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内坑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内坑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68-17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内坑镇位于晋江市西部,晋南交界处,是晋江市的一个重要乡镇。该镇有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历史,唐代曾是阿拉伯客商以香料交换本地梨、桔之场所。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和工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方面,内坑镇坚持“以农稳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成蛋鸡、肉鸡、鹌鹑三大基地,成为泉州市和晋江市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工业方面,内坑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专业生产建筑陶瓷,走上兴陶致富的路子。
关键词: 晋江市 内坑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内坑镇位于晋江市的西部,晋南交界处,东与磁灶、安海两镇毗邻;西同南安官桥镇相望;南紧接安海镇区;北和磁灶镇接壤。内坑原名“梨坑”又名“橘里”,周围低山形成坑坳地带,唐宋盛产梨、桔而得名。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客商以香料交换本地梨、柑之场所。镇政府驻内坑,宋属开建乡仁孝里,元、明、清属六都。民国29年(1940)属内坑镇。1951年属第六区、后改为第九区;1958年,撤区并乡为内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内坑乡,管辖28个建制村,54个自然村;1992年7月撤乡建镇制。1988年,内坑乡常住户口11719户、54376人,2007年常住人口65895人。华人、华侨及港澳台三胞近万人。外来人口17000余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以畲族、回族为主,但人数不多。
  内坑镇辖区面积47平方千米。地形起伏不平,低山丘陵、台地、平川构成农、田、林类型地貌。地势西、中部略高,南北沿溪较低。主要河流有九十九溪及加塘溪。解放后与南安合建石壁、新安2个水库,本地自建双宅、劳武等小型水库及电灌站。
  土地资源可利用的一般是农、田、林地,全镇面积4331.1公顷,农用地2967.4公顷;建设用地1264.5公顷;未利用地99.2公顷。农业资源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主要矿产资源有黑土、白瓷土、石英、钨等。种植业主要作物是水稻、甘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禽畜业有牛、羊、猪、鸡、鸭。副业为食用菌菇类、养殖业。林业资源丰富,林地394公顷。
  福厦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穿镇域而过。镇拓宽的双内、内安两条公路连接环镇路段,村村铺设水泥路面,使闭塞的村镇变为四通八达。福厦铁路(泉厦段)由北向南穿越内坑镇区。在镇区设客、货运输中转站,公路配套设施辐射四方,交通便捷发达。
  内坑镇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青,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主要特色,多年平均气温为20.5℃,比沿海地区相差极少。因为到处有山脉阻挡,所以台风相对较弱,每年的台风较多的季节时,全镇少受到影响,反而会带来及时的雨水,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坑镇以特有的模式,走“一种(种植业)、二养(饲养业)、三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内坑镇由原来的三大农业基地——蔗、果、畜,发展到菌、菜,合称农业“五大基地”,即甘蔗基地、果林基地、畜牧基地、真菌基地、蔬菜基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玉米、大麦。主要果林有龙眼、巨尾桉。畜牧基地有鸡、鸭、牛、猪。渔业主要为水库淡水养殖。
  90年代初期,全镇耕地面积1904公顷,其中水田637.53公顷、旱地1266.47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45.13公顷,总产量12537吨;种植业年收入3487万元,林业年收入4.3万元,牧业年收入2339万元,渔业4.3万元,其他副业5.8万元。
  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1768.13公顷,其中水田576.6公顷,旱地1191.53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98.67公顷,总产量10893吨。种植业年收入5153万元,林业年收入9万元,牧业年收入8626万元,渔业年收入111万元。
  2001—200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改造项目,项目位于东北部,涉及上方村等6个村,总投资63677元,改造中低产田933.33公顷,经济效益良好。
  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1989.33公顷,其中水田648.13公顷,旱地1341.2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46.6公顷,总产量21580吨。
  (二)企业概况
  1988年,全乡工业企业187家,年总产值38750万元;乡镇企业275家,年总产值53825万元。主要行业为鞋业、陶瓷业、机械制造业、石材业;主要产品有拖鞋、釉面砖、摩托车配件、石板材。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乡工业企业205家,年总产值49328万元;乡镇企业308家,年总产值67386万元。主要行业为鞋业、陶瓷业、机械加工业、石材业、服装业;主要产品有拖鞋、釉面砖、外墙砖、地板砖、汽车配件。90年代中期,全乡乡镇企业308家,主要产品有出口拖鞋、釉面砖、外墙砖、地板砖、摩托车配件、汽车配件、石板材制品、塑料等,年总产值67386万元。90年代中后期,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引进“三资”企业。开辟镇工业区26.67公顷、白垵陶瓷工业区20公顷、白垵第三产业开发区20公顷、后岭亭工业区10公顷4大成片开发区,发展技术起点高、产品质量上档次的“三资”企业。至1995年,22家“三资”企业入驻开发区,注册资金1955477元,利用外资15942万元,有14家企业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体系认证。
  进入2000年,全镇有乡镇企业418家,年总产值25800万元。主要行业为鞋业、陶瓷、机械制造业、五金加工、服装、针织、包装、制革、食品等。2002—200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从25.8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品牌创新实现新突破,南鹰、国星、恒人3个品牌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4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国家免检产品3件,福建省著名商标6枚,泉州市知名商标10枚。
  2007年,全镇拥有乡镇企业540家,年总产值579600万元。“三资”企业18家,年总产值3.8亿元。
  (三)特色产业
  拖鞋产业是内坑镇特色产业之一,也是支柱产业,拥有拖鞋企业及配套加工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类拖鞋3亿双、产值20多亿元、出口交货值近13亿元、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年产值的35%和税收的25%,主要生产PVC和EVA拖鞋。企业通过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21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13家,计量检测体系认证17家,中国驰名商标1件,福建省著名商标1件,泉州市知名商标1件。
