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深沪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05
颗粒名称: 第十二节 深沪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98-18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深沪镇位于福建泉州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该镇以火山岩为主体构成半岛和海岸线,成为天然商业和渔业良港。深沪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工农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综合实力逐渐提升。农业发展方面,该镇推进土地改革,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并加强与国际合作。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拥有众多渔船和冷冻企业,渔业产量和产值稳步增加。此外,深沪的内衣产业也发展成为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完善产业链。
关键词: 晋江市 深沪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深沪镇位于福建泉州东南沿海突出部。镇政府所在地北纬24°37′,东经118°31′。东临台湾海峡,西界龙湖,南接金井,北隔佛堂沃通永宁。海岸线长18千米,陆地面积33.46平方千米。
  1984年10月,深沪人民公社改为镇制,辖7个居委会,12个建制村。
  1996年,深沪镇总人口48292人,2007年,全镇总人口49341人。深沪镇人口姓氏以施、陈、吴为主,共有57个姓氏。有畲(钟姓)、回(郭姓)、满(粘姓)3个少数民族。
  深沪的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以火山岩为主体构成的深沪半岛、滨海岛山与岩岸,山体支离,海岸曲折。以石壁山为主峰的碧峰岭诸山,形成半岛,与海上诸岛,构成滨海半岛、岛礁风光。大小港汊布满海岸线,成为天然商业、渔业良港。
  深沪地处南亚热带温和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35.5℃,极端最低气温3.2℃,基本无霜。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降雨日112.8天。
  深沪镇海岸线长达18千米,深沪湾海岸资源丰富,石英砂矿储量达7500万吨。其中含硅量99%的优质硅砂有5500万吨,优质工业型砂有2000万吨。1976年,被华东地区型砂研究所鉴定为优质产品,1995年,专家再次评估时认为具有“量大、质优、易采、易选”四大特点。深沪湾硅砂大部分分布在华峰海岸地域,部分储藏在华海、首峰海岸地域。
  台湾海峡水深流急,鱼虾肌肉坚韧丰满。水温不热不寒,适合多种鱼类繁殖。深沪港常见的成综鱼类100多种。
  深沪的风味小吃名扬海内外,原料均出自本地海鲜和农产。主要有深沪鱼丸、壶仔饭、肉粽、深沪羹卤、石花糕、花生汤等,冬至米丸、七夕糖果、糖芋、炒面线、蟹饭、红膏鲟饭、白鱼饭等也是深具深沪地方特色的餐饮。
  二、经济发展
  (一)主要指标
  199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8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77亿元,农业总产值3.09亿元。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9.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86亿元,农业总产值5.18亿元。2007年,全镇工业企业600多家,工农业总产值71.5亿元,综合实力居全省百强镇第17位。
  (二)农业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沪镇依法推进土地流程,引导农民走土地三权分离、规模经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路子,构筑“公司+基地+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并针对全镇耕地分布情况和耕作情况,大力抓好蔬菜生产基地、禽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捕捞基地和农副产品保鲜深加工基地等6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998年,深沪镇粮食总产量3349吨,肉类产量2261吨,万株龙眼基地3个,存栏禽类6.5万羽,畜类0.9万头。2000年,全镇有4家农业龙头企业被列为省、泉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企业。全镇粮食播种面积966.67公顷,造林73.33公顷,植树26万多株。2007年,深沪镇以专业场户生产基地为依托,从美国、日本等地引进高优、稀特品种,蔬菜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同时,延续实施多年的惠农政策,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玉米种子1500千克、花生种子750千克。总投资725万元,总面积210.33公顷的农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海洋渔业
  深沪一面依山,三面临海,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天然渔港和海水养殖基地。
  1996年,深沪镇渔船总吨位2.32万吨,总马力9.41万匹,渔业产量11.05万吨。2000年,深沪镇投入渔船技改资金120多万元,渔业产量12.49万吨,产值3.59亿元。2003年,深沪镇拥有渔船347艘,渔业产量12.9万吨。2007年,深沪镇引导渔民投入近500万元从事120公顷的牡蛎养殖。更新钢质单拖渔船7艘、灯捕渔船1艘,全镇拥有大小渔业船舶399艘,冷冻企业14家,渔业总产量达13.6万吨,产值5.5亿元。
  20世纪80年代,深沪能造100吨左右的灯光围网船和近百吨的拖网船,船型都是渔轮型(木壳),装机200—400马力。至2004年,全镇有经农业部渔船检验局认可的渔船建造维修厂4家,建造等级属二级兼维修类丙类,其中钢质修造船厂3家,钢质和木质修造船厂1家。全镇具备建造95艘、维修120艘150吨位渔船的能力。
