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械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96-97
摘要: 本节主要探讨了洛江区的人口迁徙和库区移民的历史和现状。
关键词: 人口变动 机械变动 洛江区

内容

一、迁徙
  (一)迁入
  自秦汉始,历代均有北方士庶和周边地区民众迁到境内定居,尤其是两晋时期、唐末和南宋后期,由于战乱,中原迁入境内人口尤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除经商务工、婚姻嫁娶、工作调动、分配录用、退休退职、投亲靠友等原因迁入外,较成规模的外来人口迁入较少。1951—1955年,泉州籍华侨在一些国家、地区被迫回国共有1041人,均安置在泉州市。1960—1963年,接受印度尼西亚难侨4812人,安置在双阳华侨农场及其他单位。其中,双阳华侨农场安置了5批3212人。1979年9—12月,双阳华侨农场还安置2批从越南回归难侨400人。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动员部分从工业部门精简的人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9年后,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后几批市区知青到马甲、河市等地插队落户。改革开放后,安徽、四川、江西等地民工前来务工。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跨乡镇、街道迁移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其中省际迁移的占迁移人口占49.4%,迁移的原因由之前婚姻迁移转为务工经商迁移,因务工经商而迁移的占迁移人口的68%,其中,来自江西省的占16%、湖北省的占7.4%、湖南省和四川省的各占6.2%,年龄15—34岁的占60.9%。2004年,迁入洛江区人数5061人,其中省际迁入693人,占13.17%。2007年,迁入洛江区人数2669人,其中省际迁入946人占35.44%,迁入的人口为洛江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洛江区经济的发展。
  (二)迁出
  唐代中叶起,境内就有居民往东南亚经商、打工,宋代,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境内有居民往东南亚一带定居谋生,明代境内有人随郑和下西洋,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境内出国人数日益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安定和实施不鼓励海外移民的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向海外移民人数甚少。1956年后,号召社会闲散劳力上“三场”(国营林场、农场、渔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64—1966年,原属晋北的罗溪、河市、马甲等地少人多的地方,政府组织部分贫困农民移民到清流、龙岩、连城、漳平、宁化、三明、大田永春等县,有的单独建立生产队,有的安排在社办集体农场、国营农林场。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批泉州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均得到妥善安置。改革开放后,洛江区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居民因私外出务工经商、婚姻嫁娶、就学深造的逐步增加。
  1997—2007年,户籍人口呈净迁入态势,1997年户籍人口迁出5340人,其中迁省外191人;办理户口迁入5538人,其中省外迁入158人,净迁入198人。2000年、2002年、2007年3个年份呈净迁出状态。其中2007年,迁出3872人,迁入2669人,净迁出1203人,是11年来净迁出人数最多。
  二、库区移民
  1958年7月8日,惠女水库原名“乌潭水库”动工兴建,库区实际搬迁马甲乡彭殊、新庵、梅岭、洋坑、祈山、永安、杏川、马甲8个大队,31个村组(自然村组),迁移603户3805人,渠道建设搬迁河市山边村莲坂自然村12户76人,合计迁移615户3881人,其中包括侨居户36户909人,长期外居户50户229人。外迁至双阳华侨农场、河市埔边、南安坝田184户1084人,外迁清流县安置18户102人,迁出28户190人。1966年,罗溪前洋水库建设,洪四大队迁移60多户300多人,主要迁往西滨农场,少数迁移清流县。2002年8月27日和2004年8月17日,接收安置2批三峡库区移民16户63人分别安置于双阳镇朝阳村和河市镇白洋村。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