居民小组。1970年2月,该农场下放为地方企业。1971年1月,归泉州市管辖。1978年5月,重新收归省侨办主管并进行扩建。此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场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除粮食生产外,着重发展建立龙眼生产基地,并发展其他企业如塑料厂、造纸厂、农械厂、碾米厂、糖厂等场办企业。
  1990年,全场人口3355人,其中归侨2002人,占59.7%。茶园70亩,年产茶叶4.5吨,果树2595亩,年产水果100.5吨。工农业总产值1251.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96.7%,农业产值占3.3%,职工年平均工资1562元。
  1998年4月,双阳华侨农场改制,建立镇一级人民政府,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改制后,双阳华侨农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资产,经济得到发展。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52亿元。2005年,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驻吕埔。当年工农业总产值7.3亿元。
  第二节 农业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利调动集体力量,开荒造田,发展生产。
  1955年合作化运动中,开垦稻田,发动群众挖塘泥改良水田。1958年,开垦荒地,大搞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兴修水利。1963年,双阳华侨农场在洛阳江围海造田。1963—1965年,平整土地、挖掉小田埂,大力推广绿肥,提高地力;同时注重山地发展茶果生产。1971年,城东海堤(含洛江今域)动工,翌年11月合拢,围垦土地5000亩。建区后,洛江区重视农业综合开发,2001年实施河市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2万亩,总投资388.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6.76万元,筹资筹劳81.3万元,修建排灌渠长20182.4米,埋设管道5200米,蓄水池3座,机耕路长7340米,改良土壤1200亩,示范推广500亩,技术培训1018人次,建设田间防护林网5千米。
  2002年,洛江区实施马甲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6000亩,总投资202.6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71.52万元,筹资筹劳31.17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整修3座,新建电灌站7座,新建及整修灌渠9395米,架设电线路1110米,埋设地下管道840米,改良土壤635亩,新建机耕道路3140米,营造水土保持林1023亩,科技示范推广1016亩,技术培训1680人次。实施河市片节水示范项目,面积7000亩,总投资400.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4.5万元,筹资筹劳136.43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5座,蓄水池24座,架设电线路2595米,埋设地下管道19519米,改良土壤855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906亩,科技示范推广1612亩,技术培训1985人次。
  2003年,实施罗溪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7500亩,总投资32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8.6万元,筹资筹劳64万元,新建衬砌排灌渠12560米,新建电灌站2座,架设电线路570米,埋设地下管道15570米,改良土壤768亩,新建机耕道路2156米,营造水土保持林1600亩,科技示范推广1900亩,技术培训2035人次。实施马甲片节水示范项目,面积7000亩,总投资2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5万元,筹资筹劳55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5座,蓄水池24座,架设电线路1940米,埋设地下管道24210米,新建及整修灌渠7180米,改良土壤700亩,机耕路长970米,营造水源涵养林1995亩,科技示范推广1995亩,技术培训2054人次。
  2004年,实施罗马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8600亩,总投资506.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91.5万元,筹资筹劳114.8万元,完成新建、整修拦河坝2座,新建电灌站2座,新建及整修灌渠11520米,蓄水池4座,架设电线路3710米,埋设地下管道15770米,改良土壤1500亩,新建机耕道路18130米,科技示范推广1900亩,技术培训3631人次。
  2005年,实施马甲河市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8500亩,总投资562.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5.9万元,筹资筹劳136.5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电灌站3座,新建及整修灌渠21560米,蓄水池4座,埋设地下管道20600米,改良土壤3000亩,新建机耕道路7620米,技术培训1642人次。
  2006年,实施虹山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9000亩,总投资548.9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44.28万元,筹资筹劳104.7万元,新建拦河坝3座,整修加固拦河坝1座;新建衬砌引水排渠道18条,长12.88千米;埋设地下管道4条,长11.9千米;改良土壤3000亩;新建机耕路2条长4.42千米;完成沼气池工程200口;示范推广100公顷,技术培训3078人次。
