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分类号: F126
页数: 2
页码: 155-15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1997年至2007年期间洛江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其中,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同时消费结构也逐渐转向质量型。
关键词: 人民生活 农村 居民生活

内容

一、收入水平
  1997年后,洛江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农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洛江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农民人纯收入3573元,比1997年3006元增长18.9%。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是1997年的2.1倍,年均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3551元,占56.2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596元,财产性收入110元,转移性收入452元。
  二、就业
  见第三篇第三章第五节职业构成。
  三、居住条件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差,比较好的房屋是木头房,屋顶盖瓦片,墙壁用土坏累成,空间小,房屋低,光线不足。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新建住宅多数是闽南特色石结构,抗震性差。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富裕型小康建设的推进,各乡镇(街道)实施改旧建新和新村建设,拆除破旧古厝、猪舍牛厩、碉堡厕,铺设水泥路面,完成“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建旧房”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改五通”,提高绿化率,使脏乱差村庄变成道路四通八达、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农村花几十万元拆旧建新房者大有人在,许多农村居民新建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这些新居占地一般是80—100平方米,房前铺地砖、植草坪,室内超薄高清彩电、整体橱柜、欧式抽油烟机、抽水马桶等各种家具、电器,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58.18平方米,99.6%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84.3%的住户使用管道水,59.2%住户炊事能源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21.7%的住户炊事能源以煤为主,57.6%的住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全区农村50%以上的居民告别抗震性能较差的石头房,住上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房,一些农村居民虽未建新居,但在镇政府驻地或城区购买商品房。
  四、消费水平
  普通消费支出 改革开放前洛农村居民普通消费支出少,并且自给自足占比较大;此后,普通消费逐步增加。1997年,洛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2156元,其中食品消费922元,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42.8%;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0.12元,占5.6%;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155.65元,占7.2%。此后,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小康向小康型迈进,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基本生存类(吃、穿、住)消费比重下降,教育、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洛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3932元,其中食品消费1799元,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45.8%;文化教育娱乐支出415元,占10.55%;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78元,占12.16%。农民在吃饱的基础上向吃好转变,追求饮食多样化和营养价值。在农民食物结构中,主食份额下降,副食类份额上升并超过主食份额,农民消费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明显增加。
  耐用消费品支出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有自行车、缝纫机、农具,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摩托车、冰箱逐渐增多。199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6台、摩托车54辆、洗衣机3台、电冰箱24台。此后,随着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消费环境特别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消费结构逐渐转变。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8台、摩托车115辆、洗衣机51台、电冰箱86台、电脑17台。自行车在农村逐步减少,摩托车(助力车)成为日常交通工具。农村在操办红白喜事的费用逐年增多,普通人家出嫁女儿按本地传统习俗备办丰盛嫁妆,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不等,嫁妆除日常生活用品、高档家用电器外,有的还有大额现金、黄金首饰等,农村居民在家用电器的拥有量方面与城镇居民不相上下。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