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5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7
页码: 77-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自然灾害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天气灾害、地质灾害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 天气灾害
  一、干旱
  洛江区降水量由于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不均,且年实际日照时达2000小时以上,蒸发量大,除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他月份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夏秋为甚。一般干旱年份都造成作物歉收,干旱之年更是江河断流,泉水枯竭,水库见底,田园龟裂,禾苗枯死,严重地区连日常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庄稼绝收。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水泉涸,民多隅死,山中民汲水至20余里。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大旱,苗不入土。自春至八月,饥。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至八月,不雨,无禾。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民多流移。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饥。
  明正德八年(1513年),旱饥,民采草木实以食,有饿死者。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早无穗。翌年丙申春无麦,民大饥。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旱,民多饿死,流殍,至丁酉三年连旱,民多流移。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年(1545年)相继大旱、大饥,斗米百二十文,民饿死者载道。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旱,饥疫。
  清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天亢旱。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大旱三个月。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禾麦无收,三年井涸无泉,至道光十七年春始大雨。
  清同治八年(1869年),旱。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旱,两季无收。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旱,五谷不登。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旱,早晚两季均失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旱,田土龟裂,松柏枯黄。
  清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旱灾严重。
  民国2年(1913年),旱灾。
  民国12年(1923年)7—11月,不见点雨。
  民国14—15年(1525—1526年),苦旱。
  民国20—25年(1931—1936年)。连年苦旱。
  民国26年(1937年),大旱,灾情严重,晋江县农会利用抽水机吸引溪水灌旱田。
  民国28年(1939年),春至夏赤日当空,雨量绝少,稻田及地瓜有的缺水而枯萎。
  民国31年(1942年),秋至越年无雨,池潭见底,田土龟裂。
  民国32年(1943年),春耕时4个月不雨,田园龟裂,农作物枯萎。
  民国35年(1946年),入春以来天旱不雨,田园龟裂,水稻无法播种。
  民国37年(1948年),春初亢旱,下种失时,破50年来纪录。
  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70余天未雨,晚稻减产二成,晚薯减产三成,个别地区绝收。
  1953年,夏收后久晴未雨达42天,水田龟裂,作物枯萎。
  1954年,春旱后,6—9月又旱。
  1959年,冬季至翌年3月计160天无雨,6月下旬至8月20日又出现50多天夏旱。
  1961年6—7月,30多天未雨。
  1964年6月23日至8月2日,40天未雨,冬种后又2个多月未雨,严重影响冬作生长,甚至枯死绝收。
  1971年,春季持续2个月不雨,部分不能插秧,夏旱40余天。
  1972年,去冬今春干旱。
  1978年,立夏后久晴无雨。
  1979年,夏、秋持续酷暑、干热。
  198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无雨,10月至年底百日无雨。
  1984年,春播期间春旱,5月、7月又相继干旱。
  1986年7月13日至10月27日,降雨50毫米,为民国25年(1936年)以来降雨量最少年份,作物普遍受旱。
  1987年8月1日至9月8日,连续无雨酷热,受旱1466.7公顷,其中水稻46.7公顷。
  1988年6月,晴热;7月,遭受3次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达38℃。
  1989年6月,雨量比常年减少6成,持续高温。
  1998年8月初至10月中旬,持续高温少雨。
  1999年1—3月,降雨量比常年偏少26%—50%,水库蓄水量锐减。
  2002年2—4月,气温明显偏高,蒸发量偏大。
  2003年6月28日以后,持续28天无降雨,处于晴热高温天气,日蒸发量达5毫米。
  2004年,春夏连旱,8月7—12日,惠女水库放水78万立方米,支持河市镇灌区400公顷受旱农田抗旱用水。
  2006年9月中旬至11月21日,连续2个月基本无降雨,气温持续偏高,蒸发量偏大,空气干燥。
  2007年6月18日,雨季结束后,泉州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日数偏多,雨量较同期偏少。
  二、洪涝
