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磁灶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磁灶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1765-17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磁灶镇位于晋江市西北部,是我国陶瓷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历史。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和工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方面,磁灶镇坚持“以农稳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成蛋鸡、肉鸡、鹌鹑三大基地,成为泉州市和晋江市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工业方面,磁灶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专业生产建筑陶瓷,走上兴陶致富的路子。
关键词: 晋江市 磁灶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磁灶镇位于晋江市西北部,地处紫帽山南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邻西园街道,西交南安市官桥镇,南接罗山街道与内坑镇,北承紫帽镇、池店镇。其境内主要溪流——梅溪,流自西北,东折而去,汇于晋江后注入泉州湾;溪宽敞曲折,构成五坞十八曲的地形,古称九十九溪,是古代磁灶的主要水上通道。磁灶区位条件优越,距泉州市区约16千米,距晋江市区约8千米,32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横贯境内,是泉州、厦门之间重要交通枢纽。
  磁灶为古地名,古时用以烧制陶瓷之灶,亦称“瓷灶”。因“瓷”与“磁”闽南语谐音,故称“磁灶”。磁灶的陶瓷业,源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到宋代时远播世界,距今有1740多年,是我国陶瓷发源地之一。2000年6月18日,磁灶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磁灶镇,宋属开建乡养能里、务本里管辖,明、清分属晋江县一、二、三、五都,民国31年(1942)为磁灶乡,民国33年(1944)改梅溪乡。1950—1957年,磁灶设立磁灶区,隶属晋江县政府管辖;1958年,成立磁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78年,改为乡建制,设立磁灶乡人民政府;1984年,改为镇建制,设立磁灶镇人民政府。
  2003年11月以前,磁灶镇下辖28个建制村和1个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0.2万人;2003年底,因晋江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出4个建制村归属西园街道。2005年磁灶居委会改为社区建制。2007年底,户籍总人口8.7万,外来流动人口2.5万人,人口密度2000人/平方千米,人口相当密集。全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甚少。
  磁灶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少酷热,冬短无严寒,四季明显,气候宜人;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水分无缺;年均气温20℃—21℃之间,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境内多低山小丘,主要山峰有马鞍山、大功山、将军山、鹰仔兔山等,蕴藏着丰富的黑黏土、高岭土资源。现有梅溪、五龙溪以及新垵水库、东山水库、五道水库、后望坑水库等河流水系,水利库容1758万立方米。耕地1800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龙眼等。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
  磁灶镇坚持“以农稳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1988—2007年,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整治溪流河道、加固水库堤坝、修砌排灌渠道、建设机耕道路,建成洋宅片、三吴片、大宅片、前尾片等农综项目,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2666.67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吨。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成蛋鸡、肉鸡、鹌鹑三大基地,全镇畜禽养殖130万羽(头),日产蛋10吨以上,张林儒南养鸡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蛋鸡场,3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15个场(户)被确定为市级副食品直控基地,形成粮、菜、果、畜、渔等各业并举的多维立体农业结构,成为泉州市和晋江市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全镇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187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01亿元。
  (二)工业
  20世纪80年代,磁灶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专业生产建筑陶瓷,走上兴陶致富的路子,建陶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多年来,磁灶建陶业历经萌芽起步、粗放经营、调整提高、持续发展的创业历程,全面步入转型升级阶段,形成以磁灶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的建陶产业集群。继1984年磁灶镇成为福建省第2个“亿元镇”后,1993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7年,磁灶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4.76亿元,同比增长18.5%;企业总产值84.958亿元,同比增长18.7%;财政总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工商税收首破2亿元,达2.03亿元,同比增长21.8%。全镇年产建筑陶瓷5亿平方米,年产值超55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免检产品12件、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22件,陶瓷建材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各种规格、型号的内外墙砖、地板砖、琉璃瓦、涂料一应俱全,外墙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琉璃瓦基本垄断全国市场,产业发展形成企业规模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规范化、市场拓展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全国建陶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磁灶镇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称为全国4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建陶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带动磁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20年来持续稳居福建省前列,入选全国千强镇。
