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西滨镇(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06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西滨镇(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1802-18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西滨镇位于晋江东南部沿海平原,是一个“精品袖珍镇”。该镇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工业和园区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方面,该镇通过改革农业承包体制,推进规模化耕作,提高了农业效益。工业方面,该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意识等措施,促进了工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晋江市 西滨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西滨镇地处晋江东南部沿海平原,东靠军垦农场,南邻新塘街道、石狮,西面、北面接陈埭镇。辖海滨社区、跃进村、思进村。全镇辖区面积2.1平方千米,是一个“精品袖珍镇”。
  西滨农场原为海滩荒漠之地,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泉州保安团团长林梦飞组织围垦而成。1951年,晋江地区公安局在此创办劳改农场。1955年1月,原晋江县国营农场由罗山乡沙塘村迁至此,并成立晋江县国营西滨农场,土地约200多公顷。1956年,为进一步扩大农场生产,西滨农场从泉南各地招来近500名农场职工。1966年,因国家建设水库的需要,泉州罗溪290多名村民迁居西滨农场,并成立跃进村。1988年,改称为国营晋江县西滨农场。1991年底,改为镇建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机制,农场隶属关系不变。1998年,西滨镇在原农场职工居住区的基础上,成立海滨居委会。2000年9月,300名重庆三峡库区移民落户西滨镇,自成村落,并命名为思进村。2005年6月,海滨居委会改为海滨社区居委会。
  1988年,西滨农场常住人口1240多人,人员多为西滨农场职工和跃进村村民。2000年,重庆三峡库区移民落户西滨镇,新增人口298人。2007年,全镇户籍人口1654人,外来务工人员约8000人。
  西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20—21℃,年降雨量为911.7—1231毫米,年日照时数2180.2小时,有较丰富的温、光、水资源,自然条件和耕作条件极为优越。适合种植水稻、大小麦、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蔬菜。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1988—1993年,西滨镇(场)坚持以“粮袋子”“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大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以队为核算单位,实行定面积、定产量指标、定农用物资供给服务、定亩工资额,增产奖、减产赔的“四定—奖惩”联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西滨镇对沿袭10多年的“大锅饭”成分较重的“四定一奖惩”的农业承包体制进行改革,通过竞标,把120公顷良田推向市场,实行承包专业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承包体制。2003年对全镇农田进行新一轮的承包流转,使农田集中于全镇13个种田大户,较好地推进规模化耕作。通过改革,转换机制,充分调动承包专业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耕作水平和农业效益,增加镇财政收入。2003年全镇农业面积约66.67公顷。1988—2007年,西滨镇(场)先后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丰收奖、全国农垦系统吨粮田奖、农业部农垦司颁发的种子工作先进单位。
  (二)工业企业
  1988年,全场仅有工业企业6家,产值441.2万元。至1993年,全镇有“三资”、集体、个体各类企业107家,其中“三资”企业13家。涉及制革、造纸、胶水、植绒、织造、鞋服、轻泡、橡塑、机械等行业。产值1.31亿元。1995年全镇工业产值2.18亿元。1998—1999年,西滨镇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镇级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全镇总体规划。加快“抓大扶小”步伐,通过贷款盘活固定资产、制定扶持优惠措施等,鼓励骨干企业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提高技术含量,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000年西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2001年,西滨镇规划13.33公顷工业用地,与8家企业签订用地意向书。2002年,规划开发七、八场为工业用地,获准使用计划用地12公顷。2007年,西滨镇乡镇企业60家,从业人数7000多人,全年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4.51亿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4895万元,规模企业实现产值9.95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90.5%;其中“三资”企业完成产值9.65亿元,出口创汇1.95亿元。
  (三)园区建设
  1994年开始,西滨镇加快工业小区规划建设,1996年底,基本完成电镀集控区和综合工业区规划,集控区因环境保护问题流产,西滨镇积极引入低污染、零污染企业,让流产后的集控区却又成为西滨工业区的酵母。1999年,西滨镇开始组织实施全镇总体规划,对镇工业区进行规划;并切实做好耕地调整等相关农转用土地手续。2001年,西滨镇规划13.33公顷工业用地。2002年,规划用地12公顷,并对西滨工业小区进行修编。至2007年,西滨镇工业园区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全镇各规模企业纷纷集聚。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8年,西滨农场仅有一所小学,即国营晋江西农小学,为农场自办小学,属农垦系统,教师4人,学生133人。1996年,西农小学划归晋江市教育局直管,并更名为西滨镇海滨小学。2002年,投入2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建筑面积285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5.76平方米。2007年,全镇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按时毕业率、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小学在校生辍学率、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均为零,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17周岁中等教育完成率94.7%。