  洛江区地处东南沿海,受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经常发生台风暴雨洪水。南部平原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拔10米以下;年雨量约1300毫米,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5%,尤其是7—9月台风季节,常常出现暴雨,沿江两岸及临溪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遇天文大潮顶托,洪涝灾害更为严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的1302年间,发生洪涝灾害64次(不完全统计)。明万历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即1600年、1601年、1603年)连续发生大灾。民国28—38年(1939年至1949年9月30日止),连续11年发一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40年间发生洪涝的年份共达34年,其间1951年、1966年、1967年、1976年、1982年5个年份无发生较大洪涝灾害。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大水流田、庐,害稼。
  明嘉定十六年(1223年)秋,大水,坏田稼。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水坏民庐舍,禾稼尽坏。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初九,大水,漂没民居。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八月,大雨,各乡俱水灾。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淫雨不止,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大水,米贵。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初,连日大雨,四处墙壁倒坏。冬降雪。
  民国元年(1912年),大雨,山洪暴发,堤防渍决,田禾庐舍多被冲没。
  民国32年(1943年)7月17日,大雨绵延不息;18日堤岸溃崩数百丈,洪水入厝,颓坏不计其数。
  民国37年(1948年)6月8—12日,狂风暴雨致成灾害,禾稼歉收约八成。
  1952年,水灾繁多,为历年罕见。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6年,受第5号强台风袭击,3个昼夜暴雨330毫米,遭受20年来最大水灾。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58年7月16日至9月4日,先后受软台风、暴雨混合袭击。
  1960年5月,连续阴雨,雨量达300毫米,溪洪猛涨,溪岸、海堤缺口达多处。
  1961年5月19—20日,暴雨,总雨量200余毫米,洪泛成灾。
  1964年6月11—22日,暴雨,总雨量44毫米。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晚稻受害153.3公顷,其中120公顷减产一成以上,33.3公顷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1973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及寒露风都较突出,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5月24日,受第4号台风影响出现暴雨,平均达145毫米,暴雨中心马甲乡25小时暴雨量高达15毫米,罗溪乡前洋库区3小时雨量127毫米。
  1983年元月至4月20日,110天中连续阴雨91天,总雨量997—1148毫米,占平常年雨量的85%以上。
  1987年3月中旬,山顶片霜冻,造成烂种烂秧;3月15日,马甲、河市局部地区遭受冰雹袭击;4月22日,罗溪大路脚遭受龙卷风挟冰雹袭击;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7年7月31日,双阳、万安受特大暴雨袭击。
  1988年9月21—25日,先后受第17号、18号强台风袭击,全区普降暴雨,平均314毫米,最大河市5天380毫米,马甲出现日雨量154毫米。
  1994年6月13—22日,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民房倒塌。
  1995年7月31日12时,受“盖瑞”强热带风暴外围影响,沿海风力达11级,从7月29日至8月2日,过程降雨量100—230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
  1997年5月5—7日,泉州市普降特大暴雨,过程雨量达100—365毫米,造成民房倒塌,农田被淹。
  1999年9月14—18日,受“约克”强热带风暴外围影响,降雨量50—286毫米。
  1999年10月8—10日,“丹恩”强台风和农历九月初一天文大潮相遇,台风登陆前后泉州市沿海风力11级,出现5—7.5米巨浪到狂浪,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50—60厘米,泉州市24小时降雨量在200—450毫米之间。
  2000年6月18日,受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遭遇影响,过程雨量250—460毫米。
  2000年8月23日11时,“碧利斯”台风在泉州市晋江围头湾附近登陆。受其影响,过程雨量200—600毫米,平均降雨量331毫米。
  2006年7月14日,强热带风暴在霞浦登陆,受其后续云团影响,7月13日起,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2007年8月,“圣帕”超强台风登陆惠安,17日起,沿海出现8—9级大风,阵风10—11级,惠安斗尾最大瞬时风力13级。惠女水库开闸泄洪。
  三、风灾
  洛江区造成风灾的主要有台风、大风和龙卷风。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7—9月最多,平均每年5—6次,多则10余次,少则2—3次;大风(风力大于6级)多出现在9月至翌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平均日数68天;龙卷风时间短、范围小,多在3—4月发生。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至民国37年(1948年)的1301年间,共发生33次较大的风灾,其间的崇祯十一至十三年(1638—1640年)连续三年发生大风灾。民国32—37年(1943—1948年),连续5年发生大风灾,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交通梗阻,作物歉收八成。1955—1990年,36年间共发生风灾27次。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大台风。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大风为灾。
  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大风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洛阳桥梁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飓风大作,尽暝。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八,大风拔木。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狂风。
