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562.57;P942.57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地层主要包括中生界侏罗系南园组和第四系冲、洪积层。侵入岩主要以酸性花岗岩为主,并分布广泛。地质构造主要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地貌类型包括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地势呈狭长状分布,山峰海拔在400—800米之间,并具有海岸地貌。具体地,大磨山—大雾山山脉是区内的一大特色地貌类型。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地质 地貌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洛江区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侏罗系和第四系。
  (一)侏罗系上统南园组
  广泛出露于双阳—河市一线以北,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系,是晚侏罗纪大规模强烈火山喷发活动的产物,厚度达2000米以上。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岩性段,洛江区境内仅有第二、三、四段。
  第二段,广泛分布在双阳—河市—线以北地区。岩性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和含角砾熔凝灰岩;中部为沉凝灰岩、玻屑沉凝灰岩;上部为流纹质凝灰岩;顶部常见火山角砾岩或流纹岩。厚度大于964米。
  第三段,多出露于较平缓的山坡或较低的山岳及附近,广泛分布于双阳、河市、马甲、罗溪和虹山等低山丘陵地区。岩性下部以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中部以安山岩、安山玢岩、英安岩、英安玢岩为主;上部由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组成。厚度208—634.8米。
  第四段,分布于境内地质较高的山区、山脊顶部及其附近,如虹山大磨山、白石格、河市厝斗、马甲和罗溪交界处的建兴山等地。岩性下部由角砾流纹岩、含集块角砾流纹岩、斜长(珍珠)流纹岩等组成;中部以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上部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厚度61.7米—292米。
  (二)第四系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仅零星出露在罗溪,一般沿河流两岸狭长分布、高出河床10米左右,常组成Ⅱ级阶地或基地阶地,由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厚度7.73米。罗溪一带下部为沙砾卵石层,上部为砂、砂层黏土,厚度4.0—7.37米。第四系较完整,沉积类型较多,至下而上分更新统、全新统、第四系残坡积层。
  全新统冲洪积层 广泛分布于洛阳江沿岸。构成海积I级阶地,海拔高程2—7米,厚5.23米至大于30米。沉积物为灰、黑灰色淤泥、沙质淤泥,灰黄、灰、灰黑色黏土、淤泥质黏土及灰色泥质砂、中细砂、沙砾石等。属海湾相沉积。
  中——上全新统长乐——江田组冲积层 沉积物为黄色黏质砂、细粉沙和灰色黏土。属平原河流相沉积。
  中——上全新统长乐——江田组冲洪积层 主要分布于山区洛阳江两侧。河市沿洛阳江及支流附近,以及山间小盆地中,呈河流Ⅰ级阶地及现代河床、河漫滩,厚小于10米。沉积物多具二元结构,下部为黄褐色砂砾卵石、砂砾石;上部为细砂、黏质砂土、砂质黏土、黏土,部分地区有湖沼相形成的泥煤产出。
  二、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广泛,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中—酸性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次之,基性岩类、中性岩类及偏碱性岩类甚少。境内侵入岩分为印支期及燕山期,其中燕山早、晚期又可细分为若干阶段和侵入次。境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形成遍布全区的多期次岩体,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岩石类型以中酸性至酸性的花岗岩为主,其次是中性岩和基性岩类。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洛江区分布于河市一带,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岩体一般呈岩基或岩株产出。岩性主要为灰白—浅肉红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围岩主要为麻源群、翠屏山组和南园组,岩体与围岩接触多为突变关系,局部呈渐变过渡。一般有两个岩性相:中心相为灰白色,以中细粒—中粒花岗结构为主,局部为中粗粒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边缘相为浅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接触面较平整,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以处倾为主,倾角中等,局部甚陡;岩体中有白钨、铜、钼、稀土和石材等矿产,花岗岩为广泛开采的石材。
