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紫帽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紫帽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72-17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紫帽镇位于泉州中心市区的西南部和晋江市域的西北部,因山上有紫云环绕如帽而得名。该镇东与池店镇相邻,西与紫帽山麓相连,南与磁灶镇隔梅溪相望,北与南安霞美镇和泉州鲤城的龙首岭紧邻。全镇面积约为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4.87公顷,森林面积313.33公顷,是晋江市的绿色后花园。
关键词: 晋江市 紫帽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紫帽镇位于泉州中心市区的西南部、晋江市域之西北部,因境内有座山海拔517.8米,常有紫云环绕山顶似帽,因而得名紫帽。东衔池店镇,西系紫帽山麓,接南安官桥镇,南与磁灶隔梅溪相望,北与南安霞美镇、泉州鲤城的龙首岭紧邻,国道324线从腹地经过,两翼有泉州技术开发区和泉州出口加工区,全镇面积约为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4.87公顷,其中农田179.8公顷,旱地55.07公顷;森林313.33公顷,是晋江市的绿色后花园。
  1960年4月,由南安县红专(官桥)公社析出的紫星、霞茂等大队组建国营紫帽山农场,行使相当乡一级职权,下辖园坂、浯垵、霞茂3个管理区和铁灶、红湖、红霞、紫岭4个农牧场等全民单位。1978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拆出园坂、湖盘、浯垵、塘头、洋店、紫湖、霞茂、紫星8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农场建紫帽乡,8个生产大队改为建制村,铁灶等4个农牧场以及砖瓦厂等全民单位仍属紫帽山农场所属。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辖8个建制村22个自然村。
  1988年全镇人口12265人,至2007年,全镇户籍人口为14559人。
  紫帽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钟灵毓秀,景色绮丽,以“紫帽山峰秀,清源石头奇”著称。“紫帽凌霄”亦是泉州十大名胜之一。紫帽镇地处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石是过去建厝的上等材料。高岭山、矿泉水等也受到重视和开发,地下水资源丰富,紫溪、紫湖水库建于1958年,容量300万立方米以上,可为生活、生产提供足够的用水,在服务农业上发挥巨大作用。紫溪水库现是游泳健儿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紫帽镇地势地表山丘层迭起伏,西北多山峰,耸拔间向东南倾斜,最高点紫帽山海拔517.8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199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471万元,农业总产值908.93万元,企业产值2200万元。
  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66亿元,农业总产值2025万元,企业总产值2.46亿元。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值8891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产值72360万元,农业产值2370万元。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全镇均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薯,这期间还冬种大小麦;经济作物以种花生、蔬菜为主。副业则以村民到本镇企业以及到外镇乃至外县市、外省打工为主。
  1988年,全镇耕地面积405.33公顷,其中水田206.8公顷。林地313.33公顷,水果产量798吨。种植业年收入724.53万元,牧业收入214.8万元,副业收入15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
  90年代末期,全镇耕地面积312.13公顷,其中水田143.87公顷。林地339.33公顷,水果产量560吨。种植业年收入870万元,牧业年收入1167万元,渔业收入21万元。
  1988—1990年,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引进杨梅、龙眼苗,嫁接粉柑,以园坂村为主的3个果蔬基地基本形成。
  1997—1999年,规划建设千亩粮食自给工程和高产稳产基地,推广杂优良种和增产技术,基本杜绝抛荒现象;扶持和完善霞茂、紫星、浯垵等村的猪、鸡鸭、鱼副食品基地,全镇有100多户饲养专业户;扶持建设张园科技种养场,引进试种美国红芒果、台湾蜜枣等6种果林新品种;培育湖盘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紫湖花卉基地;在园坂、紫星、霞茂和农场4个试点实施龙眼抗污增产等试验;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工作。
  2000—2003年,以园坂、浯垵、紫星、霞茂等村为试验点,全面推进龙眼老果园改造;新引进蔬菜无土栽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常青实验园;在塘头、霞茂、湖盘建立种植示范点,推广种植大棚蔬菜;引进、加快试种名优果树新品种,抓好6个改造示范点,扶持连片种植马铃薯、菠萝;建立浯垵、塘头副食品基地,全镇有27户种养专业户。加强病虫灾害防治,有效控制罕见毒蛾虫灾。