  2007年,实施马河片中低产田改造及罗虹片水毁修复项目,面积1.4万亩,总投资867.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3万元,筹资筹劳174.7万元,新建拦河坝1座,整修加固拦河坝2座;新建、整修机电排灌站5座;新建机电井1眼,架设供电线路750米;新建衬砌引水渠道13条,长15.92千米;埋设地下管道1条,长2.35千米;整修小山池塘4座,新建小型蓄水池6座;改良土壤2000亩,新建机耕路8条长7.7千米;示范推广1000亩,技术培训1661人次。
  第八章 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农业水利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农业水利局成立。1998年8月,区编委会核定内设人事秘书科、政策法规科、生产技术科,行政编制8名,局长1名,副局长3名,股级4名;机关工勤事业编制1名。2001年4月,更名洛江区农业水务局。2002年12月核定行政编制(暂定)5名。
  (二)事业单位
  1998年成立事业单位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制3名;区动物检疫站,编制6名;区种子公司加挂种子管理站,编制4名;区畜牧兽医站加挂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3名;区防汛旱指挥部办公室,编制4名;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加挂农业综合开发委员会办公室,编制3名;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农业机械管理站,编制12名;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编制6名;区经济作物站,编制6名;区水利水电管理中心,编制10名;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编制2名;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加挂水政执法监察大队,编制4名;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编制5名。2003年11月,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各核减编制1名。2004年6月,撤销区种子公司,保留种子管理站,核定编制2名。2007年6月,设立区农业渔业执法大队,编制7名,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动物检疫站各核减编制1名。同年12月,调整畜牧医事业机构设置(见本篇第四章第一节畜禽),区农业渔业执法大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核减编制1名。
  二、林业机构
  (一)区森林防火指挥部
  1997年,洛江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由区政府分管林业副区长兼任,下设办公室(简称区森林防火办),办公地点设在区林业局,编制2名。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二)区林业局
  1997年10月,洛江区林业局成立,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与产业发展股、林政资源管理股、营林股,编制4名。区林业局下辖事业单位:洛江区林业规划队,编制2名;洛江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编制5名;洛江区林业基金管理站,编制2名;洛江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编制3名;1998年河市镇、马甲镇、罗溪镇和虹山乡等乡(镇)林业工作站成立,编制11名;2005年,洛江区林权交易管理中心成立,编制2名。
  (三)区森林公安分局
  1982年,泉州市(县级)林业公安科成立,洛江今域林政归其管辖。1997年12月10日,原市公安局鲤城分局林业公安科改设为“泉州市公安局洛江林业分局”,为副科级机构,是洛江区林业主管部门的直属行政机构,列入市公安局洛江分局序列。2005年,泉州市公安局洛江林业分局更名为泉州市公安局洛江森林分局,分局内设办公室、法制股、治安刑警队。
  2005年3月18日,泉州市公安局罗溪森林公安派出所转制更名为泉州市公安局罗溪森林派出所,归区洛江森林公安分局管辖。该所森林公安专项编制5名,管辖范围罗溪林场、虹山乡、罗溪镇、马甲镇、河市镇。
  第二节 管理
  一、农业行政执法
  1997—2007年,开展食品卫生检查,对主要食品蔬菜农残、加工食品检测,对牲畜定点屠宰执法管理,重点对猪肉、水产品等副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市场监管。根据农事季节,做好农药化肥市场的管理工作,确保农药化肥质量安全。每年春季于3月对全区农资市场进行抽查,夏季于7月对全区16家主要化肥销售网点进行全面检查。
  2002年,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查处25起私宰生猪违法行为,检测蔬菜残留农药3000种次,农药残留超标检出率2%,对全区生产经营食品油企业和较大型服务企业的食用油包装桶进行检查,纠正制止部分旧包装桶使用。2004年,在虹山推行农村屠工管理制度,开展定点屠宰场专项整治,遏制马甲、万安白肉进屠宰场现象,查处违法案件21起,没收肉品350千克,罚款3800元,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同年3月19—20日、3月29日,结合春耕对洛江区农资市场进行抽检,8月16日,配合泉州市农业执法支队对全区农资经销点进行检查,全年出动32人次,对全区6个乡镇11个经销点进行检查,防止伪劣农资进入农资市场,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2006年,蔬菜检测2730批次,合格率95%;水产品甲醛检测1616批次,全部合格;生猪“瘦肉精”检测128例,合格率100%;定点屠宰生猪5.8万头,定点率100%。
