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分类号: K854.1;G26
页数: 26
页码: 1547-15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历程和成绩。晋江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发挥侨乡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机制,文物事业全面进步。晋江市政府不断加强文物工作,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先后公布了多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向上级申报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晋江市 文物保护 考古发掘

内容

一、文博机构
  1949—1978年,晋江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78年,与县图书馆合一机构。1981年2月27日,成立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由1名副县长兼任,县文化局长兼任副主任,县直11个单位各派一名干部兼任委员。1992年,更名为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一名领导、文体局局长兼任副主任,市直15个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晋江市博物馆,文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和市博物馆馆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成立文物保护中心,设在博物馆,负责全市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晋江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发挥侨乡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机制,文物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晋江市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的称号。
  至2007年底,晋江市文物考古事业机构建立以来,先后配合农田水利、文物维修、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收集较珍贵文物数百件,一般文物数千件。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
  二、文物保护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
  1988年以来,晋江县(市)政府继续不断加强文物工作,在做足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先后于1991年、1999年、2007年公布第二、三、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积极向上级申报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市域内的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俞大猷墓、古檗山庄等三处文物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草庵石刻、陈埭丁氏宗祠、磁灶窑址、施琅宅祠等四处文物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金井福全村成功申报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
  1.文物管理员制度
  1998年,晋江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文物管理员制度,建立市、镇、村文物管理员三级管理网络。各文物点选聘1名文管员,签订《文物保护单位委托管理协议书》及《文物保护单位使用责任书》,颁发《晋江市文管会文物管理员证》,发放年度工作补贴(每人500元),定期举办文管员培训班,并将灵源寺作为晋江市文物管理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市级基地。
  2.“四有”规范建设
  至2007年,晋江市文物保护“四有率”100%。即每处文物保护单位都设有原始资料档案(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调查登记表),有该文保单位照片及局部重点部分的照片,每处文保单位都配设兼职文物管理员,每处保护单位都有醒目的保护碑。
  3.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将文物安全列入辖区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范围,通过落实消防、安防各项工作,加大安全巡查力度。2007年晋江市在福建省率先在国保、省保单位安装全球眼安全视频远程监控系统,杜绝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4.文化交流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整治,发展文化交流。为配合泉州“海丝”申报“世遗”,对金交椅山古窑址及草庵两个考察点进行整治建设。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草庵、陈埭丁氏宗祠参观考察,摩尼光佛石刻的发现被认为是此次考察的重大发现。199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文化事务和公共关系委员会特项部主管阿丽丝·德·简丽丝女士到草庵参观;12月,叙利亚国家文物局局长舒尔坦·穆哈欣专程考察陈埭丁氏宗祠。
  (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
  1988—2007年,县(市)政府主导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主要有:1993年修俞大猷墓碑、墓手及石羊石马等,2000年修俞大猷墓墓道,2001年修陈埭丁氏宗祠,2002年修陈埭石经幢,2003年修靖海侯府,2005年修留从效庙,2006年修霁云殿,2007年迁建刘埯塔。
  除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广大市民与海外华侨华人也纷纷慷慨解囊,参与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主要表现在参与宗祠、寺庙、祖墓、名人故居等家族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每年捐资不少于100万元,成为晋江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在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考古发掘
