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1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筑技术
分类号: F407.9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描述了泉州洛江区建筑技术的演变。包括古代桩基技术、预制混凝土桩基础、固基技术、结构工程技术、木结构、土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面技术、现代建筑技术以及重点建筑工程简介。
关键词: 泉州洛江区 建筑技术 桩基技术

内容

宋代,洛阳石桥种蛎固基,基上以花岗岩条石纵横砌叠筑成石墩,再架上花岗岩石板构成桥面,完全是手工操作,保留泉州古代建筑的特有风格。装饰从简单的油漆到房屋构件作木刻、石雕和彩绘,技术精湛,自然优美。清末民初,开始应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逐渐以机械取代笨重的人工劳动。20世纪60—70年代,房屋装饰讲究通风、采光。20世纪80年代始,采用抗震加固技术。房屋装饰更追求实用、美观、豪华。
  20世纪90年代后,施工技术从简易的砖石结构过渡到混合结构、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等施工技术。建筑高度从单层砖石屋发展到38层的高层商住楼,阳光国际广场1号楼就是一幢38层框——剪结构的洛江标志性建筑物。基础构成不断进步,建筑物基础基本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片筏基础、预制PHC管桩、冲钻孔灌注桩。1998年,洛江建区后第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洛江吉源小区”,该项目采用预应力无梁板结构、隔震垫、大跨度钢结构屋面板、大跨度无梁柱帽地下室顶板等。
  一、基础工程技术
  (一)桩基技术
  木桩与睡木桩基 古代建房遇烂泥或松土层,应用木桩与睡木桩作基,桩长一般4—6米,于打桩处搭三脚木架,桩木立于桩位,以200—500千克铁锤系于滑轮,人工拉索,以铁锤自重击落锤打,把木桩打入地下成基。
  条石基 唐宋泉州建城时,就以条石为基,此后建房应用条石为基,砌式是一层纵一层横叠垒,下宽上窄逐级收分,基深及面宽据房屋承载及土质情况而定,平屋一般0.5左右,2—3层楼房深达米余。
  预制混凝土桩基础 在基建地基处,将土壤夯实后,打桩加固,在桩基上再浇灌基础,提高地基的承载力。20世纪80年代后,高层建筑多建在原农田荒地松软地层上,基础稳定性差,便在基础工程的施工中,广泛采用预制混凝土桩基础。
  (二)固基技术
  夯实加固法 泉州闽越族先民建房采用此法。西晋起,作石基前,基脚先夯实加固,而后以石砌基,此法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起改用蛙式打夯机击实,由机械取代人工。
  生物固基法 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建洛阳桥时,因桥处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急,难以施工,为垒基采用抛石于江中,但小石块常被海潮冲走,大石块叠压性差,缝隙不一,在狂风恶水中摇撼漂动,为此泉州太守蔡襄采用“植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繁殖迅速,附着力强的特性,把桥基和桥墩胶合凝固成整体。此法历经900多年,桥墩固如磐石,开创生物固基先例。
  二、结构工程技术
  木结构 古代房屋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根据垂直承重和纵横水平承重的需要,首先按预定设计尺寸预制柱、梁、檩、椽、枋等主构件及附属配件,各主配件具作榫头或榫孔(或称卯),组装时于节点处以榫卯互相楔入,形成垂直与纵横水平相互绞结的承重构架。木结构一般有抬梁式和穿斗式。
  土木结构 系沿房子间隔垒土墙为垂直承载,木构架架于两山土墙上作水平承载。土墙施工选定墙基上以砖(或石)砌一段墙脚防水,而后以墙模夯土墙,一般有红壤土墙、三合土墙、土坯墙。土墙隔热性好,具有一定承载力,就地取材,古代建房中常被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普遍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土木结构逐渐淘汰。
  砖、石结构 以砖、石为材砌筑。唐、宋时,已应用于架桥、造塔、建寺。如洛阳桥建筑,即石、砖石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广泛开发石材多用于建房,沿海地区更为普遍。
  混合结构 包括砖石木结构和砖石混结构。砖(石)木结构是由砖(或石)砌柱上架木构屋架,由它承受水平荷载并传递于砖(或石)柱,构成共同承力。明清即采用,民国间普遍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跨度大的建筑物,木屋架采用以三角形为单元组成的桁架,其上下弦杆及斜杆、正中竖杆由方木或原木制成,边位竖杆一般采用圆钢,节点双面由钢板、螺丝锁紧绞连。