  2007年,全区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5428户,其中,种植业户占88.9%;全区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247个。区直有关部门与区内主要农贸市场、超市签订《共建规范市场责任书》,建立健全主要食品抽查检测、公示制度,对果蔬农残、水产品甲醛进行检测公示,超标产品按协议约定给予销毁,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主要流通市场。在马甲镇开展牛、羊定点屠宰试点,并在全区主要镇区全面推行。
  二、林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林政管理机制未健全,境内盲目采伐造成林木资源损失情况时有发生。1977年后,泉州市贯彻执行山林保护管理法规,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洛江今域乱砍滥伐得到控制。1982年起,境内林政管理由泉州市林业公安科负责。1986年起,鲤城区林竹检查站成立,对境内实行全日检查制度,有效地制止境内木材无证运输和偷漏“两金两税”(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基金)违法行为。1990年,整顿木材市场,对合法经营的木材商贩逐家建档,掌握经营情况。
  1997—2007年,林业公安机关组织林业“严打”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有效的遏制林区内盗伐、滥伐林木资源。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林业行政法律、法规,使农民群众增强保护森林的法律意识。
  2001年,查处盗伐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各类刑事、治安、行政案件17起,其中刑事案件4起,治安案件1起,行政案件12起。2002年,查处违法运输木材案件42起,行政处罚45人次,收缴木材305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15万多元。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2起,挽回经济损失3万多元。其中,盗、滥伐案件4起,非法收购木材5起,无证运输3起。
  2003—2007年,查处林业刑事案件12起,林政案件48起,遏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木材流通秩序以及林区治安的稳定。
  三、农机监管
  2002年,区农机站与6个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以创“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的内容为要求,对拖拉机建立管理档案。
  2004年,年检拖拉机41台,新报拖拉机变型运输机13台,过户3台;组织60多名农机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组织机手参加市交警支队和泉州晚报举办的《学习新交通法知识竞赛》活动。2005年,年检年审拖拉机72台套;拖拉机变型运输机注册登记19台套。
  2007年,年检年审拖拉机103台,拖拉机变型运输机注册登记42台,转移登记8台,办理其他业务12台。区农机站会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3次上村道检查,全区检查多功能拖拉机52辆,其中逾期未检的9辆,无牌的3辆,擅自改变技术参数的29辆,外挂牌照的多功能拖拉机2辆,现场责令整改的20辆,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26份。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书)123份,提高全区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和驾驶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技术水平。
  第九篇 水利电力
  洛江区境内溪流密布,流域面积较大的溪流有洛阳江、罗溪和龙潭溪3条。洛阳江是全区的第一大河流,洛江区域河流长40.8千米,流域面积249.17平方千米。辖区内第二河流是晋江东溪支流的罗溪,长19.3千米,流域面积85平方千米。第三大河流是木兰溪系的龙潭溪,长10.7千米,流域面积32.88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兴修水利。1997年洛江建区后,新建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07年,洛江区境内小(一)型水库5座,总库容767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1座,总库容561.60万立方米;全区修建小山塘120座,总库容258.95万立方米;电灌站62座1192千瓦,有效灌溉面积332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8%;保证灌溉面积302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4.6%。拦河闸主要有陈三坝拦河闸、钟洋闸,有保护千亩以上海堤5.69千米(桥闸内),外海堤线2.63千米,总长8.3千米,保护面积280公顷,保护人口1.25万人。惠女水库位于马甲镇境内,对惠安和洛江区马甲、河市两镇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洛江今域经济发展缓慢,山区乡村长期以来靠油灯照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民建公助的政策扶持下,各地积极利用当地水力资源建设一批小水电站,至1985年,境内山区水电站达到52座、装机54台,容量2130千瓦,年发电量256万千瓦时。1987年6月,35千伏马甲变电站投运,罗溪、马甲、河市相继成立供电所,从此乡镇山区用电统一纳入福建电网供应,境内居民用电户接近100%。随着洛江今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电力基础建设力度加大。2000年,马甲供电公司体制改革与洛江区农网“两改一同价”同步推进。2002年,农网改造通过省级验收,农村电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至2007年,洛江区有6座变电站,其中220千伏变电站2座,10千伏配电线路条数61条,总长度673.24千米。
