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6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7
页码: 97-103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洛江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姓氏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情况。
关键词: 人口 人口构成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性别构成
  唐至清代,洛江今域人口性别构成无考。民国时期,境内的人口的性别比例与晋江县的人口统计情况一致,基本上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29(女性为100,下同),是现有资料中人口性别比最高年份。抗战时期大量抽调壮丁,青壮年男子相继逃亡或隐匿户口,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民国31年(1942年)女性别比为90.9,是现存资料中性别比最低年份。其余年份的性别比基本在103—108之间波动,高出正常值(95—102)上限1—6个百分点。
  民国时期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差异较大,幼儿和青少年(6—28岁)组性别比偏高,成年组(29—54岁)下降幅度较大,老年组(55岁以上)偏低,反映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局势动荡青壮年男性人口大量外出谋生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群众生育观念有较大改变,人口性别构成趋于正常,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1949—1978年基本保持女性多于男性的性别结构,但1954—1957年连续几年出现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1979—1992年又出现相同情况。部分受传统“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观念影响较深的群众弃女胎保男胎,溺弃女婴,生女婴不报户口,同时外省民工大量涌入,迁移人口以男性劳动力为主,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境内性别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也出现不同的变化。低年龄组性别比居高不下,即男多于女。婚龄组20世纪60年代中期40岁以下男多于女,40岁以上女多于男;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到60岁以上才出现女多于男的情况。老年组的性别比随年龄递增呈直线下降趋势。
  1997年,洛江区常住人口中,男82987人,占51.86%女77025,占48.14%。全区总人口男女性别比(指男性对女性的比率,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107.74。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男81407人,占50.8%;女78664人,占49.1%;男女性别比为103.49。乡镇人口家庭户中,男66567人,女68136,男女性别比97.7。乡镇人口集体户中,男14840人,女10528人,性别比140.96。1—4岁,男3285人,女2517人,性别比130.51。
  2004年,全区常住人口173582人,男90520人,女83062人,性别比108.98,是建区后性别比最高一年。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势头,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洛江区开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专项活动,强化宣传发动、奖励扶助、服务管理等措施,加大打击力度,特别是严查“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综合治理、集中整治,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2007年,全区常住人口中,男92990人,占51.69%;女92990人,占48.3%1;男女性别比为106.98。
  第二节 年龄构成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85万人,占总人口的24.08%;15—64岁的人口为11.24万人,占总人口的70.2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0.90万人,占总人口的5.63%。
  第三节 民族构成
  一、民族结构
  至2007年,洛江区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155128人,占总人口96.91%;回族2608人,占总人口16.29%;畲族865人,占总人口数0.54%;苗族570人,占0.36;壮族319人,占总人口数0.2%;土家族318人,占总人口数0.2%;侗族87人、瑶族41人、布依族29人、满族19人、蒙古族19人、藏族17人、彝族12人、黎族6人、土族5人、毛南族5人、仡佬族5人、维吾尔族2人、朝鲜族2人、白族2人、傈僳族2人、高山族1人、拉祜族1人、纳西族1人、仫佬族1人,合计257人,占总人口数0.16%。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合计4943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是回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7.6%,主要居住在万安街道(2203人)、河市镇(145人)、双阳镇(237人)。畲族占全区少数民族17.5%,主要居住在河市镇(648人)、马甲镇(177人)。单一民族户数36868户(以汉族为主),占96.04%;二个民族户1518户,占2.95%;三个民族户3户。
  二、主要少数民族
  回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洛江的回民主要居住在万安街道杏宅,在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帮助扶持下,回族得到较快发展。洛江杏宅郭氏始祖郭文宪是阿拉伯人,系伊斯兰教信徒。宋元之际,因慕中夏繁华,人文鼎盛,遂安家于浙江杭州富阳,务农营商,生息繁衍,聚族定居后袭汉为郭姓,其子郭章。
  
  郭章生二子,长子郭德广,次子郭德昭。长子生于元季末、明洪武初,分居法石、白崎,次子分居东街、大坪、杏宅。2005年,洛江区郭姓人口计有2850人。