  (三)专业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建陶产业的聚集地,磁灶镇培育出一支总人数超万人的庞大营销队伍,掌控着全国建陶总产量30%以上的销售网络,网络遍布全国大中城市,部分营销商还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通、营口等国内重要城市投资建设陶瓷市场。同时区域建材市场蓬勃发展,形成由天工陶瓷城、世华商城、东山陶瓷市场、钱坡陶瓷市场、下官路陶瓷市场5个专业市场组成的区域市场体系,产品辐射整个福建省乃至周边省市。其中,天工陶瓷城系福建省十大专业市场、泉州市重点物流基地,营业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汇集国内陶瓷行业中高端市场的绝大多数知名品牌,年市场交易量达15亿元;2000—2006年,先后承办五届全国陶瓷石材(晋江)博览会,累计总展出面积24万平方米,达成交易额67亿元,到会客流量近22.8万人次。世华商城于2006年由信源集团和豪山建材公司合资建成,占地面积约6.67公顷,共9幢,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入驻商家110多家,经营瓷砖品牌300多个,以外墙砖为主打。东山陶瓷市场系磁灶镇东山村于1998年起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3.33多公顷,共13幢,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最初由加工废品瓷砖起步,逐渐成为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二级砖销售市场,入驻商户100多家,经营瓷砖品牌120多个,主要以加工废瓷砖为主,兼顾销售本地及广东二线品牌外墙、内墙、地板砖、仿古砖等。下官路陶瓷市场自80年代开始,依托沿街店面形成专业市场,是福建省最早的专业陶瓷市场,主要销售本地生产的瓷砖,产品覆盖本地外墙、内墙、地板砖、仿古砖、琉璃瓦、栏杆及部分广东地板砖、内墙砖等。钱坡陶瓷市场也是从沿街店面发展并形成专业市场的。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9年,以“三级集资”形式创办尚志中学;1995年秋,创办梅溪中学;1996年,创办陶英中学和晋江市第一所民办小学——明江小学;1997年,晋江五中同时创办晋兴职业中专学校;1998年,磁灶中学正式成为完全中学;2003—2006年,组织开展小学并校活动,先后合并6所生源较少的小学。2007年,全镇共有5所中学(1所普通高中校、1所综合高中校和3所初中校)、22所小学(21所公办小学、1所民办小学)、24所幼儿园,在校生数2.2万人、教职工1200余人,绝大部分学校均配备各种电教、实验器材,培育出省农村示范校2所、晋江市一级达标校5所,磁灶中学进入省三级达标校行列,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幼儿园、小学、初级、中等教育体系。
  (二)科技
  围绕解决建陶产业污染问题、推动产业升级,磁灶镇走上科技兴陶之路,加快改造旧窑炉。特别是1988年,第一条辊道窑生产正式落户磁灶后,迅即在全镇兴起技术革新的热潮。仅1993年,全镇就新建先进辊道窑生产线80多条,砍掉旧烟囱400多支。之后,又陆续推行辊道窑气烧技术,淘汰燃煤倒焰窑;2007年,全面启动布袋除尘和脱硫治污,科技兴陶,成效明显。全镇共引进先进辊道窑生产线190多条,高吨位喷雾干燥塔120多座,自动化施釉线140多条,琉璃瓦生产线150多条,高吨位压砖机350多台,实施80多项陶瓷科技项目,培育20家科技先导型企业,创办6家民办科研所和检测中心、2个泉州市级以上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并开发生产一批如大颗粒通体砖、仿木文化砖、仿石文化砖、彩釉马赛克、主体雕兰砖、劈开砖、光净化外墙砖等技术含量高、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建筑陶瓷生产技术跃居全国前列。同时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实施各种技术攻关,推广窑温自动控制等技术改造,大力提高企业节能减耗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磁灶镇科技综合实力跻身福建省前列,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陶瓷建材支柱产业区、国家级技术创新陶瓷工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镇。
  (三)文化
  磁灶镇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全镇共有南朝至清代的窑址26处,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泉州和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大坪山窑址统称为磁灶窑址,系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单位、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金交椅山窑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点。磁灶钱坡村被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分别命名为“福建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四)卫生与计生
  磁灶中心卫生院规模不断扩大,医院设备齐全、设施完善,并于1999年下设张林分院和钱坡分院。此外,全镇村村设有卫生所(室),镇、村两级医疗卫生网络,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年人口出生率持续控制在12‰,政策符合率高达95%以上,计生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改善。
  (五)社会保障
  1998年,磁灶镇开始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适时调整提高保障标准;2006年,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外,建立镇村爱心援助中心,深入开展“解困、助行、助学、复明、社会福利”等社会互助工程,着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至2007年底,全镇享受低保对象由2006年的392户1077人扩面至2007年的515户1411人,分别同比增加31.38%、31.01%,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0701人,参合率达83%。
  四、城镇建设
  1998年,磁灶镇首次进行总体规划编制;2005年,进行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初步形成“一区(即中心镇区)三组团(即南片轻工组团、中片商贸组团、北片建陶组团)”的城镇布局和“民富镇强的工贸重镇、和谐发展的经济强镇、环境优美的宜居集镇”雏形。
  2005年,引资3500万元,建成磁灶自来水厂,铺设主管网23千米,村管网100千米,结束磁灶没有自来水的历史。2007年,建成LNG燃气项目门气站,其后,新建新奥燃气公司分输站,建有配套完善的金融、商贸机构,拥有3座11万伏输变电站、在建2座11万伏输变电站,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骨架,城市次交通干道为支架、各级乡村公路为网格的“四纵(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双内路、延泽街)三横(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陶城路)”网状现代交通网络,镇域公路通车里数居福建省、泉州市前列。
  经过20年持续建设与改造,磁灶镇告别过去那种“尘土飞满天”的情景,城镇建成区达15平方千米,全镇30多千米主干道全部拓宽并绿化美化,龟山工业园区、宝洋工业园区等镇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建成牡丹花园城、镇政府福利房小区等居住小区以及公安派出所综合楼、镇广播电视大楼、京埠酒店、农村信用社大厦。2007年,面积10公顷的镇中心居住区启动建设,共拆迁民房36座78户、店面26间、厂房1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以镇政府为中心,辐射延泽街两侧的新镇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林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豪山建材公司
相关机构
尚志中学
相关机构
梅溪中学
相关机构
磁灶中心卫生院
相关机构
磁灶自来水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