  (四)内衣产业
  深沪的内衣产业发展成为集织造、开发设计、要素配置、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品由原来单一的三角裤发展到现在的内衣服装系列,包括短裤、T恤、背心、泳装、睡衣、胸围、保暖内衣、针织童装、文化衣等。“浩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亿、荣凌(德荣)、竞渡等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浩沙”牌针织保暖内衣还获评国家免检产品。
  1998年,全镇拥有内衣生产企业8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短裤27.6亿件,产品95%出口。2000年,全镇内衣产业产值5.2亿元,出口创汇5800万美元。2003年,全镇内衣产业产值猛增至30亿元,是全国最重要的内衣生产基地之一。
  2004年1月,深沪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称号。
  2007年,全镇内衣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内衣企业61家,从业人员3.2万人,年产值40多亿元,产品90%出口。
  (五)拉链产业
  拉链产业是深沪镇最具规模的支柱产业,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的生产形式为家庭作坊的来料加工,产业分布在浔光、华峰等农区村落。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以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拉链生产基地。
  福建浔兴公司创办于1984年,其前身为家庭作坊式企业,先后成立金属压铸公司、精密模具公司、拉链制造公司、漂染厂、电镀厂、香港分公司和上海分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公司从业人员4000多人,产品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SBS商标在70多个国家注册。2002年,公司SBS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12月22日,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六)开发区
  1991年,由香港金泉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栋创建的晋江金田建设有限公司,投资总额989万美元,注册资本800万美元,主要经营成片综合开发省级东海垵工业开发区。
  东海垵工业开发区于1992年奠基,是晋江市3个较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区之一。先后投入4850万元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区内供水、供电、排水、道路、治污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漂染纺织企业进驻落户,先后引进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项目33个,项目以制衣、涂层、植绒、化工、漂染为主,总投资12亿元。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78年,镇区开办中心幼儿园。2007年,中心园开设10个班,各年龄段幼儿460人,教职员工41人。中心园占地面积1210平方米。
  2007年,全镇有小学12所(含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数5615人,教职员工267人。
  1989年7月,深沪中学获准开办职业高中,随后又试办职业初中班,学生数量大量增加,至1994年秋季,超过1100人。新校址位于深沪东海垵工业开发区旁,占地面积9公顷。2003年9月,新校舍一期工程落成,原深沪中学同原科泉中学并为一校,搬迁进新校区,校名沿用深沪中学。在校生约1800人,教职员工90多人。
  首峰中学创办于1975年,原系首峰学校附设的初中部。1993年,旅菲爱国华侨施能炒带领几位华侨投巨资建成中学校舍。1995年,从附中校搬迁,成立首峰中学。1998年,升格为普通完全中学。2003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三级达标中学。学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1864人,其中高中部19个班,学生1090人。全校教职员工133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52人,大学本科学历教师114人。
  (二)科技
  20世纪90年代,东华村与厦门郎坤贸易公司合作,在村里开发20公顷土地种植无公害农作物,出口日本、美国,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运伙村科协组织会员往外地参观时,引进农业新品种,进行西瓜嫁接育苗栽培和龙眼调花试验,高接换种改造低产龙眼园,增加农民收入。柳山、运伙引进龙眼新品种进行幼苗速生、优生栽培等新技术。浔光村进行西瓜反季节栽培,并引进台湾新翠玉、安徽丰乐黄蜜1号新品种,利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福成良种畜牧场不断完整良种繁育体系,建成泉州最大的瘦肉型一级种猪场。2000年,与湖北绿洲饲养集团联合研制试验和开发生产的猪用系列复合预混合饲料,被确定为省级科研项目。2001年,获泉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协作奖”。
  21世纪初,浔兴公司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省物构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合作的防火阻燃拉链技术,被列为国家级星火项目,防水拉链系列产品开发是泉州市级科研项目。富鸿公司与上海水产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大宗低值鱼加工新产品与超低温急冻装备开发”项目,被列为农业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维盛漂染公司作为晋江市纺织基地中的漂染行业,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推广工艺创新,其锦棉交织和雪克50D后整理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被列为泉州市科研项目;富联化工公司的超细白碳黑技术被列为晋江市科研项目。
