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3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9
页码: 4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行政区划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建区前、建区后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行政区划

内容

第一节 建区前
  一、民国以前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西晋末年,北方士族为避兵燹,纷纷南迁,部分在今晋江两岸定居,劳动生息。晋江之名,即始于此。建县时遂以江名命县。
  唐初,晋江一带属南安县地。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即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州治无县,刺史冯仁知以此为由,呈请置县。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部设置新县,即为晋江县之始建。县治在今鲤城区内,州县同城而治。县以下行政区划,唐代实行乡、里、保、邻的地方制度。
  宋代,仍实行乡里制度,城内设厢坊。晋江县设5个乡、23个里。今域为晋江县晋江乡鸾歌里(在万安一带)和晋江县玉泉乡爱育、善政、仙溪、常建4个里(在罗溪、马甲、河市一带)。
  元代改乡、里为隅、都,城内分东、西、南三隅,城外称都,实行隅、都、制度。
  元代桥南、杏宅、下窗、东园、红山、过坑、田尾、院前、塘西、村院、后院、后埭、杏内、王东宅、嵩美、洋埔、官园头、虎砂桥等村(属万安铺领)属三十八都(宋代是晋江县晋江乡的鸾歌里,今分属万安街道)。
  元代吴宅、山垵、石厝、下堡、中堡、顶堡、大路墘、坑下、东垵、下庄、东清、西园边、新寮、溪头、坝头、鹅罩、小田、后洋、鸟关、埭北、田寮、大石后、水路、石仔路、赤崎、水漕、吴峰、过桥、上寮、下林桥、陈竹、墓庵边、亭内、南山、新田、龙降、白叶、小潘山、苦店、吕埔、后蔡、岭脚、花园、小岭、未厝、坛口、洪后、清内、深边、下寮、南垵、后坑尾、莲村、辜厝、花埭、詹厝、仕林坑、东坑内、下卢、福山腰、洋山兜、、瓦后、陈三坝、五方埔、前洋、田中央、埔边、曾仔、了观、崎路、西埭、沙垵、后寮、龙山兜、山墓香、苦塘等村分别属四十和四十一都(宋代为玉泉乡爱育里,今属河市镇、双阳街道)。
  元代坛顶、潘厝、曾坑、客相、杨厝、后井垅、宅上、深后、寨顶、樜头、大园、深底、水田、宅头、员内、后井、墩顶、蔡宅、塘边、丰坪、溪口、湖岭、溪内、井仔、曾林、五堡、郭坑、潭腰、大陇、暗桥、军元、尾井、曾后、沙母岭、新庵、池头、岭头、南塘、樜顶、下井、眉田、垅头、外梗、内苋、顶筒、下筒、园内、内角、中土楼、坂尾、市头、塔后、卓厝、下段翁、大埔尾、外苋、圳头、高台寨、洋坑、南康圳、康潭、南坝、河坝、卢田、社头、七丘、顺正、厝斗、石佛、北溪、缺坑、坑仔、张田、内坑、过溪、乌获尾、后车、后园、尾埔、尾楼、丰垅、北墘、陈塘、寨仔后、宅坂、曾垵、桥下、马甲桥、洋头、蔡坂、墩仔寨、杏林村、卓坝、虎榜、垵仔、霞内、赤涂、霞旦、溪园、浮桥、田中央、埔边、下倪、中观、下河市、土桥下、街顶、坛头、岩口、大路边、椒岭、官坑、垅坑仔、井头、深坑口、松脚、卢田、崎路、溪内、郭山、童厝、留厝、寨仔内、市田、小溪、涂岭、连坂、草山、古院、岭田、饮坑、泔坑、樜头岭、顶涂楼、石桥、均内、河坝头、尾寨、山上畲、客寮、隔仔、竹脚、菜埔、另石弄、内湖、埔园、崎巷、潭墘、岭兜、西厝、岭顶、腰仔、内岩、白水、东深、坑口等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都(宋代为玉泉乡善政里,今分属河市镇、马甲镇)。
