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陈埭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陈埭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50-175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埭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个经济活跃、人口众多的地方。该镇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产业,其中农业以水稻、海蛏等为主要产品,而工业则以鞋业、塑料、服装等为主要产业。该镇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晋江市 陈埭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陈埭镇位于泉州湾畔繁华的三角地带,东临大海,在晋江入海口南岸,西与晋江市区毗临,南与石狮市相连,北隔晋江与泉州市区接壤。镇域面积38.4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6千米,辖25个建制村(社区),是闽南重点侨乡和回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陈埭古为海滩,五代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率军民沿江围海筑埭,故名为陈埭,俗称陈江。元末明初,“货贾于闽泉”的阿拉伯丁氏先民因战乱而避居陈埭,后逐步发展成号称“万人丁”的陈埭回族。解放后,先后隶属晋江县第五区公所(驻青阳)、第七区公所(驻涵口)和涵坂区公所(驻涵口)。
  1958年3月,全县撤区建乡,组建陈埭,隶属苏厝乡(驻涵口)管辖。
  1961年6月,组建陈埭人民公社(驻四境)。1984年8月,陈埭公社改为乡建制,同年10月改为镇建制。
  2003年11月,晋江市行政区划调整设立街道,双沟、沟头和赤西3个建制村并入梅岭街道。至此,陈埭镇共辖24个建制村以及1个社区。
  至2007年,陈埭镇辖25个建制村(社区),户籍人口约7.3万人,其中回族村(社区)7个,人口2万余人。另有常住外来务工、经商人口30余万人。该镇有旅外侨胞及台、港、澳同胞5万余人。
  陈埭镇处于晋东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沟渠纵横交错,水域星罗棋布,盛产水稻、海蛏等,自古素有“晋江粮仓”的美誉。
  1988年,陈埭镇工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达1.25亿元。2007年,农业生产所占比重下降至1%以下。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
  20世纪80年代末,陈埭镇农田耕作基本实现科学化、机械化,土地逐步被种田能手集中,全镇承包0.67公顷以上的农户400多户,承包耕地566.67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4。1984年,人均收入806元。
  20世纪90年代末,陈埭镇开展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合同签订和发证工作,同时积极培植农村各类专业户,完成72千米排灌系统的整治,对13千米海堤进行除险加固,农业五大防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新围垦荒滩、造田238公顷,建成106.67公顷的省级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
  进入21世纪,陈埭镇农业总产值总体稳定在7000万—8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7589元上升至2007年的10924元。
  (二)工业
  1984年,全镇企业702家,工农业总产值11027万元,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1988年,陈埭逐步形成以鞋业、五金、塑料、建材、服装等为主的16个专业村,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陈埭连续多年蝉联全省“五十强乡镇”榜首,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一枝花”。
  199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占96.8%,拥有5个亿元村。只占全镇人口1/4的陈埭回族,创造出占全镇近一半的工业总产值,上缴国家税收4693万元,人均纯收入3478元。陈埭7个回族村,村村建立工业小区,批准的制鞋、服装、塑料、针织、电脑机织、五金等行业厂家达72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63家,投资新建标准化厂房98幢,大批引进电脑绣花机、针织布机、彩印机、转盘、立式自动注鞋机。
  199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7.75亿元,占98.38%,上缴国家税收14.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处于全省十强之列,泉州市之首。90年代末,陈埭镇开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质量意识,推动乡镇企业向科学化、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安踏、德尔惠、乔丹、贵人鸟、金莱克、恒强、露友等一批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先后通过聘请形象代言人,采取“明星+广告”战术,迅速树立自己的品牌。
  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引导企业走出去,多层次、高密度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博览、展销、交易会,多方位抢占国内外市场,合同成交额不断刷新纪录;鼓励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至2000年,全镇有400多家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销售市场,设立29个办事机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规模经济,加大建设镇级工业园区力度,优先让规模企业进入园区,设立鞋业专区。2003年,德尔惠、金益等一批规模企业相继投产。2005年,陈埭镇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千强乡镇第54位。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财税收入8.6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陈埭镇逐步形成集塑料、皮革加工、橡胶、化工、纺织、制鞋设备、模具、鞋楦、高频、五金配件、电脑秀花、印刷包装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制鞋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休闲运动鞋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鞋都”称誉。全镇各类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8家,外商投资企业423家,从业人员35万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件、中国名牌产品6项、国家免检产品21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48件,福建省出口名牌产品1件。3610、德尔惠、金莱克三个品牌再次入选2007年度中国500个最具有价值品牌,“爱乐”入选亚洲500强品牌。
