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环境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34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环境与保护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40
页码: 53-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自然环境与保护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植物、自然灾害、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自然环境 保护

内容

洛江区依山傍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形构造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67.5%,林地面积232.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33.33公顷,交通水利占地面积6.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洛江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终年温暖湿润,夏长无酷热,冬短无严寒,全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年雨量分布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多年平均径流深600—820毫米。境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溪流有3条。其中,洛阳江是全区第一大河流,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洛江区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地震、海潮、冰雹、寒害等,经常发生、危害的是台风和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
  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耕地保护,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洛江区先后编制《洛江区环境保护规划》《洛江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加强大气、水环境和噪声、固体废物整治,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提高水土保持综合防御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全区生态区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洛江区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侏罗系和第四系。
  (一)侏罗系上统南园组
  广泛出露于双阳—河市一线以北,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系,是晚侏罗纪大规模强烈火山喷发活动的产物,厚度达2000米以上。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岩性段,洛江区境内仅有第二、三、四段。
  第二段,广泛分布在双阳—河市—线以北地区。岩性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和含角砾熔凝灰岩;中部为沉凝灰岩、玻屑沉凝灰岩;上部为流纹质凝灰岩;顶部常见火山角砾岩或流纹岩。厚度大于964米。
  第三段,多出露于较平缓的山坡或较低的山岳及附近,广泛分布于双阳、河市、马甲、罗溪和虹山等低山丘陵地区。岩性下部以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中部以安山岩、安山玢岩、英安岩、英安玢岩为主;上部由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组成。厚度208—634.8米。
  第四段,分布于境内地质较高的山区、山脊顶部及其附近,如虹山大磨山、白石格、河市厝斗、马甲和罗溪交界处的建兴山等地。岩性下部由角砾流纹岩、含集块角砾流纹岩、斜长(珍珠)流纹岩等组成;中部以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上部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厚度61.7米—292米。
  (二)第四系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仅零星出露在罗溪,一般沿河流两岸狭长分布、高出河床10米左右,常组成Ⅱ级阶地或基地阶地,由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厚度7.73米。罗溪一带下部为沙砾卵石层,上部为砂、砂层黏土,厚度4.0—7.37米。第四系较完整,沉积类型较多,至下而上分更新统、全新统、第四系残坡积层。
  全新统冲洪积层 广泛分布于洛阳江沿岸。构成海积I级阶地,海拔高程2—7米,厚5.23米至大于30米。沉积物为灰、黑灰色淤泥、沙质淤泥,灰黄、灰、灰黑色黏土、淤泥质黏土及灰色泥质砂、中细砂、沙砾石等。属海湾相沉积。
  中——上全新统长乐——江田组冲积层 沉积物为黄色黏质砂、细粉沙和灰色黏土。属平原河流相沉积。
  中——上全新统长乐——江田组冲洪积层 主要分布于山区洛阳江两侧。河市沿洛阳江及支流附近,以及山间小盆地中,呈河流Ⅰ级阶地及现代河床、河漫滩,厚小于10米。沉积物多具二元结构,下部为黄褐色砂砾卵石、砂砾石;上部为细砂、黏质砂土、砂质黏土、黏土,部分地区有湖沼相形成的泥煤产出。
  二、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广泛,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中—酸性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次之,基性岩类、中性岩类及偏碱性岩类甚少。境内侵入岩分为印支期及燕山期,其中燕山早、晚期又可细分为若干阶段和侵入次。境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形成遍布全区的多期次岩体,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岩石类型以中酸性至酸性的花岗岩为主,其次是中性岩和基性岩类。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洛江区分布于河市一带,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岩体一般呈岩基或岩株产出。岩性主要为灰白—浅肉红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围岩主要为麻源群、翠屏山组和南园组,岩体与围岩接触多为突变关系,局部呈渐变过渡。一般有两个岩性相:中心相为灰白色,以中细粒—中粒花岗结构为主,局部为中粗粒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边缘相为浅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接触面较平整,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以处倾为主,倾角中等,局部甚陡;岩体中有白钨、铜、钼、稀土和石材等矿产,花岗岩为广泛开采的石材。
  第二次侵入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 由于岩浆的分异和对围岩的同化混染以及受后期岩浆的影响,单个岩体内有的岩性有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石英正长岩等。有辉长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及花岗结构,多数岩体有两个岩相。岩体多处见侵入南园组,同时被第三次侵入岩侵入,如招坑岩体被龙涓岩体侵入,因此,时代就归于燕山早期第二次。石英闪长岩分布于河市和马甲彭殊、溪北,围岩以南园组为主,岩体呈小岩株状产出,灰—深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边界一般圆滑、平直或略有弯曲,接触面微呈波状,以外倾为主,倾角陡缓不一;岩体中有钨、钼、铁、铅、锌、稀土和石材等矿产,石材可开采。
  (二)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辉绿岩仅分布在虹山松角山,岩体受北东东向断裂带控制,呈宽脉沿北东东向展布;岩石呈灰绿色,风化后呈黄色,嵌晶含长结构,块状构造。
  三、地质构造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为主,其次有近南北向和近东向断裂构造分布。境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侏罗系上流长林组火山沉积岩与南园组沉凝灰岩,夹层中见少量的小褶皱,以韧性变形为主。
  (一)北东向断裂
  后曾断裂,位于马甲东北6千米的后曾附近,断裂挤压破碎带宽5—15米,局部达50米;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具片理化构造,岩石破碎,硅化强烈;沿断裂带有团状或有规则脉状石英脉贯入。
  (二)北北东向断裂
  该断裂带属于闽东沿海重力梯度级带的西界,对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沉积建造类型和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等有明显控制作用。沿断裂带有少量基性岩体侵入,部分地区有航磁异常带出现。该带推测形成于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有明显发展,燕山期活动强烈。新生代以来,从温泉的出露及微地震的发生表明仍有活动,强度较弱。
  马甲断裂 位于马甲南东侧,在宽约1000米内斜列展布三条断裂,长10—17千米;挤压破碎带或硅化破碎带宽3—10米;局部达15—20米;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部分挤压强烈具片理化构造;常有石英细脉贯入和伴有强烈硅化及叶蜡石化。
  前垵断裂 位于马甲北西约2千米,长3千米,宽7.5米;岩石挤压破碎强烈,断面呈舒缓波状,具硅化、叶蜡石化;有铁锰质充填和基性岩脉贯入。
  广桥断裂 位于罗溪广桥至仙游县坑内,长4千米;岩石破碎带宽2—10米,破劈理,片理化发育,硅化强烈。
  大罗溪林场断裂 位于大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市加萍,全长12千米;岩石破碎带宽20—40米,节理、破劈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绢英岩化、绿岩石化强烈;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寺埔断裂 位于柏巷、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市山溪一带,长约10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花溪山断裂 位于花溪山至后曾一带,长11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内片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强烈;沿断层有花岗斑岩脉等充填。
  (三)北西向断裂
  钟山断层 位于罗溪钟山至新厝一带,长约8千米;断面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0.3—50米;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强烈,节理、劈理发育。
  格溪园断层 位于洋蹄一格溪园一带,长约4.5千米;断面粗糙,破碎带宽约3米;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脉充填。
  四甲断层 位于四甲一带,长约2千米;破碎带宽约50米;硅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有细石英岩脉和辉绿岩脉充填。
  (四)南北向断裂
  大寨断层 位于虹山、大寨至罗溪一带,长约4千米;断面平直,破碎带宽约20米,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
  白石格断层 位于罗溪西头埔北约6千米的白石格附近,长约7千米;破碎带宽20米—30米,硅化、石英岩脉发育,蚀变强烈。
  河市断层 位于河市西侧,长约6千米;破碎带宽5米—20米,局部达50米;硅化强烈,部分呈破碎角砾状,断面有擦痕。
  (五)东西向断裂
  境内有显露,规模较小,特征不明显。
  (六)北西向活动断裂
  洛阳江活动断裂带位于洛阳江,长10千米以上。1985年发生轻微地震2次,震级为1.3级和0.9级,震源深度13米—16千米。
  第二节 地貌
  一、特征
  洛江区地势北高南低、东南面临海,整体呈狭长状分布。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主要以丘陵为主。由于长期流水对地面的切割,在马甲、河市、罗溪形成部分河谷盆地。洛江地貌格局和展布形态是地球内外营力联合作用的综合结果,基本轮廓是地球内营力作用定型于中生代晚期,新生代以来,经外营力为主的改造而形成。北部分布为中低山、低山,中部、西南部为丘陵山地,南部为洛阳江河口平原。从南到北,地形呈滩涂、平原、台地、浅丘、低丘、高丘、低山的梯层地势。东西两面为高、低丘,中间为河谷小盆地。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地表的风化较快,而降水强度大又加强流水对地表的切割,所以地貌比较破碎。长期的流水冲积和洪积,形成罗溪、马甲、河市三个河谷盆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台地的酸性火成岩,也普遍发育成深厚的山地土壤。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土壤以潮土、盐土、水稻土为主。
  海拔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占全区面积的12.69%。最高峰大磨山海拔799.6米,其他主要山峰有双髻山、钟石山、大迭山、白石格、后埔山、大阳山、小阳山等。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罗溪、马甲等街镇,属闽中戴云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大部分为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喷出岩构成,坡度在25—30度之间。土壤多系红壤,土层较厚,是发展林、牧、茶生产的基地。
  海拔在50—500米之间的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65.34%,呈带状分布向东南蜿蜒没入泉州湾。高丘陵多分布在低山边缘,内陆盆地周围和河谷两侧,海拔250—500米,多系火山岩喷出岩构成,基岩裸露少,石蛋不多,风化层深厚,多发育成红壤,植被覆盖和水湿条件好,宜发展茶果业。中南部低丘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处于海拔50—250米之间,经过长期水流和滨海强盛风力侵蚀,植被破坏,物理风化激烈,花岗岩节理发育,崩裂现象显著,多呈石蛋形。
  海拔10—50米之间的台地,占全区总面积的3.18%。主要分布在双阳、河市等地,坡度在10度左右,顶部平缓,红土层厚,多数为二长花岗岩残积物,发育成砖红壤性红壤,多垦为农田,灌溉条件差,旱情较重,适宜种植花生、大豆、甘薯等旱作物。
  平原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84%。
  二、山脉
  区内山峰海拔一般为400—700米,最高峰九楼山,海拔885米,其次为大磨山(海拔799.6米)、双髻山(又名仙公山,海拔758.5米)。
