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塘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新塘街道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1744-17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塘街道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是晋江市的重要区域之一。该街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农业方面,新塘街道注重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基地化和产业化进程,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蔬菜等作物,同时发展蛋鸡、蛋鸭、生猪等养殖业。在工业方面,新塘街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形成了食品、服装、制鞋、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
关键词: 晋江市 街道 新塘街道

内容

一、基本情况
  新塘街道地处晋江市东南部,晋江流域下游,东与石狮市相邻,西达罗山街道,南接永和镇,北与西滨镇、陈埭镇相连,总面积22平方千米。
  2003年11月27日,设立新塘街道,从原罗山镇析出,由后库、沙塘、后洋、杏田、杏坂、南塘、塘市、上郭、梧林、湖格、荆山11个建制村和晋江市良种繁殖场组成。2004年12月8日,11个建制村改为社区。
  晋江市良种繁殖场是1958年经农业部批准的中国种子公司晋江原种基地(全国十大种子基地之一)。隶属新塘街道,保留正科级事业单位。
  1988年,新塘11个村人口大约3万人,有姓氏45个,其中王氏、柯氏、杨氏居多。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大约也有3万人,均为汉族,是闽南著名侨乡之一。2004年初总人口33327人,年末总人口34567人(街道计生办统计报表),外来人口18790人。2007年末,街道有9874户,15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5301人,其中男性18025人,女性17276人,60岁以上老人4030人。
  新塘街道境内溪流交错,有梧垵溪、缺塘溪、梧桐溪、南低干渠等溪流,水量充足,属丘陵平原地带,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亮足。周围有罗裳、灵源、灵秀诸峰蜿蜒10余里至海隅。2001年省道旧306线、308线贯穿整个街道,村村通水泥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新塘街道资源短缺,耕地面积908.53公顷,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86.67公顷,广大村民靠有限的耕地,种植水稻、番薯、大小麦等农作物,加上小量的饲养业维持生计。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1988—1992年,新塘11个村耕地约为908.53公顷,以农业为主。粮食总产量大约4000吨。经济作物如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蔬菜也有较大发展,农业产值大约为10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3000元。1995年,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建成五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百株龙眼基地、养殖场基地、200公顷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杏田村是农业科技示范村。新塘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
  1999年,新塘有耕地大约8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443.33公顷,农业产值大约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5000元。2003年,实现农业产值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2007年,实现农业产值大约65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大约8000元。
  (二)企业发展
  1988年,新塘工农业总产值大约2300万元。1992年前,乡镇企业150家,主要有塑料、建材、工艺、机械零件加工和粮食加工。1995年,新塘工农业总产值大约10457万元,有企业260家,“三资”企业8家,逐步形成食品、服装、制鞋、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7大门类行业,涌现出达狮雄制衣有限公司、金冠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股份制方向发展。2003年,新塘企业270家,其中外资企业59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产值超亿元的明星企业集团达狮雄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24.56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0.90亿元,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1件(金冠),并获ISO9001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行业涉及食品、服装、家具、印刷、塑料、电子等种类。达狮雄、爱尔特、森森(久久森)、森林(奇人)等规模企业向中东、韩国、欧美等市场拓展。
  2004年,新塘街道企业400多家,涉及服装、五金、电子、水洗、食品等行业,实现企业产值20.8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产值8.76亿元,财政总收入4500万元。服装类企业356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5家,实现产值11.6亿元,占街道工业产值的62%。产业分工日趋明显,出现泳装(上郭)、牛仔装(沙塘)、针织(后洋、良种场)、风衣等服装生产“专业村”。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资企业8家,总投资1530万美元。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金冠”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爱尔特服饰有限公司、洋森服饰有限公司通过“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有15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年底,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运动服装名镇(街道)”称号。
  2007年,新塘街道工业总产值25.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60亿元,财政总收入7896万元,自营出口额1208万美元。
  (三)特色产业
  1998年9月,上郭成立保日达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员工500多人,占地面积0.8公顷,主要产品以泳装为主,产品出口至欧亚地区,还有兴得利、瑞鹊企业、爱尔特等十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07年,杏坂社区有十多家中型企业,如泓涌针织机械厂、宝龙制罐厂、兴源制塑厂、粮食加工厂。湖格社区金冠(中国)食品集团公司荣获国家免检产品,沙塘社区年产值达亿元。服装及锡铂二大特色产业相媲美,支撑着整个社区的经济。杏田社区有企业20—30家,规模以上的有恒发(晋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值7500多万元。后洋社区有企业80多家,以耀华花卉、八达鞋机设备和水洗厂为主,特别是水洗厂,社区有水洗厂18家,如明兴水洗厂。
  2007年,晋江市良种繁殖场开发区72家企业落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如台湾投资企业胜昌制衣有限公司、香港投资企业国祥制衣有限公司、菲律宾投资企业盛宝鞋业有限公司、印尼投资企业聚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产值超千万元。希尼亚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注册的“希尼亚”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聚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节能路灯获得省星火科技奖。