  第二次侵入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 由于岩浆的分异和对围岩的同化混染以及受后期岩浆的影响,单个岩体内有的岩性有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石英正长岩等。有辉长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及花岗结构,多数岩体有两个岩相。岩体多处见侵入南园组,同时被第三次侵入岩侵入,如招坑岩体被龙涓岩体侵入,因此,时代就归于燕山早期第二次。石英闪长岩分布于河市和马甲彭殊、溪北,围岩以南园组为主,岩体呈小岩株状产出,灰—深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边界一般圆滑、平直或略有弯曲,接触面微呈波状,以外倾为主,倾角陡缓不一;岩体中有钨、钼、铁、铅、锌、稀土和石材等矿产,石材可开采。
  (二)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辉绿岩仅分布在虹山松角山,岩体受北东东向断裂带控制,呈宽脉沿北东东向展布;岩石呈灰绿色,风化后呈黄色,嵌晶含长结构,块状构造。
  三、地质构造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为主,其次有近南北向和近东向断裂构造分布。境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侏罗系上流长林组火山沉积岩与南园组沉凝灰岩,夹层中见少量的小褶皱,以韧性变形为主。
  (一)北东向断裂
  后曾断裂,位于马甲东北6千米的后曾附近,断裂挤压破碎带宽5—15米,局部达50米;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具片理化构造,岩石破碎,硅化强烈;沿断裂带有团状或有规则脉状石英脉贯入。
  (二)北北东向断裂
  该断裂带属于闽东沿海重力梯度级带的西界,对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沉积建造类型和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等有明显控制作用。沿断裂带有少量基性岩体侵入,部分地区有航磁异常带出现。该带推测形成于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有明显发展,燕山期活动强烈。新生代以来,从温泉的出露及微地震的发生表明仍有活动,强度较弱。
  马甲断裂 位于马甲南东侧,在宽约1000米内斜列展布三条断裂,长10—17千米;挤压破碎带或硅化破碎带宽3—10米;局部达15—20米;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部分挤压强烈具片理化构造;常有石英细脉贯入和伴有强烈硅化及叶蜡石化。
  前垵断裂 位于马甲北西约2千米,长3千米,宽7.5米;岩石挤压破碎强烈,断面呈舒缓波状,具硅化、叶蜡石化;有铁锰质充填和基性岩脉贯入。
  广桥断裂 位于罗溪广桥至仙游县坑内,长4千米;岩石破碎带宽2—10米,破劈理,片理化发育,硅化强烈。
  大罗溪林场断裂 位于大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市加萍,全长12千米;岩石破碎带宽20—40米,节理、破劈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绢英岩化、绿岩石化强烈;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寺埔断裂 位于柏巷、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市山溪一带,长约10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花溪山断裂 位于花溪山至后曾一带,长11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内片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强烈;沿断层有花岗斑岩脉等充填。
  (三)北西向断裂
  钟山断层 位于罗溪钟山至新厝一带,长约8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0.3—50米;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强烈,节理、劈理发育。
  格溪园断层 位于洋蹄一格溪园一带,长约4.5千米;断面粗糙,破碎带宽约3米;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脉充填。
  四甲断层 位于四甲一带,长约2千米;破碎带宽约50米;硅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有细石英岩脉和辉绿岩脉充填。
  (四)南北向断裂
  大寨断层 位于虹山、大寨至罗溪一带,长约4千米;断面平直,破碎带宽约20米,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
