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路
分类号: F552.757
页数: 2
页码: 139-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港是古洛阳小海的主要港口,深水航道向南转移,港区逐渐淤积。吴宅港曾是元代出国贸易的港口,现因填实和农田围垦而变成陆地。泉州商人曾远航印尼帝汶岛,但因当地流行病而损失惨重。
关键词: 洛江区 交通运输 水路

内容

泉州湾在古刺桐港北部,自北而南有洛阳、后渚、法石、蚶江4个支港。洛阳港是袋状的海湾,位于泉州湾北部,洛阳江下游,是泉州湾中的内海。港区距离后渚港3.1海里,经后渚港、晋江下游的蟳埔可至泉州内港,往南转东可至泉州湾口的大、小坠门(岛)。过去内海极深,有“洛阳小海”之称。上有洛阳江,发源于玉州山(699米)的马甲溪,流入泉州湾。唐朝欧阳詹北上时,曾经过洛阳(见《欧阳行周文集》中的洛阳送别序)。宋《九域志》作“乐洋”。可见洛阳之称,由来久矣。洛阳江入海时,波涛汹涌,行人须绕道而行,甚为不便。北宋蔡襄,倡建一座石桥(即洛阳古桥),有46个桥墩,47个桥孔,全部用花岗岩筑成,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洛阳港位于洛阳江中上游,是古洛阳小海的主要港口,港道深邃。宋、元时洛阳小海海域为50平方千米。乌屿东北角建有1座石塔,作为海舶通往洛阳港的航标,海商曾云集此港。洛阳小海因上游泥沙冲积和泉州湾海潮的回淤,形成许多泥质海滩,海域逐渐变小,面积27平方千米。深水航道也逐渐向南转移,港区逐渐淤积。1957年后,曾进行改造与扩建,尚有小型船舶抵港,为境内货物中转站之一;港区设置3个简陋码头。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洛阳江上游建水库蓄水,截断江流,港道逐年淤塞。1970年,进行“五一”围垦后,船舶更难进港,现已无船舶抵港。
  吴宅港(今称梧宅)位于洛阳江下游,宋元时期,海舶可通至吴宅港。该乡人元时出国,由吴宅港启航可至古里地闷(印尼东爪哇、帝汶岛)贸易。元《岛夷志略》古里地闷(今印尼帝汶岛)条云:“昔泉之吴宅,发舶稍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尔多赢弱乏力,驾舟随风回舶。”近代,洛阳桥填实259.9米,惠女水库和洛阳桥闸建成,控制大量径流量,梧宅港已变成陆地。后下游今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凤屿社区、惠安白沙、白崎围垦农田,洛阳江纳潮量剧减,航道急剧淤积,只有秀涂至洛阳12.8千米航道仍可通航。
  附:吴宅商人运航纪事
  吴宅商人远航“古里地闷” 汪大渊《岛夷志略·古里地闷》载,泉州吴宅商人远航“古里地闷”的事件。元代的“古里地闷”,即今印尼帝汶岛,是宋代商人不曾去过的地方。吴宅港,即今惠安洛阳港的内港。这是泉州商人从泉州扬帆出海,到东南亚经商,首航帝汶岛,开创中国与帝汶友好往来的先例。吴宅是泉州港的1个支港,一次去印度尼西亚等地贸易就有百人之众,可见当时泉州人到海外经商的人不少。汪大渊《岛夷志略·古里地闷》载:“昔泉之吴宅,发舶稍众百有余人,至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羸弱,乏力驾舟回舶。”吴宅商人“高帆健舻,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不惧也。趋利之多,自昔为然”。吴宅商人到帝汶,一路上历尽艰险。每当“风恬浪息,黄昏之际,则狂魂荡唱,歌舞不已”;夜幕降临后,“添炬辉耀,使人魂逝而胆寒。”吴宅商人到帝汶,带去的货物主要是色缎、青缎、瓷器等,在当地很受欢迎,各项交易也很顺利。但是,由于“古里地闷风俗淫滥”,部落首领又“纵食贪酒色”,睡觉时多不盖被子,一旦受了风寒,染疾者颇多。因此,当地流行一种怪病,人称“阴阳交”,一旦发作必死无疑。到此地贸易的吴宅商人中有许多人也不幸染上“阴阳交”,致“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羸弱”。不久后,幸存的吴宅商人挑选了一个顺风的日子,驾舟返回泉州。吴宅商人远航,尝尽艰辛,汪大渊感慨地说:“吁!良可畏!然则其地虽有万倍之利何益!昔柳子厚谓海贾以生易利,观此有甚者乎!”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洛阳港
相关专题
吴宅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