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自宋建隆四年至2007年间共发生11次中强震以上地震,其中包括多次中等级地震和一次严重的7.5级地震。地震办公室成立于2003年,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建立全区地震宏观观测点每日一报制度,组织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参观等措施加强地震防治工作。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地质灾害

内容

一、地震
  (一)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根据《福建省志·地震志》等相关史料记载,收录闽南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对洛江区有影响的中强震以上地震共11次。
  北宋建隆四年四月(963年5月),泉州海外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54'、东经118°30';地忽大作,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
  明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10月),晋江安海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8°30';自辰时至夜半余,墙屋有震倒者。
  明隆庆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567年3月9日),泉州东南海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
  明万历二十四年九月(1596年10月),惠安西南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5°、东经118°42';洛阳桥扶栏多坠于海。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30';闽中地大震,复连震者数夜,兴化尤甚,坏城舍,数夕而止,晋江(泉州府)初八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内外庐舍圯,覆舟甚多。
  明万历三十五年秋(1607年8月),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城堞城恒东岳行宫帝像坏。
  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初六(1608年6月7日),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泉州府、惠安、南安、晋江门户屋瓦俱摇颇有声。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1691年5月),晋江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6'东经118°30';十都(安海附近)地裂百余丈,越日复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四(1906年3月28日),金门海外发生6.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8'、东经118°36';厦门28日大地震,墙壁皆动,死伤甚多,市街惨淡,泉州民屋倒坏,清源书院石坊崩倒,东岳一座小山多处开裂,坟墓劈开,棺材粉碎。
  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九(1907年10月15日),泉州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2;东城角屋宇倾颓,墙垣倒坏。
  民国7年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南澳—诏安海外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3°36'、东经117°18';全省均受到影响。
  (二)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31日
  根据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整理收录:台湾及以东海域6.0级以上地震;台湾海峡及福建省5.0级以上地震;闽南地区及附近海域3.0以上地震共8次。
  1999年8月5日20时07分,泉州惠安东南海域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49'、东经119°18',并伴随多次2.0级以上余震。
  2001年12月1日08时28分,晋江海外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7'、东经118°55'。
  2002年3月12日08时28分,晋江海域发生3.8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42'。
  2005年8月9日05时44分,晋江海域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26'、东经118°41'。
  2007年1月11日23时29分,福建惠安海域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1'、东经118°58'。
  2007年6月04日12时02分,福建晋江海域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54'。
  2007年6月12日05时06分,福建华安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6'、东经117°37'。
  2007年9月07日01时51分,台湾宜兰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23'、东经122°02'。
  (三)地震测报
  洛江区(北纬24°56'、东经118°40')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毗邻台湾地震带,长乐—诏安地震活动断裂带与多条由北至西断层交汇于泉州湾。洛江区在2006年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震地震背景复杂,地震活动较活跃。2006年,建成宏观观测点3个,主要从事动物前兆观测。2007年,在双阳中学建立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多年来,洛江区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注意遥测台网的监控;建立全区地震宏观观测点每日一报制度;对《洛江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又根据应急职责制定和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三网一员”队伍;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校到双阳中学的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参观。
  (四)管理机构
  2003年9月,洛江区地震办公室成立,依托在区科技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名,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二、山体崩塌与滑坡
  (一)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特点
  2002年,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2007年,全区地质灾害点51处,地质安全隐患点44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中、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和崩塌,所发生的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稳定性差、突发性强、易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特点。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区段从洛江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看,洛江区的地质灾害可能的高发地区是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低山,河流切割较深、相对高程大,坡降大,自然斜坡陡峭;地质环境及地质构造复杂,岩石较破碎,局部基岩顺坡裂隙发育。原本就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尤其是持续性降雨和暴雨等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的诱发下,已发现的灾害点仍有可能成灾,高发地区是马甲以北的中低山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中河市及马甲的低山丘陵区是工程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地段。河市镇、虹山乡、罗溪镇以及马甲镇的山区自然村,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垦殖、道路和水利水电建设,山区农村削坡建房的现象普遍。坡前的居民住房和居住人员以及公路沿线交通车辆和人员、矿山开采区内的人员是主要的受威胁对象。
  主要的地质灾害活动时段一般在5—10月间,与汛期大致相当,尤其是6—9月台风集中期。降雨量大于50毫米时,部分不稳定房后斜坡就会初现变形迹象;当累积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开始产生;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较多发生。
  (二)地质灾害防治
  2001年,制定《洛江区200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举办全区各乡镇分管领导、各村主干及区有部部门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实行汛期值班制度。
  2007年,全区20个主要的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虹山、罗溪、河市、马甲4个地质灾害重点乡镇成立22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组,聘请82名监测员,全年提供监测数据66组,在汛期组织巡查组78个,巡查人员达210人次,组织转移可能受威胁群众89人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洛江区2007—2009年地质灾害点搬迁治理实施方案》,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搬迁涉及地灾户11户,43人。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