  (二)科技
  1988—2000年,西滨镇(场)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争取金融及财政部门对技改企业的资金支持,如优兰发纸业有限公司投资1900万元,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被评为福建省技术创新企业。2000—2007年,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发展,优兰发集团等分别进行技术创新并荣获国家、省、泉州市等各级多种科技创新奖励。
  2001年,组建2个村(居)科技协会。各村企业也相应建立科协组织,配齐配强村级农技员和科技专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2个,科技先导型3家,村级科协3个,企业科协3家,成立农业科技服务队,设立企业信息咨询服务站,大力培育技术中介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体育
  1988—2007年,西滨镇(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三八”拔河赛、“优兰发”杯篮球赛、“庆五一·迎回归”环镇火炬接力赛、“青春之歌”文艺晚会及赴市参加《祖国万岁》大型群众性歌咏比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先后举办第二届广场文化节、纪念建团80周年文娱晚会、男子篮球赛、妇女拔河比赛、老年象棋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镇文化中心1个,健身道径3处,篮球场11个。
  (四)卫生与计生
  1988—1994年,西滨镇(场)卫生医疗水平较低,全镇仅有1间诊所。1994年11月,西滨投资48万元新建卫生院1家,有医务人员8人,病床15张。各村(社区)均有医疗服务站。
  1988年以来,西滨镇(场)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998年,通过省级卫生镇、省初级卫生保健验收,跃进村也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2005年,思进村通过“省级卫生村”达标验收,同时,西滨镇再次通过卫生镇复核验收。2006年以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动群众参合,全镇参加新农合1094人,占应参合人数93%,群众住院医疗逐步得到保障。
  1988—1995年,西滨镇(场)连续多年被评为泉州市计生达标先进单位。1996—2007年,全镇计划生育率基本每年都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8‰。
  (五)其他社会事业
  1995年,西滨镇投资45万元设立有线电视站,全镇入户率96.4%;2000年,西滨镇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对有线电视进行光缆改造,提高收视质量,有线电视入户率100%。2002年,在全镇开通有线广播。2006年8月,西滨镇又率先于全市实现广播电视由摸拟信号向数字电视平移。2007年,全镇住宅电话装机量100%。
  1991年,跃进村投资10万元修建安息堂,全面实行遗体火化,成为晋江市第二个推行火葬的殡改村。之后,又在西滨农场推行火葬制度。至1995年底,西滨镇居民逝世后实行遗体火化蔚然成风,树立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四、三峡移民安置
  2000年,西滨镇切实做好300名三峡移民的安置工作。根据“集中安置、村民自治、以农为本、农工结合”安置原则,在镇东北角划出2公顷土地,接收安置三峡工程库区移民,为移民统建13幢70套的安置房。2000年9月24日,三峡库区移民落户西滨镇。镇党委、政府广泛发动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机关干部、农场女职工为移民进行结对帮扶、捐资捐物,组织为14周岁以下的移民儿童免费体检、接种疫苗,帮助92名移民子女就近入学。西滨镇先后为移民举办闽南语培训班、法制知识培训班、摩托车驾驶培训班、鞋业车工培训班。为移民介绍晋江的风土民情及西滨50年的风雨变迁,教育移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走艰苦创业的致富之路。介绍64名劳动力到附近一些生产较为稳定、效益较好的企业就业,并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17条优惠措施,解决好移民过渡期的生产、生活问题。经市政府批准,新落户的移民村落被命名为“思进村”。2000年11月11日、15日,思进村先后完成首届村委会、村党支部选举,走上村民自治的路子。
  五、城镇建设
  1993—1995年,以镇区建设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1993年,由省农垦勘测队对整个镇区进行初步规划。1994年4月,又聘请同济大学教授进行整体规划,绘制西滨镇发展蓝图。随后,进行镇区改造及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建设。
  1997年,跃进村率先于全市实行农村电改。投入33万元,整改旧电网,改空中电线网为地下电缆,扩大变压装机容量,安装IC卡智能电表,实施电脑售电,实行先买电后用电的管理办法。10月,全市农村电价整治及低压线整改现场会在西滨镇召开,推广跃进村的经验。1998年跃进村被确定为泉州市旧村改造建设典型,同年6月2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考察跃进村。
  1988年,西滨普及自来水,用水主要源于陈埭水厂。有效改善水质,并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2000年,西滨镇完成日供水1.5万吨的青阳——西滨自来水引水工程。
  1988—2007年,西滨镇(场)持续加快道路和道路硬化。2000年,西滨镇道路硬化率100%。至2006年,西滨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千米,主干道总长4.5千米,主干道总面积81000平方米,区间道路面积62500平方米,合计14350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8.3平方米。2007年,主要道路有海滨街、拥军路、西滨大路、思进路、跃进路、工业路、恒港路。道路设施齐全,镇辖区内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都装置照明路灯。1994年11月,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2公顷的5层邮电模块分局动工兴建。加大绿化造林活动,1999年,被省绿化委评为绿化园林镇。2000年,评为“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镇”。
  六、社会保障
  1993年6月,市民政局在跃进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跃进村成为晋江市第一个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村级单位,为年满18周岁的村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1999年以来,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政策规定,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