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池店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池店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54-17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
关键词:
晋江市
池店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池店镇位于晋江下游南畔,晋江水从这里注入大海,有晋江北大门之称。隔江与泉州鲤城区相望,东临泉州湾,面向台湾海峡;南邻陈埭镇,西傍紫帽镇。镇政府机关位于泉州刺桐大桥西端,国道324复线与县道306线交叉路口。
1988年以前,由池店公社改为池店乡。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以后,池店乡改设为池店镇,辖24个建制村。1995年以后,池店镇的清濛、柴塔、御辇、旧铺、茂厝、仕春等村的山地划归泉州市,成立泉州市清濛高科技开发区,初始面积约5平方千米,后增至约8平方千米。但开发区内的户籍人口仍归属池店镇。至2007年,池店镇本地户籍人口5.6万人,皆为汉族,另有常住外来务工、经商人口10多万人。姓氏主要有李、曾、黄、萧、陈、唐、林、周、尤、邱、郑、徐、朱、郭、施、谢、蔡、史等。该镇有旅外侨胞及“三胞”(台、港、澳)5万多人。海外侨胞(华侨、华人)主要分布于菲律宾(最多),其次为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瑞典等。而台、港、澳的“三胞”中,以台胞最多,达近万人。
池店镇主要矿产资源为花岗岩石矿,重点分布在狮山丘陵地带的御辇、旧铺、茂厝等村山地,长年出产各种花岗岩建材,直至1996年设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俗称清濛开发区)后,所有采石场全部关闭。
该镇历史悠久,前人留下众多文化古迹,如潘湖村有唐朝进士欧阳詹吟诗读书处的吟啸桥、明代大慈善家李五在池店村的故居遗址,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吴鲁在钱头村的状元第及书院等,保存完好。
池店镇以县道306线为界,以西地势较高,有以狮山为主的丘陵地带,狮山以御辇、旧铺两村交界的山脊为主峰,向东南渐低,此丘陵地带连至茂厝、池店、唐厝、浯潭等村境内。而县道306线以东地域,亦有雁山、东山、溜石山,皆由狮山逶迤而来,但都被县道306线拦腰而断,形成隔路对峙之势。主要分布在新店、赤塘、洋茂、东山、溜石等村境内,这些丘陵带成为该镇的一道天然脊梁。丘陵地质多为黄土(俗称赤土埔)。另一处丘陵地带称塔山坡,以柴塔建制村中的塔山为丘陵顶脊,向东进入御辇建制村里厝自然村的塔山坡,向西连至清濛建制村西北隅,称为尖山、崎山。
1996年以前,该镇丘陵地带遍植桂圆(龙眼),晋江县(市)万亩桂圆基地即建于池店镇,时有成林桂圆树数10万株。此外,还有桃、李、番石榴、香蕉等各种果树遍布其上。而丘陵脊梁两畔,多为水田,西称潘湖洋,北谓水田洋,是晋东北平原主要产米区。
二、经济发展
1987年,池店乡除继续强化农业生产、提高水稻地瓜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加大果树如龙眼、香蕉的经营管理,扩大荸荠、笋菜等特色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外,还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这个时期有为数不少的服装鞋帽厂、劳保用品厂、罐头食品厂等,此外,还有传统集体所有制农具生产企业。如古福木桶社、古坑木器社等,以生产农用“粗桶”(尿桶)、水车、锄头等农具为主,还有一些个体或合伙采石窟等副业。
1987年前后,全乡的常住人口中,有不少人从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转向工副业生产或外出经商,主要在本地民营企业就业或外出经商,从事本地民营企业产品如服装鞋帽、罐头食品、建筑器材瓷砖及本乡特产桂圆干的营销等(这里指本地常住人口,不包括以往出洋或往港澳台移民的人口)。1988年,池店乡的工农业总产值86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815.9万元,工业总产值4837.1万元。1987年以后,外来人口及本地外出人口开始大量流动。至2007年,该镇人口流动(迁徒)数量范围更是迅速扩大,是年该镇户籍人口5.6人,有90%以上劳力不从事农业生产,而进入民营企业务工或外出经商。1998年,池店镇的工农业总产值21492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349万元,工业总产值203574万元。
除原该镇的一些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外,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也纷纷落户池店镇,如安踏、寰球等鞋服公司。至2007年,池店镇成为晋江市北部地区的一处制造业重镇,主要是体育器材(包括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等),另外,由于该镇地处泉州(市)与晋江市之间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的集散,1988年前后,有小型的华洲水产市场从事水产品批发零售。至2007年,该镇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多国的大型的农水产品交易市场及大型冷冻库。