  晋江县文物考古事业机构建立以来,先后配合农田水利、文物维修、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收集较珍贵文物数百件,一般文物数千件。《中国文物报》先后以《晋江清理唐墓》《晋江清理南朝墓》《福建晋江宋代窑址有重大发现》为题,报道晋江南朝、唐代古墓葬及金交椅山古窑址的考古发掘,《厦门日报》以《晋江文物考古成绩斐然》为题,报道晋江在文物考古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福建文博》2000年第1期刊登《池店平原南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霞福南朝墓清理简报》《晋江土尾庵窑发掘简报》《晋江溥济庵遗址出土的瓷器及相关问题》,《福建文博》2007年第3期刊登《晋江深沪湾旧石器地点和新石器时代遗址》,《泉州文博》2007年第12期刊登《晋江紫帽明墓发掘报告》《晋江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等晋江考古成果。
  1973—1983年,在磁灶镇洋尾村、内坑公社(今内坑镇)葛洲村、砌坑村、晋江县实验小学、祥芝公社(今石狮市祥芝镇)祥芝村发掘唐墓5座、宋墓2座。出土随葬品有碗、盏、五盅盘、四系罐、虎子、三足鼎、灶、匙等及印有唐代年号的各种纹饰墓砖,并积累唐代墓葬的型制资料。
  1981年,受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处委托,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78#、79#、86#、87#4个墩进行考古发掘,摸清安平桥原始基础,并制定全桥维修基础方案。
  1980年10月16日,在发掘清理草庵前宋代“龙泉书院”遗址时,发现宋代“明教会”黑釉碗及残片20余件。经3年的时间考证与调查,发现该碗的生产窑口是晋江磁灶大树威宋代古窑,并在该窑取得同样残片2件。撰写《从“明教会”黑釉碗的出土试论福建明教会的兴盛年代》论文(《海交史研究》1985.1),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论文及照片被推荐参加1987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摩尼教学术研究会,被大会宣布为世界摩尼教研究第二重大发现。论文被收录比利时及瑞典德隆大学电脑,并把晋江草庵摩尼光佛像作为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会徽。
  1995年10月,经报批,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磁灶镇岭畔村宋元时期土尾庵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揭露出残窑炉一段,出土窑砖、窑具(主要为匣钵)及较多的陶瓷器等。此次土尾庵窑址的发掘,是迄今为止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工作,对磁灶窑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6年,配合福厦漳高速公路晋江段施工。经报批,晋江市文管会、博物馆联合泉州市文管会对池店镇池店、霞福、浯潭等村18座南朝、隋唐古墓葬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出土陶、瓷、铜、铁、玉石等不同质地的器物152件,其中133件为青釉瓷器。出土的瓷器、陶器、玉器、古钱、铁剑、铁剪、大量模印清晰的墓砖,补充史籍对唐代以前晋江历史记载的不足,为晋人南渡以来晋江的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证。
  1998年,晋江市博物馆联合泉州市博物馆对池店镇霞福村南朝齐隆昌元年纪年墓葬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随葬器物有料珠400多颗、黄金坠1件、滑石猪1对、青釉瓷9件。这座纪年墓据砖铭“隆昌元年”即南朝齐郁林王萧昭业十八年,为公元494年。墓主明确为王智首。这是晋江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有具名纪年墓,成为晋江南朝墓葬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该墓的清理发掘为“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有晋江之名的说法提供实物佐证。
  1999—2003年,市博物馆在上级文物部门配合下,共抢救清理古墓葬17座,其中南朝墓葬1座,唐墓葬6座、南宋墓葬3座、明代墓葬7座,出土文物150多件。其中唐代青铜鐎斗系泉州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用炊器;唐墓随葬陶俑在晋江尚属首次发现,丰富晋江唐代墓葬的考古资料;南宋火葬骨灰墓的清理,反映南宋至明代晋江一带盛行火葬的习俗。
  2001年4月,在安海镇清理一座明代砖室墓,出土棺木1具、神主1座、砖质墨书墓志铭1方及陶质明器6件;棺内尚存有丝、绸、缎等多种织物残件,其中一双保存较完好的明代绣花缎鞋系首次发现。2001年5月,在陈埭镇清理一座明代砖室墓,出土明万历年间骨殖瓮5件。2001年10月,在清濛开发区发掘一座大型石室宋代古墓,出土黑页岩墓志铭1方和1件罕见的长方形陶棺。经考证,墓主系南宋名臣留正的孙媳妇黄妙清,陶棺在福建省宋代古墓中属首次发现。
  2002年5—9月,2003年2月19日至6月上旬,市博物馆联合福建省博物馆,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交椅山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8个月,取得重大成果。揭露四座龙窑及作坊遗迹一处,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首次发掘作坊遗迹,惊现大缸10口,为研究宋元时期外销瓷提供大量实物证据。结束晋江磁灶古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唯一一处宋元外销陶瓷生产地,提供实物依据。
  2004年,抢救性发掘安海大浯塘明墓、青阳烧厝宋墓、池店东山宋墓、池店东山明墓,内坑上方村明墓、磁灶洋尾明墓、内坑土垵宋墓,共发掘8座,出土有价值的文物几十件。其中,3月9日,清理发掘安海镇安平开发区大浯塘明墓,出土墓志铭1块及明器9件;3月13日,清理发掘青阳镇烧厝宋墓,出土铜镜2面,铜钱两枚。2004年4月29日,在紫帽镇发现郑成功祖父郑象亭墓。