  2004—2006年,选派干部到紫星、紫湖、霞茂、湖盘等4个经济欠发达村和任职,采取相应倾斜支持,顺利通过宽裕型小康达标镇验收;取消农业税项目,减轻农民负担14多万元。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33.33公顷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获批并全面完成建设。
  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194.87公顷,其中水田104.67公顷,农地90.2公顷。林地339.33公顷,水果376.67公顷、产量3吨,种植业年收入579.52万元,牧业年收入1291.1万元。落实各种支农政策,制定出台10项扶持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基本稳定粮食生产;培育出“闽南土鸡”规模饲养和紫岭果林场蛋鸭饲养等一批专业生产场户;着力引导紫岭、红湖果林场进一步发展绿化无公害农产品;开展霞茂农田流转承包试点。
  (二)企业发展
  全镇初具规模企业由1988年的6家发展至2007年的45家。至1995年,初步形成以陶瓷建材业为龙头,针织、服装、鞋帽、食品等多种行业并进的势头,被评为“省先进乡镇企业单位”。1996年,引进外资99万元美元创办3家企业。至1999年,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企业7家,新利用外资177万美元。2002年起,建陶业、机械制造业、蓄电池生产及手套加工、木雕工艺等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生产势头,协盛陶瓷、新华机械、南侨路机、万安蓄电池等规模企业保持稳产增产,规模企业产值大幅提升,促进全镇经济稳步运行。2004年,完成工业项目区浯垵片13.33多公顷土地的预约征用,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金太阳玻璃工艺、新华机械、霞美化纤等9家企业入驻。扎实推进霞茂片区闲置工业地整合,盘活企业用地近8.67公顷,引进项目7个。同时,商贸、物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名牌轿车富豪车的进驻进一步推动全镇汽车贸易行业的发展;恒通运输公司和德志物流公司2家企业纳税43万元,增长400%,辖区内还有闽运物流、华南运输公司等企业。至2007年,洋店—浯垵和霞茂一紫星2个工业项目区初步形成,有17家企业入驻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汽配、机械制造正在成为紫帽新的支柱,从在产、在建和将建的企业来看,紫帽有汽配机械制造企业8家,预计未来的汽配机械制造将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产业。
  (三)项目建设
  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由中远投资1.2亿元兴建的泉州高尔夫俱乐部,面积100公顷,设有18洞、72标准杆,具有一流的高尔夫球场。1998年12月,高尔夫球场建成并全面试营业,其他配套设施着手进行。
  1999年,配合泉州市、晋江市做好迎宾路二期与牛山高速公路连接线紫帽路段的建设,并于当年年底竣工通车。
  2002—2004年,在洋店、浯垵带设立占地66.67公顷的洋店—浯垵镇级工业区;推进霞茂片区闲置工业地整合,盘活企业用地近8.67公顷,设立霞茂—紫星镇级工业区。
  2003年,动工兴建闽南汽车城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4.4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6公顷,将建成省内一流的汽车贸易城。以“集汽车销售、维修、培训、配件于一体”的品牌专卖店为主,展览厅、交易服务中心相配套。
  2005—2006年,完成泉州出口加工区一期项目用地155.6公顷的征用,清点果树3.65万株、经济林12万多株,动迁坟墓2300座,涉及紫星、霞茂、洋店、紫湖、浯垵5个村和紫帽山农场部分土地及部分企业。是年,紫帽镇主动接受泉州出口加工区开发建设的辐射带动,谋划后厝街旧街改造项目,委托同济大学进行规划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拆迁指标获批准。同时,泉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共征用紫帽土地28.67公顷,清点果树4733株,迁移坟墓129座,拆迁房屋25505平方米,用地范围涉及园坂、湖盘、塘头、洋店4个村及中远、日产、诚达3家企业。
  2006—2007年,完成福厦高铁项目主线12.15公顷和弃土场4.75公顷土地的征用,拆迁房屋4460.631平方米,项目用地涉及紫星、霞茂2个村及紫帽山农场部分土地。
  2007年5月,镇党委、政府成立镇级改建工作机构,改建工程攻克瓶颈,突破难点,持续推进。基本完成改造区域城市设计初步方案,并上报市规划建设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完成23.75公顷项目用地和10.8万平方米拆迁面积普查,省政府批准该项目中12.94公顷农地转用和征用,省建设厅、发改委批准9.5万平方米拆迁计划。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9年,全乡在校生12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62%,巩固率100%,毕业率95.4%。
  1996年,全镇中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99%以上,11月,顺利通过省教委“两基”达标验收。1998年,通过“两基”回头看验收,通过省教育“两基”达标复查。
  1999年,全镇中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年均在99%以上。
  至2007年,全镇有紫帽中学1所、紫帽中心小学1所及紫坂小学、霞茂小学、紫星小学等3所,紫帽荣荣中心幼儿园1所、镇老年学校1所。
  1990—2007年,镇(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育设施设备。