  元代前垵、社头岭、井后、楼下、章尾、军村、垅坑边、南头、大埔、西垅、雷坑、床边、宫边、旧厝、前厝、墩上、岭后、桥尾、崎路、前山兜、崎头、塔埔、南塘、乌坑、倒桥、西埕、蔡内、店仔、后寮、后湖、坑边、七林、社坝、后塘、中房、九垵、茅坂、下西山、尾寮、下新厝、莲田、樟芹、垅头、正垵、南坂、洋宫后、坂边、宫迹、草寮、花垅、姑岩院、尾狎、隔棋、鲁寨、芦岭、桥仔、后曾、李仔、山仔、浯洋、塔边、路坑、井头、东墘、公庙、埔边、下坑、上坑、洋尾、暗林、坑头、下山、狮公埔、大墘、潘内、南埕、加坝、山边、五斗、沟头、寮园、照垵、后厝、垅堵、影后、院林、摺库、宫前、尾厝、苦癖、芹山、白莱、象连、杉畲、官田、北坝、水磨、鼎虚、田中、厝仔、大岭、垅仔边等村属四十五、四十六都(宋代为玉泉乡的仙溪里,今分属马甲镇、罗溪镇)。
  元代彭厝寨、杨厝、东坂、仕田、下坪岭、东崎、埔尾、山头、际头、前坂、丁房、塘头、广桥、刻石桥、内塔、外塔、仓前洋、吴新厝、田中、高岩、白路兜、宫边、后坪、岭头、杜塘、东庵、垵内、尾村刘、忏堂、洋清、后坂、店后、赖厝街、叶洪、圆觉、翁后、厝斗、山边、隔溪园、张山、岭兜、连田、水月堂、官路、洪岩、前洋、白叶、西岭、隔歧、柏巷、小岭、山仔坑、觉兴、陈坂、吴崎垅、溪内、尾埔、山兜、龟峰岩、彭仓宫等村属于四十七都,(宋代为玉泉乡常建里,今分属罗溪镇、虹山乡)。
  明代,沿袭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明代虽恢复乡里建置,但辖区居民习惯将乡里和都乡混叫至今)。
  清代,仍沿袭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城厢增设北隅,计4个隅,城外设都。
  二、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沿用清代制度。民国17年(1928年),取消县佐制度,实施《县组织法》。县以下分为县、区、村里、闾邻四级。5户为邻,25户为闾,百户以上的市镇为里,百户以上的乡为村,20村为区。洛江今域为晋江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河市。
  民国23年(1934年),公布《县自治法》,规定县、乡镇、闾邻三级地方制度。同年5月,全县实行保甲制度,区以下设联保,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个保为镇,亦可设区(与乡镇同级)。
  民国24年(1935年)6月,晋江县划为6个区,设区公所:一区在城关,二区在安海,三区在青阳,四区在石狮,五区在金井,六区在河市。同年8月,根据福建省政府关于分区设署办法施行细则的规定,将6个区并为4个区,设立区署。把第一个区和第三个区合并为第一区,区署设在县城;第二区不变;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为第三区,区署设在石狮;设在河市的第六区改成第四区。第四区辖有双河乡、锦凤乡、丰山乡、罗溪乡、山顶乡5个乡;今域万安街道的桥南、杏宅村一带,属第一区的东洛乡。
  民国29年(1940年)6月,全县设四个区,撤销联保,区以下设乡镇,全县46个乡镇。
  晋江县第一区(驻县城)属今域辖区的乡镇有:东洛乡(今万安街道隶属之)。辖南院保、杏宅保、桥南保等。
  晋江县第四区(驻河市)属今域辖区的乡镇有:
  双河乡 辖奎峰保、奎楼保、浮桥保、溪园保、文坛保、梧宅保、联山保、官洋保、弼佐保、蛟龙保、大南保、福山保、新叶保、埭北保、前洋保、仕林保,共16个保(今分属河市镇、双阳农场)。
  锦凤乡 辖马夹保、杏村保、前安保、义方保、竹园保、蕉林保、风山保、梅溪保、雷峰保、鹏山保、龙梓保、云山保,共12保(今分属马甲镇、河市镇)。
  丰山乡 辖暨峰保、南厅保、板香保、岱山保、双洋保、梧峰保、峰山保,共7个保(今分属马甲镇、河市镇)。
  颍川乡 辖陈林保、岭头保、东方保、垵内保、岭脚保、赖厝保、大厝保,共7个保(今属罗溪镇)。
  金溪乡 辖中溪保、前溪保、后溪保、双溪保、隔歧保、四冷保、洪岩保,共7个保(今属罗溪镇)。
  山顶乡 辖涂楼保、凤吟保、塘头保、厝斗保、前坂保、四亭保,共6个保(今分属虹山乡、罗溪镇)。
  民国31年(1942年),晋江县设安海、石狮、河市3个区,46个乡、538个保。
  民国32年(1943年),河市区辖5个乡:大猷乡、丰山乡、锦丰乡、罗溪乡、山顶乡。今域桥南、杏宅、琯头、过坑、院前、塘西、后埭等村落归晋江县直辖的东洛乡管辖。