  第一章 水利
  第一节 防洪治涝工程
  1962年,兴建阳江海堤,堤长5.69千米,保护村庄2个,受益面积280公顷,人口3456人,保护工农业产值225.04万元。1974年,兴建洛阳桥闸。1995年,阳江海堤列为省定千亩以上海堤达标加固项目,该堤分为阳江段和后埭、杏宅段。阳江段长2.887千米,堤顶高程6.521—7.161米(黄海高程下同)堤顶宽2.0—2.6米,历史最高水位5.121—6.121米(黄海);后埭、杏宅段长2.802千米,堤顶高程5.321米(黄海),堤顶宽3.0米,历史最高水位4.621米(黄海)。洛阳桥闸正常运行时,关闸拦水,杏宅、后埭段江堤,长期处于高水位运行,砂堤段渗漏较大,给工程运行和安全带来隐患,垦区由于受排涝渠断面偏小及海潮顶托的影响,经常造成积水内涝。1996年该海堤加固通过达标验收。
  1998年,中亭海堤和见边海堤连接成为万安海堤,位于万安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国道324线,南至城东乌屿桥头,全长2625米,保护面积3200亩。万安海堤地处泉州湾内,历史最高潮位4.94米,
  多年平均潮位4.15米。2003年8月31日至12月22日,达标建设海堤864.73米,加固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堤顶高程5.80—6.30米,防浪墙顶高程6.60—7.10米。海堤结构为堤身迎水坡以干砌条石碎石垫层护坡和干砌条石陡墙,墙背铺设土工布护土堤,护坡型式坡脚在滩涂面以下,为砂垫层和干砌条石护坡脚,陡墙形式打松木桩,桩面以下砂垫层。护坡与陡墙以锥坡形式衔接,堤顶宽6.0—2.1米。
  表9-1-1
  洛江千亩以上堤防基本情况表
  第二节 灌溉工程
  一、蓄水工程
  (一)惠女水库
  惠女水库坝址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的大型水库,集雨面积105.8平方千米,原设计正常蓄水位81.00米高程(罗零高程,下同),死水位58.25米,有效库容8748万立方米,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83.00米,校核洪水位84.23米,总库容1.26亿立方米,水库移民高程84.50米,赔偿高程83.00米。
  1958年7月惠女水库工程动工建设,1960年3月建成。1977年6月,经省水电厅批准,大坝进行保坝加固,防洪标准改为3天降雨量1000毫米(约一万年一遇),原溢洪道堰顶高程由81.00米降至77.6米;保坝后,校核洪水位83.95米,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81.30米,正常蓄水位77.6米,总库容1.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484万立方米,死库容1216万立方米。惠女水库为惠安县惠女水库管理局管辖,
  1.枢纽建筑
  枢纽建筑由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涵洞4部分组成。
  大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2.5米,坝顶长350米、坝顶宽9米。在坝顶砌防浪墙一道,墙顶高程86.5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山坳处,开敞式,加固前堰顶高程81米,保坝加固时炸深3.4米,高程为77.6米,平顶段宽50米(有石拱桥1座,计5跨),陡坡段宽30米,设计最大泄洪流量为1150立方米每秒,末端为挑流消能。
  输水涵洞:2条,其中一条为有压钢筋混凝土圆管,长度为145.6米,1981年6月,套钢管建坝后电站;另一条为无压石砌拱涵,设计通过流量各10立方米每秒,进口各设放水孔两排,上下共4个。
  放水设备为双臂式铸铁转动门盖,采用2台各5吨手摇卷扬机进行启闭据观测,大坝累计沉陷472毫米,先后发生四次纵向裂缝,全长约173米,深3.5米,缝宽0.02米。大坝坝坡白蚂蚁危害严重,曾采用毒、杀、灌、诱等方法处理。
  2.建设过程
  1958年,惠安县政府成立乌潭水库工程指挥部。1959年,组织灌区指挥部。在大坝劳动的1.5万名民工中,妇女占85%以上,约1.3万人。渠道开工以后,从大坝到渠道4万多名民工,仍然是以妇女为主,这大批的女民工中,年纪大的有五六十岁,年轻的十五六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惠安部队两个团及汽车连官兵,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支援水库建设。
  1959年2月,乌潭水库改名为“惠女水库”。1960年春节前夕(2月10日),大坝主体工程胜利建成。水库(含灌区)工程完成土石方1741.02万立方米,投工2626.93万工日,总投资3200万元(不包括群众投劳折价),其中坝区加固投资100万元。1971年,惠安县革委会根据群众意见,把“惠女”的“女”字改为“安”字。1973年,水库成立管理处后,又恢复“乌潭水库”的原名。
  3.除险加固工程
  2002年7月,福建省水利厅批准对惠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根据设计方案,惠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分为主坝防渗加固和输水涵洞改造工程、主副坝坝面及溢洪道加固工程、水库调度监测中心管理及围墙工程、坝上供电设施及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水情测报与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防汛仓库及附属设施工程6个单位工程。2003年10月,除险加固工程开工,概算总投资2935万元。2005年2月,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2007年底,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竣工验收,惠女水库病险问题基本解决。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累计投资2547.44万元,节约工程投资387.56万元。2006—2007年,惠女水库放水灌溉累计54天,放水1528万立方米,售电423万元。
