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罗山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罗山街道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740-17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罗山街道位于晋江市中部,是市政府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罗山街道以平原为主,丘陵多为低丘,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罗山旅游资源丰富,有摩尼教雕像遗址、紫竹寺、世纪公园等景点。罗山街道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指标不断增长。支柱产业——食品行业产值不断增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雅客、福马、蜡笔小新等品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久久王、惠康等也逐渐成为“龙头”企业。
关键词: 晋江市 街道 罗山街道

内容

一、基本情况
  罗山街道位于晋江市中部,东邻新塘街道,西通西园街道、磁灶镇,南连灵源街道、永和镇,北接青阳街道、西滨镇,总面积25平方千米。省道306线、青安线、市快速通道(社马路)和世纪大道纵横辖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特殊,是市政府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市行政中心规划迁往罗山街道。
  罗山,以其境内“罗裳山”得名,该山古为泉郡四大名山之一,相传唐代著名诗人罗阮曾于此行吟显迹,尔后,以其姓冠其山,故名“罗裳山”。
  宋时,属开建乡、仁孝里一部分、安仁乡、永宁乡一部分,元、明、清时属二十六郡,1942年为梧川保,1952年属梅山峰乡,1958年始为罗山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罗山乡。1991年11月撤乡改镇建制,为罗山镇。2003年11月27日撤镇分设为罗山、新塘、灵源3个街道。
  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罗山镇总户数1.6万户,总人口8.5万,海外华侨、港澳台胞8.3万人,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晋江的主要侨乡之一。1998年,罗山镇总人口突破9万。2003年撤镇时,户籍人口93372人,外来人口近2万人。2003年11月设立街道后,罗山街道辖14个社区,户籍人口44654人,外来人口13215人。2007年,罗山街道辖15个社区,户籍人口47043人,外来人口约2万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罗山,地貌以平原为主,丘陵多为低丘,境内有罗裳山、华表山。罗山山明水秀,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季风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罗山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尼教雕像遗址——草庵寺坐落于罗裳山的南麓,庵内正面有堵天然石壁,雕刻着摩尼佛像,高1.5米,宽0.8米,叠盘端坐莲花座上,形象庄严稳重,神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摩尼石雕史迹,它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和我国与波斯古代海上交通往来的重要实物依据。此外,紫竹寺、世纪公园、社店尧舜纪念堂、画马石、福埔林欲厦古墓、梧安邦尾河古墓等景点也是罗山的旅游景点。
  二、经济发展
  (一)主要指标
  1993年,罗山镇工农业总产值6.8亿元,上缴税收1100万元。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8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38亿元,工业总产值11.5亿元,上缴税收2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25元。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5.35亿元,“三资”企业产值11.1亿元,上缴国税、地税分别达到2140万元和1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8元。
  2004年,罗山街道完成企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2亿元,财税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139.7万元。2007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8亿元,完成税收收入2.33亿元。
  (二)乡镇企业
  1993年,罗山镇乡镇企业630家,就业人数1.7万人,其中“三资”企业100家,企业年产值6.3亿元。企业主要涉及建筑材料、食品罐头、五金汽配、鞋帽服装、塑料制品、收旧利废6个行业,并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
  1998年,罗山镇企业877家,企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2.3亿元。达狮雄、金冠、福马、雅士达等企业的产值超亿元,有20家企业的产值超过千万元,形成食品饮料、家具、印刷包装、鞋贸服装、塑料制品及摩托机电产品6个行业,其中食品饮料为支柱产业。
  2004年,罗山街道支柱产业——食品行业产值8.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年产值6.9亿元,占整个行业的80%。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明显,雅客、福马、蜡笔小新3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福马被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罗山规模企业总数达33家,其中雅客、恒达、福马三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久久王、惠康、绿草香、好邻居等逐渐成为“龙头”企业。雅客、福马、蜡笔小新获中国品牌产品称号,恒达获出口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罗山街道企业品牌意识增强,继雅客、福马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久久王、惠康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及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二)食品产业
  从起步、发展到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罗山食品行业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1982—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闲散资金投入为主,家庭作坊式为主,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省内销售为主;1988—1992年为发展阶段,其特点集中体现在“四多”:新办食品企业多,新建厂房多,添置设备多,引资或货款投入多;1993—200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呈现如下趋势:企业规模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管理规范化,市场拓展网络化,产品质量高档化。2000—2007年,为逐渐成熟阶段,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罗山食品市场竞争力逐年增强,市场销售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现占省内40%,国内10%。