  民国33年(1944年),撤销区建制,压缩整编乡镇,全县设25个乡镇。
  原来的东洛乡与西北乡合并,改名为东北乡(今域万安街道隶属之)。
  原来的河市区,划分为大猷、锦丰、罗溪、山顶4个乡:
  大猷乡 辖11个保81个村,驻河市街。联山保辖泽头、大炉田、下庄、崎路、小田、池仔尾(今属河市镇),梧宅保辖坑下、溪头、顶堡、中堡、西埭、下堡(今属河市镇),霞溪保辖西园、埔边、田边、浮桥、下倪、双边、河市(南端)(今属河市镇),蛟坛保辖岭头、客相、顶宫坪、潘厝、墩顶、杏墩、坛顶(今属河市镇),奎峰保辖土楼、道岸后、刘厝、河市(中街)(今属河市镇),弼佐保辖岭脚、深边、莲坂、坑仔、白灶、岭田、市田、古院、坂头、涂岭(今属河市镇),官洋保辖溪埔、山边、官洋、涂厝、大石后、后洋、土丘、鸟关、亭竹(今属河市镇),大南保辖井仔、溪口、河坝头、南塘、下官坪、尾寮、军内、山边、河格头(今属河市镇),前叶保辖前洋、莲村、白叶、五方埔、后坑尾、南山、新田、洪厝(今属双阳街道),福岭保辖田中央、前山尾、福山腰、古镇、岭脚、吕埔、仕林坑、高厝、梧峰(今属双阳街道),埭北保辖室仔前、笏石、官园头、坝南、卢厝、埭北(今属双阳街道)。
  锦丰乡 辖15个保219个村,驻马甲街。鹏峰保辖暗桥、溪尾、墓边、五堡、彭殊、坝边、狮头、碑牌、新庵(今属马甲镇),梅山保辖洋坑、圳头、山边、顶尾楼、后观房、下尾楼、山溪底、破仁、墓边、后城、后山、高坂、宜仁、桥仔头(今属马甲镇),云龙保辖市头、卓厝、新涂楼、翁前、岭顶、下段、仁头、厝田、树梅、岭脚、冬尾、沙武岭、大仁(今属马甲镇),凤林保辖对面园、岭兜、大坪、古井铺、迎后、大埔、土堡、后厝、乌压厝、尾墘、桥尾、下新厝、三落、章尾、良记、尾寮、尾亭、尾厝、庄厝、为仔、钱厝埔(今属马甲镇),岱山保辖高梁山、草埔尾、行同、义道、高坝边、高港、崎脚、祖厝、大墘(今属马甲镇),南厅保辖三房、下申厝、格棋、举头街、油园、龙宫前、后龙、对面举、鲁寮、土楼、塔埔(今属马甲镇),大同保辖后龙、产丘、西垄、虎橱、蔡内、圳后、南埔、南行、社头、圳复、九斗丘、草竹、倒桥、道坝、岳厝、内龙、旧厝、塔浔、三落、社岭、茵(菌)顶、虎榜、北墘(今属马甲镇),德义保辖虎橱、象埔头、后梧、路岭、四甲、坂边、坑边、七林、胡厝、杏村、东头、蔡官边、墩仔寨、仁泉、獭尾(今属马甲镇),梧峰保辖塔边、好仁、土楼、旧厝厅、邱厝、来仔洋、上寮、北溪、许坂、下坑、内寮(今属马甲镇),莲田保辖崎仔尾、涂楼、七兜、蔡坑内、道墩、下新厝、顶柱、大埕、二房、后洋、加欺园(今属马甲镇),板香保辖后园、过溪、暗林、西康堡、池仔头、下山、潘内、义路、宅后、陷头、山仔尾(今属马甲镇),鹫峰保辖茶埔、上莲、宫迹、水云坑、桥仔头、苦僻、后曾、李厝、池仔边、南坂洋、挖岗仔、宫后、长邱、新坝仔、门井、埔厝园、石蛇、乌石、田头、正安、交头(今属马甲镇),龙尾保辖坂尾、沈坑、奄内、九垵、蔡山、内龙、顶新厝、竹科园、棋杆脚、旧厝、东境、井后、后厝、崎路、桥仔头、军村、前山兜(今属马甲镇),永安保辖赤涂、下沟、路沟、中路、洋尾、土楼、陈塘、坡仔、尾埔、书房、后宫、桥下、马甲街(今属马甲镇),双髻保辖五洋、湾丘后、东寮、坑内、后厝、大溪内、坑头、新寮、楼内、后园、水磨、涂楼、白洋、仙牌格、张田、社头、后车、内坑、小溪西、小溪头(今属河市镇)。
  罗溪乡 辖8个保125个村,驻大罗溪。后溪保辖溪东、岭兜、后门、石壁、溪仔、溪坂、坂上洋、坂上、潭边、宫边、崎脚、乌石、跳港、墓林(今属罗溪镇),翁山保辖坝中洋、下厝、新虾、后落、尾厝、中厝、棋盘、外厝、曾厝、涂炉后、楼仔、楼仔头、红庄厝、科脚、关坑头、下后坂、大园村、乌岸、洋厝(今属罗溪镇),垵内保辖下寮、送人、内新厝、坡底、五奇人、岭尾、肚肠、油园、洋顶、大丘田、大厝、铁头崎、忆母朝(今属罗溪镇),东方保辖社公尾、磨内村、三斗埔、石西脚、园仔村、云角、外坂、外寮、郭溪、大片、过龙、下寮、大派、花溪、草寮、白叶坑、树林洋、园埔、大路田、大墓(今属罗溪镇),前溪保辖谢厝林、东庵、洗仔园、陈坑、赤埔、神林赤、新宫、中路、西头洋、后场、官路、寮内、顶翼、下翼、土楼、内厝、田头畔、九坑垄、塔边山、观音村、彭坪村、清坝口(今属罗溪镇),岭头保辖巷仔头、下圳、山尾、郭堆、田中、岭脚、岭头、庵内、下山、格外、倭垄(今属罗溪镇),中溪保辖洋尾、铜寮、废丰、黉头、烧尾、西头埔、头巷、池亭、乌窗、海头、尾园、崎头、东崎头、白艮脚、坝仔内、洋顶村、新土楼(今属罗溪镇),柏山保辖顶新园、赤土、亭桥、后坪、后厝、下厝、厝斗、虹山兜、大墓园(今属罗溪镇)。