  4.效益
  水库建成后,根据1960—1990年统计,平均年来水量7107.13万立方米,平均年降雨量1359.9毫米,年来水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有1961年、1973年和1983年,年来水总量低于3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和1978年。山美水库惠安灌区建成后,1988年,经省、市水利部门核实,划定乌潭水库灌溉面积为8.41万亩,山美惠安灌区为12万亩。受益前,灌区平均亩产281.5千克,1980年,灌区亩产达547千克。
  附:惠女水渠
  1959年11月动工,1962年夏季部分受益,1965年配套工程基本结束,全面发挥效益。建成干渠3条,82.83千米(其中砌石防渗29.45千米),灌溉千亩以上支渠11条91.36千米(其中砌石防渗16.66千米)。全灌区较大建筑物144座,总长度8099米,其中在洛江区域主要建筑物有:
  南塘渡槽:为乌潭渠道全线的咽喉工程,1959年9月动工,1960年7月竣工。全长180米,渡槽净长108米,顶宽3.05米,分为5跨,每跨跨距20米,桥墩高35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每秒。浆砌条石4800立方米,填土方3.90万立方米,投工26.60万工日。
  小溪渡槽:长120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每秒。
  (二)小(一)、小(二)型水库
  1965—2006年,洛江区建设小(一)型水库5座,总库容570.6万立方米,集雨面积39.5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8.73平方千米。建设小(二)型水库1座,总库容53.6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700亩。从坝型看,1990年前,选用均质土坝;1990年后,新建的小(一)、小(二)型水库选用重力坝、双曲拱坝、单曲砌石拱坝。全区小(一)、小(二)型水库功能为农业灌溉。
  表9-1-2
  洛江区小(一)和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第三节 引水工程
  一、洛阳桥闸
  洛阳桥闸位于洛阳江下游、洛阳古桥上游500米处。桥闸为石砌结构,顺水流方向总长72.9米,其中闸室部分18.4米,水泥浆砌条石4层,厚1.30米;上游铺盖长14米,黏土铺盖厚1米,上部水泥沙浆砌石厚25厘米;下游消力池长17米,水泥砂浆砌条石3层厚99厘米;护坦浆砌条石长3.5米;干砌块石长9.5米;防冲槽抛石长10.5米。基础地质由北向南逐渐变化,北面桥闸台基为岩石,1—8孔为风化土,9—18孔为灰色海沙。南面闸台基是海泥土,采用换填沙基厚2.0—3.5米,上游铺盖端及闸踵、
  趾各设板椿一道长4米。闸后石拱桥32孔,每孔净宽5米,桥面宽9米,设计标准汽-15、拖-60,桥闸两端公路接线长2千米,其中填滩地1.1千米。桥闸根据地基地质变化情况,纵向闸孔中间设沉陷缝8条,横向设沉陷缝2条,缝间有止水措施。桥闸北岸渠道进口设3孔水闸1座,每孔净宽2.2米,下接惠东南干渠,通过流量14.0立方米每秒(其中北渠引水12立方米每秒,洛阳江引水2立方米每秒)。桥闸南岸公路端设1孔排涝闸1座,净宽3米,排泄闸内右岸堤内的涝水。
  二、钟洋拦河闸
  钟洋拦河闸位于河市镇,所在河流洛阳江支流东溪,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集雨面积63平方千米,重现期校核10年,坝顶长60米,闸底高程9.5米,工程规模中型,洪水流量设计492立方米每秒,水闸孔数10个,每孔净宽4米,闸门形式为平板门,启闭机台数10台。
  三、陈三坝
  旧名“丰谷陂”,位于洛江区双阳街道阳江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和利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为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初建时,陂长99.9米,宽42.29米,深4.33米。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石碑仍在村中)。不久,陂前崩坏,民众流离不得返,后再组织修好陂堤,将改道的水流引循原道,恢复灌溉。坝南、北面各设置排水渠。坝南灌溉鲤城区的城东和双阳华侨农场,约66.67公顷;坝北灌溉洛阳镇陈坝、霞星等村农田500多亩。1963年,乌潭水库建成后,陈坝等村农田直接引乌潭水灌溉,不再用陈三坝水。同年冬,该坝整修,建五坎石闸,每坎1.8米。整修工程的劳力和经费由双阳华侨农场负责。在民间流传的说法里面,又称该堤坝为陈三所建,是陈三和五娘从潮州回到梧宅村后,热衷善事的结果,因村中农田灌溉需要,陈三就在村中小溪建了陈三坝,造福周边几万亩田地。后文史界人士猜测,关于陈三坝的由来,陈三所为大概为重修,而非始建。
  表9-1-3
  洛江区中型水闸情况表
  第四节 饮用水工程
  一、城镇供水工程
  1997—2006年,洛江区乡镇企业发展及双阳万亩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外来人口剧增,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洛江区经济发展的瓶颈。1993年,万安开发区自来水公司投建日产水量3万吨,供万安开发区企事业和中心城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1995年,对含氟量超标的河市中心供水工程重新改造扩建,取河市祭溪溪水净化作为饮用水水源,日产水量1000吨。1998年,建设10.3万立方米库容的罗溪路源水库,解决当地村民吃水和农业灌溉问题,总投资60万元。1999年,琯头、桥南、杏宅三个村实现通自来水,建立万安水厂一级水资源保护区;铺设日产水量0.5万吨马甲镇供水工程管道;引新南水库供水双阳镇区。2001年,马甲建成制水净水厂,由于仰恩大学规模不断扩大,需水量不断增加,翌年扩建二期供水工程日产水量1万吨。2002年,双阳镇中心供水工程建成,日产水量3000吨。2004年,新建马甲小(一)型宫迹水库作为供水厂后备水源,2005年6月竣工蓄水。至2007年底,洛江区兴建供水工程4处,每日供水规模1.89万吨,受益人口37120人,总投资1599万元。
  表9-1-4
  1997—2002年洛江区乡镇供水统计表
