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经济总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29
颗粒名称: 第六篇 经济总情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7
页码: 150-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自唐建置后一直是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调控。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商品蓬勃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洛江建区后,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
关键词: 洛江区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

内容

洛江今域自唐建置后,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按照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调控运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改革开放后,今域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洛江建区后,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占泉州的1.3%,财政总收入在全省县(区、市)级财政单位排名倒数第二。至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8.1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是1997年建区时8.91亿元的5.4倍,年均增长17.7%;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6∶43.1∶37.3调整为2007年的14.6∶62.4∶23;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0.2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8亿元,是建区时的15.9倍,年均增长31.9%,在全省县(区、市)级财政收入排名中跃居第39位。1997—2007年,洛江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22亿元,投资规模由1997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26亿元,年均增长28.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6元,是1997年的2.7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是1997年的2.1倍,年均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9303元,比2003年增加4600元。
  第一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速度
  一、综合指标
  (一)1997—2000年
  “九五”计划后三年,是洛江建区后起步期。至2000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比建区初1997年增长81%,年均递增21.9%。三次产业结构从1997年的18.5∶49.3∶32.2调整为14.6∶62.4∶23,工业化程度提高,第三产业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财政总收入7981万元,比1997年增长171.8%,年均递增3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1767万元增加到4855万元,年均递增40%,实现两年翻番。
  (二)2001—2005年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4.31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年均增长17.5%,人均GDP达到19598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比2000年增长2.76倍,年均增长30.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8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4.6%。
  (三)2006—2007年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8.16亿元,比2005年增长49.1%,年均增长18.5%,人均GDP达到26766元;财政总收入4.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倍,年均增长24.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29.23%。
  二、经济指标完成概要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8.1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是1997年建区时8.91亿元的5.4倍,年均增长17.7%。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6∶43.1∶37.3调整为2007年的6.3∶66∶27.7。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0.2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8亿元,是建区时的15.9倍,年均增长31.9%,在全省县(区、市)级财政单位排名中跃居第39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0.1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3亿元,是建区时的13.5倍,年均增长33.6%。
  三、人均指标
  1997—2007年,洛江区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大幅增长。2007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766元;人均财政收入2598元,比1997年增加2415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56555元,比1997年增加46438元;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5元,比1997年增加8140元;职工平均工资15868元,比1997年增加8237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7元,比1997年增加398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9303元,比2003年增加4600元。
  第二节 经济结构
  一、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7年的19.6∶43.1∶37.3调整为2007年的6.3∶66.0∶27.7。结构调整凸现成效,与199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9.6个百分点。此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调整。
  (二)工农业结构
  洛江区农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2.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74亿元,年均增长4.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3006元上升到2007年的6316元,年均增长7.7%。花卉、蔬菜、水果、禽畜、林业、中药材等特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和昌集团、泉美园艺等龙头企业开发集旅游、观光、度假相结合的都市休闲型农业。
  第二产业中工业比重逐年增大。洛江区工业生产以五金机电、鞋服包袋、树脂陶瓷工艺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3.6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59亿元,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40.4%增加到2007年的59.4%。至2007年底,洛江区工业企业629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个,产值超亿元企业21个,工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13.3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6.01亿元,年均增长22.4%,是1997年的7.2倍。
  (三)第三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金融、批零贸易、房地产等产业也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3.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35亿元,年均增长13.5%,是1997年的4倍。其中:消费品市场逐渐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年来年均增长15.5%;房地产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11年来年均增长35.2%。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
