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24
颗粒名称: 总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洛阳江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外资投资和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成效,引进科技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研究和产业化。洛江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地方史

内容

(一)
  洛江区介于北纬24°50'—25°18',东经118°29'—118°42'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地带,泉州中心市区东北部,地处洛阳江畔,东北毗邻惠安、莆田市仙游两县,西连南安市,南接丰泽区。辖区面积381.74平方千米,占市区2/3的土地,是泉州中心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闽东南新兴起的城区。
  洛江区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形构造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山峰大磨山,海拔高度799.6米,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67.5%。土壤矿物质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遍及全区。全区发现各类矿产15种,矿种数占全市的32.6%,包括钨、钼、金、银、硫铁矿、叶蜡石、高岭土、陶瓷土(瓷石)、耐火用黏土、砖瓦用黏土、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饰面用及雕刻用辉长岩、冶金用脉石英、建筑用砂、矿泉水等。境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溪流有3条。其中,洛阳江是全区第一大河流,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河流长40.8千米,境内流域面积249.2平方千米;辖区内第二大河流是南安江东溪支流的罗溪,长19.3千米,流域面积85平方千米;第三大河流是木兰溪系的龙潭溪,长10.7千米,流域面积32.88平方千米。
  洛江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终年温暖湿润,夏长无酷热,冬短无严寒,全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年雨量分布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多年平均径流深600—820毫米。洛江区属南亚热带雨林地带—闽粤沿海丘陵平原亚热带雨林区、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温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森林覆盖率62.6%,林业用地面积252平方千米。虹山乡的苏山、水尾等保留有成片原始森林。野生动物88种,隶属14目38科。
  (二)
  自唐代起,洛江地域(下简称“今域”)的建置隶属迭经变换。唐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所设从南安丰州迁到今泉州城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唐开元六年(718年),析泉州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此后,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更迭,今域分属泉州、晋江县管辖。
  1949年8月31日,泉州城解放。今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县。1971年,析晋江县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归泉州市(县级)管辖。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为区的建制。1996年1月,泉州市(县级)撤市设区,今域全部属泉州市(地级)鲤城区。1997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泉州市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3个市辖区(鲤城、丰泽、洛江)。同年9月,洛江区政府成立,在今域内首次设立县级行政区。2007年,全区辖2个街道(万安、双阳)、3个镇(罗溪、马甲、河市)、1个乡(虹山),18个社区、67个行政村。全区常住人口17.99万人,人口密度473人/平方千米。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468人,占26.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31140人,占73.1%。
  洛江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洛阳江贯穿境内,洛阳古桥、仙公山、仰恩湖、蔡襄祠、俞大猷公园、施琅将军陵、罗溪省级森林公园、虹山瀑布、龟峰岩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名人遗迹闻名遐迩。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桥,以其“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等造桥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而驰名海内外。洛阳桥的附属文物蔡襄祠,著名的《万安桥记》碑刻立于祠内,被世人称为文、书、刻“三绝”碑。泉州十八景之一的仙公山,儒教朝天阁庙、道教丰山仙洞观、佛教白水岩寺三座分别坐落于仙公山顶峰上;飞来石、仙脚迹、双龟听法、禅鸡唱晓、出米石等形状各异的奇石,演绎出一个个神奇动人的传说。现存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留公陂,俗称“陈三坝”,至2007年有近800年历史。位于虹山乡的虹山瀑布,从断崖飞泻而下,水雾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美丽彩虹,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游历至此感而诗曰“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
  洛江历代人才辈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安定边疆抵抗倭寇的斗争中建立丰功伟绩,威名远震,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其带领的军队号称“俞家军”,著有《兵法发微》《剑经》等兵书,并辑编他的老师赵本学《韬钤内外篇》为《续武经总要》;万安桥南人刘宏宝累官中宪大夫,是位“宁可丢官,不可丢民”的清官;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鳞长,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祖籍马甲镇坑头的蓝飞鹤,参与领导闻名的“惠安暴动”(1930年9月15日);华侨黄奕聪,热心社会事业,造福桑梓;华侨吴庆星兴建仰恩大学,在海内外赢得良好声誉。辖区内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及区属单位各行各业的先模人物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出类拔萃、各有建树。
  (三)