  大磨山—大雾山山脉 自五台山在南安西北隅向东延伸经南天寨,达罗溪西北部大磨山,南东延经小架山、大迭山,入惠安西北部大雾山至鹅头角。山脉呈南东向,延伸约28千米,北高南低,其余山脉向东、东南延伸构成惠安丘陵地貌的内架。大磨山南侧分支南北向晋泉寨至清源山山脉。在大迭山一带分支福寿山至双髻山、鸡笼山至大朴山、涂寨山至古院山3条小山脉。
  三、类型
  (一)侵蚀剥蚀构造低山
  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500—800米,大部分为火山岩构成,不易风化,峰谷相对高差大,坡差大,地表径流丰富,流水切割强烈。境内有低山51座。
  (二)侵蚀剥蚀丘陵
  易风化,海拔在500米以下,无险峰峻峦。全区海拔300—500米的丘陵有25座。分布最广,主要在北部和中部的低山群中,南部也有带状分布,大部分由花岗岩构成。
  (三)侵蚀剥蚀台地
  嵌于丘陵和滨海地区,主要分布在双阳、万安、河市等地;海拔10—50米,坡度10度左右,顶部平缓,有明显台次;在湿热的气候条件强烈侵蚀剥蚀作用下。岩石风化显著,淋滤旺盛。
  (四)海积平原
  分布在万安、双阳的滨海港湾。由于河流冲积和海潮淤积,滩涂不断扩展,向海域延伸,形成近代海积平原,海拔在1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五)冲积、洪积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和双阳等地的沿溪两岸狭长的河谷阶地,由冲积、洪积物或坡积物组成,冲积层理明显。
  (六)海岸地貌
  位于泉州湾内侧,海岸线长2.62千米,为构造断层上升海岸,属泥岸和泥沙质海岸,有广阔的海滩,海底地势平坦,倾斜度小。洛阳江畔有一段红树林海岸。
  第二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洛江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气候温和,温热湿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干湿分明,但降水分布不均,易遭旱涝灾害,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多热带台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海风大。
  以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为依据,结合农事活动特点,用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相似性划分四季,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11为秋季,12—2月为冬季。春季暖和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热带气旋(以下通称为台风)影响,秋冬季干燥少雨,沿海风大。洛江区以平原、丘陵、低山地、中山地4种为主要地形,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形成气候的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以热量为一级指标,水分为二级指标,结合地形和海拔高度,洛江区属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罗溪、虹山具有降水充沛,不易受旱,作物一年两熟,而境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作物一年三熟。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8.9℃,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2℃,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6.8℃。由于地形不同,气温略有差异,南部气温高于北部,北部山区通常比南部平原低2℃—4℃。气温的年变化,2—7月气温逐渐回升,8月开始逐渐下降。年平均气温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小,历年平均为0.2℃,最大达0.7℃。
  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通常在35℃—38℃,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一般在2℃—3℃。高海拔虹山乡及罗溪个别村组气温在-2℃—3℃。1997年建区后,城区历年气温极高值出现在2002年7月4日和2003年7月26日,均为38.9℃,极低值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为2.2℃。
  二、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4422.0小时,由于云雾等影响,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000.5小时,日照率45%左右。一年中,夏季最长,冬季最短。7—9月各月在200小时以上,其中7月最多,可达261.8小时,日照率63%;2—5月在95—137小时之间,日照率29%—33%。
  三、云雾
  平均总云量为6.6成(云量占天空成数),月平均最多是6月8.1成,最少是12月5.1成。一年中,1—6月总云量逐渐递增,在6.0—8.1成;7—12月,逐渐递减,在5.1—6.3成之间。按总云量≥8成为阴天划分,全年晴天52.5天,仅占15%;阴天160.1天,约占44%。若以低云量划分,则晴天115.3天,阴天78.9天。雾日不多,年平均9.1天,1—5月雾日较多,月平均0.9—2.3天,其中4月雾日最多,6—12月雾日较少,月平均仅0.1—0.6天。北部高海拔山区如虹山比南部平原雾日多。
  四、风
  受季风影响显著,各季风向受地形影响甚少,其中6—8月以西南风为主,气温高,湿润多雨,其他各月尤其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气温低,干燥少雨。洛江区域濒临海洋,台风影响较为频繁,每年5—10月为台风季节,尤以7—9月出现次数较多,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5—6次,最多达11次,最少2—3次。台风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并且自台风所引起的连续暴雨或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水土流失的主导作用力。
  由于海陆风与季风的共同影响,风向在一日中也随季节更替,春季午前多东北风,下午多偏南风;秋季午前偏北风,午后转东北风为主。
  历年平均风速3.2米/秒,平原地区的风速大于丘陵地区。一年中10月至翌年3月风速较大,平均为3.5—4.0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10—11月,达4.0米/秒;5—8月风速较小,为2—62.8米/秒;4月和9月平均风速分别为3.1米/秒和3.2米/秒。一年中除6月外,各月最大风速皆在8级以上,为18—24米/秒,以东北大风为主,其中9—10月最大风速达24米/秒,瞬间风速最大达12级以上;历年≥8级大风年平均日数为56.8天,10月至翌年4月较多,在5.1—8.3天之间,12月大风日数达8.3天,为全年之最,5—9月较少,仅为1.0—3.4天;平常的日风速变化,午后及傍晚较大,夜间至翌日早晨较小。
  五、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际变化不大,最大80%,最小73%。一年中以4—7月湿度最大,在80%以上,6月达84%,10—12月较小,在68%—69%之间,其余月份在70%—80%之间。
  六、气压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1百帕,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1011百帕—1013百帕。一年中1月气压最高,平均1019.6百帕;7月气压最低,平均1003.9百帕。
  七、霜降
  境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农作物1年3熟;罗溪镇和虹山乡年无霜期285天,农作物亦可1年2熟。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水文要素
  一、陆域水文
  (一)水系
  南安江东溪 罗溪,又名潭溪,发源于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海拔753.5米),自东向西流入南安市罗东镇,至土宅村纳飞云诸涧水,向西南流经罗东、梅山两镇,在梅山园尾村注入南安江东溪,河流长度42千米,流域面积262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4.59%,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70.3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81.5毫米。罗溪上游主要支流为华溪,发源于南安市向阳乡向阳村,河长15千米,流域面积49.6平方千米,建有南安笋塔水库,集雨面积48平方千米,总库容1540万立方米。
  洛阳江 主干流发源于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南麓,流经罗溪镇鼎底、马甲镇后坂村、山边村注入惠女水库后再流经河市镇,沿着洛江区与惠安县交界线继续流向东南方向,在桥南社区注入洛阳江内海,最后在东海后渚港秀涂附近注入泉州湾。河流长度54千米,流域面积556平方千米,河道比降1.9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85.4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554.1毫米。洛阳江沿途主要支流有河市溪、黄塘溪和百崎河。河市溪发源于洛江区马甲镇炉田村,经河市镇于浮桥村汇入洛阳江,河长19千米,流域面积64.2平方千米。洛阳江上游建有泉州第二大水库惠女水库,集雨面积106平方千米,总库容1.23亿立方米。
  木兰溪水系 河流分布在洛江区虹山乡北部一隅,主要河流为龙华溪,其支流称为龙潭溪。龙潭溪发源于虹山乡白凤村,流经林田至仙洞于寺埔纳左右支流向北流入仙游县龙华乡后注入仙游木兰溪。龙华溪河流长度27千米,流域面积117平方千米,河道比降9.3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659.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844.8毫米。主流在泉州境内河流长仅2.5千米。
  (二)地表水
  洛江区境内主要的水资源是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为2.23亿立方米,P=10%的丰水年为4.91亿立方米,P=50%的平水年为2.97亿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2.13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仅为1.5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用水总量为4718.3万立方米。通过全年水质监测评价分析,惠女水库水质介于Ⅲ—Ⅴ类之间,除2008年达Ⅲ类水质,符合水域功能标准外,其余年度均未能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二、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属浅层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补给,河湖和水库等地表水也是补给来源。山区多属基岩裂隙水,一般以河谷为其排泄通道;沿洛阳江则多为冲积、洪冲积及海积层,地下水多为孔隙水,主要为潜水,局部有承压水,水量不丰富,洛阳江口海积层中则多有咸水或半咸水。这些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天然降水的补给,河川径流、塘库等地表水也是补给来源。农业灌溉基本不用地下水,地下水资源开发较少;沿洛阳江地区则普遍开采利用地下水,以补充地表水的不足,尤其农村饮水和城镇工业自备的水资源,多采自地下水。地下水源矿化度由沿海平原向北部低山丘陵逐渐减少,除南部平原冲积、洪冲积及海积层分布区的局部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属微咸、半咸水外,其余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全区地下水化学成分阳离子(钠离子、钙离子)与阴离子均占大多数,虽有少量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存在,矿化度小于1克/升,属于淡水、好水。境内北部河市和马甲部分乡村,地下水含氟量高达7.8毫克/升。全区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为400万立方米,其中允许开采量为300万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187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50.4万立方米。P=10%的丰水年为0.070亿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为0.040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为0.033亿立方米。
  三、海洋水文
  (一)潮流
  洛江区海域包括洛阳江内湾和泉州湾。泉州湾为晋江和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性海湾。潮汐为正规半日潮为主,潮流亦为正规半日潮流,平均潮差4.27米。泉州湾潮流运动形式为比较稳定的往复型潮流,涨潮时流向湾内,落潮时流向湾外,潮波进入港湾后,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水道的制约,主流流向在深槽水道进退,涨落潮流流向基本与岸线走向一致,流速为表层大于底层,最大流速出现时间分别在高潮前后2—3时,即半潮面前后流速最大。泉州湾落潮历时长,涨潮历时短,转流一般为底层先转,表层后转的湾口区常见的“逆向”流现象。
  (二)波浪
  泉州湾内没有永久性波浪观测站,参考有关波浪资料,泉州湾常年波浪以NNE—NE向、SSW向的风浪和SE向的风浪所形成的混合浪为主,平均波高在1.6—1.8米之间,洛阳湾平均波高在0.7—1.1米之间;泉州湾每年厦秋两季台风屡犯,且常伴有台风潮产生。
  第二节 水文监测
  一、降水
  全区雨季集中,一般春夏多雨,秋冬缺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549毫米,由南向北随地势的增高逐渐增加。年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一年中降水变化规律为1—6月递增,7月减少,8月再增,9—12月递减。一年中5—6月雨日最多,平均14天左右;11—12月最少,平均为4.1—5.1天。全年以小雨为主,占雨日的72%,大雨以上占12%,暴雨以上仅占4%。全年降雨日数(日雨量≥0.1毫米)的平均值为120.5天。
  雨量分布以锋面雨季(2—6月)和台风雨季(7—9月)降雨量最多,锋面雨季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台风雨季雨量占全年30%以上。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降水量最大年是1983年,降水量1810.1毫米;最少的1976年仅744.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2.4倍。1997年后,降水量最多出现在2000年,为1905.3毫米;最少出现在2003年,为1141毫米。
  二、水面蒸发
  1991—2007年,洛江区水面蒸发量为800毫米—1300毫米,其分布特点均为山区小,沿海大。水面蒸发量随着高程降低而增大,位于虹山溪流蒸发量最小,而沿江海片区的蒸发量则较大。一年中以7—8月蒸发量最大,月平均208毫米以上。7月最大,为213.4毫米;2—3月较小,月平均76.9毫米—97.1毫米;2月最小,为76.9毫米。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相对于降雨量来说则较小。
