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幼卫生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妇幼卫生监测
分类号: R174
页数: 2
页码: 1657-165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晋江市重视妇幼卫生监测工作,加强孕产妇、儿童死亡评审与监测,降低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关键词: 晋江市 卫生监测 妇幼卫生

内容

一、孕产妇死亡评审与监测
  20世纪80—90年代初,晋江县没有开展妇幼卫生监测工作,至晋江撤县设市后才开展此项工作。
  2003年,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晋江市孕产妇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开展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成立围产协作组,围产协作组成员每年对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评审。1993—2004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0.27/10万、46.10/10万、6.99/10万、52.54/10万、10.11/10万、25.52/10万、23.58/10万、38.57/10万、36.90/10万、10.4/10万、51.53/10万、102.64/10万。2005年7月起,正式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工作,市妇幼保健院按照《晋江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项目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流动人口孕产妇定点分娩医院和高危孕产妇接诊医院职责,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目标,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己任,在完善制度和网络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人员培训、落实减免措施和开设绿色通道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5—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85.08/10万、54.11/10万、27.76/10万。此后,为提高孕产妇死亡监测的准确性,每年还进行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孕产妇死亡情况零漏报。
  二、出生儿缺陷监测
  21世纪初,晋江市监测对象一般为在监测医院出生的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天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无论出生或引产的缺陷儿,无论妊娠孕周期为多少,要求均应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围产儿的有关资料,出生缺陷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临床畸胎学资料,出生缺陷的可疑危险因素,监测指标包括出生缺陷的畸形率,出生缺陷性别、母龄和城乡畸形率。市级监测点有市妇幼保健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市安海医院等4家。
  2001—2007年,晋江市出生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分别为1.56%、1.36%、2.76%、4.70%、5.09%、3.05%、2.59%,高发病种居前5位的分别是唇腭裂(1.13‰)、多指(1.092‰)、神经管畸形(0.7‰)、足内翻(0.33‰)、先天性心脏病(0.25‰),出生缺陷率呈小范围波动、平稳中略有上升趋势。为落实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其间市政府建立卫生、计生、民政、残联、妇联齐抓共管的多部门协作工作体系,采取普及出生缺陷预防知识、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发放免费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综合措施,全面开展一级预防,强化产前筛查诊断,稳步推进二级预防,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干预、新生儿听力早期筛查,加快建设残疾儿康复治疗机构,拓展三级预防。
  三、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
  1996—2002年,各医院每季度上报儿童出生、死亡人数,根据儿童死亡名单,作补漏及入户调查死因。7年内婴儿死亡人数分别为190人、123人、122人、130人、107人、147人、111人,死亡率分别为19.97‰、16.08‰、15.57‰、15.33‰、10.32‰、13.9‰、11.6‰。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分别为251人、184人、148人、161人、130人、171人、133人,死亡率分别为25.69‰、22.76‰、18.8‰、18.99‰、12.54‰、16.2‰、13.9‰。
  2003年,根据国家、福建省妇幼卫生监测方案,晋江市省监测点为磁灶镇、安海镇、梅岭街道。市卫生局制定《晋江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要求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方案进行监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工作规范化、科学化。2003—2007年,婴儿死亡人数分别为84人、94人、89人、65人、71人,死亡率分别为8.61‰、8.31‰、9.47‰、6.22‰、6.57‰。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分别为105人、136人、109人、83人、92人,死亡率分别为10.76‰、11.910%、11.59‰、7.48‰、8.33‰。前五位死因主要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窒息、肺炎、先天异常。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