  洛江区是传统农业区,自唐代起,“耕破云山万千重”,极高的土地利用率是其标志之一。农田水利建设自宋代就有,留公陂等仍遗惠今世。区域内主要种植水稻、甘薯、水果、蔬菜,栽培历史悠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先后进行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同时,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水库及引水、提水设施,建立起御灾体系。1958年,位于马甲镇彭殊村的惠女水库动工建设,总库容1.23亿立方米,它对洛江区的马甲、河市两镇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推广科学种田和半机械作业,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至1978年,农副产品产量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大增加,粮食作物亩产690千克,提高1.84倍,花生、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单产提高2倍以上。但由于交通不便,山多耕地少,产业单一,人民生活仍然艰难,是泉州市重点贫困片区。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村逐步推行小段包工、专业承包或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1981年起,洛江今域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制,发展村级合作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联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今域水果、甘蔗、蔬菜、畜禽种养业迅速发展,改变农业内部结构,龙眼、甘蔗、河市槟榔芋、虹山甘薯等农产品颇负盛名。1986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打响扶贫攻坚战,各级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并下派扶贫工作队,确定一批又一批扶贫项目,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种养业,帮助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1987年,华侨吴庆星投资创办马甲高科技农业大观园,建成仰恩大学、丽佳良畜有限公司、协昌发展有限公司及龙眼生产基地,形成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系列工程。
  1997年建区后,洛江区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城郊型农业,先后建立畜禽、花卉、水果、蔬菜、水产五大特色基地。1998年,全区开展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完成签定土地延包合同(30年),使农业产业化获得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全区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向深层次拓展。2001—2002年,全区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即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程,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2004年后,引导和规范农户进行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至2004年,创建1个宽裕型小康镇、24个宽裕型小康村、11个宽裕型文明村。至2007年,辖区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各类农业经营组织99个,其中“农字号”龙头企业20多家。全区农业总产值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分别是1997年的2倍、2.1倍。
  (四)
  改革开放前,洛江今域仅有一些社队企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独资经营)企业较大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万安工业区动工建设,河市、马甲等乡镇规划建设镇级工业区。至1997年,辖区有工业企业271个,其中乡镇及乡以上工业企业56个,当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92亿元。
  建区后,洛江区实施“工业立区”发展策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洛江区城乡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作意见》《关于扶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先后到深圳、香港举办招商会,每年组织辖区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9·8”贸洽会等展会和经贸活动,对投资项目设立“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工业园区建设,2002年,开发建设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至2005年,完成万安工业区配套建设,建成万安科技园区、塘西工业园区(一、二期)。2006年4月,万安工业区和双阳经济开发区整合成立洛江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3.33平方千米,至2007年开发面积占总规划面积的61.3%。
  洛江区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门类较多,经济外向度较高。1997—2007年,全区审批设立外资投资项目199个,合同引进外资3.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年均增长22.4%,出口贸易60多个品种,以鞋服箱包、陶瓷树脂工艺、五金机电三大行业为主,出口市场不断拓展,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85%产品销往北美、欧洲。1978年后,洛江今域商业以国营、集体(供销社)为主导,多种经济并存,商业网点遍布镇村各角落。建区后,洛江区推进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台扶持商贸业发展政策,市场日益繁荣。1999年6月,洛江航空旅游城开业。2004年底,辖区最具规模的泉州五金机电城(首期占地6.67公顷,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至2007年,全区工业企业62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13.3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6.01亿元,是1997年的7.2倍;全区出口总值2.5亿美元,是1997年的6.2倍,出口依存度43.2%;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亿元,是1998年的4倍。洛江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达到48.16亿元,是1997年建区时8.91亿元的5.4倍,年均增长17.7%。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6∶43.1∶37.3调整为2007年的14.6∶62.4∶23。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0.2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8亿元,是建区时的16.1倍,年均增长31.9%,在全省县(区、市)级财政单位排名中跃居第39位。
  (五)
  建区之前,今域为鲤城(县级)远郊农村。建区后,根据全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区规模、发展方向,多次组织进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控规及城市设计编制,开展镇村规划编制和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推进万安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业退出,服务业发展),加快城市街道、照明、供水、排水、供气、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先后完成城区安吉路、万荣街、万福街、吉源街、吉源东路、安达路、凤冠街、安顺路、万兴街等市政道路及滨江路一、二期等主次干道建设;完成市政道路的路灯里程45千米建设。2005年,万虹公路两侧,双阳、河市片区供水管网并入泉州市供水管网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完成全区污水管网67千米建设;完成1.7千米管径300毫米主输气管道、900米管径200毫米支输气管道埋设,覆盖万安中心区新建、在建小区范围;完成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36.7万平方米,每年清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建筑垃圾1000万千克,垃圾处理率到达99%。万安中心区先后建成一批文卫教育等公建项目、商住小区(84万平方米)和五金机电城、恒盛汽车城、万安农贸市场等商贸场所。双阳镇按城市道路II标准建设3.1千米阳光路、1.3千米阳新街和朋虹街(朋山岭隧道延伸线)等市政主干道及路灯等配套设施,建成“四横”(朋虹街、侨福街、印尼街、阳新街)、“五纵”(万虹路、恒泰路、阳光路、阳山路、阳朋路)的城市道路网络。建成阳光楼、祥光楼、侨居花苑等商住楼2.2万平方米。同时建成侨居楼14幢460套4.3万平方米。2005年,双阳“镇改街道、村改社居”并命名第一批街路。至2007年,基本形成中心城区、镇区、中心村3个层次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应配套的体系,中心城区由建区初期的3平方千米向33平方千米规划区迈进,镇区面积从2004年的4.52平方千米扩大到2007年的10.42平方千米。2007年,《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万安、双阳、河市、马甲镇南部共50平方千米列入城市规划区,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建区后,洛江区按照“五横一纵一沿江”的公路网络格局,分期分段改造拓宽万虹公路和县道310线河市段等交通干线,新建朋山岭隧道及其接线道路工程和金光隧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普通公路达70千米。2003年末,全区基本实现通行政村道路水泥砼路面的硬化改造,硬化通村道路约350千米。至2007年末,洛江区共有公路总里程571.278千米,全区达到等级的可通车公路里程155.14千米,等级公路密度为0.41千米/平方千米。洛江区域邮电设施与设备不断完善,新开通GSM基站17个,移动基站总数101个,总载频数1004块,全区信号覆盖率迅速提升,主要商业区、办公区、住宅区、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电梯等基本做到无缝覆盖,邮政通信能力显著增强,较好地满足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六)