2005年,知名大型体育用品企业安踏集团向该镇扩展,将主要生产基地搬迁至此。
至2007年,池店镇拥有寰球、舒华、安踏3个中国名牌产品,拥有寰球、舒华、安踏、名足、冠达星5件中国知名商标。35家企业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2家企业通过SA800社会责任体系认证。这两家企业分别是菲莉公司和凯毅公司,菲莉以家具制造为主,凯毅以鞋服制造为主。全镇拥有规模企业72家,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重镇,跻身省百强乡镇第4位。主要生产体育用品,如国际奥运会专用的安踏鞋帽运动服装,国家登山队专用的环球亚礼得登山运动鞋,舒华健身运动系列器材。还有冠达星的系列布衣柜,进入沃尔玛国际超市的菲莉系列家具产品等名牌产品,这一些都成为具当代生产特色产品的产业。
2007年,税收较2006年翻一番。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70.22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同比增长20.8%;“三资”企业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22.2%;税收收入48683万元,同比增长100.3%;其中国税收入33068万元,同比增长98%;地税收入15615万元,同比增长123.7%。
三、园区建设
福联纺织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华洲、霞美村设置福联纺织城,该纺织城汇集全国各地数百家纺织企业在此设立经营窗口,成为面向全国的纺织品贸易集散基地。
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6年,在清濛、柴塔、御辇、旧铺等村征地成立的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俗称清濛开发区,属泉州市辖。
桥南片区 2004年以后,华洲、霞美、大洲3个建制村全部拆迁,土地基本上全部征用,建设桥南片区。该片区为晋江市北大门的商住区,所建楼房除安置华洲、霞美、大洲3个拆迁村的居民外,还有多家房地产商入驻,大举进行房地产开发销售。至2007年,该片区教育、卫生、交通设施等基本完善,并建立相应的市场,片区中的主要街道商店遍布,人口流动量日益加大,市场繁荣,成为晋江市的北端与泉州市鲤城区交界处南端的一处新兴商住区。
江滨片区 2006年,泉州市政府在晋江入海口南畔的溪头、溜石等村征地建设江滨片区;是年,泉州市政府还在该镇西域的潘湖、仕春村等征地建仕春工业区。
镇区一条街 1996年,池店镇政府搬至国道324线与县道306线交叉口后。至2007年,从刺桐大桥东隅往西经唐厝、池店、仕春、旧铺、营边、屿崆等建制村的镇区一条街初具规模,新的池店镇区一条街两侧,除有较早期投建的厂房外,新建的各类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8年,全镇24个建制村实现村村有小学,2003年霞美、大洲2小学合并入华洲小学。各小学均陆续配备幼儿园,所有教学设施包括校舍、各种教育器材等,除政府投入外,有很大一部分为海外侨胞和香港同胞捐赠,其中所捐款项数额较大的如旅菲侨胞林志中,唐文良、林玉燕夫妇,李祖萌,李惠珍、张煌煌母子、旅港李群华,这些爱国侨胞、香港同胞,曾先后被省政府树碑嘉奖。而受到省以下各级政府表彰的侨胞(或三胞)更是不计其数。几年来,该镇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许多民营企业家也将捐资教育事业作为回报社会的首选义举。
1988年前,全镇只有1所初级中学,即位于池店村的池店中学,主要吸收本镇小学毕业生入学;1990年,泉州市在该镇华洲村创办泉州商业学校,为中等专业学校;1993年,旅菲侨胞林志中捐款,在该镇西域建立第二所中学,称为晋江第二中学,仍以吸收本镇小学毕业生入学为主。随后几年,市镇二级政府及海外侨胞陆续投入资金,扩建校舍,增添设施,至1999年,该校发展为完全中学。
1997年,市、镇二级政府在镇区县道306线以东建立江滨中学,方便该镇东域小学毕业生入学。2004年,泉州一中在该镇设立分校,又名中远中学,面向全市招生。至2007年,全镇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
(二)文化体育
1988年以来,具有晋江侨乡特色的文娱活动缤纷多彩。如华洲村历来以南音、车鼓唱、十音队、拍胸舞队闻名四方,特别是1992年以后,该村业余的群众性文艺团体经规范化组织后,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影响更加广泛,曾多次受邀赴国内外演出,参加各种庆典活动。19世纪90年代,台湾台北音专的艺术家一行前来与该村的车鼓队进行艺术交流,随后,福建电视台《古韵民风》频道前来拍摄专题片。2000年,该村车鼓队参加福建电视台《如梦春秋》电视剧及“潮流晋江”专题新闻片的拍摄。2005年,中影集团来闽南拍摄大型电视剧《南洋泪》,需要展现闽南侨乡民间艺术,时泉州有多家相关文艺团体参与角逐,最后著名导演吴天明选定华洲村的拍胸舞队及南音队出镜。