  三、洪水
  1997—2007年,发生的较大洪水为:1999年10月9日、2000年6月18日。
  1999年10月9日受14号台风影响,全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308.4毫米、427.3毫米。2000年6月18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全流域普降暴雨。洛阳江洪峰流量6180立方米/秒。
  四、悬浮泥沙
  泉州湾悬浮泥沙含量实测最高值:涨潮1.936千克/立方米,落潮为1.205千克/立方米,各站平均含量一般为0.04—0.70千克/立方米之间,平面上分布显示自西向东、由南往北降低趋势,浅滩区含沙量明显高于深槽区或航道区,底层明显高于表层。泉州湾海底冲淤变化主要是由于晋江和洛阳江河流输沙增大、港湾内大面积围垦等因素而使纳潮量骤然减少。
  五、潮汐
  根据多年实测潮位资料统计分析,泉州湾最高潮位在基准面上3.47米;最低潮位在基准面下3.13米;平均高潮位2.58米;平均低潮位-1.8米;平均海平面0.31米;最大潮差6.1米;最小潮差2.6米;平均潮差4.36米;平均涨潮历时6时14分;平均落潮6时11分。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壤
  一、土壤分类
  洛江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雨林区,土壤矿物质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遍及全区。从水平分布看,中、南部多为砖红壤性红壤,北部除少数低丘有砖红壤性红壤外,大多为红壤。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降低,依次是红壤一砖红壤性红壤一潮土一盐土。从地域分布看,红壤大部分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和河市等乡镇的东北部;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马甲低海拔村落和河市镇西南部;水稻土则广泛分布在境内的冲积平原、滨江平原、丘陵梯田以及山垄谷地。全区土壤有5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
  二、砖红壤性红壤
  又称赤红壤,主要分布在马甲低海拔村落,河市镇溪山、溪井、白洋等村,广泛分布在全区的中部、南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母岩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流纹岩、凝灰熔岩、安山岩、角闪辉长岩等。主要有酸性岩赤红壤、中性岩赤红壤和赤沙土3个土属。酸性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丘陵台地。中性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河市西南部的低山地带。赤砂土主要分布在万安、双阳和河市等地的部分丘陵台地。
  三、红壤
  在境内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虹山及罗溪和马甲炉田、梧峰等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土色橙红,土层厚,土体较疏松、湿润,养分较丰富。部分土壤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四、盐土
  主要分布在境内洛阳江平原,由海积物受海水直接浸渍或溯河倒灌积盐发育的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6%以上,大多数为均质盐土,土层厚,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海泥土为盐土中最普遍的属种,约占盐土土类面积的97.8%,主要分布在洛阳桥闸附近区域的滨海潮间带,成土母质为海潮淤泥质沉积物,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或ASa(表土层)[Bsa(心土层)]——Csa(底土层)型。
  五、水稻土
  境内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河市溪等溪流两岸的河谷平原,小部分分布在山丘谷地和坡地。黄泥田主要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等乡镇(农场)和低山丘陵、台地的坡地梯田,土质因成土母质而异,由第四纪红土、基性岩的风化物发育的黏粒含量较高,质地较黏重,由酸性岩风化物发育的粘粒含量低,砂粒较多,多属轻壤或砂壤;灰泥田是主要耕地土壤,广泛分布于境内各地,较集中分布于冲积平原、冲田、坑田和垅口田,土壤质地为黏土或重壤土,养分含量中上,水耕熟化度不及乌泥田,可划分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和沙底灰泥田4个土种;乌泥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的洋面田和村庄的门口田。
  第二节 植被
  一、常绿阔叶林
  洛江区有常绿阔叶林的栲树、米槠群落分布于虹山乡苏山村口山坡地,属残存次生林;建楠、木荷群落分布于虹山乡水尾,属照叶林残迹;台湾相思树群落广泛分布于河市镇以南的近郊山地,多属萌芽次生林;木荷群落主要分布于罗溪林场和河市新庵岭,大部分为人工林;木麻黄群落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洛阳江的海滩、江岸和堤边,属人工防护林。
  二、暖性常绿针叶林
  洛江区暖性常绿针叶林主要群丛有四种,以马尾松林为主。马尾松林几乎遍布全区各地,面积达142.07余平方千米,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林主要分布在马甲芦田深溪、罗溪林场和虹山白凤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建柏林仅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场部和西岭;湿地松林分布较广。
  三、混交林
  洛江区混交林多数系原生植被受破坏后阳性树种入侵生长形成的,主要群落有六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分布于罗溪林场的樜溪、广桥和虹山的白凤、王坑后一带,系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林;建柏、杉木混交林,仅小面积分布在罗溪林场场部、西岭;马尾松、油杉混交林,零星分布在河市、马甲一带,属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布在河市镇新庵岭、新告,为天然次生林;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的近郊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麻栎、马尾松混交林,仅分布在河市镇新告一带,属天然次生林。
  四、竹林
  洛江区竹林主要群落有毛竹林,主要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和马甲镇芦田、新庵一带。
  五、灌草丛
  洛江区灌草丛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瘦薄的山地,全区有13余公顷,主要群丛有四种:芒萁骨灌丛,分布在洛江区虹山、罗溪、马甲、河市等乡镇荒山坡上;眉画草灌丛,分布在双阳、万安等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瘦薄、多碎石的地段上;桃金娘、小叶赤楠群丛,分布在双阳、万安等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
  六、海岸植被
  洛江区海岸植被有红树林的秋茄冬、大米草和互花大米草三种群丛,分布在洛阳江泉州湾岸段。
  七、沼生、湿生植被
  洛江区沼生、湿生植被主要有三种群落:湿生草本植被,分布在狭小山沟和水沟两侧、池塘边缘、水田畦畔以及流水流经的地面;淡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河流或淡水池沼中;半咸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沿海与海洋港浦、沟渠两岸经潮水浸湿或咸淡水交替浸湿的半咸地带。
  1999年6月,洛江区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洛江区自然保护区、保护点的通知》,至2007年底,洛江区有自然保护小区4处,保护面积(含保护小区)2.1平方千米,名木古树保护点174个,一个省级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3平方千米,一个市级森林公园。现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共34.52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3%。
  第五章 动植物
  第一节 植物
  福建省植被区划中,洛江区属南亚热带雨林地带—闽粤沿海丘陵平原亚热带雨林区、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温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洛江区地带性原生植被是南亚热带雨林。虹山乡的苏山、水尾等保留有成片原始森林,优势树种主要由壳斗科和樟科喜暖的地带性属种组成。地带性的次生林以马尾松最为普遍,分布最广。主要有五茄科、壳斗科、紫金牛科、樟科、桑科、豆科、茜草科、芸香科等与亚热带季雨林相近的热带、亚热带科属,此外还有落叶的重阳木、野漆树等树种。灌木以福建胡颓子、天仙果、胡枝子及飞龙掌血较多,在人为影响较多的地段,只有零星小片分布。草本层主要有千里光、铁蕨、淡竹叶、沙草、苔草和龙舌兰。藤本植物只有一些菝蕨和金樱子。人工植被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大小麦等;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茶、油菜;经济作物有甘蔗、黄麻、龙舌兰、烟叶、席草、茶叶、药材、蔬菜等;果树有龙眼、荔枝、香蕉、杧果、柑橘、凤梨、番石榴、枇杷、桃、李、柿、杨梅等;林木有杉、松、丛生竹等。公路行道树有刺桐、榕树、合欢和木麻黄等,为典型的南亚热带植被类型。洛江区位于泉州湾海岸港湾淤泥处,分布有热带红树林,品种为秋茄、桐花树。
  洛江区植物种类多,有3门176科650属92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种科23属41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5种,被子植物149科601属854种。
  一、蕨类植物
  石松科 垂穗石松。
  卷柏科 卷柏、兖州卷柏。
  木贼科 笔管草。
  莲座蕨科 福建莲座蕨。
  海金沙科 狭叶海金沙。
  里白科 芒萁、里白。
  蚌壳蕨科 金毛狗。
  鳞始蕨科 团叶鳞始蕨、乌蕨。
  骨碎补科 圆盖阴石蕨。
  肾蕨科 肾蕨。
  凤尾蕨科 蜈蚣草、井栏边草、凤尾蕨、剑叶凤尾蕨、半边旗。
  中国蕨科 野雉尾、隐囊蕨。
  铁绒蕨科 掌叶铁线蕨、扇叶铁线蕨。
  水蕨科 水蕨。
  蹄盖蕨科 假蹄盖蕨、单叶双盖蕨。
  金星蕨科 渐尖毛蕨。
  乌毛蕨科 乌毛蕨、苏铁蕨、单芽狗脊蕨、胎生狗脊蕨。
  鳞毛蕨科 长尾复时耳蕨、刺头复叶耳蕨。
  水龙骨科 金鸡脚、伏石蕨、石韦、瓦韦、宽羽线蕨、江南星蕨。
  槲蕨科 槲蕨。
  苹科 苹。
  槐叶苹科 槐叶苹。
  满江红科 满江红。
  二、裸子植物
  苏铁科 苏铁、台湾苏铁。
  银杳科 银杏。
  南洋杉科 毕氏南洋杉、南洋杉、异叶南洋杉、贝壳杉。
  松科 油松、雪松、马尾松、日本五针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柏科 侧柏、千头柏、柏木、福建柏、铺地柏、圆柏、龙柏、塔柏、瑛珞柏、金星桧柏。
  罗汉松科 罗汉松、竹柏。
  三、被子植物
  木麻黄科 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
  三自草科 鱼腥草、三白草。
  胡椒科 海南山药。
  金粟兰科 丝穗金粟兰、东南金粟兰。
  杨柳科 垂柳、旱柳、龙爪柳。
  杨梅科 杨梅。
  胡桃科 化香树、小叶黄杞、枫杨、核桃。
  壳斗科 板栗、米槠、栲树、青冈栎、麻栎。
  榆科 榔榆、糙叶树、山黄麻、狭叶山黄麻、朴树、樟叶朴、紫檀树、异叶紫檀树。
  桑科 葎草、桑、构树、木波罗、柘树、榕树、小叶榕、山榕、水同木、薜荔、天仙果、变叶榕、竹叶榕、异叶榕、菩提树、印度胶树、无花果、构棘。
  荨麻科 矮冷水花、赤车、苎麻、糯米团、紫麻。
  山龙眼科 银桦、红叶树。
  桑寄生科 桑寄生。
  马兜铃科 柔叶马兜铃。
  蓼科 竹节蓼、萹蓄、水蓼、毛蓼、火炭母、杠板归、二岐蓼、箭叶蓼、羊蹄。
  藜科 著莛菜、土荆荠、灰绿藜。
  苋科 青葙、鸡冠花、刺苋、皱果苋、土牛膝、血苋、空心莲子草、刺花莲子草、千日红、锦绣苋、红绿草。
  紫荣科 光叶子花、叶子花、胭脂花。
  商陆科 商陆。
  番杏科 番杏、龙须海棠。
  马齿苋科 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土人参。
  落葵科 心叶落葵薯。
  石竹科 繁缕、雀舌草、牛繁缕、女娄菜、簇生卷耳、漆姑草、石竹。
  睡莲花 莲花、睡莲。
  金鱼藻科 金鱼藻。
  毛茛科 石龙芮、扬子毛茛、柱果铁线莲、威灵仙。
  小檗科 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
  防已科 千金藤、粪箕笃、木防已。
  木兰科 辛夷、荷花玉兰、夜含花、白兰花、黄兰、含笑花、火力楠。
  蜡梅科 蜡梅。
  番荔枝科 鹰爪花、依兰香、番荔枝。
  樟科 樟树、天竹桂、建润楠、绒楠、红楠、锷梨、山苍子、豺皮樟、潺槁树、香叶树、乌药、山胡椒、无根藤。
  罂粟科 虞美人、小花黄堇。
  山柑科 广州山柑、白菜花、醉蝶花、黄花菜。
  十字花科 大白菜、小白菜、芥菜、油菜、擘蓝、菜花、羽衣甘蓝(卷心菜)、芥蓝、碎米荠、弹裂碎米荠、紫罗兰、荠、臭荠、萝卜、独行菜、印度萍菜、板蓝根、福建大蒜荠。
  棘木科 棘木。
  茅膏菜科 茅膏菜。
  景天科 落地生根、洋吊钟、瓦松、石莲、匙状伽兰菜、佛甲草、垂盆草、凹叶景天、大叶火焰草。
  虎耳草科 虎耳草、绣球花。
  海桐花科 海桐。
  金缕梅科 枫香树、口木、杨梅叶蚊母树。
  悬铃术科 法国梧桐。
  蔷薇科 桃、梅、大叶桂樱、李、碧桃、郁李、龙芽草、金樱子、硕苞蔷薇、小果蔷薇、月季花、玫瑰、七姐妹、软条蔷薇、蓬藁、木莓、山莓、芳莓、蛇莓、枇杷、蛇含委陵菜、桃叶石楠、石斑木、豆梨、沙梨、麻叶绣线菊、贴梗海棠、红叶李、梅叶梅。
  酢浆草科 阳桃、红花酢浆草、酢浆草。
  裁牛儿苗科 天竺葵。
  旱金莲科 旱金莲。
  芸香科 勒榄花椒、两面针、单面针、楝时吴茱萸、飞龙掌血、山小桔、黄皮、九里香、枳壳、金豆、山柑、四季橘、金枣橘、香橼、佛手柑、柚、橙、橘、代代。
  苦木科 臭椿、鸦胆子。
  橄榄科 橄榄。
  楝科 苦楝、川楝、麻楝、树兰、小叶树兰、大叶桃花心木、非洲桃花心木。
  金尾虎科 风车藤。
  豆科 亮叶猴耳环、刺藤、南洋楹、山合欢、台湾相思树、黑荆、金合欢、含羞草、银合欢、紫荆、羊蹄甲、白花洋紫荆、龙须藤、黄花槐、短叶决明、云实、凤凰木、花榈木、隗树、响铃豆、长萼野百合、猪屎豆、草木樨、黄花草木樨、大豆、木豆、鹿藿、刺桐、龙茅花、野葛、绿豆、菜豆、豇豆、赤小豆、豆薯、蚕豆、豌豆、紫穗槐、紫藤、昆明鸡血藤、田菁、紫云英、南岑黄檀、黄檀、藤黄檀、落花生、丁葵草、排钱草、小叶三点金草、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木蓝、链荚豆。
  远志科 瓜子金。
  大戟科 余甘子、叶下珠、青灰叶下珠、叶底珠、油桐、千年桐、石栗、木薯、变叶木、洒金变叶木、琵琶变叶木、巴豆、蓖麻、铁苋菜、红桑、银边红桑、白背叶、粗糠柴、石岩枫、红背桂、乌桕、铁海棠、霸王鞭、火殃勒、一品红、猩猩草、青珊瑚、飞扬草、千根草。
  水马齿科 水马齿。
  黄杨科 雀舌黄杨、瓜子黄杨。
  漆树科 杧果、黄连木、盐肤木、野漆。
  冬青科 铁冬青、梅叶冬青、亮叶冬青、构骨冬青、冬青、毛冬青。
  卫矛科 清江藤、南蛇藤、刺苞南蛇藤、变叶裸实。
  械树科 五裂械。
  无患子科 倒地铃、无患子、龙眼、荔枝、车桑子、栾树。
  清风藤科 笔罗子。