  (三)特色产业
  鞋业是陈埭镇的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在陈埭得到迅猛发展,也给陈埭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陈埭鞋业是1979年开始发展的,曾经是家庭式的小作坊。1985年,制鞋业开始向机械化过渡,引进各种机台设备2400多台。
  1987年下半年,陈埭镇以质量兴镇为宗旨,引导企业走规范化发展道路,并自筹200多万元资金,与农业部联办全国第一家鞋塑质检所,聘请鞋类专家,自购检测设备,自建检测楼,开始对鞋类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开始走上“质量兴镇”的道路。随着制鞋产业的发展,陈埭的制鞋原辅材料市场也在悄然兴起。1989年,陈埭镇集资600多万元在四境村兴建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有200多个店面的专业市场,为各类制鞋厂家提供服务。随后,制鞋企业逐渐集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的客商也纷纷前来设立办事处,一个服务当地制鞋企业的鞋材专业市场——四境街渐渐形成。
  1998年以前,陈埭制鞋企业尚未树立品牌观念,只能为国外企业做贴牌生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致使运动鞋的销售内外交困,同时也改变陈埭制鞋的生存状态,陈埭制鞋企业迫切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一股“造牌”运动浪潮迅速掀起,1999年,安踏公司请乒乓球坛骁将孔令辉做形象代言人。在打响品牌的同时,安踏还改变传统流通渠道,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专柜、专卖店。
  2002年,制鞋业又开始新一轮跨越,规模企业与中小企业拉开距离,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安踏、爱乐、别克、恒强等公司正式进驻匈牙利最大的物流中心“亚洲中心”,形成“中国鞋都晋江街”,开始以自己的品牌打进欧洲市场。安踏公司的“ANTA”、恒强公司的“MEKE”、国辉公司的“CBA”、万宝利公司的“W、B、L”、世通公司的“SEETO”,在出口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安踏公司还把品牌专卖店开到台湾、新加坡等地区,部分规模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在欧美等国家注册成立公司,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做好准备。2003年4月20日,作为省、市两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中国鞋都隆重奠基。澳门金龙集团在陈埭投资建立晋江鞋业市场,投资3.5亿元开发建设“中国鞋都”,全力打造鞋业专业市场。2004年10月14日,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在中国(晋江)鞋都设立质量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标准化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9月,位于陈泉路的“中国鞋都”首期店面开盘,拥有2100多家鞋业专业店面,本地鞋材企业和浙江、广东、湖北、山东等地鞋材经营商纷纷入驻。至2007年3月,陈埭鞋材市场发展成为集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80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
  至2007年,陈埭鞋材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从陈埭街延伸到陈泉公路,经营户增加到600多家,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至2007年,全镇拥有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7367人。小学22所,其中外来工子弟学校4所、特教辅读班2个,在校学生17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求聪、紫峰、龙林、江头4所中心小学,各所中心小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水平较高,对其他学校起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民族中学、紫峰中学2所完全中学和西滨、高登2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学生6272人。在陈埭镇各级各类学校中服务的教职员工1356人,教师合格率93.23%以上。陈埭镇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幼教先进镇、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晋江市两基工作先进镇、晋江市创建教育强镇先进单位等称号。
  创办镇老年大学一所,学员以村(社区)老年团体骨干、老年学校讲师及部分退休教师、干部为主,计有80多人。村(居)级老年学校26所,学员以各村(居)老年人为对象,全镇入学老年学员3109人,约占全镇老年人口31%。
  至2007年,全镇中小学校共有教育基金会25个,基金总额2000多万元,其中中学4个、小学21个。教育基金会的基金大部分来自华侨和港澳台胞捐资、国内企业家及群众集资,一部分来自村财政。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教奖学、改善办学条件等。
  (二)文化体育
  1991年,陈埭镇广播站开始发展有线电视业务。1993年,陈埭广播站更名为陈埭广播电视站。1991—2007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15500户,全镇有线覆盖率100%。2007年5月,开展数字电视平移业务,预计2009年底完成全镇数字电视平移工作。
  长期以来,陈埭镇就是一个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的乡镇。篮球、排球、门球、拔河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特别是自1988年以来,各建制村乃至各自然村均建起合格的篮球场,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各村均举行以篮球邀请赛为主的各种体育盛会。
