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间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7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间信仰
分类号: B933
页数: 4
页码: 1691-16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民间信仰中,对抽象神和人物神的信仰。其中包括玉皇大帝、土地神、玄天上帝、龙王、城隍等抽象神的信仰,以及对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等人物神的信仰。
关键词: 晋江市 民间信仰

内容

第一节 对抽象神信仰
  一、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的主神,民间信仰中的天帝,相传为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圣诞在农历正月初九。每年玉皇诞,道观会举行祝寿道场,颂经礼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晋江民间则普遍在农历正月初一日或初九日清晨摆香案备三牲、果品、清茶、金楮和特制的“天公糕”虔敬,谓之“敬天公”。或遇婚寿喜事,也要设筵“谢天”。
  二、土地神
  土地神古称社神,又称福德正神,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信仰极为普遍,俗语有“三脚迹一土地”之说。凡有营造阴宅或阳宅者,动土之前必先祭告。圣诞日在农历二月初二,但晋江人家普遍在每月农历初二、十六都要略备果合金楮“敬土地公”,而以农历二月初二(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这两次献祭最为丰盛。
  三、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上帝公,道教尊奉的职掌北方天界的天神,按传统的五行学说,北方属水,代表色为黑色;代表灵兽为玄武(龟蛇合体),所以玄天上帝自古作为民间崇拜的水神,形像常为脚踏龟蛇。圣诞在农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信仰在晋江沿海地区有很大影响。深沪崇真殿、钱江真如殿都是著名的玄天上帝庙,深沪渔船出海,都要来崇真殿求一面加盖“玄天上帝”朱印的黑旗插在船头。随着深沪船民所到,香火传播至台湾、广东乃至东南亚。清代钱江施姓族人大批迁台,携带香火以求平安,在台湾鹿港亦建有钱江真如殿一座,至今为施氏家族轮值祭祀。
  四、龙王
  龙王传为兴云降雨之主司。晋江龙湖相传有龙井直通东洋大海,有神龙居住井中。自宋代就在龙湖边建立龙宫,每逢干旱,郡县官员就来此虔求降雨。至今庙前立有清康熙间的《祷雨功德碑》。沿海渔商因为祈望船只出海平安,顺风顺水,对龙王格外崇拜。滨湖诸村有老人去世做功德,必用小船载金银纸钱驶向湖中,投入龙井,据说由此可达阴间,为亡魂所得。
  五、城隍
  城隍神本为城池的保护神。明代诏封天下城隍神爵号,府、州、县城隍相应封为公、侯、伯,神庙遍布全国,使与各级地方官“阴阳表里,协于正直”,监督官民善恶,保障地方治安。晋江在泉州城中建有府城隍(大城隍)庙、县城隍(小城隍)庙,永宁卫城、福全所城、安海城各立城隍庙。其所辖巡司及都里也有分香建城隍庙的。
  至今晋江福全还保存“迎城隍”风俗。福全城隍神的诞辰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福全村民将这一天定为“圣节日”,全村家家户户宴请亲友并备办丰盛的筵碗往城隍庙祭祀,醵钱演戏三四夜至五六夜。城隍诞辰之日,由福全附近的后安、科任、清沟、埔宅、山尾、坑园、曾坑、浔坑寮、新市、钞岱、围头、南江、洋下等13村,各派代表在神前卜杯,以得信杯最多者取得明年“迎城隍”的资格。经过一年准备,该村于神诞前夕,到庙献演一台戏。农历五月十四日早,全村男妇老少齐出动,并扛出本村宫庙大小神像,组织鼓吹、马队、彩旗、花灯穿插其间,往福全村恭迎城隍神像。一路高奏鼓乐,鸣放鞭炮,游历乡里。所经过的村落亦家家在门口摆香烛果品虔敬。迎回的神像则奉祀于该村,至次年神诞前二三天再送回福全。
  六、阎君公
  阎王是梵文的音译,亦作琰摩、阎魔王,词意为缚有罪之人。在古印度神话中是管理地狱的魔王,有十八大臣分治地狱罪人。传入中国后,阎王被当作阴间之主。后来民间道士也接受这套说法,做功德时即张挂十八层地狱受刑图以宣扬地狱恐怖,劝善惩恶。晋江东石石兜威仪宫、龙湖石厦溪美宫都是奉祀阎君的宫庙。
  第二节 对人物神的信仰
  一、关帝