  2007年,罗山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160多家,年工业产值28.35亿元,上缴税收9063.8万元,占全街道总税收的38.9%。有食品原辅材料经营商20余家(涉及白糖、面粉、食品添加剂等材料),食品配套包装印刷厂15家,常年进行食品运输的大型货车200多台;整个行业就业人员1.4万多人。
  三、专业市场建设
  (一)食品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以社店为中心的本地市场规模日大,旺季时日成交额超过500万元。为改变有市无场的状况,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店食品市场首期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4幢112间店面于1999年7月竣工,10月1日融市运营。二期工程3栋84间店面也于2000年4月完工,吸引一批本地知名食品企业及国内高档食品品牌入驻,食品市场逐渐成为集交易、加工、展销、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市场。
  (二)摩托车市场
  1998年,福埔机动车市场同业公会成立。同年,福埔摩托车市场正式搬进原先的农贸市场,市场内聚集50多家经销商和上百个摩托车品牌,年销售额4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摩托车市场之一。
  (三)汽车交易市场
  在摩托车市场的带动下,汽车市场开始形成。1999年,政府牵头组织,几名汽车经销商投资3000万元在罗裳村建设汽车交易市场。市场占地面积3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广场面积13800平方米,拥有店面18000平方米,分为A、B、C、D4栋,三方排列中央广场,整个市场呈“凹”字形。市场于2001年12月28日投入运行,市场集汽车展示与销售为一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20多家汽车经销商前来入驻,涵盖各大热门车型和国内外汽车主流品牌。市场投入运行当年,即被省政府列为定点扶持的全省十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至2007年,罗山汽车商业圈年销售汽车总量约6000辆,占整个晋江市汽车销量的75%。
  (四)SM国际广场
  1992年,晋江旅菲华侨,在菲律宾有“百货商场大王”之称的SM集团董事长施至成回家乡晋江投资,在福埔开发区买下106.67公顷土地,建设SM大型商场。1994年SM项目投建,1999年,晋江SM国际广场第一期工程完工;此后,晋江在这里连续举办9届“鞋博会”、多届糖酒食品、工业、彩印印刷、汽车等展览会。2005年11月,SM国际广场、沃尔玛、来雅百货联手登陆罗山,“一站式”购物的现代化超大规模购物中心筑起新型的商业圈,改变晋江人的购物方式,晋江人在自家门口就有购物天堂。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6年,罗山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3月,成立罗山教育基金会,1991年12月,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94年,罗山镇有高中1所,37班,教师160人,学生1900人;初中2所,20班,教师92人,学生1520人;附中2所,13班,教师57人,学生736人;小学30所,253班,教师254人,学生10238人;幼儿园31所,60班,教师82人,幼儿3160人。2000—2001年,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发展教育事业,学校硬软件建设进一步完善。2003—2004年,投入教育事业438.58万元,用于完善小学“十配套”建设,加强学校危房改造。2005年投入138.7万元用于修缮学校校舍和进行配套建设,投入近1000万元(街道投入250万元),建设罗山中学教学综合楼、福埔中小学教学楼和改造社店小学、山仔小学危房。2006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响季延品牌,支持民办学校,办好优质初中,规划中心小学”的总体思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不断为新城区建设提供驱动力,投入教育事业近200万元。2007年,引导办学导向和评估方向,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年投入教育事业1284万元。
  (二)科技
  1998年,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市郊型”农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前景广阔,缺塘、梧桐、上郭等村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初具雏形。政府投入农业资金130多万元,建立16个科技户、8个农科咨询处、2个商品化育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2000年,推进科技兴镇战略,完成镇科协换届选举工作,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设备更新、产品升级的路子,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引导,进一步健全镇、村农技推广网络,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2002年,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开展各种科技试验示范,全年共开展试验示范项目8个,取得较好的效果;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实施科技强镇工程,继续实施产业发展引导,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村级农技推广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2005年,注重科技兴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机械展,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恒达集团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宏基机械自主研发的针织机获两项泉州市科技进步奖。
  (三)文化体育
  1998年,围绕创建文体先进镇活动,认真实施《全民健康计划纲要》;切实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寺的整治工作。1999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在30个建制村全面铺开。2000年,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发展村级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2001年,深入开展以创建卫生镇、文明安全片区、文明精品村和评选“模范职工”“五好家庭”“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为载体的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企业、学校和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力度加大,用户数9562户,入户率54%;2005年,建设社区文体设施、灯光球场,在主要街、路和企业设置阅报栏,全面净化、绿化社区人居环境;2007年,启动罗山“四个一”工程,初步完成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规划。
