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X3
页数: 2
页码: 90-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7年以来,洛江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禁止和控制工程侵蚀、土地封山封育、植被恢复、水保工程建设等措施。通过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植物措施等手段,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保护了生态环境。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水土保持

内容

一、水土流失状况
  1997年,洛江区土地总面积372.06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80.4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1.6%,其中轻度流失(50万—25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50.67平方千米,中度流失(250万—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18.93平方千米,强度流失(500万—8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6.81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800万—1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3.27平方千米,剧烈流失(≥1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0.77平方千米,平均侵蚀数64.95万千克/平方千米·年,流失区侵蚀数275.54万千克/平方千米·年。
  200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55.1平方千米,占全区14.81%,比1996年减少25.36平方千米,占全区水土面积流量下降6.79个百分点,其中轻度流失40.99平方千米,中度流失8.17平方千米,强度流3.30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2.013.27平方千米,剧烈流失0.62平方千米,平均侵蚀数41.96万千克/平方千米,流失区侵蚀数236.89万千克/平方千米。
  2005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41.77平方千米,比2000年减少13.33平方千米,减少31.91%;比1996年减少38.69平方千米,减少48.08%;比1986年减少57.23平方千米,减少59.61%。与1996年相比流失率下降10%以上。
  二、水土流失调查
  1997年后,全区水土流失轻度及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1999年,对全区工程侵蚀作全面调查,调查分为工矿、交通、城建和其他4个类型,建设状态分为在建、闲置和竣工3个类别,治理情况分为已治、在治、待治。调查采用手持GPS(全球定位仪)实地测出地情坐标(经纬度)和面积,并在1∶20地表图上标记其位置和编号。
  2002年6—12月,利用手持GPS(全球定位仪),实地采集工程侵蚀斑的地理位置(坐标)、面积、侵蚀特征、用地类型、建设状态、动工时间、灾殃主单位、治理情况及有无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等信息,按规范编号登记,并附其现状照片。全区工程侵蚀调查个数34个,方案编制数28个,编制率82.35%。根据调查统计,全区地类面积73.74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1.23平方千米,占地类面积28.79%,其中轻度流失9.88平方千米,中度流失10平方千米,强度流失1.35平方千米。果园地类面积64.92平方千米,流失面积20.42平方千米;茶园地类面积2.17平方千米,流失面积0.82平方千米。
  三、水土流失防治
  1965年,惠女水库管理局会同相关社、村,对水库坝区范围集体所有林地实行3年封山,禁止打枝、割草、放牧和开荒。3年后,经水库管委会批准后方可在坝区范围内进行林木打枝和山草采割。1991年始,把主要公路河流两傮一重山的残次生林作为封育林的重点区域,采取在每个封山育林区竖立界牌,标明封育边界、面积、封育类型、年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护林人等内容及封育禁令,制定乡规民约,按规划要求配备专(兼)职护林员,采取措施打击破坏山体、植被活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及时防治森林病虫害,做好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加强对森林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名大古树的保护。
  1992年,对杏宅一带开山采石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实行“上堵下截中绿化”的治理措施及边开采边防护措施,每处开山采石窑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369处采石窟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千米,砌筑挡土墙253条,长度1115米,12697立方米,可拦蓄弃渣2.18万立方米,使水土流失下降85.3%。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栏目作专题报道,1995年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在全国(西安)水土保持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2001—2007年,规划治理面积指标1.36平方千米,其中坡改梯0.4平方千米,茶果园水保工程0.5平方千米,水保林0.2平方千米,种植经济林果0.2平方千米,种草0.06平方千米,总投资1138.73万元。2002年开始,把茶果园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水土流失治理“五大”工程之一。2002—2007年,全区治理果园水土流失面积2.84平方千米。其中,2003年治理面积1.33平方千米,占比46.83%。
  2003年,马甲小流域通过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达标验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平方千米,采用植物措施6平方千米,其中封禁4.66平方千米,水土保持0.93平方千米,种植经济林0.13平方千米,种草0.27平方千米。建设谷坊10座,拦沙坝1座,截、排水沟2千米,跌水10处,挡土墙2千米,护坡4千米,道路2千米,蓄水池10口。以洛阳江流域水土流失作为重点,狠抓“五个工程”(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重要水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茶果园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迹地植被恢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综合防御功能。重点建设惠女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2004—2008年,规划建设面积80.57平方千米,治理水土流失31.75平方千米,总投资1363.79万元,其中水土保持部门规划防治面积33.333平方千米,营造水源涵养林0.33平方千米,建设生态果茶园0.67平方千米,封禁治理2.33平方千米。2007年,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均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落实“三同时”(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制度,无出现乱开垦、乱砍滥伐等破坏林草植被现象。虹山乡通过泉州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泉州市水土保持示范乡”验收并命名。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