  民国24年(1935年)8月,飓风为灾,损失甚巨。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损失惨重。
  1955年3月,连刮6—9级大风六次计16天;4月,又连刮6级以上大风7次计19天。
  1961年5月20日,8月8日、25日,9月8日、12日、25日,先后受第3号、15号、20号、21号、22号、25号6次台风袭击,为历史少见,第3号、22号、25号台风破坏最严重。
  1962年10月3日,第17号台风袭击时,晚稻正扬花长穗,损失严重。
  1965年7月26日,第10号台风在崇武至泉州之间登陆,风力9—11级,阵风达12级。
  1969年7月28日、8月11日、9月27日,分别受第3号、6号、11号台风影响。第11号台风正面袭击,沿海风力达12级,又遇天文大潮,受灾最为严重。
  1980年5月24日、7月20日、9月22日,先后3次受台风影响,5月24日受正面袭击,损失严重。
  1981年3月14日下午,洛江境域局部地区受历史罕见的龙卷风袭击。
  1987年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9年9月18日、20日第23号、24号台风后,从9月21—25日下午自北而南普降暴雨。
  1990年4月11日,虹山、罗溪受旋风暴雨袭击;4月22日,双阳华侨农场1/4地区受大雨雹袭击。6月21日、27日,7月30日,8月19日、24日及9月3日,先后受第5号、6号、9号、12号、15号、18号6次台风暴雨袭击,灾害严重。
  2002年4月6日,飑线过境,泉州市全境风速每秒20多米(9级),风灾大。
  四、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清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清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1976年4月18日,罗溪乡降雹,有的如花生。
  1981年3月14日,局部地区受冰雹袭击。
  1983年4月15日,河市乡亭竹村受冰雹袭击,秧苗和大田作物受一定损失。
  1985年9月21日,万安局部地区降雹。
  1987年3月中旬,山顶地区出现冰雹;3月15日,马甲和河市局部村落受冰雹袭击;4月22日17时,罗溪乡大路脚村受冰雹袭击。
  1989年3月3日13时45分至14时25分,虹山和罗溪7个村受冰雹袭击,冰雹直径5—10毫米,最大重达1.5千克,受灾1282户6732人,损失120万元。
  1990年4月22日18时30分,双阳华侨农场约1/4地区受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10厘米,近百亩耕地受严重破坏,受损民房200平方米、工厂和学校430平方米。
  2006年8月3日,泉州市区发生强对流天气,强雷暴过程中夹杂着冰雹。有的像碎冰、珠子,有的比花生米略大,未造成严重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一)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根据《福建省志·地震志》等相关史料记载,收录闽南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对洛江区有影响的中强震以上地震共11次。
  北宋建隆四年四月(963年5月),泉州海外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54'、东经118°30';地忽大作,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
  明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10月),晋江安海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8°30';自辰时至夜半余,墙屋有震倒者。
  明隆庆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567年3月9日),泉州东南海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
  明万历二十四年九月(1596年10月),惠安西南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5°、东经118°42';洛阳桥扶栏多坠于海。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30';闽中地大震,复连震者数夜,兴化尤甚,坏城舍,数夕而止,晋江(泉州府)初八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内外庐舍圯,覆舟甚多。
  明万历三十五年秋(1607年8月),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城堞城恒东岳行宫帝像坏。
  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初六(1608年6月7日),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泉州府、惠安、南安、晋江门户屋瓦俱摇颇有声。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1691年5月),晋江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6'东经118°30';十都(安海附近)地裂百余丈,越日复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四(1906年3月28日),金门海外发生6.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8'、东经118°36';厦门28日大地震,墙壁皆动,死伤甚多,市街惨淡,泉州民屋倒坏,清源书院石坊崩倒,东岳一座小山多处开裂,坟墓劈开,棺材粉碎。
  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九(1907年10月15日),泉州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2;东城角屋宇倾颓,墙垣倒坏。
  民国7年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南澳—诏安海外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3°36'、东经117°18';全省均受到影响。
  (二)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31日
  根据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整理收录:台湾及以东海域6.0级以上地震;台湾海峡及福建省5.0级以上地震;闽南地区及附近海域3.0以上地震共8次。