  凤仙花科 凤仙花。
  鼠李科 铁包金、雀梅藤、马甲子、小冻绿树、枣。
  葡萄科 葡萄、蘡奠、爬山虎、异叶爬山虎、蛇葡萄、乌蔹莓。
  杜英科 山杜英。
  椴树科 刺蒴麻、黄麻、田麻、扁担杆、破布叶、长钩刺蒴麻。
  锦葵科 赛葵、白背黄花稔、肖梵天花、梵天花、黄槿、朱槿、木槿、玫瑰茄、木芙蓉、吊灯花、蜀葵、黄蜀葵。
  木棉科 拉巴粟、木棉。
  梧桐科 梧桐、山芝麻、牛时花、蛇婆子、苹婆。
  猕猴桃科 东哥。
  山茶科 茶、花、梨茶、油茶、木荷、柃叶莲蕊茶、黄瑞木、细齿叶柃木。
  藤黄科 地耳草、金丝梅。
  沟繁缕科 三蕊沟繁缕。
  堇菜科 蔓茎堇菜、长萼堇菜、堇菜、三色堇、紫花地丁。
  大风子科 广东刺才冬、柞木、嘉赐树、红花天科木。
  西番莲科 西番莲、鸡蛋果。
  番木瓜科 番木瓜。
  秋海棠科 竹节秋海棠、四季秋海棠、芋叶秋海棠。
  仙人掌科 棱剑、仙人掌、少刺仙人掌、昙花、蟹爪兰、木麒麟。
  瑞香科 南荛花、白瑞香。
  胡颓子科 福建胡颓子、蔓胡颓子。
  千屈菜科 紫薇、指甲花、圆叶节节菜、福建紫薇。
  海桑科 八宝树。
  安石榴科 安石榴。
  红树科 秋茄苳。
  蓝果树科 喜树。
  使君子科 使君子。
  金娘科 岗松、柠檬桉、大叶桉、窿缘桉、红千层、白千层、桃金支艮、红呆于、浦桃、洋蒲桃、山乌珠、番石榴、细叶桉。
  野牡丹科 地稔、野牡丹。
  菱科 菱角。
  柳叶菜科 丁香蓼、柳叶菜、倒挂金钟。
  五加科 长刺橡木、鹅掌柴、白簕。
  伞形科 天胡荽、积雪草、胡萝卜、芫荽、芹菜、细叶芹、水芹、白花前胡、海滨前胡、破铜钱、窃衣。
  杜鹃科 亨利杜鹃、映山红、紫花杜鹃、南烛、乌饭。
  紫金牛科 杜茎山、桐花树、东南紫金牛、朱砂根、红凉伞、酸藤果。
  报春花科 仙客果、琉璃繁缕、星宿草。
  蓝雪科 白花丹。
  柿树科 柿、老鸦柿、瓶兰。
  山矾科 白檀、华山矾。
  安息香科 野茉莉。
  木樨科 桂花、女贞、小蜡、卵叶小蜡、茉莉花、素馨花、华清香藤、青素馨、油榔榄、小叶黄馨香。
  马钱科 醉鱼草。
  夹竹桃科 黄花夹竹桃、鸡蛋花、夹竹桃、长春花、羊角拗、络石、山马茶、盆架树。
  萝摩科 莲生桂子花、夜来香、匙羹藤、球兰。
  旋花科 日本菟丝子、马蹄金、土丁桂、心萼薯、牵牛花、番薯、五爪金龙、蕹菜、茑萝。
  紫草科 破布木、福建茶、粗糠柴、柔弱斑种草、附地菜、盾果草。
  马鞭草科 海榄雌、马鞭草、马缨丹、假连翘、杜虹花、枇杷叶紫珠、薄姜木、黄荆牡荆、龙吐珠、大青、苦蓝盘、臭牡丹、兰香草、过江藤。
  唇形科 薄荷、猫须草、韩信草、半枝草、紫苏、益母草、小野芝麻、活血丹、血见愁、金疮小草、夏至草、剪刀草、小鱼仙草、石荠苎、华荠苎、一串红。
  茄科 枸杞、苦枳、辣椒、刺天茄、少花龙葵、马铃薯、颠茄、茄、野茄树、番茄、白花曼陀罗、烟草、红丝线、非洲越橘、鸳鸯茉莉。
  玄参科 吉祥草、白桐、泡桐、大叶石龙尾、长果母草、金鱼草、野甘草、蚊母草、婆婆纳、北水苦荬、独脚金、阴行草。紫葳科凌霄花、木蝴蝶、兰花楹。
  胡藻科 芝麻。狸藻科黄花狸藻、挖耳草。
  爵床科 大花老鸦嘴、狗肝菜、爵床。
  车前科 车前。
  茜草科 水杨梅、玉叶金花、粗叶耳草、长节耳草、伞房花耳草、白花蛇舌草、鸡,勒、黄栀子、羊角藤、九节、穿根藤、虎刺、白马骨、鸡矢藤、四叶律、猪殃殃。
  忍冬科 金银花、南方荚蒾、接骨草。
  败酱科 白花败酱。
  川续断科 川续断。
  葫芦科 棱角丝瓜、梢瓜、金瓜、葫芦、蛇瓜、栝楼、佛手瓜、老鼠拉冬瓜。
  桔梗科 半边莲、兰花参。
  草海桐科 离根草。
  菊科 夜香牛、斑鸠菊、下田菊、胜红蓟、自鼓丁、一枝黄花、马兰、臭灵菊、鹅不食草、鼠曲草、天名精、苍耳、豨莶、鳢肠、蟛蜞菊、向日葵、肿柄菊、鬼针草、三叶鬼针草、野菊、裸柱菊、石胡荽、茵陈蒿、黄花蒿、青蒿、艾蒿、野茼蒿、一点红、千里光、大蓟、杏香兔儿风、蒲公英、苦苣菜、黄鹌菜、细叶苦荬、苦荬菜、金盏菊、大丽花、瓜叶菊。
  眼子草科 小叶眼子草、小眼子草、眼子草。泽泻科 矮慈姑。
  水鳖科 水车前、黑藻。
  禾本科 箬竹、苦竹、佛肚竹、藤枝竹、绿竹、毛竹、观音竹、黄金碧玉竹、刺竹、假淡竹叶、淡竹叶、稻、茭白、早熟禾、小麦、大麦、鹧鸪草、看麦娘、知风草、大画眉草、画眉草、牛筋草、龙爪茅、狗牙根、鼠尾粟、稗荩、野古草、铺地黍、糠稷、光头稗子、雀稗、圆叶雀稗、狗尾草、皱叶狗尾草、狼尾草、芒、白茅、甘蔗、金丝草、纤毛鸭嘴草、筒轴茅、光高粱、竹叶茅、桔草、玉蜀黍、求米草、管茅草、芦苇、山娄芦。
  莎草科 猪毛草、碱草、球柱草、水虱草、香附子、碎米莎草、扁穗莎草、异型莎草、密穗砖子苗、水蜈蚣、黑鳞珍珠茅、浆果苔草、弯喙苔草、荸荠。
  棕榈科 蒲葵、棕竹、棕榈、鱼尾葵、短穗鱼尾葵、金山葵、假槟榔、散尾葵、糖树、海枣、美丽刺葵、袖珍椰子。
  天南星科 石菖蒲、龟背竹、马蹄莲、芋头、野芋、半夏、海芋、蛇头草、犁头尖、水浮莲。
  浮萍科 浮萍、紫萍。
  黄眼蕈科 黄眼草。
  谷精草科 长苞谷精草、谷精草。
  凤梨科 凤梨。
  鸭跖草科 聚花草、鸭跖草、饭包草、露水草。
  雨久花科 鸭舌草、凤眼莲。
  田葱科 田葱。
  灯心草科 灯心草。
  百合科 山营、吊兰、黄花菜、芦荟、玉簪、百合、薤自、万年青、天门冬、石刁柏、麦门冬、禾叶山麦冬、菝葜、土茯苓、丝兰、朱蕉、细叶千年木、虎尾兰、文竹、铃兰、金边虎尾兰、蓬莱松。
  石蒜科 君子兰、朱顶兰、文珠兰、石蒜、龙舌兰、狭叶龙舌兰、网球石蒜。
  薯蓣科 福州薯蓣、薯蓣、黄独、大薯。莺尾科 射干、香雪兰、唐菖蒲。
  芭蕉科 香蕉。
  姜科 姜花、姜、郁金、砂仁、艳山姜。
  美人蕉科 美人蕉。竹芋科竹芋、花叶竹芋。兰科 绶草、建兰、冬风兰、墨兰、白芨、小舌唇兰、细叶石仙桃、葱兰、素心兰。
  第二节 动物
  洛江区有野生动物88种,隶属14目38科。其中通过调查到的鸟类81种,隶属9目26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嘴白鹭、鸢、白尾鹞、松雀鹰、普通鵟、小隼、红隼、小鸦鹃、褐翅鸦鹃;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小鸊鷉、白额山鹧鸪、家燕、全腰燕、黑枕黄鹂等。另在1997年冬季在洛阳江中发现有小凤头燕鸥(本省原未分布),为偶见种(在莆田沿海也见到)。兽类:苏门羚(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黄腹鼬(黄鼠狼)、豹猫(属省重点保护),果子狸(白鼻香)、小麂(属省级一般保护)、化南兔、野猪等。蛇类主要有眼镜蛇、金环蛇等。
  一、脊椎动物
  (一)鱼纲
  海水类 鳗鲡、鳗鲶(沙鳗)、中华须鳗(软骨鳝、蛏鳗)、鲨、鲂、尖吻蛇鳗(硬骨鳝)、长蛇鲻(狗母鱼)、石斑鱼、黄鳍鲷(黄翅)、三线舌鳎(淡水贴沙)、弹涂鱼(跳鱼)、丁香(吻仔鱼)、日本鳗、赤鼻棱鳗(赤鼻)、康氏小康鱼(江鱼)、黄鲫(蒲鲫)、七丝鲚(凤尾)、梭鲻(只鱼)、英氏鲻(加章)、鲻鱼(乌仔鱼)、鲈鱼、斑鳜(油鱼)、中华青鳞鱼(青鳞)、多鳞鳝(沙梭)、尖头银鱼(银鱼)、中华海鲶(成鱼)、舌鳎、鮟鱇、白姑鱼、小带鱼(带鱼丝)、条纹斑竹鲨(狗鲨)、条纹东方鲍(归鱼)、四指马鲅、[*段]虎鱼、海马、尖海龙。
  淡水类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异育银鲫、大阪鲫、罗非鱼、团头舫、胡子鲶(土杀)、革胡子鲶、黄鳝、泥鳅、斑鳢、月鳢、鳌条、斗鱼、露斯塔野鲮、淡水白鲳、鲈、翘嘴鲌、鳡鱼、沙鳢、鳗鲡、花鳗。
  (二)两栖纲
  黑眶蟾蜍(章茹)、中国雨蛙(长脚仙)、沼蛙(〓〓)、泽蛙(〓〓)、虎纹蛙(水鸡)、牛蛙、棘胸蛙(坑降)。
  (三)爬行纲
  平胸龟(大头龟)、海龟、鹰头龟、鳖(甲鱼)、兰尾石龙子(黄头蛇)、滑鼠蛇(山蛇)、银环蛇(簸箕甲)、金环蛇(金甲)、眼镜蛇(饭匙枪)、竹叶青(青竹丝)、龟壳花蛇(古钱窗)。
  (四)鸟纲
  琵嘴鸟、鸢(老鹰)、白头鹞(虎头鹞)、蛇鵰、红隼、鹧鸪、鹌鹑、竹鸡、环颈雉(雉鸡)、田鸡、董鸡、红骨顶、白骨顶(乌鸡)、白腰杓鹬、珠颈斑鸠(家隹)、家鸽(鸽)、杜鹃、祸翅鸦鹃、草鹗(猴面鹰)、小白腰雨燕、翠鸟(钓鱼翁)、啄木鸟(啄树鸟)、家燕(燕子)、金腰燕(燕子)、白鹊鸰、白头鹎(白头翁)、白喉红臀鹎(红脚村)、棕背伯劳(伯劳)、八哥(乌肉)、红嘴蓝鹊(长尾山娘)、喜鹊(客鸟)、乌鸦、鹊鸲(信鸟、战钱)、画眉、暗绿绣眼鸟(金钱子)、麻雀(鹧仔)、白腰文鸟(十姐妹)。
  北方越冬候鸟 小鷉、凤头鸊鷉、海鸬鹚、草鹭、池鹭(田奴)、大白鹭、白鹭(鹭鹚)、黄斑苇鸻、大麻鸻、豆雁(雁)、小天鹅(天鹅)、绿翅鸭(小鸭)、罗纹鸭(野鸭)、赤颈鸭(野鸭)、自胸苦鸡、环颈鹆、红嘴鸥(海鸥)、斑鱼狗、白胸翡翠。
  (五)哺乳纲
  蝙蝠、穿山甲(鲮鲤)、华南兔(野兔),田鼠(老鼠)、豪猪、竹鼠、青鼬、黄鼬(黄鼠狼)、水獭、大灵猫(九节猓)、小灵猫香猍、果子狸(白鼻狸)、豹猫(笔猫)、云豹(龟纹豹)、野猪(山猪)、鹿(山獐)、江豚(海猪)。
  二、节肢动物
  (一)昆虫纲
  洛江区常见昆虫有24目105科324种。
  弹尾目 绿圆跳虫、紫圆跳虫。
  缨尾目 毛衣鱼(栉衣鱼)。
  蜚蠊目 姬蠊、鳖蠊、角腹蠊、蜚蠊。等
  翅目 白蚁(螱)、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目 竹节虫。
  直翅目 青螽斯、长剑草螽、绿螽斯、纺织娘、小菱蝗、花生大蟋、双斑蟋(蔗黑蟋蟀)、中华蟋、台湾油葫芦、油葫芦、叶蟋、非洲蝼蛄、日本蚤蝼、中华蚱蜢、黄脊竹蝗、棉蝗、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小稻蝗、日本黄脊蝗。
  革翅目 红褐蠼螋。
  啮虫目 粉啮、及书啮、云翅啮。
  食毛目 鸭巨虮、鸡毛虮、鸽长虮、犬虮、羊虮、马虮。
  虱目 头虱、体虱、牛虱、猪虱、水牛虱。
  蜉蝣目 短丝蜉、扁蜉、泥蜉。
  蜻蜓目 箭蜒、箭尾蜓、蜻蜓、青衣。
  缨翅目 温室蓟马、枇杷带蓟马、稻蓟马、蔗叶蓟马(甘蔗蓟马)、稻管蓟马、枯管蓟马。
  半翅目 印度田鳖(桂花蝉)、香蕉冠蝽、黑纹花蝽;黑肩绿盲蝽、黑红猎蝽、姬蝽、长蝽、稻大蜘缘蝽、荔枝蝽、菜蝽、圆蝽、长角蝽、稻绿蝽、瓜蝽、稻黑蝽。
  同翅目 蝉(知了)、蟪蛄、稻沫蝉(雷火虫)、桃沫蝉、网室叶蝉、电光叶蝉、稻叶蝉、二点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小绿叶蝉、白翅叶蝉、蜡蝉(荔枝鸡)、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灰飞虱、长绿飞虱、柑桔木虱、梧桐木虱、柑橘黑刺粉虱、黑刺粉虱、黄刺粉虱、圆轮黑粉虱、长粉虱、莴苣叶蚜、豆蚜、甘蓝蚜、竹坚蚜、甘蔗棉蚜、菜缢管蚜(二萝卜蚜)、麦长管蚜、桃蚜、禾(黍)缢管蚜、绵蚜、吹棉蚧、稻粉蚧、大尾粉蚧、柑栖粉蚧、角蜡蚧、龟蜡蚧、红蜡蚧、白蜡蚧、白毛蚧、恶性蚧、红圆蚧、黄圆蚧、褐圆蚧、橙圆蚧、单蜕蚧、矢尖盾蚧、荔枝安盾蚧、盾蚧。
  脉翅目 大草蛉、丽草蛉。
  毛翅目 长角石蛾。
  鳞翅目 白背蠹蛾、咖啡豹蠹蛾、梨豹蠹蛾、茶谷蛾、桔潜蛾、豆潜蛾、甘薯麦蛾、梨瘤蛾、菜蛾、小蓑蛾、大蓑蛾、茶褐蓑蛾、蓑蛾、黄刺蛾、大豆刺蛾、褐边青刺蛾、龙眼棠卷蛾、甘蔗黄螟(甘蔗条小卷蛾)、梨小食心虫、马尾松小卷蛾、菜白小卷蛾、桃小食心虫、米黑虫、稻褐边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桃蠹螟、黄条谷螟、甜菜螟、豆卷叶螟、梨大食心虫、稻筒卷叶螟、菜螟、甘薯茎螟、三化螟、大造桥虫、油菜尺蛾、油桐尺蛾、小白尺蛾、松毛虫、油茶枯叶蛾、枯叶夜蛾、小地老虎、稻条纹螟蛉、甜菜夜蛾、劳氏黏虫、黏虫、自脉黏虫、稻螟蛉、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大螟、茶白毒蛾(白毒蛾)、黄毒蛾、木毒蛾、红缘灯蛾、尘白灯蛾、红腹白灯蛾、甘薯天蛾、兰目天蛾、雀纹天蛾、茶蚕、桑蚕、家蚕、蓖麻蚕、柞蚕、燕尾水青蛾(稻苞虫)、黄斑弄蝶、香蕉弄蝶、中华谷弄蝶、凤蝶(茴香凤蝶)、玉带凤蝶、兰风蝶、柑橘凤蝶(花椒凤蝶)、多点粉蝶、菜粉蝶、宁麻黄蛱蝶、全球赤蛱蝶、稻褐眼蝶(稻明蝶)、金斑蝶、荔枝灰蝶、枇杷花蝶。
  鞘翅目 中华虎甲、黄缘龙虱、长须水龟虫、青翅蚁形隐翅虫、红胸萤、窗胸萤、细胸叩头虫、柑橘爆皮虫、铜棱吉丁虫、桃紫吉丁虫、红圆皮蠹、拟白腹皮蠹、谷斑皮蠹、花斑皮蠹、米扁虫、锯谷盗、大谷盗、谷蠹、粉蠹、大豆瓢虫、酸浆瓢虫、马铃薯瓢虫、稻红瓢虫、七星瓢虫、澳洲瓢虫、蜣螂、斑喙丽金龟、光背蔗龟、铜绿丽金龟、皱纹丽金龟、东方丽金龟、暗黑金龟、鳃金龟、橘金龟、黑绒金龟、锹甲、星天牛、楝星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梨眼天牛、兰跳甲、黄足黑守瓜、恶性叶甲、乌壳虫、水稻铁甲虫、水叶甲、甘薯台龟甲、水稻负泥虫、橘潜叶甲(橘潜〓)、橘星潜叶甲、绿豆象、橘长足象甲、小黑象甲、香蕉象甲、甘薯小象甲、稻象甲、大灰象甲、桃小蠹、中国坐小蠹。
  膜翅目 萝卜叶蜂、三化螟沟姬蜂、麦蚜茧蜂、棉蚜茧蜂、稻螟小腹茧蜂、食心虫白茧蜂、潜蝇茧蜂、蝶肾金小蜂、黄金蚜小蜂,棉蚜蚜小蜂(目光蜂)、螟卵啮蜂、潜温姬小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板栗瘿蜂、黄室蚁、褐蚁(黑蚁)、黄掠蚁、中国胡蜂、长脚胡蜂(露蜂房)、中国蜜蜂、意大利蜜蜂。
  双翅目 按蚊,库蚊、伊蚊、稻瘿蚊、库蠓、蚋、牛虻、中华盗虻、盾盗虻、大蜂虻、大足蚤蝇、食蚜蝇、柑橘大实蝇、瓜实蝇、枇杷实蝇、豌豆潜叶蝇、果蝇、家蝇、地老虎寄蝇、粪蝇。
  蚤目 猫蚤、狗蚤、鼠疫蚤。
  (二)甲壳纲
  虾类 长毛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沙虾)、斑节对虾(草虾)、红虾、毛虾、糠虾、葱头虾、蛄龙虾、脊尾白虾、锯齿长臂虾、近缘新对虾(土虾)、日本沼虾(青虾)、罗氏沼虾(马来西亚大虾)。
  蟹类 三疣梭子蟹蠘、锯缘青蟹(蟳)、虾蛄、乳斑虎头蟹(虎狮)、小蟹(花仔)、中华绒鳌蟹(河蟹)、藤壶。
  (三)肢口纲
  中国鲎。
  (四)蛛形纲
  红蜘蛛
  三、软休动物
  海水类 褶牡蛎(蚝)、长牡蛎、近江牡蛎、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花蛤、泥蚶、毛蚶、翡翠贻贝、寻氏短齿蛤、鸭嘴蛤、栉江瑶、泥螺、黄螺、棒锥螺、斑玉螺、大马蹄螺、福氏玉螺、三角荔枝螺、兰蛤、小管枪乌贼(墨斗)、真蛸(章鱼)、石枝。
  淡水类 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黄蚬、田螺、螺蛳。
  四、腔肠动物
  海蜇(水母)、海葵。
  五、棘皮动物
  海星(五星)。
  六、腕足动物
  海豆芽。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天气灾害
  一、干旱
  洛江区降水量由于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不均,且年实际日照时达2000小时以上,蒸发量大,除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他月份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夏秋为甚。一般干旱年份都造成作物歉收,干旱之年更是江河断流,泉水枯竭,水库见底,田园龟裂,禾苗枯死,严重地区连日常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庄稼绝收。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水泉涸,民多隅死,山中民汲水至20余里。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大旱,苗不入土。自春至八月,饥。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至八月,不雨,无禾。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民多流移。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饥。
  明正德八年(1513年),旱饥,民采草木实以食,有饿死者。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早无穗。翌年丙申春无麦,民大饥。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旱,民多饿死,流殍,至丁酉三年连旱,民多流移。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年(1545年)相继大旱、大饥,斗米百二十文,民饿死者载道。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旱,饥疫。
  清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天亢旱。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夏,大旱三个月。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禾麦无收,三年井涸无泉,至道光十七年春始大雨。
