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文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文监测
分类号: P942.577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降水集中于春夏季,年降水量1200—1549毫米,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雨日数平均约120.5天;水面蒸发量在800毫米—1300毫米之间,山区小、沿海大;1997—2007年发生两次较大洪水;泉州湾悬浮泥沙含量自西向东、南往北降低,海底冲淤受多种因素影响;泉州湾平均潮差4.36米,涨落潮时长约6小时。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水文监测

内容

一、降水
  全区雨季集中,一般春夏多雨,秋冬缺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549毫米,由南向北随地势的增高逐渐增加。年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一年中降水变化规律为1—6月递增,7月减少,8月再增,9—12月递减。一年中5—6月雨日最多,平均14天左右;11—12月最少,平均为4.1—5.1天。全年以小雨为主,占雨日的72%,大雨以上占12%,暴雨以上仅占4%。全年降雨日数(日雨量≥0.1毫米)的平均值为120.5天。
  雨量分布以锋面雨季(2—6月)和台风雨季(7—9月)降雨量最多,锋面雨季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台风雨季雨量占全年30%以上。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降水量最大年是1983年,降水量1810.1毫米;最少的1976年仅744.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2.4倍。1997年后,降水量最多出现在2000年,为1905.3毫米;最少出现在2003年,为1141毫米。
  二、水面蒸发
  1991—2007年,洛江区水面蒸发量为800毫米—1300毫米,其分布特点均为山区小,沿海大。水面蒸发量随着高程降低而增大,位于虹山溪流蒸发量最小,而沿江海片区的蒸发量则较大。一年中以7—8月蒸发量最大,月平均208毫米以上。7月最大,为213.4毫米;2—3月较小,月平均76.9毫米—97.1毫米;2月最小,为76.9毫米。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相对于降雨量来说则较小。
  三、洪水
  1997—2007年,发生的较大洪水为:1999年10月9日、2000年6月18日。
  1999年10月9日受14号台风影响,全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308.4毫米、427.3毫米。2000年6月18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全流域普降暴雨。洛阳江洪峰流量6180立方米/秒。
  四、悬浮泥沙
  泉州湾悬浮泥沙含量实测最高值:涨潮1.936千克/立方米,落潮为1.205千克/立方米,各站平均含量一般为0.04—0.70千克/立方米之间,平面上分布显示自西向东、由南往北降低趋势,浅滩区含沙量明显高于深槽区或航道区,底层明显高于表层。泉州湾海底冲淤变化主要是由于晋江和洛阳江河流输沙增大、港湾内大面积围垦等因素而使纳潮量骤然减少。
  五、潮汐
  根据多年实测潮位资料统计分析,泉州湾最高潮位在基准面上3.47米;最低潮位在基准面下3.13米;平均高潮位2.58米;平均低潮位-1.8米;平均海平面0.31米;最大潮差6.1米;最小潮差2.6米;平均潮差4.36米;平均涨潮历时6时14分;平均落潮6时11分。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