  1999年8月5日20时07分,泉州惠安东南海域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49'、东经119°18',并伴随多次2.0级以上余震。
  2001年12月1日08时28分,晋江海外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7'、东经118°55'。
  2002年3月12日08时28分,晋江海域发生3.8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42'。
  2005年8月9日05时44分,晋江海域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26'、东经118°41'。
  2007年1月11日23时29分,福建惠安海域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1'、东经118°58'。
  2007年6月04日12时02分,福建晋江海域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54'。
  2007年6月12日05时06分,福建华安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6'、东经117°37'。
  2007年9月07日01时51分,台湾宜兰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23'、东经122°02'。
  (三)地震测报
  洛江区(北纬24°56'、东经118°40')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毗邻台湾地震带,长乐—诏安地震活动断裂带与多条由北至西断层交汇于泉州湾。洛江区在2006年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震地震背景复杂,地震活动较活跃。2006年,建成宏观观测点3个,主要从事动物前兆观测。2007年,在双阳中学建立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多年来,洛江区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注意遥测台网的监控;建立全区地震宏观观测点每日一报制度;对《洛江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又根据应急职责制定和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三网一员”队伍;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校到双阳中学的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参观。
  (四)管理机构
  2003年9月,洛江区地震办公室成立,依托在区科技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名,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二、山体崩塌与滑坡
  (一)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特点
  2002年,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2007年,全区地质灾害点51处,地质安全隐患点44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中、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和崩塌,所发生的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稳定性差、突发性强、易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特点。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区段从洛江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看,洛江区的地质灾害可能的高发地区是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低山,河流切割较深、相对高程大,坡降大,自然斜坡陡峭;地质环境及地质构造复杂,岩石较破碎,局部基岩顺坡裂隙发育。原本就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尤其是持续性降雨和暴雨等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的诱发下,已发现的灾害点仍有可能成灾,高发地区是马甲以北的中低山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中河市及马甲的低山丘陵区是工程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地段。河市镇、虹山乡、罗溪镇以及马甲镇的山区自然村,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垦殖、道路和水利水电建设,山区农村削坡建房的现象普遍。坡前的居民住房和居住人员以及公路沿线交通车辆和人员、矿山开采区内的人员是主要的受威胁对象。
  主要的地质灾害活动时段一般在5—10月间,与汛期大致相当,尤其是6—9月台风集中期。降雨量大于50毫米时,部分不稳定房后斜坡就会初现变形迹象;当累积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开始产生;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较多发生。
  (二)地质灾害防治
  2001年,制定《洛江区200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举办全区各乡镇分管领导、各村主干及区有部部门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实行汛期值班制度。
  2007年,全区20个主要的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虹山、罗溪、河市、马甲4个地质灾害重点乡镇成立22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组,聘请82名监测员,全年提供监测数据66组,在汛期组织巡查组78个,巡查人员达210人次,组织转移可能受威胁群众89人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洛江区2007—2009年地质灾害点搬迁治理实施方案》,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搬迁涉及地灾户11户,43人。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