  清同治八年(1869年),旱。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旱,两季无收。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旱,五谷不登。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旱,早晚两季均失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旱,田土龟裂,松柏枯黄。
  清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旱灾严重。
  民国2年(1913年),旱灾。
  民国12年(1923年)7—11月,不见点雨。
  民国14—15年(1525—1526年),苦旱。
  民国20—25年(1931—1936年)。连年苦旱。
  民国26年(1937年),大旱,灾情严重,晋江县农会利用抽水机吸引溪水灌旱田。
  民国28年(1939年),春至夏赤日当空,雨量绝少,稻田及地瓜有的缺水而枯萎。
  民国31年(1942年),秋至越年无雨,池潭见底,田土龟裂。
  民国32年(1943年),春耕时4个月不雨,田园龟裂,农作物枯萎。
  民国35年(1946年),入春以来天旱不雨,田园龟裂,水稻无法播种。
  民国37年(1948年),春初亢旱,下种失时,破50年来纪录。
  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70余天未雨,晚稻减产二成,晚薯减产三成,个别地区绝收。
  1953年,夏收后久晴未雨达42天,水田龟裂,作物枯萎。
  1954年,春旱后,6—9月又旱。
  1959年,冬季至翌年3月计160天无雨,6月下旬至8月20日又出现50多天夏旱。
  1961年6—7月,30多天未雨。
  1964年6月23日至8月2日,40天未雨,冬种后又2个多月未雨,严重影响冬作生长,甚至枯死绝收。
  1971年,春季持续2个月不雨,部分不能插秧,夏旱40余天。
  1972年,去冬今春干旱。
  1978年,立夏后久晴无雨。
  1979年,夏、秋持续酷暑、干热。
  198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无雨,10月至年底百日无雨。
  1984年,春播期间春旱,5月、7月又相继干旱。
  1986年7月13日至10月27日,降雨50毫米,为民国25年(1936年)以来降雨量最少年份,作物普遍受旱。
  1987年8月1日至9月8日,连续无雨酷热,受旱1466.7公顷,其中水稻46.7公顷。
  1988年6月,晴热;7月,遭受3次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达38℃。
  1989年6月,雨量比常年减少6成,持续高温。
  1998年8月初至10月中旬,持续高温少雨。
  1999年1—3月,降雨量比常年偏少26%—50%,水库蓄水量锐减。
  2002年2—4月,气温明显偏高,蒸发量偏大。
  2003年6月28日以后,持续28天无降雨,处于晴热高温天气,日蒸发量达5毫米。
  2004年,春夏连旱,8月7—12日,惠女水库放水78万立方米,支持河市镇灌区400公顷受旱农田抗旱用水。
  2006年9月中旬至11月21日,连续2个月基本无降雨,气温持续偏高,蒸发量偏大,空气干燥。
  2007年6月18日,雨季结束后,泉州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日数偏多,雨量较同期偏少。
  二、洪涝
  洛江区地处东南沿海,受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经常发生台风暴雨洪水。南部平原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拔10米以下;年雨量约1300毫米,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5%,尤其是7—9月台风季节,常常出现暴雨,沿江两岸及临溪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遇天文大潮顶托,洪涝灾害更为严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的1302年间,发生洪涝灾害64次(不完全统计)。明万历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即1600年、1601年、1603年)连续发生大灾。民国28—38年(1939年至1949年9月30日止),连续11年发一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40年间发生洪涝的年份共达34年,其间1951年、1966年、1967年、1976年、1982年5个年份无发生较大洪涝灾害。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大水流田、庐,害稼。
  明嘉定十六年(1223年)秋,大水,坏田稼。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水坏民庐舍,禾稼尽坏。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初九,大水,漂没民居。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八月,大雨,各乡俱水灾。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淫雨不止,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大水,米贵。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初,连日大雨,四处墙壁倒坏。冬降雪。
  民国元年(1912年),大雨,山洪暴发,堤防渍决,田禾庐舍多被冲没。
  民国32年(1943年)7月17日,大雨绵延不息;18日堤岸溃崩数百丈,洪水入厝,颓坏不计其数。
  民国37年(1948年)6月8—12日,狂风暴雨致成灾害,禾稼歉收约八成。
  1952年,水灾繁多,为历年罕见。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6年,受第5号强台风袭击,3个昼夜暴雨330毫米,遭受20年来最大水灾。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58年7月16日至9月4日,先后受软台风、暴雨混合袭击。
  1960年5月,连续阴雨,雨量达300毫米,溪洪猛涨,溪岸、海堤缺口达多处。
  1961年5月19—20日,暴雨,总雨量200余毫米,洪泛成灾。
  1964年6月11—22日,暴雨,总雨量44毫米。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晚稻受害153.3公顷,其中120公顷减产一成以上,33.3公顷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1973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及寒露风都较突出,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5月24日,受第4号台风影响出现暴雨,平均达145毫米,暴雨中心马甲乡25小时暴雨量高达15毫米,罗溪乡前洋库区3小时雨量127毫米。
  1983年元月至4月20日,110天中连续阴雨91天,总雨量997—1148毫米,占平常年雨量的85%以上。
  1987年3月中旬,山顶片霜冻,造成烂种烂秧;3月15日,马甲、河市局部地区遭受冰雹袭击;4月22日,罗溪大路脚遭受龙卷风挟冰雹袭击;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7年7月31日,双阳、万安受特大暴雨袭击。
  1988年9月21—25日,先后受第17号、18号强台风袭击,全区普降暴雨,平均314毫米,最大河市5天380毫米,马甲出现日雨量154毫米。
  1994年6月13—22日,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民房倒塌。
  1995年7月31日12时,受“盖瑞”强热带风暴外围影响,沿海风力达11级,从7月29日至8月2日,过程降雨量100—230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
  1997年5月5—7日,泉州市普降特大暴雨,过程雨量达100—365毫米,造成民房倒塌,农田被淹。
  1999年9月14—18日,受“约克”强热带风暴外围影响,降雨量50—286毫米。
  1999年10月8—10日,“丹恩”强台风和农历九月初一天文大潮相遇,台风登陆前后泉州市沿海风力11级,出现5—7.5米巨浪到狂浪,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50—60厘米,泉州市24小时降雨量在200—450毫米之间。
  2000年6月18日,受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遭遇影响,过程雨量250—460毫米。
  2000年8月23日11时,“碧利斯”台风在泉州市晋江围头湾附近登陆。受其影响,过程雨量200—600毫米,平均降雨量331毫米。
  2006年7月14日,强热带风暴在霞浦登陆,受其后续云团影响,7月13日起,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2007年8月,“圣帕”超强台风登陆惠安,17日起,沿海出现8—9级大风,阵风10—11级,惠安斗尾最大瞬时风力13级。惠女水库开闸泄洪。
  三、风灾
  洛江区造成风灾的主要有台风、大风和龙卷风。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7—9月最多,平均每年5—6次,多则10余次,少则2—3次;大风(风力大于6级)多出现在9月至翌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平均日数68天;龙卷风时间短、范围小,多在3—4月发生。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至民国37年(1948年)的1301年间,共发生33次较大的风灾,其间的崇祯十一至十三年(1638—1640年)连续三年发生大风灾。民国32—37年(1943—1948年),连续5年发生大风灾,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交通梗阻,作物歉收八成。1955—1990年,36年间共发生风灾27次。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大台风。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大风为灾。
  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大风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洛阳桥梁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飓风大作,尽暝。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八,大风拔木。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狂风。
  民国24年(1935年)8月,飓风为灾,损失甚巨。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损失惨重。
  1955年3月,连刮6—9级大风六次计16天;4月,又连刮6级以上大风7次计19天。
  1961年5月20日,8月8日、25日,9月8日、12日、25日,先后受第3号、15号、20号、21号、22号、25号6次台风袭击,为历史少见,第3号、22号、25号台风破坏最严重。
  1962年10月3日,第17号台风袭击时,晚稻正扬花长穗,损失严重。
  1965年7月26日,第10号台风在崇武至泉州之间登陆,风力9—11级,阵风达12级。
  1969年7月28日、8月11日、9月27日,分别受第3号、6号、11号台风影响。第11号台风正面袭击,沿海风力达12级,又遇天文大潮,受灾最为严重。
  1980年5月24日、7月20日、9月22日,先后3次受台风影响,5月24日受正面袭击,损失严重。
  1981年3月14日下午,洛江境域局部地区受历史罕见的龙卷风袭击。
  1987年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9年9月18日、20日第23号、24号台风后,从9月21—25日下午自北而南普降暴雨。
  1990年4月11日,虹山、罗溪受旋风暴雨袭击;4月22日,双阳华侨农场1/4地区受大雨雹袭击。6月21日、27日,7月30日,8月19日、24日及9月3日,先后受第5号、6号、9号、12号、15号、18号6次台风暴雨袭击,灾害严重。
  2002年4月6日,飑线过境,泉州市全境风速每秒20多米(9级),风灾大。
  四、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清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清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1976年4月18日,罗溪乡降雹,有的如花生。
  1981年3月14日,局部地区受冰雹袭击。
  1983年4月15日,河市乡亭竹村受冰雹袭击,秧苗和大田作物受一定损失。
  1985年9月21日,万安局部地区降雹。
  1987年3月中旬,山顶地区出现冰雹;3月15日,马甲和河市局部村落受冰雹袭击;4月22日17时,罗溪乡大路脚村受冰雹袭击。
  1989年3月3日13时45分至14时25分,虹山和罗溪7个村受冰雹袭击,冰雹直径5—10毫米,最大重达1.5千克,受灾1282户6732人,损失120万元。
  1990年4月22日18时30分,双阳华侨农场约1/4地区受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10厘米,近百亩耕地受严重破坏,受损民房200平方米、工厂和学校430平方米。
  2006年8月3日,泉州市区发生强对流天气,强雷暴过程中夹杂着冰雹。有的像碎冰、珠子,有的比花生米略大,未造成严重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一)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根据《福建省志·地震志》等相关史料记载,收录闽南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对洛江区有影响的中强震以上地震共11次。
  北宋建隆四年四月(963年5月),泉州海外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54'、东经118°30';地忽大作,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
  明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10月),晋江安海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8°30';自辰时至夜半余,墙屋有震倒者。
  明隆庆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567年3月9日),泉州东南海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
  明万历二十四年九月(1596年10月),惠安西南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5°、东经118°42';洛阳桥扶栏多坠于海。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2'、东经119°30';闽中地大震,复连震者数夜,兴化尤甚,坏城舍,数夕而止,晋江(泉州府)初八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内外庐舍圯,覆舟甚多。
  明万历三十五年秋(1607年8月),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城堞城恒东岳行宫帝像坏。