  2006年7月,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福建博物馆及泉州市博物馆对晋江紫帽明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一个山坡的近似直线的5个台地,发现多件石像生、两座墓室、一座墓亭(基座)、一段条石铺成的地面,并出土两套组合冥器,此次发掘对研究明代晋江地区的葬俗、陶瓷史以及家族史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7年5—9月,在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自然村,经报批,市博物馆联合福建省博物院组成考古队,对晋江深沪庵山新石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两期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出土大量的陶片、陶釜、陶罐、陶器盖、陶支座、陶纺轮、陶鬳、陶豆、陶杯、陶碗、陶盅、叉状陶塑等陶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以及石核、石片、断块、碎块、锛形器、端刮器、石锤、石璜、加工工具的石砧与凹石等石制品,玉环、玉璜、玉块等玉器,青铜钩、青铜锛、青铜残件等青铜器,青釉、白釉和黑釉瓷碗残片,此外,尚有少量板瓦、筒瓦和个别瓦当、残砖等。晋江深沪庵山新石器遗址系福建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沙丘类型遗址,也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沙丘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填补晋江市新石器至商周时代考古的历史空白,丰富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的文化内涵,为南岛语族的最终源头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密切相关提供佐证。
  附一:古遗址(晋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一)磁灶窑址(磁灶镇岭畔村·宋、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梅溪两岸的土尾庵山、蜘蛛山、童子山、金交椅山等窑址。
  土尾庵窑址,长约60米:约50米,堆积厚3.5米。蜘蛛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址的南边约100米,长约50米,宽40米,堆积厚4.6米。童子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对岸的梅溪北岸,长约260米,约140米,堆积厚约1.3米。主要产品有瓷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纹饰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
  (二)金交椅山瓷窑址(磁灶镇沟边村·宋,并入磁灶窑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2月19日至6月上旬,市博物馆联合福建省博物馆,对金交椅山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8个月,取得重大成果。揭露四座龙窑及作坊遗迹一处,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首次发掘作坊遗迹,惊现大缸10口,为研究宋元时期外销瓷提供大量实物证据。结束晋江磁灶古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唯一一处宋元外销陶瓷生产地,提供实物依据。
  (三)溪口山窑址(磁灶镇下官路村·南朝至唐,市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产品以罐、钵、盆为主,还有碗、盏、盘、瓮和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呈浅灰色,施青釉,大多粗而重,内壁留有手工制作的痕迹。
  (四)东石寨(东石镇东石一居委会·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郑成功在此安营扎寨,整军练武,由施琅、冯云、黄梧等人分守。东石寨依山临海,平面呈长方形,现存石砌寨墙长30多米。有两个寨门,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东“得胜门”,西“镇海门耸立,上方横刻楷书“棣径”,中部竖刻楷书“丹心”,相传为郑成功所题。
  (五)白沙城遗址(东石镇白沙村西·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抗清时,曾以东石寨为指挥所,白沙村为主要屯兵基地。顺治十二年(1655),郑军与清兵在这一带激战。白沙滩头(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双方争夺要地,故称“三日清、五日明”。现尚存白沙城残墙、国姓井和饮马槽,并屡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
  (六)海底古森林遗址(深沪湾·新石器时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深沪湾潮间带及潮下带发现七千多年前的古树桩24棵,直径0.30至1米,保存完好。
  (七)烽火台遗址(深沪镇狮峰山顶·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防倭而建,长16米,宽8.4米,高9.4米,条石垒砌,分三层。最高层并列3个烽火灶,烟囱高3.6米。烽火台后有一小寨(内有水井),前有一条三合土构筑的濠沟环护。
  (八)淞江斗门(西园街道王厝社区北·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嘉定二年(1209)始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修。现存斗门一间,花岗岩条石砌筑,长8.7米,宽2.9米。旁有明永乐十五年重修碑1通。
  (九)华表山古寨(罗山街道苏内社区西300米·清代,市文物)
  清康熙十八年(1679)建。时值“三藩之乱”,郑经自台湾率兵进驻泉南沿海,清军筑寨以守。寨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80米。墙花岗岩块石垒砌,基宽3米,残高1—3.21米。有寨门二,倒塌,构件尚存。
  (十)福全城墙遗址(金井镇福全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而建,与永宁、崇武、金门、厦门诸城齐名。“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1417),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四尺,并筑东、西、北三个月城。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千户蒋勇增筑四门敌楼。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清康熙十六年(1677),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宾重修。后经1937年、1985年两次城石被拆为军工事。现存夯土城基遗址长约2000米,宽5米及南北水关各一个。
  (十一)深沪庵山沙丘遗址(深沪镇坑边村颜厝自然村·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沙丘类型遗址,也是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沙丘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两期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出土大量的陶片、陶釜、陶罐、陶器盖、陶支座、陶纺轮、陶鬳、陶豆、陶杯、陶碗、陶盅、叉状陶塑等陶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以及石核、石片、断块、碎块、锛形器、端刮器、石锤、石璜、加工工具的石砧与凹石等石制品,玉环、玉璜、玉玦等玉器,青铜钩、青铜锛、青铜残件等青铜器,青釉、白釉和黑釉瓷碗残片,此外,尚有少量板瓦、筒瓦和个别瓦当、残砖等。该遗址的发现填补晋江市新石器至商周时代考古的历史空白,丰富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的文化内涵,为南岛语族的最终源头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密切相关提供佐证。
