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3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7-2007年间,洛江区大气环境总体良好,但酸雨频率有所上升。地表水环境中洛阳江水质基本符合标准,惠女水库氮、磷超标;海水环境主要污染源有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特别是万安开发区周边海域出现超标现象;声环境噪声值基本满足二类标准;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镇生活,处置率较高。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环境质量

内容

一、大气环境和酸雨
  (一)大气环境状况
  1997—2007年,常规监测结果和各区域的监测结果表明,洛江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均能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2002年,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在洛江区建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行洛江空气质量日报。
  (二)酸雨
  洛江区域处在国家规定的酸雨控制区范围内,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洛江区降水pH值平均值为5.44,酸雨发生频率为27.5%,比2000年下降6.8个百分点。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度)》,泉州市酸雨频率为46.2%,同比上年上升13.2个百分点;降水pH值年均值为4.99,同比上年上升0.5个单位;降水pH最低值为4.43,出现在泉州市区。酸雨出现的原因众多,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进入大气造成。洛江区环境空气污染主要因素有工业用煤产生的烟尘、废气,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
  一、水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
  洛阳江高速公路桥以上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洛阳江桥闸以上高速公路桥以下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惠女水库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综合历年洛阳江水系各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洛阳江水质基本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质标准;惠女水库氮、磷超标。
  根据《2004年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洛阳江水质达标率为16.7%,超标因子为氨氮、B0D5、CODMn、溶解氧;惠女水库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超标。
  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度》,洛阳江水质状况良好,同比上年未出现明显变化;惠女水库总磷超标,未能达功能区标准,营养状态等级属轻度富营养。
  (二)海水环境质量
  洛阳湾水质执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洛江区海域主要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监测资料表明:万安开发区周边的洛阳桥南和乌屿一带海域超标,特别是无机氮浓度增加较为明显,水质有所下降。
  三、声环境
  2003年底,洛江区创建2类环境噪声达标区3.27平方千米,达标区范围内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
  2005—2007年,洛江区环境噪声昼、夜间等效声级平均值分别为54.1分贝和45.1分贝,等效声级现状值均能满足二类标准要求,区域内交通干线噪声昼、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7.0分贝和54.3分贝,昼间和夜间交通噪声平均值满足标准要求。
  四、固体废物
  1997年起,全区工业以树脂工艺为多,规模也较大,石材业和制鞋制衣业点多分布面广,大小规模都有,全区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这些产业,全年约产生4000千克,处置量约3550千克,综合利用量约50千克。另一方面,洛江区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1680千克(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处置量约为11600千克,垃圾清运率95%。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