  明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初六(1608年6月7日),泉州海外发生5.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8';泉州府、惠安、南安、晋江门户屋瓦俱摇颇有声。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1691年5月),晋江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6'东经118°30';十都(安海附近)地裂百余丈,越日复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四(1906年3月28日),金门海外发生6.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8'、东经118°36';厦门28日大地震,墙壁皆动,死伤甚多,市街惨淡,泉州民屋倒坏,清源书院石坊崩倒,东岳一座小山多处开裂,坟墓劈开,棺材粉碎。
  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九(1907年10月15日),泉州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48'、东经118°42;东城角屋宇倾颓,墙垣倒坏。
  民国7年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南澳—诏安海外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3°36'、东经117°18';全省均受到影响。
  (二)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31日
  根据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整理收录:台湾及以东海域6.0级以上地震;台湾海峡及福建省5.0级以上地震;闽南地区及附近海域3.0以上地震共8次。
  1999年8月5日20时07分,泉州惠安东南海域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49'、东经119°18',并伴随多次2.0级以上余震。
  2001年12月1日08时28分,晋江海外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17'、东经118°55'。
  2002年3月12日08时28分,晋江海域发生3.8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42'。
  2005年8月9日05时44分,晋江海域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26'、东经118°41'。
  2007年1月11日23时29分,福建惠安海域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1'、东经118°58'。
  2007年6月04日12时02分,福建晋江海域发生3.4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31'、东经118°54'。
  2007年6月12日05时06分,福建华安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置北纬24°56'、东经117°37'。
  2007年9月07日01时51分,台湾宜兰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4°23'、东经122°02'。
  (三)地震测报
  洛江区(北纬24°56'、东经118°40')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毗邻台湾地震带,长乐—诏安地震活动断裂带与多条由北至西断层交汇于泉州湾。洛江区在2006年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震地震背景复杂,地震活动较活跃。2006年,建成宏观观测点3个,主要从事动物前兆观测。2007年,在双阳中学建立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多年来,洛江区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注意遥测台网的监控;建立全区地震宏观观测点每日一报制度;对《洛江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又根据应急职责制定和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三网一员”队伍;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校到双阳中学的洛江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参观。
  (四)管理机构
  2003年9月,洛江区地震办公室成立,依托在区科技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名,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二、山体崩塌与滑坡
  (一)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特点
  2002年,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2007年,全区地质灾害点51处,地质安全隐患点44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中、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和崩塌,所发生的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稳定性差、突发性强、易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特点。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区段从洛江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看,洛江区的地质灾害可能的高发地区是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低山,河流切割较深、相对高程大,坡降大,自然斜坡陡峭;地质环境及地质构造复杂,岩石较破碎,局部基岩顺坡裂隙发育。原本就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尤其是持续性降雨和暴雨等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的诱发下,已发现的灾害点仍有可能成灾,高发地区是马甲以北的中低山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中河市及马甲的低山丘陵区是工程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地段。河市镇、虹山乡、罗溪镇以及马甲镇的山区自然村,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垦殖、道路和水利水电建设,山区农村削坡建房的现象普遍。坡前的居民住房和居住人员以及公路沿线交通车辆和人员、矿山开采区内的人员是主要的受威胁对象。
  主要的地质灾害活动时段一般在5—10月间,与汛期大致相当,尤其是6—9月台风集中期。降雨量大于50毫米时,部分不稳定房后斜坡就会初现变形迹象;当累积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开始产生;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较多发生。
  (二)地质灾害防治
  2001年,制定《洛江区200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举办全区各乡镇分管领导、各村主干及区有部部门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实行汛期值班制度。
  2007年,全区20个主要的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虹山、罗溪、河市、马甲4个地质灾害重点乡镇成立22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组,聘请82名监测员,全年提供监测数据66组,在汛期组织巡查组78个,巡查人员达210人次,组织转移可能受威胁群众89人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洛江区2007—2009年地质灾害点搬迁治理实施方案》,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搬迁涉及地灾户11户,43人。
  第七章 国土资源与管理
  第一节 国土资源
  一、土地资源
  洛江区地处泉州中心城区东北部,面积381.74平方千米,占市区2/3的土地。森林覆盖率62.2%。其中,万安街道土地面积14.82平方千米,全区土地面积最小。双阳街道、虹山乡土地面积24平方千米。马甲镇、罗溪镇土地面积均在100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马甲镇土地面积118.51平方千米,全区土地面积最大。
  1997年末,全区耕地面积3576.73公顷,占区土地总面积9.37%;林业用地面积21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7.95%,是区内最大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15%,未利用地面积占7.02%。
  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3366.93公顷,占区土地总面积9.78%;林业用地面积251.93平方千米,占区土地总面积65.49%;建设用地48.64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2.74%;未利用地14.68平方千米,未利用地面积占3.85%。
  二、矿产资源
  1997—2007年,全区发现各类矿产15种。包括钨、钼、金、银、硫铁矿、叶蜡石、高岭土、陶瓷土(瓷石)、耐火用黏土、砖瓦用黏土、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饰面用及雕刻用辉长岩、冶金用脉石英、建筑用砂、矿泉水等。全区已发现矿种数占全市的32.6%,发现矿点50余处,通过地质普查的矿区有8处,其规模均为小型。
  金属矿产在境内出露有铁、金、钼、钴等金属矿化点,均无工业开采价值。梅海园金矿化点位于罗溪镇东方村,已发现金矿体、矿化体各1处,金矿化带2处,呈带状存于花岗斑岩和南园组第二段酸性火山碎屑岩中。
  非金属矿产以花岗岩基性岩石材矿产为主,其次是黏土矿、石英砂矿和泥煤。石材矿产类型、品种齐全,规模较大。大磨山高铝耐火材料矿点位于虹山白凤村北西大磨山顶;矿物以刚玉、水铝石和红柱石为主,含少量金红石、叶蜡石、绢云母、石英和高岭土等;估计储量约17万吨,可供工业开采。石英砂矿分布在海岸和河流两岸,以河砂为主。洛阳江的下游冲积石英砂分布广泛,具有一定规模,早被开采为建筑用砂。
  第二节 管理
  一、土地使用管理
  (一)土地使用制度
  民国17—25年(1926—1936年),国民政府陆续公布《中华民国土地征收法》和《中华民国土地法》,对国家、地方团体和个人投资建设需要用地规定具体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国家建设用地数量少,大都从荒山、空地拨用,征地审批,主要是办理申请,拨用手续和土地产权的转移,由财政部门负责。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土地征用由民政部门负责。根据政务院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制定出泉州市征用土地办法。1956年,确定集体土地所有制之前,农民可在自己土地上建房,不必审批。1962年后,村民动用集体土地建房的现象日益严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民建房必须由社队规划,统筹安排,利用原有宅基地、山坡地和开荒地,不准占用耕地,由市人民委员会批准。1969年,省、地革命委员会重申农村建房用地审批制度,但收效不大。1979年后,农村兴起建房热,有些村民以为承包田属个人所有,未经审批就随意占地建房,甚至调换、转让、买卖。1981年3月,执行省政府《关于坚决制止侵占耕地建房和买卖土地的通知》,对社队企业和生产队建设用地,由公社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公社、大队企业占用生产队耕地6666.7平方米或山地、荒地3.33公顷以上的,按照国家基建征地规定办理。同年7月,市政府规定:公社、大队企业占用生产队耕地,生产队集体基建用地666.67平方米以上者,必须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定办理手续,由用地单位申请,经公社管委会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3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4月,省政府制定相应暂行规定。同年,市政府规定住房面积按近郊每人20—25平方米,远郊每人不超过30平方米。1987年1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各乡(镇)土地所对村民建房用地审批手续实行管理。
  1997年建区后,泉州市政府赋予洛江区县一级土地管理权限。洛江区土地使用实行划拨使用与有偿使用双轨制,逐步扩大有偿使用土地的范围;随着国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有偿使用由单一的协议出让方式逐步形成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等多种有偿出让方式;2003年3月25日,洛江中心城区T0302号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挂牌出让,标志着洛江区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开始全面推向市场化。2007年6月29日起,工业用地开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使得洛江区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二)保护与利用
  1997年起,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用购买指标、委托管理、代保等措施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储备土地后备资源,保持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制、基本农田认定制度、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许可制度、高额补偿和占补平衡制度,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确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局部调整,应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严格按照调补平衡原则,划定等质量的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补充。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质量;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生态肥的生产、施用,有效控制与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量,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态农药;引进和开发各种生态工程技术,加速改良不良土壤及低产田;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进程。实施生态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洛江区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把高产、稳产耕地、粮油和农产品生产基础,蔬菜生产基地等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建区初,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57片,面积4446.67公顷,把全区86.63%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保护牌37块,界桩120枚,建立图、表、卡、册配套资料。2001年12月,洛江区政府印发《关于洛江区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的通知,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强土地批后跟踪管理,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工业项目的用地标准,推进集约合理用地。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利用滩涂围垦的潜在优势,在严格执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滩涂围垦,加强对围垦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江河溪流坡度大于25度以上山坡地,不予以审批土地整理项目,以防治新的水土流失。有计划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工作,对坡度在25度以上浇灌物保证、土质低劣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坡地优先实行退耕还林,有计划抓好沿江河两侧地势低洼、耕作条件差、收成没保证的劣质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工作。