  (四)卫生与计生
  1998年,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力度,通过泉州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2000年,深入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2002年,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农村卫生为重点,大力加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罗山街道投入40多万元成立卫生清洁队负责镇区和主干道的卫生清洁及垃圾清运工作,农村卫生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1997年,抓好计生工作的基础建设、网络建设、队伍建设,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推动计生“村自管理”走上轨道,初步改变落后面貌;1999年,继续开展计生再清理工作,清理1991年以来出生漏报944人;2000年,完成村级计生协会创建工作;2001年,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三为主”目标,全镇合格村率86.67%,计生率96.32%,投入帮扶资金31万多元,帮扶计生户507户,帮扶率100%;2002年,全镇计划生育率97.56%,2004年底,通过泉州市计生“单列”脱帽工作检查。2006年,强化计生基础和基层社区自治工作,制订出台奖罚办法,抓重点、抓督查、抓清欠,计生工作有一定起色,逐步改变计生落后面貌。
  五、城区建设
  1997年,完成306线、青安线罗山路段和梧桐、上郭、社店等三角地及镇区主干两侧的绿化,总面积4.3万平方米;完成后洋至西滨“七一”路,青安线至32833部队营房的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40万元;镇区主干道框架形成,铺设水泥路面2.6万平方米。1998年,筹集550万元,完成旧306线至梧桐二车道水泥路面75%的工程量;完成306线至塘市水泥路、江宅至福埔两侧人行道、青安线至草庵道路建设。1999年底,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6655门,电话普及率76.13%;拥有110千伏的变电站1个,供电量充足;年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投入使用;省道旧306路线梧桐至上郭的拓宽改造工程完成85%的工程量;投入资金80万元,拓宽村间道路总长3千米,铺设水泥路面2千米;投入25万元进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扶西·黎刹广场奠基;世纪公园的征地及地上物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五里工业园区征地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镇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市区中干道南段(罗山段)建设、省道306线和青安线公路绿化、青安线社店环岛起300米标准化改造、省道306线后洋至荆山路段两侧沿石铺装、草庵路路面硬化、五里工业园区66.67公顷征地等市政工程相继完成,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社马快速通道和市区14号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形成以镇区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通信网络迅速形成,全镇拥有2个邮电模块局和1个移动电话基站,全镇程控电话(含泉灵通)用户2.4万户。供电设施和网络更加完善,29个村完成电网改造任务。2002年,大力加强镇级基础建设步伐,旧306线路沿石工程、梧桐路段至荆山路段排水沟、福埔至荆山路灯架设、青安路两侧绿化、镇第一工业区二期工程建设、福埔至社店自来水工程管道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工;现代化通信网络迅速形成,全镇程控电话用户达3.2万户;供电设施和网络更加完善,30个村完成电网改造任务,全年用电量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004年,罗山街道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主线,全面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发展的良好载体。全面加快建在辖区内的近20项市政重点项目的征地及拆迁进度,征地660多公顷,拆迁近万平方米;2006年,全力推进在本辖区内10多个市政项目及重点工程进度;以狠刹非法占地违法建设为抓手,加大城区执法管理力度。2007年,完成市行政综合大楼、市工商、国税、电信大楼、技监大楼、久久王食品生产项目、冠科光电科技园等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
  六、民生保障
  2000年,认真贯彻《晋江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8户;积极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组织为泉州师院和三峡移民捐资,及时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严重的对象手中;加大优抚力度,全面提高“三属”“五老”和农村老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的定补标准;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各种待遇,组织为全镇90岁以上的老人祝寿,积极支持老年人体协和关工委开展各项工作。2001年,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对象258户;认真做好优抚工作,全面提高“三属”“五老”和农村老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的定补标准,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征统筹基金和教育事业费附加。2002年,进一步落实老干部待遇,老龄事业稳步发展;重视民政工作,落实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2户。2003年,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积极支持老龄委、老教委、老体协工作,开展慰问特困老年人活动,109名老年人被纳入低保对象。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街道参保率86%;注重民生保障,提升民众生活质量,落实城乡最低保障制度,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受益面扩大到275户、848人。2007年,推动被征地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社区“爱心救助站”,筹建晋兴慈善大楼,发动筹集慈善捐款近3000万元,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受益面扩大到292户、864人;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街道参保率88.4%。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仔小学
相关机构
恒达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