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还有各村的舞狮队、铜钟队、什音社、小鼓队、腰鼓队、弦管队、歌仔调社等。
1988—2007年,各村建起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娱活动场所,如老人活动中心(老龄学校)、农家图书馆等。一些建制村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宽阔,如仕春村的剧场达1800平方米,茂厝村的文化活动中心达800多平方米。
池店镇的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篮球、排球、门球、拔河等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特别是自1988年以来,各建制村乃至各自然村(角落)均建起合格的篮球场,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各村均举行以篮球邀请赛为主的各种体育盛会。
(三)卫生与计生
1988年之前,池店镇仅有1家公立医院,为池店卫生院。1990年后,清濛旅印尼侨胞郑金针捐建金川华侨医院,医院于1993年后由外来医生承包,此院为该镇首家民营医院。2000年以后,随着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博海医院、惠民医院、闽海医院等较为规范的民营医院入驻池店镇,这些民营医院的进入,方便本地居民与超过本地居民人口数倍的外来人口的求医就诊。
1988年后,根据实际情况为独生子女户(或二女结扎户),实行包括宅基地、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大洲、唐厝、古福、茂厝等多个建制村的计生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被评为计生一流村。清濛村自1988年以来曾三次获得“福建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1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曾到该村视察计生工作。
五、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池店镇平原地带多属九十九溪流域,1998年以后,市镇两级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加大对九十九溪的综合治理。2006年以来,未再发生内涝水灾。
自来水普及工程 1988年以后,有个别建制村开始引入泉州自来水公司管道,用上自来水。1993年,池店镇政府牵头集资建立清濛水处理厂。随后,该厂与泉州自来水公司联网经营,使全镇多个建制村普及自来水。之后,镇、村二级更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铺设镇区内的自来水管道。至2007年,18个建制村居民用上自来水。
专业市场建设 加强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市场)的建设力度,1988年,创办的华洲水产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日益繁荣,成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市场的龙头企业。而2005年建成的华洲水果批发市场,发展为全国性大型的水果集散基地。
重点项目建设 1988年以来,池店镇紧密配合泉州市建设池店组团的城市发展整体规划,除建设上述的各项基础设施外,还有桥南片区及世贸中心的商务区;泉三高速公路池店段及配套的辅道工程;福厦高速公路池店路段扩展工程;江滨南路溪仙路段、LNG项目、污水管道总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正实施之中。
1995年,池店镇有线广播电视站动工兴建,1996年开始投入使用。至2007年,全镇24个建制村,村村接线入户,覆盖率100%,包括外来人口户,户户接线。
2006年,政府斥资超亿元,在该镇原华洲、霞美2村的地域(现称桥南片区),兴建大型立交桥,2007年交付使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志中
相关人物
唐文良
相关人物
林玉燕
相关人物
李祖萌
相关人物
李惠珍
相关人物
张煌煌
相关人物
李群华
相关人物
吴天明
相关人物
郑金针
相关人物
彭珮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晋江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池店中学
相关机构
福建电视台
相关机构
金川华侨医院
相关机构
博海医院
相关机构
惠民医院
相关机构
闽海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自来水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