  山顶乡 辖8个保79个村,驻山顶彭。涂楼保辖官坝、堂口、尾直头、田后、三占丘、小宗边、下坪岭、福山隔、乞食桥、下尾滥(今属虹山乡),凤吟保辖罗目脚、凤吟、山头、水边、顶埕、后厝、东人墘、宫口、四吉、大水路、尾园(今属虹山乡),塘头保辖大潮、晏山脚、塘头厝、草埔脚、羊厝、猪仔人、新圳口、三元坑、埔尾(今属虹山乡),前坂保辖山仔、对面埔、石头岭、塔头、宅内、大厝、棕叶林、徐田、东岐(今属虹山乡),四亭保辖张山、古坂、岭兜、山后、涂楼、村田、石烈(今属罗溪镇),洪岩保辖洪岩、下厝、宅尾、旧厝、社仔厝、樟坑、前洋、杜生仑(今属罗溪镇),厝斗保辖外塔、黄坑口、外洋、山尾宫、厝斗、寨顶、新书房、祠堂边、亭仔岭、壁边园(今属虹山乡),钟山保辖柏巷、晏田、大路脚、陈庄、溪尾、广桥、岱坑、仙洞、高婆、尾店、外则、大棋、下田、西岑、白叶(今属罗溪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8月31日,晋江解放。9月9日,晋江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将原有的24个乡镇划分设为11个区(包括城关区),成立区公所,接管国民党政府的乡镇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乡一级人民政权。原罗溪乡和山顶乡合并,设立第一区公所,区公所设在大罗溪。原锦丰乡和大猷乡合并,设立第二区公所,区公所设在河市街。法石乡和东北乡(含今域万安街道等)合并为第三区,区公所驻新前。
  1951年7月,全县划分设为14个区,共辖200个乡、7个镇、7个街。一区辖虹山、钟山、苏山、洪四、柏山、翁山、三合、建兴、前溪、双溪10个乡,区公所驻罗溪。二区辖梅山、永安、双髻、新民、河市、蛟南、胜利、鹫南、弼洋、和平、团结、梧峰、鹏云、前埭14个乡,区公所驻河市。
  1952年7月,实行小区小乡制,全县划为20个区,区以下共有216个乡、7个镇(乡级镇)和7个街道。原第二区拆成两个区,新设第二区辖今马甲这一片,区公所设在马甲街;第三区辖今河市和双阳这一片,区公所设在河市街;原第三区其顺序改称第四区。具体是:一区,驻柏山乡,辖虹山、苏山、钟山、双合、白凤、洪四、柏山、翁山、兰合、建兴、前溪和双溪12个乡。二区,驻永安乡,辖鹫南、义山、莲田、梧峰、杏川、四方、祈山、鹏云、梅山、永安、新民和新建12个乡。三区,驻河市乡,辖官洋、弼洋、新髻、蛟南、炉田、河市、梧宅、前埭、溪山、前洋和双洋11个乡。
  1955年9月,精简机构,全县设16个区、2个镇。一区改称大罗溪区,区公所设在罗溪,辖12个乡;二区改称马甲区,区公所设在马甲街,辖14个乡;三区改成河市区,区公所设在河市街,辖13个乡。
  1958年3月,晋江县撤区并乡,全县划为31个乡镇,晋北(洛江今域)有虹山乡、钟山乡、罗溪乡、鹫南乡、马甲乡、河市乡、双阳乡等。同年8月,全县有改为21个乡。晋北(洛江今域)设罗溪乡、马甲乡和河市乡。
  1958年9月,晋江县拆临海、东星二乡及石霞乡部分归泉州市管辖,重新组成泉州市东海乡(今万安街道境域隶属之)。
  1958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
  1959年上半年,晋江县辖13个人民公社,202个生产大队,2173个生产队,10个居委会。晋北成立罗溪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马甲人民公社,辖10个生产大队;河市人民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
  1959年11月,在今域双阳街道新增国营华侨农场——双阳华侨农场,安置印尼归侨。
  1961年6月,晋江县划分为20个人民公社,洛江今域有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
  1961年1月,泉州市(县级)析东海公社桥南、新生等14个大队,成立城东公社。