  钢筋混凝土结构 筑法是于基础柱位上先扎钢筋为骨,柱周钉木模板,而后浇注混凝土,以钢条逐层捣实直至柱高成砼柱,于柱上钉梁模板、楼模板并扎钢筋网,再浇注混凝土成梁、板,并逐层浇筑至封顶。
  三、层面技术
  民国以前的民用建筑,屋面工程一般以坡顶为主。寺庙有双坡、4坡顶,亭阁有6角、8角坡顶。民居多为双坡顶,偶见单坡顶,坡度一般在1∶2.5—1∶4。民国时期,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有圆顶、折板顶和锯齿屋面形式。
  四、现代建筑技术
  1998年,洛江区内施工单位普遍使用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机、井字架升降机、推土机、铲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土方工程、基槽、基坑等使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模板安装、砌体粉刷、装饰以手工操作为主。各建筑工程公司基本能设计施工完成7—16层大楼建筑。建筑地基工程、主体工程、墙面工程、装饰装潢等施工技术不断更新、进步。楼房趋向高层化,城区最高层为20层,高度73.6米。主体工程采用钢筋砼框架或剪墙结构。基础工程采用钢筋砼预制桩、人工挖孔桩、冲孔灌注桩、水泥粉煤炭灰碎石桩。定型胶合板替代传统的木板定型模板,推广钢模板及滑模施工技术。钢筋气压焊接、直螺纹机械联结、钢筋套筒机械联结逐步替代传统的钢筋绑扎、电弧焊接。高层建筑应用新三级钢筋,提高工程质量,小截面静压预测桩应用于多层及小高层建筑工程,比大开挖的工程基础设计的建筑造价节约15%—20%。
  2002—2007年,在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方面大量采用蜂巢芯、型钢混凝土、铝模板、新型二合一屋面保温砖、陶粒保温多孔砖等新技术及新材料。采用蜂巢芯现浇空心楼板技术,解决建筑物大跨度、大开间技术难题,且使建筑物具有自重轻、隔热、保温、隔音、空间可灵活间隔、双向受力传力相同、挠度变形小、抗剪抗扭性能好、抗震性好的优良性能。且管线布设方便,无须抗浮加固措施,工效比之前提高30%,工程造价降低3%—8%,水泥、砼高能耗材料减少40%—60%。
  附:重点建筑工程简介
  仰恩大学 位于马甲镇双髻山麓,占地13.33公顷。1987年兴建,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宿舍楼和生活用房,建筑群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楼房依山坡而筑,形成不同台高。楼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饰红白等色瓷砖,其中面对大门主楼于女儿墙至檐口作假坡面,形成仿古檐沿。
  俞大猷纪念馆 全称为“民族英雄俞大猷纪念馆”,位于河市镇白洋村埔尾山下的河市溪和土岭溪交汇处,泉州市俞大猷研究会、河市镇政府遂于2003年俞大猷诞辰500周年之际,动工兴建“民族英雄俞大猷纪念馆”,同年底完工。
  纪念馆整体属一正殿两配殿,占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该馆以仿古宫殿制式,屋顶以重檐神龙翘脊风格,主体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材料浇铸成仿古构件。主建筑正面,以花岗岩石材为基础筑至仿古木质花窗格下,用传统的红砖浆砌至屋檐下。中殿原木大门漆成深红色,大门廊6根红色大柱排列雄壮,门前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左右两侧各立2座仿古石塔。
  纪念馆山门处建1座古城门楼式的建筑,城门楼上竖立俞大猷头戴盔甲、右手握剑、神情沉着而警惕的威武塑像。入门路径笔直通向门庭广场,排列矗立4座仿古制工牌坊。广场门路四周种植榕树、塔柏,形成绿树掩映、景观优雅的游玩去处。纪念馆正殿为“正气堂”,殿中央是俞大猷一身戎装、英姿勃发、正气凛然的端坐塑像,上方有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手书“正气堂”等3个遒劲端庄字体的匾额。塑像左边是少林武僧宗擎塑像,右边立着弟子陈弟塑像。正殿左边依次有俞大猷恩师赵本学、好友王慎中、黄克晦3人端坐塑像;右边依次有俞大猷武术恩师李良钦、学友邓城、欧阳琛(邓、欧后来成为俞之部将)3人端坐塑像。左右配殿用于会议、接待会客之用。
  从左配殿右外角楼梯拾阶而上是阁楼回廊式的展览馆,从东至西蜿蜒陈列俞大猷生平事迹及相关文物。展出内容共分八大部分:其一,家族世系渊源,青少年习文练武,拜师学艺情况;其二,实物陈列,有大刀、枪、棍、叉、锤、矛、斧、锏、狼牙棒等练武时用的仿制兵器;其三,介绍俞大猷成人后在沿海各地任职,驰骋海疆抗倭平寇及训练水师情况;其四,展示俞大猷亲手设计海战御倭专用兵器和改装俞家军舰、车轮式火炮之模型;其五,俞大猷在各地各处题写的碑刻,及镇海等地俞大猷生祠碑文照片及拓本等;其六,剑法和棍术回传嵩山少林寺过程;其七,在各省沿海各地遗留诗文墨宝,以及各地纪念馆所提供资料情况;其八,陈列近现代研究俞大猷的论著和成果。展馆布局合理有序,图片配以文字资料说明,实物模型附有示意图和文字注明。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仰恩大学
相关专题
俞大猷纪念馆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