  1997—2007年,洛江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兴农、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实施泉州市重大科技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五金机电、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发展。1997年12月,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泉州市洛江区人才引进工作的暂行规定》,引进科技人才,推进科技研究、科技交流、成果转化。至2007年12月,洛江区专业技术人员1879人,洛江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万安园成为洛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规模以上五金机电企业16家,产值13.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4%。2003年2月,区政府印发《洛江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2007年,洛江区评出首届(1997—2007年)科技成果奖。2001—2007年,洛江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三连冠”。以推进“教育强区”为抓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1月,区政府出台《关于依法开展集资办学工作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先后完成虹山、罗溪、河市、双阳4个乡镇、街道的小学“十配套”建设,完成泉州第十一中学、奕聪中学和敬德职业学校教学楼建设并对外招生,新建洛江进修学校并投入使用。洛江区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至2007年底,全区省、市、区级文明学校4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83.2%,罗溪中学、马甲中学、奕聪中学被评为省级绿色花园式学校。
  洛江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东北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建区以后,洛江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文艺创作活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如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摄影和书法得到较快发展,一批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斩获大奖。至2007年,洛江区有戏剧团5家,民间技艺妆糕人和十音铜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城区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创建、基层文明创建以及军警民共建等工作。2006年11月,洛江区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称号,马甲镇和罗溪镇前溪村分别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九届(2003—2005年度)文明乡镇”和“文明村”称号,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区人武部被评为省级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7年,先后有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10个单位被授予泉州市第十届(2004—2005年度)文明单位称号。全区城乡体育设施不断充实、完善,城乡体育也随之快速发展,传统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相发展。传统武术俞家棍200多人次在国际、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获得奖牌。其中,著名残疾运动员郑宝珠,曾在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中共计获得三金一铜的优秀战绩。旅游业呈现渐序发展态势,洛阳桥、仙公山等名胜古迹得到保护与开发,动植物观赏园、丰山生态旅游区、田格里拉生态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加快发展;文史档案机构相继成立,做好记载、收集和整理相关工作,为洛江历史积淀添砖加瓦。文博事业有序发展,至2007年,全区范围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市级16处。
  建区前,洛江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全区医疗机构有5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匮乏,群众医疗卫生事务大部分由所在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承担。建区后,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技术明显进步,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达到新水平,卫生防疫、卫生保健和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续缴率达96%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9%。至2007年,全区公立卫生机构8家、村卫生所98所(其中甲级卫生所55所,占56.12%),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100%。其中,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甲中心卫生院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洛江区获评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洛江区籍海外华侨华人有16.14万人,港澳同胞2万人,归侨侨眷8.6万人。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故土,或捐资,或投资,为祖国家乡建设发展倾注心血。建区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洛江进一步推动外国友人、华侨和中国港澳台同胞友好往来,密切经贸、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与第二、三代华侨和中国港澳台同胞的联系,为到洛江区投资发展的返乡侨亲和中国港澳台同胞牵线搭桥,跟踪服务。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事业有成后,纷纷回乡投资兴业,捐资公益事业,为家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洛江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步入新征程。洛江人将不辱使命,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积极融入泉州环湾区域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谱写“美丽洛江”建设新篇章。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