  1997年之前,洛江今域作为鲤城区的山区,经济滞后,固定资产投入少。20世纪90年代,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道路和万安开发区、河市、马甲工业园区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1997—2007年,洛江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22亿元,年投资规模由1997年的1.43亿增加到2007年的16.26亿元,年均增长28.2%。建成塘西工业园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建成鹏山岭隧道、安吉大道、万虹公路拓建等一批重点公路项目;建成五金机电商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
  第二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一、收入水平
  1997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76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2元。2001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9800元,比1997年增长28.4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6元,比1997年增长46.97%。2002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0880元,比上年增加1154元,增长11.86%。2004年以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000元以上,其中,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73元,同比增长9.7%。2007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15868元,同比增长1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6元,是1997年的2.78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35亿元,比2003年翻两番。
  二、居住条件
  1997年,城镇职工开始推出福利分房。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纷纷购买商住房,一些富裕家庭拥有两套甚至更多的房产。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多数城区居民居住在环境幽雅、交通便利的新建住宅小区里。
  三、消费水平
  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58元,其中,食品消费占46.5%,衣着支出占11.02%,家庭设备用品及其服务消费占8.37%,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占7.26%,居住支出9.8%。此后,消费结构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居民衣着消费从过去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时髦、成衣化转变,衣着消费“一季多衣”,崇尚自然、休闲、舒适、美观。以汽车、住房、通信、教育为主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支出15799元,其中,消费支出12459元、社会保障支出1192元,分别占78.86%和7.54%。消费支出中排前五位的是:食品消费支出4758元,交通通信费支出1989元,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535元,衣着消费1245元,居住消费1200元,分别占消费支出的38.19%、15.96%、12.32%、9.99%和9.63%。此外,当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60元,医疗保健费支出544元。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一、收入水平
  1997年后,洛江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农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洛江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农民人纯收入3573元,比1997年3006元增长18.9%。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是1997年的2.1倍,年均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3551元,占56.2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596元,财产性收入110元,转移性收入452元。
  二、就业
  见第三篇第三章第五节职业构成。
  三、居住条件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差,比较好的房屋是木头房,屋顶盖瓦片,墙壁用土坏累成,空间小,房屋低,光线不足。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新建住宅多数是闽南特色石结构,抗震性差。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富裕型小康建设的推进,各乡镇(街道)实施改旧建新和新村建设,拆除破旧古厝、猪舍牛厩、碉堡厕,铺设水泥路面,完成“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建旧房”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改五通”,提高绿化率,使脏乱差村庄变成道路四通八达、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农村花几十万元拆旧建新房者大有人在,许多农村居民新建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这些新居占地一般是80—100平方米,房前铺地砖、植草坪,室内超薄高清彩电、整体橱柜、欧式抽油烟机、抽水马桶等各种家具、电器,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58.18平方米,99.6%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84.3%的住户使用管道水,59.2%住户炊事能源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21.7%的住户炊事能源以煤为主,57.6%的住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全区农村50%以上的居民告别抗震性能较差的石头房,住上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房,一些农村居民虽未建新居,但在镇政府驻地或城区购买商品房。
  四、消费水平
  普通消费支出 改革开放前洛农村居民普通消费支出少,并且自给自足占比较大;此后,普通消费逐步增加。1997年,洛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2156元,其中食品消费922元,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42.8%;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0.12元,占5.6%;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155.65元,占7.2%。此后,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小康向小康型迈进,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基本生存类(吃、穿、住)消费比重下降,教育、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洛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3932元,其中食品消费1799元,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45.8%;文化教育娱乐支出415元,占10.55%;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78元,占12.16%。农民在吃饱的基础上向吃好转变,追求饮食多样化和营养价值。在农民食物结构中,主食份额下降,副食类份额上升并超过主食份额,农民消费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明显增加。
  耐用消费品支出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有自行车、缝纫机、农具,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摩托车、冰箱逐渐增多。199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6台、摩托车54辆、洗衣机3台、电冰箱24台。此后,随着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消费环境特别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消费结构逐渐转变。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8台、摩托车115辆、洗衣机51台、电冰箱86台、电脑17台。自行车在农村逐步减少,摩托车(助力车)成为日常交通工具。农村在操办红白喜事的费用逐年增多,普通人家出嫁女儿按本地传统习俗备办丰盛嫁妆,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不等,嫁妆除日常生活用品、高档家用电器外,有的还有大额现金、黄金首饰等,农村居民在家用电器的拥有量方面与城镇居民不相上下。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