  (四)园区建设
  晋江良种繁殖场拥有耕地面积66.67公顷,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负责水稻优良品种的繁育试验和推广工作。1992年6月,省政府特区办和省农业厅批准晋江等5个沿海开发区的县(市)良种场实行省、市、县联合经济开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聘请省测绘大队和省规划设计院对全场1.2平方千米面积进行测绘、规划、编制,形成设计科学、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符合设计深度的总体规划。经市政府批准,确定开发区用地总面积为88.18公顷,其中农业试验用地32.86公顷,工业居住、商贸用地55.32公顷。1997年,又调整20公顷左右的荒堀、水域、沟渠(原塘市塘)等未利用土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全部办理项目落地并取得土地动用手续。2002—2003年,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5宗,收回驻军部队归还的1971年借用的10公顷左右土地。2007年,土地存量约20公顷属农田保护区,建立花卉和蔬菜两个生产基地,并形成良种场工业园区,有70多家企业落户。
  沙塘社区的后洋塘工业园区,1972年,原罗山乡政府借后洋上塘造地建“五七”农场,后来又将后洋上塘卖给沙塘村民开发房地产,个人建房形成沙塘社区后洋塘工业园区,占地30公顷,共有企业25家。2007年,落座园区的规模企业有6家,外来工达到3200多人。工业产值8.5亿元,年纳税数1500多万元。重点企业有祥企服装、联发电缆、增兴鞋材、国安家私、云豹服饰等。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沙塘、后洋等11个村有小学11所,在校小学生4000人左右,入学率90%。后洋道南小学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农村小学示范校”。初中校2所(瑞鹊附中、沙塘附中),在校生1000人左右,入学率80%。1993年8月,在原瑞鹊附中、沙塘附中的基础上,创办罗山华侨中学,在校生1000人左右,入学率84.29%。1992年,旅菲吴姓侨胞捐资100万元建设图书大楼。2004年完成食堂建设。2005年7月,经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新侨中学。该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2007年,科技楼建成投入使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校园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荆山小学和梧林铭仁小学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经市教育局同意由四川籍汪渔峰承包,成立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和梧林外来工子弟学校。2007年,新塘街道有小学11所,在校生5698人,入学率99.95%,其中外来工子弟学生3715人,占学生总数的65.2%。幼儿园12所(包括小学兼办),入园1579人,3年入园率75%。
  (二)文化体育
  20世纪90年代,有文化娱乐场所10个,录像放映室3个,文化室6个,老年活动室9个。1999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全面铺开。2005年,街道加大社区宣传阵地建设,投入30多万元,在各社区安装同频无线广播,不断扩大有线电视覆盖率,新增用户450户,并在上郭社区进行数码电视平移。
  2000年,占地40余公顷的黎刹广场动工,2002年竣工。良种场几年来重视发展老年事业,增加经费投入,投资40多万元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1座(3层),建置健身器材,满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求。
  2005年,建成并完善新塘文体活动中心设施,组建新塘街道艺术团,整合南音、交谊舞、篮球各类文体协会,多次举办健身操广场舞汇演,开展广场文化,黎刹广场夜夜有活动。各社区都成立老年体育协会,举办培训班,组建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剑、腰鼓、钱鼓、军鼓等文体活动队伍,结合节日、假日开展文艺会演。
  (三)卫生
  1988年,只有1家简陋的卫生院,固定床位12张,村级卫生所30个。1989年4月,旅菲王姓侨领捐资建设罗山卫生院,2007年,更名为新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4000平方米,设有10个门诊科室,病床30多位,医疗设备齐全,是一座较规范的镇级医院。1998年,通过泉州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全街道办理新农合有24038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还有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居民防疫工作委托社区卫生所进行,预防接种率100%。
  四、城区建设
  1995年,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省级306线,青安线罗山段6车道水泥路面,13.5千米扩改工程完工。邮电通信迅速发展。新塘11个村1995年拥有程控电话1500门,1996年,拥有程控电话2000门,1999年达到5600门,2007年达到10000门,电话普及率76.13%。11个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架设变压器数台,拥有110千伏的变电站1个,供电量充足。年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投入使用。
  2004年,新塘街道聘请省设计院进行控制性详规,并通过初审。完成沿海大通道杏坂—雪上段1公里建设。开展旧306线道路整治绿化,架设旧306线新塘段路灯,完成塘市—杏田、梧林—荆山、沙塘—南湖等社区道路建设,共6.5千米。完成上郭、后洋两社区旧区改造征地22.67公顷,同时加强土地管理,有效遏制破坏耕地和违法建房行为。2005年,完成220千伏输变电站所需2.7公顷用地的征地任务和项目奠基,进行工程施工和线路设计。泉州市重点项目石狮快速通道新塘段完成征地9.9公顷,先行路桥开工建设,抓紧自来水引水工程和晋东平原南港西边片(新塘段)防洪排涝工程前期工作。实施“一区两翼、两横四纵”发展格局。同时抓好街道办事处所建设,着手进行土地征用和规划、设计工作。2006年,完成新塘街道220伏输变电站站址建设和石狮快速通道新塘段水泥路铺设工程,完成自来水工程沿旧306线两侧的铺设工程。公交交通新增至荆山社区。社区交通得到改善。2007年,新塘街道全面推进中心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上郭中心片区一期和上郭三叉路口改造的规划会审工作。商会大厦和工商所办公楼开始建设。石狮快速通道新塘段、南塘段完工通车。220千伏的输变电站投入生产。110千伏的输变电站建设工程完工。
  五、社会保障
  新塘街道抓好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发放低保189户、495人。2005年发放低保204户,602人,发放低保金57.8万元。2006年,发放低保225户,599人,发放低保金51.36万元。2007年发放241户,628人,发放低保金50.1万元。实行“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同时做好复退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军属优抚、慰问工作,组织实施残疾人安居工程,2005年有3户,2006年有9户。新塘街道在晋江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危房改造工作顺利进行,首期63户居住在危房的住房困难户,获批准进行危房翻建,面积近1万平方米。晋江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也给新塘街道带来福音、助残、助困、助学、助明、安居等工程,并都得到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落实,计生一女、二女户全部享受政府奖励。晋江市良种繁殖场历年来都把职工的民生保障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为全场干部职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聘用临时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为特困职工家属或子女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全场职工家属和子女办理新农合,投保率96%,保障全场干部、职工、临时工的生活保障。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