  (三)土地执法与宣传
  土地执法监察 1997年起,贯彻“预防为主,事前防备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制止违法案件,把违法行为扼制在萌芽状态,减少和杜绝违法占地用地行为的发生。2002—2003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查清违法圈占集体用地并进行处理。2004年,根据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正确适应政策法规处理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精神,开展全区经营性用地的清理工作,并开展清理补办经营性用地手续;同年,根据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征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全区计清理拖欠补偿款2651万元。2006年,根据省、市《关于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在全区开展整治行动,占地建房、违法建房的势头有所遏制。
  法律法规宣传 1998年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法制日等集体宣传活动进行普法教育,动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扩大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做到报上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影。重视利用“6·25”全国土地日的宣传氛围,开展土地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散发资料,举行法律知识竞赛,举办送法工程,即送法到矿山、送法到企业、送法到农村、送法到群众,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依法用地、依法办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
  二、矿产开发与管理
  (一)主要矿产资源开发
  至2007年,全区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3种,包括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饰面用及雕刻用辉长岩、冶金用脉石英。冶金用脉石英矿山企业1个,以招标拍卖挂牌取得采矿权,私营企业开采,产品主要销往晋江,供陶瓷企业使用。由于其高硅、低铝、铁、钛,产品可用于耐火制品、铁合金及工业硅用。饰面用及雕刻用辉长岩矿山1个,年产矿石量0.4万立方米,矿业产值40万元,所产石材荒料,大部分提供给本地及惠安等地的石材加工企业生产板材、石雕。经加工的部分石材产品远销全国、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由于地质环境的需要,矿山于2008年底采矿证期满后闭坑。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矿山6个,均为私营企业。其中,年产矿石5万—10万立方米的矿山1个,年产矿石小于5万立方米为5个,全年开采矿石15.48万立方米,产值约401万元。建筑石料基本满足洛江区现有工程建设和民用建筑的需求。
  (二)矿产管理
  1997年建区后,对全区各乡镇实行“依法办矿、依法治矿”。划分禁采及限采矿种和矿区,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对石灰石矿、白云石矿和方解石矿开采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矿山企业制定边开采边恢复计划,逐步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边开采边恢复,提倡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矿区建设。1999年,在排土场及边坡种草6000平方米,植树1500株,筑挡土石坝1个。2001年,首次编制《泉州市洛江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实行“三区”规划,使本区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据可循,遏制乱采探等无序开采。2007年,下发《关于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工作的通知》,确定市区和有关乡镇的周边地区、清源山风景区、马甲仙公山风景区、洛阳江、洛江重要交通要道两侧、旅游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国防设施要地、供电通信设施保护区等地为禁采区。依法控制资源开发,引进绿色开采技术,如对露天采矿场在其结束开采前就对外围矿体进行开采,然后转入深部开采,以提高矿区矿石储量回收利用率。合理利用金属矿产、白云岩、石灰岩资、膨润土、泥岩、页岩、沉凝灰岩等资源,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同年,全区矿山总数53个,当年减至8个,其中瓷石、黏土、高岭土矿山全部关闭。矿山由过去的小、散、乱的状况,逐步转变为相对集中的矿山。矿种资源开发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矿产品价趋向稳定。矿产开发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矿山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矿山开采回采率和矿石综合利用率有明显提高,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有一定减少。建筑石料、冶金用脉石英等采矿权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至2007年底,全区持证矿山企业8个,均为私营企业。以矿山实际产量统计,中型矿山1个,小型矿山7个。全区矿业采选从业人员约125人,矿业采选人工业产值441万元。
  (三)矿业执法
  1998年,采取行政执法手段封禁万安后埭材和马甲等3处采石场在高压电塔边禁采范围内采矿行为。区国土局与区劳动局、公安分局联合组成矿山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重点矿山采矿安全措施及火药材料库存安检查。对符合办矿条件的企业,发放采矿许可证73本。1999年,封禁高压电线下及风景区内等禁采区采石场5个,责令停产整顿矿山10家。办理1999年度各类矿山采矿许可证32家,取缔无证采矿7家。2001年,召开矿山会议4次,责令停采、整顿矿点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矿山11个,换发采矿许可证50家。
  2002年,建立健全矿山动态巡查、有奖举报、案件查处、定期汇报等工作制度,把矿山监管工作制度化。采取“区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公安、安监、工商、环保和水土保持部门配合、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市国土资源部门派员支援”的办法开展专项整顿,坚决封严取缔无证采矿企业,对无证采矿的矿山企业采取停止供电等迫使违法矿山停产的措施。至2007年,查处采矿场13家,其中取缔存在安全隐患采矿场3家,封禁停产9家,关闭停产机砖厂14家;在开展治理工作中做到有堵有疏,对符合条件的准予办理延续采矿许可证。同时,开展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规范矿业经营秩序。
  三、管理机构
  1997年8月,泉州市政府召开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资产调配交接有关问题专题会议,同意原鲤城区土地管理局成建制划归洛江区。10月,洛江区土地管理局成立;11月,泉州市洛江区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土地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洛江区土地管理机构初步建立。
  2002年4月,组建泉州市洛江区国土资源局;泉洛委办对洛江区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规定:区国土资源局规格为正科级,行政编制暂定4名,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另定;内设办公室、用地管理股(加挂土地法规监察股)、地籍管理股、综合管理股;原计划与统计局下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地质矿产管理办公室成建制划归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行政管理职能划入,设立地质矿产管理办公室。
  2002年4月,洛江区土地储备中心成立。2004年6月,泉洛委编文件批准撤销“泉州市洛江区地产开发公司”,保留“泉州市洛江区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区土地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职能不变,人员编制由原区地产开发公司成建制转移,经费由财政核拨。
  2005年12月,根据泉州市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洛江分局,作为泉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授予洛江分局县一级国土资源管理权限,规格为正科级。市辖区乡镇国土资源所作为泉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由区国土资源分局管理。根据泉委编文件,原洛江区国土资源局机构编制人员等成建制划归市国土资源局,重新核定洛江分局行政编制2名,机关事业编制3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2006年4月,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洛江分局设立。
  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质量
  一、大气环境和酸雨
  (一)大气环境状况
  1997—2007年,常规监测结果和各区域的监测结果表明,洛江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均能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2002年,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在洛江区建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行洛江空气质量日报。
  (二)酸雨
  洛江区域处在国家规定的酸雨控制区范围内,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洛江区降水pH值平均值为5.44,酸雨发生频率为27.5%,比2000年下降6.8个百分点。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度)》,泉州市酸雨频率为46.2%,同比上年上升13.2个百分点;降水pH值年均值为4.99,同比上年上升0.5个单位;降水pH最低值为4.43,出现在泉州市区。酸雨出现的原因众多,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进入大气造成。洛江区环境空气污染主要因素有工业用煤产生的烟尘、废气,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
  一、水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
  洛阳江高速公路桥以上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洛阳江桥闸以上高速公路桥以下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惠女水库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综合历年洛阳江水系各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洛阳江水质基本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质标准;惠女水库氮、磷超标。
  根据《2004年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洛阳江水质达标率为16.7%,超标因子为氨氮、B0D5、CODMn、溶解氧;惠女水库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超标。
  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度》,洛阳江水质状况良好,同比上年未出现明显变化;惠女水库总磷超标,未能达功能区标准,营养状态等级属轻度富营养。
  (二)海水环境质量
  洛阳湾水质执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洛江区海域主要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监测资料表明:万安开发区周边的洛阳桥南和乌屿一带海域超标,特别是无机氮浓度增加较为明显,水质有所下降。
  三、声环境
  2003年底,洛江区创建2类环境噪声达标区3.27平方千米,达标区范围内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
  2005—2007年,洛江区环境噪声昼、夜间等效声级平均值分别为54.1分贝和45.1分贝,等效声级现状值均能满足二类标准要求,区域内交通干线噪声昼、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7.0分贝和54.3分贝,昼间和夜间交通噪声平均值满足标准要求。
  四、固体废物