  (二)科技
  1988年起,全乡各村均聘用1名农业技术员。1992年起,成立科技领导组,配备科技副镇长,配齐村农技员,建立科技推广网络,落实科技三项费用。1995年巩固和健全农业科技网络、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良种推广站、机耕服务队、科技培训中心等,开展创建科技达标镇活动。至1996年,配齐各村科技副主任,建设1个科技示范村和1家科技先导型企业。1998年,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推广网络、科技管理体系,重新组建5个村级科技小组。
  全镇各企业多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实施技术、设备改造更新。1996年投资4300万元对9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97—1999年,全镇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厂房扩建16000万元,新建、改建12条辊道窑,添置9台大吨位进口压砖机,建成9个干燥塔,新建、扩建2座厂房。2000年,3家企业增资2000万元,用于改造窑炉等配套设施。2002年,近10家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4000多万元。2003年加大推进“煤改汽”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技改力度,陶瓷行业初步形成采用节能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良好发展格局。2005年,全镇“三资”企业共引资1522万美元,企业技改投入继续加大,以协隆为代表的陶瓷产业整修窑炉6条、新建1条,技改投入在2000万元以上。2007年,各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超过3000万元。
  (三)文化及电信、广播电视
  1988—1990年,修复扩建广播线路,沟通县、乡、村三级广播网络,建成自控接收系统;全乡架设和安装100多门程控电话。至1990年,在后厝街建成电影室、录像室、文化室各1座。
  1991—1993年,兴建邮电模块局,完成100多门程控电话架设和安装。1993年,在全镇8个建制村建立起“一室”(党建活动室)、“一校”(文明学校)、“一站”(文化站)、“一网”(广播网)。1994—1996年,装机容量4000门的程控电话模块局投入使用,邮电全部开通微机,移动电话发射机站建成投入使用。实现村村通广播,兴建处于全市先进水平的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达800余户。1999年,镇文化技术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2000年,成立镇老年学校,而后各建制村相继成立村级老年学校。是年,建立村级图书室5个。
  2002年,有线电视实现市、镇光纤联网,提高收视质量,新增用户173户,入户率62.81%。2003年,入户率64.73%。至2007年,701户有线电视用户完成数字电视平移工作。
  (四)卫生与体育
  1990年,8个建制村均建立健全合作医疗站,乡卫生所在医疗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明显改善。1997年前,仅紫帽中学及各小学有篮球场、运动操场。至1998年,全镇建灯光球场4个、泉州高尔夫俱乐部(1个赛场2个练习场)建成试营。至1999年,全镇累计建成灯光篮球场5个,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含干部、职工、老年人)10多个、村级门球场1个。
  2001年,镇卫生院通过一等甲级医疗验收。2002年,农村初级保健通过省级达标验收。2007年,泉州中医院协作医疗在紫帽镇卫生院挂牌。2002年,镇新建灯光篮球场3个。
  2006年,紫帽镇作为晋江市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镇,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镇参合人数13226人,参合率95.4%,比市定目标高出30个百分点。2007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合人数13302人,参合率95.7%,位居全市前列。是年,紫帽镇作为晋江市老年人健康促进试点工作,老年人体检率83.98%,建档率100%。
  至2007年,全镇累计建成灯光篮球场11个。5个建制村建有健身路径,完成8个自然村的健身路径建设,新增门球场1个。全民健身活动场增多,并全部配齐村级文体协管员。
  (五)殡葬改革
  1996年,5个建制村试行殡葬改革。至1997年12月,全镇8个建制村全面实行遗体火化,禁止“二重葬”。1998年,骨灰百分百存放在安息堂。1999年,镇级安息堂建成投入使用。2002年,镇再次推进殡葬改革,禁止“二重葬”,坚持丧事简办。2005年,因泉州出口加工区建设需要,铁灶山的镇级安息堂启动迁移。至2007年,新的镇级安息堂完成选址和初步设计工作。
  四、城镇建设
  2000—2003年,进行紫帽山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工作,委托泉州市公路局进行紫帽山旅游道路设计,投资105万元完成搁置多年的1.5千米长金栗洞旅游公路的修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山体和森林植被,加大治污力度,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和非法采石矿点取缔活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0.3%,完成紫帽山电视风光片拍摄制作。中心镇区后厝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预约征用后厝街东侧8公顷土地,抓紧控制西侧农地;镇区骨干公路两侧绿化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组建城监中队,加强管理执法力度,组织拆除违章建筑,有效遏制违规建设的势头。