  二、农村饮水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洛江境域村民饮水用水来源主要靠河水、山涧泉水、山塘蓄水等,卫生条件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水工程逐步引起重视。1978年,国务院确定把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划归各级水利部门负责后,每年从农水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帮助人畜饮水困难的乡(镇)、村兴建人畜饮水工程。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日趋频繁,水源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加上原有供水设施简陋老化,无直接过滤消毒直接引小溪水、山泉水或挖水井提水解决,严重影响群众饮用水安全。河市个别乡村地下水含氟量高达38毫米每升。
  1997年建区后,各级政府把解决农村人饮困难和乡镇供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先用自筹款,后用补助款,按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待验收合格后全部拨付的方式,促进饮水工程建设。
  2000—2004年,洛江区政府研究制定《解决农村饮用水发展规划》。至2004年,全区农村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6.42万人,不安全9.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程度40.6%,自来水受益人口4.43万人,普及率29.54%。受益人口200人以上或日供水量20吨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工程52处,有净化设施12处,无净化设施40处,用水人口5.49万人。正规自来水22处,受益2.05万人;简易自来水103处,受益2.63万人;集中供水点4处,受益0.14万人。采用分散式代水有11万人,其中利用手压井、简井、大口井的人口7.89万人,引山泉水2.83万人,无人利用采集雨水方式供水。直接取用江河水、溪水、山泉水的人口0.29万人。
  2004年,省政府提出“六千”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决定用5年时间建设千万农民饮水工程,
  主要解决行政村部所在自然村通简易自来水。2004—2007年,洛江区建设36个村级供水工程,受益人口42195人,每日供水规模5742.1吨,投入资金545.439万元。平均每村投入15.15万元,受益人均供水规模每日0.14吨。农村供水由村委会直接管理,水价在0.5—1.8元每吨。仅2007年,9个村、社区(双阳新南、南山,马甲永安、杏川、马甲,罗溪永生、后溪,虹山苏山、前坂)10800名群众实施通自来水工程,总投资210万元。
  三、节约水资源
  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推行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合理制定城市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定额,开展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工作,降低工农业和生活耗水总量;开展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提高冷却水等的回用率。2007年,洛江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大于50%。推广应用节水型农业技术,减少水肥流失。合理利用水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合理利用水的养殖功能,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价值。按照“上蓄、中滞、下泄”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疏浚。合理分配“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保持“三水”平衡。科学合理兴建水利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科学认证跨区域流域引水,保障本地区水生态安全。增加水资源输入及蓄存量,禁止盲目围垦,开展生态退耕,退地还江、退田还湖;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第二章 电力
  第一节 输电线路
  改革开放前,洛江境域经济发展缓慢,境内山区乡村长期以来靠油灯照明,直至1958年才由罗溪虹山村的彭革成、彭永洲、彭太平等联合当地华侨投资,创办虹山水力发电站,发电供应本村群众照明,并附设碾米加工。随后,在民建公助的政策扶持下,各地积极利用当地水力资源建设一批小水电站,至1970年罗溪、马甲、河市、双阳等三社一场,投产小水电站计7站7台,总装机112千瓦。双阳华侨农场自办发电厂。1974年,罗溪八峰水电站建成,装机125千瓦。1980年以后,罗溪广桥二级水电站总装机2台计800千瓦,一些骨干小水电站相继建成。至1985年,境内山区水电站达到52座、装机54台,容量2130千瓦,年发电量256万千瓦时。
  1987年6月,35千伏马甲变电站投运,罗溪、马甲、河市相继成立供电所,从此乡镇山区用电统一纳入福建电网供应。山区的小水电站也从单机独立发、供电至联网运行。至此境内居民用电户接近100%。
  随着洛江今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供电负荷不断提升,电力基础建设力度加大。1990年底,为保障35千伏华大变电站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架设35千伏院华线,线路从110千伏院前变电站起至35千伏华大变电站止,长5.71千米。全线共有杆塔31基,其中13—29号杆由35千伏东华线开断改接而成,1991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1993年,属鲤城区马甲供电所管辖的35千伏华马线移交泉州电业局管辖,成为省属线路,该线路从35千伏华大变电站起至35千伏马甲变电站止,长22.81千米。