  建陶产业是内坑特色产业之一。2003年,“南鹰”牌陶瓷获福建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和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至2007年,建材陶瓷企业44家,辊道窑生产线105条。44家建材陶瓷企业年产值均超500万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福建省重点企业1家。以生产外墙砖为主,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小规格地板砖、外墙砖销往韩国、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出口值逐年增加。建材陶瓷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26家、产品质量认证2家、计量检测体系认证19家,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3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件,泉州市知名商标3件。
  (四)园区建设
  镇区工业园区位于双内公路北侧,2004年开始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占地54公顷,以发展机械配件、鞋服、食品包装为主。至2007年,累计投入近8亿元,建设工业园区道路、电力、通信,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资作用不断凸显,引进9家企业,年产值2.1亿元。现形成规模企业7家,主要行业为机械、鞋服,主要产品有汽车零部件、鞋类。
  吉里工业园区位于砌坑、后坑村之间,磁新路南侧,占地近33.33公顷。2003年安泰建材实业有限公司入驻该园区,2004年上半年,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005年上半年,投入近3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元,年上缴税收950万元,主要产品有地板砖、外墙砖、陶板砖,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8年,先后对原有24所小学的校舍进行全面改造,至90年代初基本完成小学校舍的改造和扩建,并相继创办两所初中校,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基本能满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办学格局。
  至2003年,全镇集体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404人。至1993年,全镇的初等教育基本情况如下:小学24所,其中中心校1所,完小23所。在校生7069人,169个教学班。2003年,内坑镇有农村完小18所,小学在校生7008人,专任教师244人。
  1988年,内坑镇只有一所中学——内坑中学。至1993年,增加2所中学,全镇在校初中生3622人,平均2万人口一所初中校,万人人口在校初中生600人,初中入学率81.60%。至2003年,拥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高中在校生1078人,初中在校生3513人;初中专任教师140人,小学专任教师244人。
  2003年,三民中心特辅班在获得市教育局的批准后,正式开班(设教学班1个),班级接收临界、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和中重度智力落后的学生共17人。
  (二)文化体育
  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梨园戏、高甲古装戏、南音在内坑兴盛不衰,宅内舞龙和白垵、石湖潭舞狮队的表演深受欢迎,村村均有灯光球场,组织青年篮球比赛,举行弈棋、拔河、猜谜以及乒乓球邀请赛等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生活质量也在改变,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1994年7月,投建镇广电站,转播电视节目12套,用户600余户;1997年,新增电视节目6套;1998年,镇广电站与晋江市联网,传输电视节目增至24套;1999年,开通镇部分村的光缆传输线路,发展用户600余户;2000年,与市广电局实现光缆联网,传输节目增至32套;2001年,全镇28个建制村,54个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用户7200户;2004年,实现全镇村村通光缆;2005—2006年,进行村级分配网改造并进行数字电视试播;2007年,开始进行数字电视平移,完成1260户;2008年,继续完成2240户。
  (三)卫生
  1988年,全镇村卫生所42所,乡村医生58人,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6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镇村卫生所45所,乡村医生65人,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
  进入2000年,全镇村卫生所47所,乡村医生68人,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
  2007年,全镇共有村卫生所47所、室,并全部通过甲级卫生所审评;乡村医生77人,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全镇医疗卫生网络系统基本形成。
  四、城镇建设
  (一)基础设施
  1988年,架通罗山内塘至内坑的35千瓦的输电线路,同时又动工兴建内坑35千瓦变电站,并于1989年7月建成投用,年供电量1033千瓦时。
  1993年5月,开始筹建110千瓦变电站,用地面积14229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1994年4月,110千瓦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3台,总装机容量140兆伏安。
  2005年2月,开始筹建熊山110千瓦变电站;2007年6月,熊山110千瓦变电站第一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装机总容量2台80兆伏安,工程总投资5200万元。供电量逐年增长,1988年,总供电量1033万千瓦时。2007年,供电量7.404亿千瓦时。
  内坑镇水利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一批批以灌溉为主的蓄水、引水、提水骨干工程,不仅在抗御旱涝灾害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促进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及其他国民经济事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引进泉州市安平自来水公司水源,启动镇村自来水普及工程,建设内坑自来水加压泵站,解决长期困扰内坑人民的饮用水困难。
  (二)镇区建设
  内坑镇原镇区范围仅有东宅村、宅内村交叉一处破旧的地方,行政办公、商贸活动也只局限于内坑旧街。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政府着手规划设计改造旧镇区,委托规划、设计部门对镇区规模由原来的2平方千米调整为4.3平方千米,并逐步按规划改造建设。
  按照“一纵三横、启动四区”的小城镇建设格局,镇区规划由原来的4.3平方千米扩大到13平方千米。2002年,启动旧街改造一期工程,采取“统一规划建设、成本纳入预算、公设共同分担、同等条件优先、主道镇财投入、资金封闭运作、财务公开监督”的办法,举全镇之力抓好旧街改建,共完成拆迁3万多平方米,新建房屋16幢,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投入140多万元铺设内坑街及排污设施,集资25万元拆迁、安置、兴建内坑商贸市场,投资4万元架设内坑街路灯。2007年,投资162.5万元,投建内坑公园。同时,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容扩建11万伏输变电站顺利竣工,镇级自来水工程顺利推进。镇行政中心区、旧街改造后的商贸区、镇区工业园区、内坑五峰公园使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镇容镇貌大为改观。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