  畲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江区畲族的族称根据民族识别的结果而确定。1953年,国家民委派出一个调查组到福建、浙江等地一些畲族区进行民族识别,马甲镇坑头畲族就是在此次被识别的(参加者有晋江县民政局干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根据调查研究,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并征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报请国家民委于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确认畲族为中国单一的少数民族。据2005年底统计,洛江区蓝姓在册人口数为832人,蓝姓人口聚居在马甲镇潘内村、河市镇厝斗村。
  附:
  万安街道杏宅回族杏宅位于洛阳江西南畔,毗邻万安开发区、洛江高科技园区。历史上这里隶属晋江县三十八都万安铺,民国时,隶属晋江县东北乡杏屿保。1958年,划归泉州市,为东海公社管辖,1961年,从东海公社析出属城东公社管辖,称城东公社杏宅大队,1985年,改称为城东乡杏宅村。1992年,又改称城东镇杏宅村。2003年,更名为万安街道杏宅社区。杏宅回族村面积8平方千米,有耕地6.66公顷,人口2124人,其中郭氏回民2124人。杏宅郭氏先祖郭文宪巡抚杭州,遂居于杭之富阳县。元末其子郭章来泉授宣慰使之职,是时干戈抢剧,弗克还朝,迺纳室于泉而家焉。郭章生有二子:长子郭德广分流石头(法石)、百奇,次子郭德昭分流东街、大坪、杏宅。郭德昭长子郭仝(字孟良,号乐樵)择郡东居之,籍筑云谷书舍,教授生徒,号称云谷主人,尊为郡东郭氏一世祖。其四世孙郭源于宣德年间由郡东徙居万安王宅肇基,人丁繁衍,异姓益退,即改杏宅。杏宅郭氏家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历代都有重修,现基本保留清代风格,坐南朝北,三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面积746平方米。杏宅郭氏家庙(祠堂)、田螺公墓(杏宅郭氏五世祖墓)、老爹公墓(郭承汾墓)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有名人郭承汾,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至太仆兼佥部御史。清顺治七年(1650年),郭承汾被张献忠起义军大将孙可望所俘,挺然不屈,受饿而死,埋于贵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移其骸归葬舍公山。郭承汾墓前竖有一无字墓碑,两侧一对六角形石望柱,阴刻挽联“捷第起宗特简中丞开宪府,捐躯殉国长晋青史照忠魂”。
  洛江畲族 明天启六年(1626年),蓝氏十八世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在漳浦修祖祠“种玉堂”,匀(辈)序重新排列之后,次年与雷姓率其子孙迁至今洛江河市厝斗新僚落基。蓝熙二郎为河市、马甲畲族蓝姓始祖,在新僚繁衍生二子,长子蓝明德,居新界;次子早夭,其妻携幼子流乞他乡,寰居德化县葛坑。二世蓝明德生六子,长子蓝春光迁移马甲坑头、西辽,次子蓝春荣迁移新告腰仔,三子蓝春畅迁移仙游剑山,四子蓝春茂迁移湾丘后,五子蓝春秀迁移坑内,六子因家被火烧尽,与其媳妇迁移惠安土寨新亭,传至2007年已有十七世。畲族为辨别是否本族或本姓人辈分以及血统的亲疏,因此,各祠堂每若干年(约二十年)要排行一次。排行时,先将本祠堂若干年内出生的男女的年、月、日进行登记,由族长和族中长辈数人,将登记的人按辈分和出生前后进行的排行,并于死后写入族谱。排行辈分的区别,是以大、小、百、千、万、念六个字为行次。以周而复始的方法来区别,但雷姓按大、小、百、千、万,钟姓按大、小、百、万、念排行的,只有蓝姓是按六个字排列的,故有畲族一首:“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无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的歌诀。
  第四节 姓氏构成
  全区有姓氏276个,其中,单姓275个,复姓2个(欧阳、上官)。5000人以上有10个姓,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有黄、杜;人口数1万—2万以上有赖、林、彭;5000—10000有吴、陈、王、刘、谢。
  
  第五节 职业构成
  改革开放前,洛江境域基本是农业区,人口职业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人口职业构成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997年,洛江区总人口16万人(户籍户口,下同),人口职业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15.15万人,占总人口94.7%;城镇人口0.85万人,占总人口5.3%。当年,全区农村实有劳动力7.93万人,其中从事农牧渔业4.51万人,占56.9%;从事工业和建筑业2.0万人,占25.2%;从事交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0.24万人,占0.3%;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0.36万人,占4.5%;其他劳动力0.81万人,占10.2%。
  2004年,全区总人口17.36万人,农业人口14.05万人,占总人口81%;城镇人口3.31万人,占总人口19%。全区乡村实有从业8.48万人,其中从事农牧渔业3.98万人,占46.9%;从事工业和建筑业2.92万人,占34.4%;从事交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0.29万人,占0.34%;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0.82万人,占9.7%;其他劳动力0.47万人,占5.5%。当年年末,全区从业(职工)人员3.2万人,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员3597人,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226人,其他经济行业从业人员2.78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2.45万人,从事建筑业1953人)。
  2007年,全区总人口17.99万人,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总人口73.04%;城镇人口4.85万人,占总人口26.96%,全区乡村从业人员8.4万人,其中从事农牧渔业2.89万人,占34.4%;从事工业和建筑业3.6万人,占42.8%;从事交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0.32万人,占0.38%;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0.62万人,占7.4%;其他劳动力0.97万人,占11.5%。当年年末,全区在岗职工人数3.86万人,其中国有经济职工员3515人,城镇集体经济职工186人,其他经济职工3.49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3.15万人,从事建筑业1919人)。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