  1970年6月,城东公社新生大队拆为杏宅、院前、琯头、塘西4个大队。
  1971年1月,晋江县析罗溪、马甲、河市三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归泉州市管辖。
  1974年,双阳华侨农场复称国营福建省泉州双阳华侨农场。
  1977年,罗溪公社钟山大队拆为大路脚、钟山、广桥3个大队。
  1984年7月,实行政、社分开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撤销公社、实行乡建制,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设鲤城区,辖区范围不变。同年9月,缅甸归侨、香港和昌集团董事长吴庆星投资4000多万元在其家乡——马甲霞井创办仰恩学院(后改为大学),后又创办泉州市马甲综合开发区,逐渐形成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系列工程。同年10月,鲤城区政府决定以“仰恩工程”为依托,建立马甲科技示范乡。
  1986年1月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今洛江境域隶属之。
  1987年5月,析罗溪乡前溪、翁山两个村委会为前溪、新东、翁山、永生4个村委会。同年10月,析罗溪乡松角山、白凤、苏山、虹山4个村,成立虹山乡,乡政府设在虹山村。
  1991年5月,城东、马甲、河市、罗溪等建制改乡为镇。
  1995年,城东镇拆分为城东镇和华大街道(今域桥南等4社区归城东镇,塘西、院前2个社区归华大街道)。
  1996年末,鲤城区行政区划有临江等8个街道,浮桥等8个镇,虹山乡和清源农场、双阳农场华侨。
  第二节 建区后
  1997年12月8日,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泉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洛江区设立万安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万安街道办事处辖琯头、杏宅、塘西、院前、后埭、桥南6个村委会和万福、万盛2个居委会。同月12日,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泉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洛江区增设双阳镇,以双阳华侨农场区域为双阳镇的行政区域;双阳镇辖阳山、坪山、南山、阳江4个居委会和新峰、新岭、新南、前埭、前洋、朝阳、新阳7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阳山。2003年3月24日,万安街道原万福、万盛两个居委会合并成立万福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5年6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洛江区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的批复》:同意洛江区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以原双阳镇的行政区域为双阳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双阳街道办事处驻吕埔(原双阳镇政府所在地)。同年7月11日,洛江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双阳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及驻地与原双阳镇的行政区域及驻地相同。
  2007年,全区辖2个街道(万安、双阳)、3个镇(罗溪、马甲、河市)、1个乡(虹山),共有18个社区、67个行政村。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