  1997年7月,为建设220千伏城东输变电工程配套项目,架设110千伏城凤Ⅰ、Ⅱ回,线路起自220千伏城东变电站,终至110千伏凤山变电站,为双回同塔架设线路,单回长5.99千米,同年10月竣工,12月投运,工程总投资(双回)473.76万元。1998年7月,220千伏城东变电站以双回110千伏线路与院前变电站连接,线路长8.95千米,工程10月竣工,11月投运,工程总投资491.65万元。2001年5月,110千伏城郊线投入运行,线路从220千伏城东变电站起至110千伏西郊变电站止,线路全长9.2千米,
  工程总投资242.8万元。至2007年,省属原35千伏后东线、后江线、后华线、东华线均先后停役,仅有35千伏华马线、院华线、新埯线、新平线4条线路还在运行,长37.08千米,由泉州供电局管理。洛江区省属35千伏华大等投运于80年代的变电站,其主变压器损耗大、线路老化等状况,影响变电站的安全经济运行,不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2001年35千伏华大变电站退出运行。
  表9-2-1
  2007年洛江区省属35千伏输电线路情况表
  第二节 变电站
  一、双阳变电站
  110千伏双阳变电站,位于洛江区双阳镇高厝村北侧,占地面积4983平方米。2000年,为满足河市、双阳等乡镇用电负荷增长需求,省电力公司审批建设110千伏河市即双阳输变电工程项目,改善洛江区配网结构。2002年5月9日变电站一期工程开工,7月8日竣工。备供投入运行的35千伏马甲、罗溪变电站,全站运行模式采用无人值班,集中监控方式,总投资1788.86万元。
  二、城东变电站
  220千伏城东变电站,位于泉州洛江区院前村,占地3.02万平方米,为华能福州电厂二期配套送出工程项目之一。1996年,省电力局批准建设220万千伏城东输变电工程,一期工程1997年11月26日竣工,建筑面积1353平方米,主控楼面积440平方米,1997年12月并网,交付泉州局负责运行和管理。同时投入运行的有220千伏惠城线Ⅰ回,电源从220千伏惠安变电站输入;110千伏6回,主要向泉州市区的凤山变、院前变、大淮变供电;10千伏13回,主要向洛江区供电。二期工程2001年5月19日竣工投入运行。变电站实际总投资11385.57万元,单位投资316.27元/千伏安。
  三、其他变电站
  2007年,500KV洛江河市大园变电站、220KV洛江田边变电站、万安、马甲110KV变电站动工建设。
  第三节 配电网络
  1997年12月29日,洛江配电网新建9回10千伏出线(琯头、昌林、西福、庄任、华大、东宅、后埭、双阳、城华线),合计全长50.48千米(电缆5.25千米,架空45.23千米),有效地解决城东片区的用电需求,减轻35千伏华大变电站的供电压力,缩短10千伏线路的供电半径。2001年,洛江区工业区形成,负荷发展迅速。5月19日,220千伏城东变扩建投运1台18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并相继架设投运新田线、城华Ⅱ回、草邦线、万安南线、万安西线、杏宅线、梧宅线、花美Ⅰ回、花美Ⅱ回共9回10千伏线路,合计全长51.37千米(电缆8.83千米,架空42.54千米),有效地解决洛江万安工业区和浔美工业开发区、
  南埔工业区等负荷问题。
  第四节 电价
  1999—2000年,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省电网实施丰水期浮动电价,每年从4月1日起至7月31日结束,电价为每千瓦时0.28元。2000年,取消新、老电价,对省电网新、老电价实施并轨,实行统一销售电价。对实行统一销售电价后电费支出增加较多的部分用户,根据以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给予优惠。销售电价(按各类用电最低电压等级标准)每千瓦时的居民生活用电按0.367元、非居民生活用电按0.408元、商业用电按0.728元、大工业用电按0.522元、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按0.615元、农业用电按0.149元、趸售电价按0.403元计收电费。
  2002—2007年,省电网直供营业区实行城乡各类用电同价(按各类用电最低电压等级标准),同价水平为每千瓦时城乡居民用电0.422元,非居民用电0.510元,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0.617元,农业生产用电0.199元,商业用电0.78元,大工业用电0.484元,趸售电按0.403元计收电费。
  2003—2005年,洛江供电公司推进邮储代收电费、规范电费收费模式,75个村电费取消现金坐收,开通邮政代收业务,完成率86%,电费金额占坐收金额的92%以上,降低电费现金收取安全隐患,方便用户电费的缴纳。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及省物价委电价政策,加强用户尖、峰、谷时间段电量的抄录及用户力率电费的考核,根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营业窗口环境标准设计(试行)》的要求,优化营业窗口的服务环境,规范营业窗口人员服务行为。2006—2007年,拓宽交费渠道,规范电费交付模式,洛江邮政局增设代收网点,实施e路通工程。
  1998年,洛江区把整顿农村电价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加快输电线路整顿和变压器更换进度。至2000年,全区农村照明电价控制在0.8—0.9元/千瓦时,比最高电价下降一半多。2001年8月至2002年6月,全区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改造后农村到户电价降幅为0.2—0.4元/千瓦,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表9-2-2
  2002年福建省电网销售电价表
  第五节 用电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用电由泉州电业局进行直供和趸售两种方式,洛江属于直供区。洛江等区域线路由“开四停三”改为“开三停四”,电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1994年,泉州电力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增至90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增至108万千伏安。