  1997年起,全区工业以树脂工艺为多,规模也较大,石材业和制鞋制衣业点多分布面广,大小规模都有,全区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这些产业,全年约产生4000千克,处置量约3550千克,综合利用量约50千克。另一方面,洛江区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1680千克(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处置量约为11600千克,垃圾清运率95%。
  第二节 环境治理
  一、大气环境治理
  2002年,区政府制定《洛江区创建烟尘控制区管理实施意见》,将万安和双阳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组成的38.84平方千米,划定为烟尘控制区。加强控制区内监督和管理,控制区内严禁新批燃煤锅炉,烟尘控制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70%以上,烟尘浓度和烟气黑度达标排放率为100%,确保烟尘控制区稳定达标。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
  1997年起,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外的但对饮用水源安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治理有难度的企业实施“关、停、禁、改、转、迁”。加强污染源管理,巩固工业企业污染达标排放成果。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减少水污染物产生量。特别要加快五金机械、鞋服纺织、树脂陶瓷等行业的产业升级,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的耗水量和产污量。在线监测重点企业水污染物排放,对污染源废水治理设施运转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整合流域内工业园区,调整对水源保护有影响的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区通往城东污水处理厂的管道,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各村镇应集中收集处置农村及城镇生活垃圾,禁止倒入溪流等水域。每年实施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完成上级下达治理任务,提高辖区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源执法专项检查。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垦坡地,减少土壤侵蚀及其营养盐流失。对洛江入海口环境质量监测,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湿地、植被防护净化功能将陆地各种无组织排放源截留降解,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治理风景旅游区的旅游服务业污染,降低旅游业对洛江区环境的胁迫。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对区属7家医疗机构废水和废物排放情况的督查工作,督促各医疗机构按规范处置医疗废水和废物。2004—2005年,开展洛阳江流域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零点计划”行动方案,对12家重点排污单位进行重点监管,督促其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正常有效运行,确保排污达标,对4家没有完善治理设施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
  三、噪声治理
  2003年底,创建二类环境噪声达标区3.27平方千米,达标区范围内环境噪声达到2类标准。
  2005—2007年洛江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满足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二类标准要求,区域内交通干线噪平均值满足标准要求。
  四、固体废物治理
  1997—2007年,全区禁止乱焚烧和乱排放工业固废的行为;对危险化学品污染隐患进行全面排查,落实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方案。区环保部门联合工商、卫生、经贸发等单位开展“白色污染”整治和“禁磷”检查。成立区、乡镇(街道)环卫所,统一负责区域内全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的清运和消纳,城区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全区垃圾由密闭式农用车运至室仔前垃圾填埋场。全区医疗垃圾全部集中送到医疗废物焚烧中心集中焚烧处置。开展重点污染企业厂址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估,提出污染控制对策,对土地二次开发和再利用提出建议。针对典型污染区域,开展土壤修复示范工作。定期对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土壤监测,发现污染及时消除。
  第三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状况
  1997年,洛江区土地总面积372.06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80.4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1.6%,其中轻度流失(50万—25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50.67平方千米,中度流失(250万—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18.93平方千米,强度流失(500万—8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6.81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800万—1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3.27平方千米,剧烈流失(≥1500万千克/平方千米·年)0.77平方千米,平均侵蚀数64.95万千克/平方千米·年,流失区侵蚀数275.54万千克/平方千米·年。
  200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55.1平方千米,占全区14.81%,比1996年减少25.36平方千米,占全区水土面积流量下降6.79个百分点,其中轻度流失40.99平方千米,中度流失8.17平方千米,强度流3.30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2.013.27平方千米,剧烈流失0.62平方千米,平均侵蚀数41.96万千克/平方千米,流失区侵蚀数236.89万千克/平方千米。
  2005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41.77平方千米,比2000年减少13.33平方千米,减少31.91%;比1996年减少38.69平方千米,减少48.08%;比1986年减少57.23平方千米,减少59.61%。与1996年相比流失率下降10%以上。
  二、水土流失调查
  1997年后,全区水土流失轻度及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1999年,对全区工程侵蚀作全面调查,调查分为工矿、交通、城建和其他4个类型,建设状态分为在建、闲置和竣工3个类别,治理情况分为已治、在治、待治。调查采用手持GPS(全球定位仪)实地测出地情坐标(经纬度)和面积,并在1∶20地表图上标记其位置和编号。
  2002年6—12月,利用手持GPS(全球定位仪),实地采集工程侵蚀斑的地理位置(坐标)、面积、侵蚀特征、用地类型、建设状态、动工时间、灾殃主单位、治理情况及有无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等信息,按规范编号登记,并附其现状照片。全区工程侵蚀调查个数34个,方案编制数28个,编制率82.35%。根据调查统计,全区地类面积73.74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1.23平方千米,占地类面积28.79%,其中轻度流失9.88平方千米,中度流失10平方千米,强度流失1.35平方千米。果园地类面积64.92平方千米,流失面积20.42平方千米;茶园地类面积2.17平方千米,流失面积0.82平方千米。
  三、水土流失防治
  1965年,惠女水库管理局会同相关社、村,对水库坝区范围集体所有林地实行3年封山,禁止打枝、割草、放牧和开荒。3年后,经水库管委会批准后方可在坝区范围内进行林木打枝和山草采割。1991年始,把主要公路河流两傮一重山的残次生林作为封育林的重点区域,采取在每个封山育林区竖立界牌,标明封育边界、面积、封育类型、年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护林人等内容及封育禁令,制定乡规民约,按规划要求配备专(兼)职护林员,采取措施打击破坏山体、植被活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及时防治森林病虫害,做好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加强对森林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名大古树的保护。
  1992年,对杏宅一带开山采石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实行“上堵下截中绿化”的治理措施及边开采边防护措施,每处开山采石窑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369处采石窟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千米,砌筑挡土墙253条,长度1115米,12697立方米,可拦蓄弃渣2.18万立方米,使水土流失下降85.3%。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栏目作专题报道,1995年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在全国(西安)水土保持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2001—2007年,规划治理面积指标1.36平方千米,其中坡改梯0.4平方千米,茶果园水保工程0.5平方千米,水保林0.2平方千米,种植经济林果0.2平方千米,种草0.06平方千米,总投资1138.73万元。2002年开始,把茶果园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水土流失治理“五大”工程之一。2002—2007年,全区治理果园水土流失面积2.84平方千米。其中,2003年治理面积1.33平方千米,占比46.83%。
  2003年,马甲小流域通过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达标验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平方千米,采用植物措施6平方千米,其中封禁4.66平方千米,水土保持0.93平方千米,种植经济林0.13平方千米,种草0.27平方千米。建设谷坊10座,拦沙坝1座,截、排水沟2千米,跌水10处,挡土墙2千米,护坡4千米,道路2千米,蓄水池10口。以洛阳江流域水土流失作为重点,狠抓“五个工程”(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重要水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茶果园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迹地植被恢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综合防御功能。重点建设惠女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2004—2008年,规划建设面积80.57平方千米,治理水土流失31.75平方千米,总投资1363.79万元,其中水土保持部门规划防治面积33.333平方千米,营造水源涵养林0.33平方千米,建设生态果茶园0.67平方千米,封禁治理2.33平方千米。2007年,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均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落实“三同时”(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制度,无出现乱开垦、乱砍滥伐等破坏林草植被现象。虹山乡通过泉州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泉州市水土保持示范乡”验收并命名。
  第四节 环境管理
  一、宣传教育
  2002—2007年,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自2002年起,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至2007年,全区共有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区级绿色学校12所,市级绿色小区1个,区级绿色小区2个。
  二、环境规划编制
  2002年,编制《洛江区环境保护(2003—2007)年五年规划》。2003年,完成洛江区生态功能区划。2007年6月,编制《洛江区生态区建设规划(2006—2020年)》,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印发。
  三、监督执法
  2002—2007年,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进行审批管理,对重污染、工艺落后和不符合环境规划的项目予以否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泉州市“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运用泉州市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成果,对影响水质的COD等主要污染物执行总量控制。对照省、市总量控制标准,对符合排放要求的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污染源,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方式,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每年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制定《洛江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实施方案》。
  第五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97年10月,组建洛江区环境保护办公室,隶属区建设局,没有独立编制。2002年12月,撤销洛江区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洛江区环境保护局,科级建制,行政编制3人,内设办公室、法规宣教股、污染监督管理股3个股室。2003年,区环境保护局搬迁办公场所,由原来的万安自来水厂搬迁至洛江建设银行五楼。
  二、事业机构
  洛江区环境监察大队 2003年6月,成立区环境监理所,编制3名。2004年6月,区环境监理所更名为区环境监察大队,重新核定编制4名。2007年3月,编制增加至5名。
  洛江区环境监测站 2003年6月,成立区环境监测站,编制5名。2007年3月,区环境监测站事业编制增加至7名。同年12月,区环境监测站通过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资质认定。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