  2007年,筹办陈埭镇首届外来工运动会,开展“迎市庆、促和谐”文化月活动,老年人、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蓬勃。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泉州市文化先进乡镇”称号。移风易俗方面,组织“树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活动,重新修订殡葬改革、婚事新办等条规,大力倡导村民去旧风、除陋习,树现代人观念、做现代人,扼制封建陋习回潮反弹的势头。
  (三)卫生与计生
  2007年,全镇公立卫生事业单位1个,镇级卫生院1个。2006年,晋江市“十一五”卫生规划将卫生院晋升为二级医院的发展规划列为重要项目之一。25个建制村(社区)均设有医疗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70人。2007年门诊237092人次,收住院1362床日,中心卫生院还开展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及实施对村级卫生所和个体开业诊所有关业务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整合部门资源,推行“多证合一、多举并重、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扩大企业计生协会覆盖面,覆盖外来人口15万人,约占外来员工总数49%。被评为1996—1997年度泉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05年,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清火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
  四、城镇规划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陈埭镇自20世纪90年代起,境内湖光东路、阳光东路、鞋都路等道路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1世纪是陈埭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晋江大桥、晋江大桥市区连接线、江滨南路陈埭段、六源路、鹏青路等道路设施,形成北连接泉州市区、西连接晋江主城区、南连接石狮市区的交通路网结构。至2007年底,陈埭镇有可通汽车公路桥梁59座,分布于各主要公路及村(社区),与公路、村路共同组成镇、村公路网。
  治污 陈埭镇自1990年开始对漂染、制革等行业进行污染治理,严格要求各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废气污染治理等设施,基本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1998年,通过“一控双达标”工作,各企业的污染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并通过环保部门的达标验收。
  供电 至2007年底,陈埭镇建成江头、沟头、岸兜、高坑4个11万伏输变电站,涵埭、横坂2个11万伏输变电站以及洋埭22万伏输变电站正在规建当中,电力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全镇的生产、生活需求。
  供水 2006年,陈埭镇实现市自来水公司向11个村直供水源,完成6万吨引水工程管道铺设和引水泵站建设,2007年开始通水。全镇有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基本能够满足全镇用水需求。
  防洪排涝 陈埭镇地处“风头水尾”的晋东平原,属滨海感潮河网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洪涝风潮灾害频乃,主要由5—6月梅雨季节的锋面雨和后汛期7—9月的台风暴雨形成。经过多年来对九十九溪下游、南港西滨片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和区域沟渠整治,防洪排涝效益显著。
  至2007年,陈埭镇有达标海堤13923米,围垦海堤7683米,出海排洪排涝挡潮水闸11座,纵横交错的沟渠河道120多千米。为根治洪涝灾害,镇积极实施沟渠整治疏浚工程,每年完成项目超过10个,根治疏浚河道10多千米,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
  (二)镇域规划与建设
  90年代,陈埭镇继续加强市政工程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推进交通、能源、供水、通信、市政设施等五大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999年,完成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27个中心村的规划,陈泉公路首期、二期工程开始铺设,建成梧埭—西滨、七一路—南霞美、七一路—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3条水泥路。第一水厂、第二水厂共6万吨供水量的引水管道设计方案通过会审并开始动工。通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超过2.4万部,电话普及率户均1.1部,国际互联网被企业广泛应用。
  2002年,陈埭镇强化“园区经济”服务意识,以“完善第一工业区、开发第二工业区、规划建设第三工业区”为指导,促进土地使用向工业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成第二工业区80公顷征地工作,并着手进行第三工业区的规划工作。
  2003年,陈埭镇完成对全镇地形现状图的修测,大力整治四境街和骨干公路,完成四境街和陈泉公路、七一路的设计改造。
  2004年,陈埭镇“一通道、一溪、一城、二水、三区、三站”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59296万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4年,镇政府委托修编《陈埭镇总体规划》,镇域规划面积38.4平方千米。2005年6月,完成总体规划评审稿,并于12月获得评审通过。《陈埭镇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远景发展规划》等,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论证和征求意见中。
  2006年,陈埭镇围绕晋江城东区发展定位,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沿海大通道内线陈泉七一路11.7千米全线贯通,晋江大桥征、安、迁工作和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鹏青路一期工程有序推进,河滨南路和六源路完工通车。实现市自来水公司向11个村直接供水,完成6万吨引水工程管道铺设。建成江头、岸兜、沟头、高坑4个110千伏输变电站和3个垃圾中转站,日清运垃圾达150多吨,完成市级污水处理厂工程征地、管网施工和道路建设。
  2007年,陈埭镇大力实施“三纵五横”路网规划和镇区亮化、绿化、环卫三大工程,镇区功能更加齐全,城镇管理明显增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孔令辉
相关人物
陈清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万宝利公司
相关机构
恒强公司
相关机构
澳门金龙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