  2001年,洛江区全社会用电量19197.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76%,其中(按行业分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201.58万千瓦时,占1.05%;工业用电量10625.90万千瓦时,占55.35%;商业物供仓储业用电量359万千瓦时,占1.87%;城乡居民用电6890.382万千瓦时,占35.89%。
  2007年,洛江区全社会用电量48623.49万千瓦时,是2001年的2.5倍。其中(按行业分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213.5621万千瓦时,占0.44%;工业用电量29174.09万千瓦时,占60%;商业物供仓储业用电量442.47万千瓦时,占0.91%;城乡居民用电17990.69万千瓦时,占40%。
  表9-2-3
  2001—2007年洛江区用电量情况表
  单位:万千瓦时
  第六节 农电管理
  1999年农网改造前,泉州局直供区农村电网包括洛江区,泉州局直供区供电的乡(镇)、村(居)隶属两家管电,即泉州局和各乡镇电管站(共12个),除专变用户外,基本上是泉州局售电给电管站,由电管站供电到农户。洛江区具备法人地位的泉州市马甲供电公司,由泉州局趸售供电后售电到村。农村配电管理和维护,由各村自行负责,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种管理方式并存,农电职工队伍庞大,人员多、素质差,有的村委会聘请电工管理,有村干部自己管理,有农村电工承包。受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农村电网建设水平低下,设备装备只求电灯亮,不考虑器材质量,大部分存在年久失修、陈旧等问题,安全隐患多、技术线损大、电压质量差、供电可靠性偏低。电价管理混乱,到户电价由各村或管理者自行制订,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的侵蚀,乱摊派、乱加价、乱收费现象严重。1999年,泉州市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全面展开,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及泉州市“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的部署,各县(市、区)政府对农村电力体制进行改革,撤销辖区内乡镇电管站,成立供电所,由泉州局直接管理。2000年,马甲供电公司的体制改革与洛江区的农网改造同步推进,2001年8月3日,洛江区政府和泉州局共同签订《洛江区农电“两改”工作协议书》,马甲供电有限公司撤销,由泉州局组建马甲供电所,实行营配合一、直供到户,同年8月9日马甲供电
  所成立,8月10日马甲供电公司的电网部分资产进行移交洛江区政府,泉州局接管招聘马甲供电公司人员。是年底,市直供区内的12个乡镇电管站均全部撤销,乡镇供电所管理进行改革,规范农村用电秩序,做到“四到户”“五统一”“三公开”,降低电价,减轻农民负担。泉州局农村电工招聘委员会对农村电工统一考核,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服务质量提高。2002年1月28日,泉州供电局洛江电业公司成立。同年6月,泉州市洛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期工程(一期投资3762万元,二期投资1000万元2002年底完成)通过省政府验收,农村电价大幅度下调,全市直供区农村到户电价降幅为每千瓦时0.2元至0.4元,每年为农民减负金额500多万元。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降低农村电价,实现电力“三为”(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洛江农村电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农村供电的线路变压器损耗由改造前的平均25%—30%普遍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提升。
  第七节 用电监察
  2002年,洛江区农网“两改一同价”完成,洛江区客户全部纳入直供管理,洛江供电公司设置用电监察班负责各辖区域的用电检查工作,用电监察人员12人,开展用电普查、加大对窃电和违约用电的打击力度,共查处窃电违章用户238户,追补电量185.27万千瓦时,追补电费53.01万元,收取违约金67.16万元。发现计量异常11户,追补电量6.61万千瓦时,追补电费6.41万元。不少用户任意违约用电,其中以超合同约定容量用电、在电价低的线路上接用电价高的用电设备和私自迁移、更动计量装置三种情况最为普遍。为此先后对750个计量柜加固加封,对3000多个计量集装箱加装铁罩外壳,堵住窃漏电的缺陷。
  2003—2004年,洛江供电公司挖掘潜力,降损堵漏,保持对窃电、违约用电造成持续的打击声势和强大的威慑力,同时结合普查,对电力用户宣传安全、用电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供用电规则》相关条文印制成宣传单,提高居民、企业依法用电的意识和履行《供用电合同》自觉性。经用电普查,低压照明用户普查8000户以上,超过应普查总数46895户的17%;其他用电普查面按要求达到100%。查处窃电违章用户50户,追补电量24677千瓦时,追补电费1.51万元,收取违约金7.59万元;发现计量异常35户,追补电量14003千瓦时,追补电费8961元。
  2005—2007年,洛江供电公司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行业示范窗口”。公司对新增大容量用户用电申请源头环节执行“承诺书”制度,对大容量客户进行用电容量的检查,规范农村低压用电行为,开展对部分执行电锅炉电价、冰蓄能电价、农业电价用户的专项检查和特殊电价用户的监督。2005年,查处窃电户8户,违约超容用户63户,追收电量107.23万千瓦时,挽回经济损失68.99万元。2006年,查处窃电户追收电量120.82万千瓦时,追补电费69.28万元,追收违约金23.45万元,共挽回经济损失92.73万元;2007年1—5月,发现窃电用户数4户,违约用电57户,计量误差72户,追补电量475059千瓦时,追补电费32.08万元,收取违约金18.36万元。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