  深沪卫生院分别与福州闽东所、天津中央药业合作,完成科研课题2个,发表学术论文15篇。2005年,东垵卫生所医生陈维挺的医案分析《医术三十六计》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深沪的文艺创做出现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倪淼森的各类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级获奖。2005年,时值中菲建交30周年庆典,菲华各界联合会举办专题征求歌词活动,陈挺以一首《菲中友谊之歌》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轰动菲华乐坛。
  深沪湾有着天然的碧涛绿水、朴实醇厚的民风,造就晋江深沪乡土画家。1986年,深沪书画社成立。社员的许多作品被选送参加各级书画比赛并获奖。深沪书画社还创办《沪江书画》季刊。1995年,王建育的《闽南墙》获国际首届人类贡献奖提名;2000年,吴树林的作品《闽南深沪风情百米长卷》,获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艺术价值荣誉证书,被称为“闽南民俗的《清明上河图》”,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等多部辞册。
  1993年,深沪镇成立谜社,成立以来,深沪谜社协助晋江市文化馆与深沪镇政府在深沪联合举办二届“侨乡灯谜会”,并组织人员参加十届“侨乡灯谜会”各项活动,取得可喜成绩。社长王宏坦被吸收为全国中华谜会成员。
  深沪音乐爱好者协会于1995年春节(正月初六)正式成立,会员132人。深沪音乐爱好者协会经常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为深沪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沪江御宾南音社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有370多年历史,是泉州市最悠久的一个南音社团。1992—2005年,在泉州和晋江的各种南音赛事中,计55人次获得大奖。分别于1992年和2002年举行建社360周年、370周年庆典活动,数百名海内外弦友“操琴抒怀、列队踩路”,受到媒体关注。
  (四)体育
  1989年,沪星体育会恢复活动,继而兴建体育馆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日益健全,体育运动项目从单一篮球运动,逐步向多样化扩展。全镇计有体育馆2座,灯光球场25个,门球场1个,足球场3个,乒乓球室5个,健身房2个。沪星体育会相继组建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游泳协会、乒乓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体育群团组织相继成立。
  四、城镇建设
  (一)交通
  1.码头
  1991年,动工兴建5000吨级的散杂兼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总投资金额5700万元,1995年7月,投入使用。1998年,开工建设二期工程,被列为泉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1.47亿元,年货物吞吐量53万吨,国内外通航。
  1998年,深沪渔港被农业部列入一级渔港建设计划,至2001年,先后完成一、二期建设。共投入资金5837万元。渔港的建设同时解决渔船的避风和靠泊两大难题。
  2002年,经农业部渔业局多次考察后,同意在深沪一级渔港的基础上,建设深沪国家中心渔港。工程概算总投资6760.28万元,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
  2.道路
  1998年,全镇主要道路总长41.5千米,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交通格局,“一环”从狮峰经港阜、璧山、渔业码头、后山、东垵至商业码头入口处的环岛路,长约4千米。“三横”为英厝头—深沪线、华山—科任线及沿海大通道首峰—港阜段3条东西走向公路。“三纵”为三叉路口—金井线、华海—金井线及商业码头—科任线3条南北走向公路,路面也全部实现水泥硬化。2003年,全镇投入130万元,对主干道路进行整治绿化,英深公路拓宽至6车道。2007年,金深公路拓宽和坑边环岛改造工程基本完工。
  深沪境内湖流沟(亦称湖漏沟)横穿镇域数千米,内湖流沟上现有性泰纪念桥、晋安桥、同心桥、沿海大通道跨海大桥4座桥梁。
  (二)通信
  1992年底,深沪建立程控交换机房,初期装机容量4000门。1995年,装机容量1万门。1997年9月26日,深沪镇19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标志着深沪邮电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8年,邮电分营,成立深沪邮政支局、深沪电信分局。2002年1月,深沪邮政实现电子汇兑全国联网。2004年8月,EMS“全夜航”开通,从深沪收寄的特快邮件发往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实现“次日递”。
  至2006年,深沪电信业务,固定电话总数累计16011户,泉灵通9767部,城乡电话25778部,宽带总数4027户,企业公司光纤接入57户。
  (三)供电供水
  晋源柴油机发电有限公司位于东山村,是为迅速缓解晋江市缺电的局面而建设的应急调峰电源。于1994年,开工投建,至1994年底,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发电。1997年7月,第二期工程完工。1998年,完成第三期余热发电工程的建设。全厂总装机容量7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亿千瓦时,总投资4.3亿元。
  2007年,深沪镇镇区及部分农区实现户户通自来水。现全镇设有金泉自来水公司,由香港金泉贸易公司与深沪镇政府合资投建,日产自来水10万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