  2004—2006年,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及金粟洞的平面规划初步完成;持之以恒谋划后厝街旧区改造项目,拆迁指标获批准,建设用地报批进度加快,改造用地控制进一步加强;在完成金粟洞平面规划以及紫湖旅游专用停车场建设的同时,突出“休闲度假”主题,规划紫帽山休闲旅游综合开发区项目。加快镇区主要交通网络改造建设,县道303线拓改纳入市交通建设规划,完成拓改方案初步规划设计;兴紫路整治规划方案基本形成,迎宾路紫帽段改造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强化城建管理,成立整治抢、乱、滥建工作领导组,印发通告及有关文件,设立举报电话,对非法抢、乱、滥建行为采取强制拆除统一行动,坚持全天候巡查,并深入各村宣传,非法抢、乱、滥建行为得到有效制止。
  2007年,重点做好镇总体规划修编、后厝街区域规划设计和霞茂、紫湖的中心村规划,镇总规和两个中心村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后厝街区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改造区域城市设计初步方案,并上报市规划建设部门评审;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建立民宅拆旧建新联审制度,调整充实制止“两违”工作领导组,从严控制新建、改建、扩建行为,组织5次专项行动,出动300多人次,拆除“两违”建筑16处1540平方米,“两违”行为基本得到控制;实施交通综合整治工程,加大福厦高速、324国道两侧景观整治,对324国道、303县道占道经营、违章搭盖、违停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完善以金粟洞旅游公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为主的一批交通设施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总面积520.9公顷的封禁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引导专业场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做好紫帽山山体的整治和保护工作,积极申报泉州市水土保护生态修复示范镇,督促24家企业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上级“节能减排”政策,对耗能大、污染强的企业进行整改。
  五、社会保障
  1997—1999年,认真做好“双拥”、社会救灾、军烈属优抚、复退军人和残疾人等社会保障事业,对25户特困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全镇有521名村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工作名列前茅,社会各界筹资53万元,成立全市第一个镇级“扶贫慈善会”,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部分生活困难。
  2000—2003年,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扶贫慈善机构,成立镇慈善联络组,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抓好“双拥”、社会救灾救济、军烈属优抚、复退军人和残疾人保障工作,配合市慈善总会和镇扶贫慈善总会做好社会救济工作,利用扶贫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解决贫困家庭生活困难。同时,规范特殊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扶贫济困工作深入人心;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2004—2006年,全面排查弱势群体,组织慰问特困户、五保户、计生困难户、优抚对象、拆迁户及贫困残疾人;配合市慈善总会开展解困、助学、复明、助行、福利设施等“五大工程”扶助活动,减免贫困学生学费,发放特困户临时困难补助款,落实贫困残疾人慈善安居工程,规范低保工作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健全事务公开制度,围绕应保尽保的目标,加大低保对象调查摸底力度,完善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跟踪核查制度,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健全抗灾救灾应急机制,重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救助工作有序开展,资助受灾户解决生活、居住等困难;组织全镇贫困户、特殊优抚对象、二女困难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减免参合费2.336万元。
  2007年,低保工作在动态管理下实现应保尽保,全镇共有低保对象232户602人;全面启动特困户救助工作,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建成慈善安居工程3户,2户五保老人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分别为特大自然灾害受灾的75户群众和31户临时困难家庭提供12.5万元和4.84万元的救助,镇村助学213人9.11万元,全镇8个建制村爱心慈善援助站全面启动运作。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德志物流公司
相关机构
紫坂小学
相关机构
霞茂小学
相关机构
紫星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