  白石格断层 位于罗溪西头埔北约6千米的白石格附近,长约7千米;破碎带宽20米—30米,硅化、石英岩脉发育,蚀变强烈。
  河市断层 位于河市西侧,长约6千米;破碎带宽5米—20米,局部达50米;硅化强烈,部分呈破碎角砾状,断面有擦痕。
  (五)东西向断裂
  境内有显露,规模较小,特征不明显。
  (六)北西向活动断裂
  洛阳江活动断裂带位于洛阳江,长10千米以上。1985年发生轻微地震2次,震级为1.3级和0.9级,震源深度13米—16千米。
  第二节 地貌
  一、特征
  洛江区地势北高南低、东南面临海,整体呈狭长状分布。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主要以丘陵为主。由于长期流水对地面的切割,在马甲、河市、罗溪形成部分河谷盆地。洛江地貌格局和展布形态是地球内外营力联合作用的综合结果,基本轮廓是地球内营力作用定型于中生代晚期,新生代以来,经外营力为主的改造而形成。北部分布为中低山、低山,中部、西南部为丘陵山地,南部为洛阳江河口平原。从南到北,地形呈滩涂、平原、台地、浅丘、低丘、高丘、低山的梯层地势。东西两面为高、低丘,中间为河谷小盆地。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地表的风化较快,而降水强度大又加强流水对地表的切割,所以地貌比较破碎。长期的流水冲积和洪积,形成罗溪、马甲、河市三个河谷盆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台地的酸性火成岩,也普遍发育成深厚的山地土壤。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土壤以潮土、盐土、水稻土为主。
  海拔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占全区面积的12.69%。最高峰大磨山海拔799.6米,其他主要山峰有双髻山、钟石山、大迭山、白石格、后埔山、大阳山、小阳山等。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罗溪、马甲等街镇,属闽中戴云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大部分为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喷出岩构成,坡度在25—30度之间。土壤多系红壤,土层较厚,是发展林、牧、茶生产的基地。
  海拔在50—500米之间的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65.34%,呈带状分布向东南蜿蜒没入泉州湾。高丘陵多分布在低山边缘,内陆盆地周围和河谷两侧,海拔250—500米,多系火山岩喷出岩构成,基岩裸露少,石蛋不多,风化层深厚,多发育成红壤,植被覆盖和水湿条件好,宜发展茶果业。中南部低丘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处于海拔50—250米之间,经过长期水流和滨海强盛风力侵蚀,植被破坏,物理风化激烈,花岗岩节理发育,崩裂现象显著,多呈石蛋形。
  海拔10—50米之间的台地,占全区总面积的3.18%。主要分布在双阳、河市等地,坡度在10度左右,顶部平缓,红土层厚,多数为二长花岗岩残积物,发育成砖红壤性红壤,多垦为农田,灌溉条件差,旱情较重,适宜种植花生、大豆、甘薯等旱作物。
  平原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84%。
  二、山脉
  区内山峰海拔一般为400—700米,最高峰九楼山,海拔885米,其次为大磨山(海拔799.6米)、双髻山(又名仙公山,海拔758.5米)。
  大磨山—大雾山山脉 自五台山在南安西北隅向东延伸经南天寨,达罗溪西北部大磨山,南东延经小架山、大迭山,入惠安西北部大雾山至鹅头角。山脉呈南东向,延伸约28千米,北高南低,其余山脉向东、东南延伸构成惠安丘陵地貌的内架。大磨山南侧分支南北向晋泉寨至清源山山脉。在大迭山一带分支福寿山至双髻山、鸡笼山至大朴山、涂寨山至古院山3条小山脉。
  三、类型
  (一)侵蚀剥蚀构造低山
  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500—800米,大部分为火山岩构成,不易风化,峰谷相对高差大,坡差大,地表径流丰富,流水切割强烈。境内有低山51座。
  (二)侵蚀剥蚀丘陵
  易风化,海拔在500米以下,无险峰峻峦。全区海拔300—500米的丘陵有25座。分布最广,主要在北部和中部的低山群中,南部也有带状分布,大部分由花岗岩构成。
  (三)侵蚀剥蚀台地
  嵌于丘陵和滨海地区,主要分布在双阳、万安、河市等地;海拔10—50米,坡度10度左右,顶部平缓,有明显台次;在湿热的气候条件强烈侵蚀剥蚀作用下。岩石风化显著,淋滤旺盛。
  (四)海积平原
  分布在万安、双阳的滨海港湾。由于河流冲积和海潮淤积,滩涂不断扩展,向海域延伸,形成近代海积平原,海拔在1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五)冲积、洪积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和双阳等地的沿溪两岸狭长的河谷阶地,由冲积、洪积物或坡积物组成,冲积层理明显。
  (六)海岸地貌
  位于泉州湾内侧,海岸线长2.62千米,为构造断层上升海岸,属泥岸和泥沙质海岸,有广阔的海滩,海底地势平坦,倾斜度小。洛阳江畔有一段红树林海岸。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