  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以其忠义,历代受朝廷崇封,道教称为“伏魔大帝”,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称“护法四元帅”。圣诞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明代,是“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宫,毋虑百数”。又经过清代帝王宣扬倡导,关公被封为“关帝”“武圣”,列为国家祭祀的尊神,影响更加广泛。在民间,关帝不仅是武圣,又是财神,受到广大民众的敬拜。晋江许多乡村建有关帝庙,奉关帝为境主,也有许多人家(特别是商家)在家中塑像奉祀。
  二、妈祖
  妈祖相传为宋代莆田湄洲渔家女,姓林名默娘,少时聪颖,遇异人得授道术,恩泽于民,尝于海上救人。二十八岁登仙,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圣诞,里人为立妈祖庙纪念,岁时祭祀。随着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的兴盛,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影响扩展到沿海各港口,历代朝廷一再加封,由夫人、天妃,到清康熙间封为天后,列入国家祀典。明清以来,妈祖香火传至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现以闽南、港澳、台湾信众最多,香火最盛。晋江沿海自宋元以来就建有多座妈祖庙,渔民奉祀最虔,近年来经常组织与台湾妈祖庙互访联谊活动。
  三、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帝君公,原名吴夲,宋代同安人(一作安溪人),曾拜名师,精于医道,在地方救死扶伤,得百姓感念。因采药坠崖不治身亡,百姓为立庙纪念,并收集其验方刊刻传布。南宋时得朝廷敕封为真人,后屡加封为保生大帝,晋江民间多奉为乡境保护神,农历三月十四日圣诞。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渡台的将士把保生大帝香火带到台湾。清咸丰年间,晋江深沪商船到台湾学甲,将当地“慈济灵宫”吴真人木雕像请回深沪宝泉庵供奉,并收集“慈济灵宫”324方药签置于宝泉庵供人卜取,香火旺盛,远近有名。这是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四、顺正王
  顺正王俗称王公。相传神名黄志,为青阳蔡学士门客,生有道术,宋嘉定间坐化于石鼓庙,里人遂为塑像奉祀。自宋代至明代屡因祈雨有灵、护国有功、灵助航海、显化助阵得朝廷勅封,声望日隆,分香泉南各地,远至台湾、菲律宾亦建有其庙。相传黄志生前喜观戏剧,每年九月初五神诞,庙中都会请戏酬神。因许愿献演者众,每常接连演出数十天,至2007年,已发展到一年演出一二百场。可见其香火之盛。
  五、苏夫人
  神为明初晋江人,名苏六娘。生而神异,稍长端淑孝敬,料祸福多奇中。年十六辞世,及时,祥云繚绕,天乐遥闻,六娘索笔留吟曰:“溶溶月色浸清秋,鹤御翩翩此日游。一点灵光何处寄,万年烟火紫山丘。”因护柩到紫帽山麓,索断坠地,忽狂风暴雨骤至,众散归。次日往视,由蚁泥垒成墓丘。自后累显灵光,里人建庙于墓前,塑像祀之。曾于正统年间显化平乱,成化六年(1465)敕封“护国卫生夫人”。万历间加封“衍圣崇福”。晋江苏姓村落每见奉祀,称“夫人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圣诞。
  六、王爷
  “王爷”有多尊,每以姓称,有朱、邢、李、池、吴、范、萧等等,相传明太祖封唐代死于科场的360进士为“王爷”,代天巡狩,后亦附以古代忠臣义士之名,或分祀,或数尊合祀,称“三王府”“五王府”“七王府”。本为疫疬之神,立庙都在村外。乡村发生瘟疫时皆隆重举行“送王”仪式,造王爷船,船上备神坛、仪仗、柴米、食物,家具、乐器,祭祀后送往海中。后来渐衍变为祈福之神,亦在村中立庙奉祀。晋江王爷庙以南江六姓府、白沙镇江宫、深沪镇海宫最有名,各地小王爷庙常组织信徒,抬着神像,到这些主庙进香乞火。台湾亦盛行王爷崇拜,有王爷庙700余座,以李、池、吴、朱、范五府王爷最为普遍。
  七、法祖
  法祖敬祖宗,闽南人大多是从中原南迁汉人后裔,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由孝发展而来的对祖先的崇拜十分普遍。因而,从始祖至近亲,建族祠家庙供奉神主。一些分布广泛的大姓如陈姓、吴姓、李姓,有轮值迎祀祖像的习俗,在祠堂供奉祖先,祭拜祖先,就是这种对祖先怀念的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信仰受到批判,活动被杜绝。改革开放之后,停止几十年的“迎祖像”活动得以恢复。届时值年的村落会事先通知包括在港澳台乃至海外的族人回乡参加,男女老少统一服装,全族出动,伴有马队、鼓吹、彩旗、神轿、车辆,浩浩荡荡,到上一年迎得祖像的村落将祖像接回。沿途鼓乐鞭炮,回村则摆酒席宴客,演戏酬神,十分热闹。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