  附二:古墓葬(晋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一)俞大猷墓(磁灶镇苏垵村·明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晋江河市(今属洛江区)人,抗倭名将。明嘉靖十四年(1535)武进士,官总兵,卒赠左都督。墓为夫妻合葬,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坐南向北。墓丘三合土构筑,长2.86米,宽2.96米,高2.38米。墓室砖砌。墓丘前立石墓碑,高2.45米,宽0.92米,上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神道两旁存有石武翁仲2尊。2005年前后重修神道,重雕石马、石虎、石羊和石望柱各一对。
  (二)李卓吾妻黄宜人墓(紫帽镇园坂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1527—1602)妻黄氏,诰封为宜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葬于此。墓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墓前立花岗岩石墓碑,长方形,上刻“明诰封宜人李卓吾妻黄氏墓”,上款“卓吾老子书”,下款“万历戊子(1588)婿庄纯甫立”。墓前立石望柱1对,高3.94米。左侧立“诰封宜人黄氏墓表”和“宪碑”。
  (三)陈琛墓(紫帽镇浯垵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琛(1477—1545),字思献,号紫峰,晋江涵口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上,官至江西按察提学佥事,著有《四书浅说》《易经通逛》等,卒后入祀泉州府学宫。墓坐西向东,占地约300平方米。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墓有五室,系其夫妻及父母合葬。龟背形墓顶前立花岗岩石墓障,长方形,上刻楷书“赠承德郎、南京吏部考司主事、贡斋陈公暨钦差提督学校、江西按司佥事陈紫峰先生誊”。旧墓碑收藏于涵口陈紫峰纪念馆。2000年重修。
  (四)汪芳山墓(深沪镇烟墩山·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汪芳山,生卒年不详,四川成都人,明嘉靖年间任深沪巡检司。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嘉靖间,倭寇劫掠深沪,芳山脱民使走,自御之,不敌而死,民葬于此,祠祀之。”墓原在深沪镇东南,1997年迁至烟墩山。墓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方形,长2.24米,宽2.08米,高1.46米。墓丘前立墓碑,高1.2米,宽1.6米,上刻“大明节义汪公墓”。
  (五)林武苴墓(内坑镇黄塘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武苴(1544—1598),字养万,晋江二十七都西滨乡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武进士,官至左国柱光禄大夫,加太保都督,殉职于广西。墓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墓前两侧立武翁仲、石马、石虎、石羊1对。
  (六)林欲厦墓(罗山街道福埔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欲厦(1546—1624),字从奂,晋江西滨乡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760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三合土构筑。墓前立文武石翁仲各1尊,石虎、石马、石羊各1对。
  (七)林欲栋墓(紫帽镇园坂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欲栋(1571—1660),字世隆、武苴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初授南京户部主事,自至工部尚书,90岁卒。墓占地1500平方米,坐东向西。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神道两侧立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中置八卦石炉1座。
  (八)张瑞图墓(青阳街道霞行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瑞图(1573—1644),字长公,又字无画,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探花,官至吏部尚书、中及殿大学士,加少师,著名书法家。原葬于青阳镇霞行村北,1956年迁葬于此。墓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墓丘三合土构筑,圆形,直径1.8米,高0.96长,上以瓷片镶“下行张相国”五字,无墓碑。
  (九)黄护、黄逸墓(东石镇许西坑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护,生于宋元祐年间,安海黄墩人,宋绍兴十一年(1141)舍钱万缗倡建安平桥(又名五里桥),桥未成而终,追赠文林郎晋江县尉。其子黄逸移居安海桐林,继承父志,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建成安平桥。墓1998年重修。占地面积161.5平方米,坐北向南。墓丘平面呈“风”字形。
  (十)李英(李五)墓(西园街道烧厝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英(1386—1457),字俊育,因排行第五,俗称李五,闽南巨富。为人乐善好施,以增高洛阳桥,修葺六里陂水利而闻名。墓1988年重修。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丘圆形,高1.3米,直径2.4米。墓前立花岗岩石碑,两侧各立3根狮子头方形短柱。
  (十一)赤虾墓(龙湖镇衙口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合葬施琅九世、十世、十一世祖。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始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施琅重修。墓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丘石构,封顶为整石雕成龟壳状,顶压石雕刻昂首长龙.琢工精细。该墓长期被黄沙深埋,近年发现并整修。
  (十二)蔡诒河(邦尾河)墓(罗山街道梧垵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诒河(1853—1910),字玉明,号汝南,人称邦尾河,晋江罗山人。清光绪年间(1875)创立五祖拳,为五祖拳创始人。墓占地面积约332平方米,坐东向西。墓丘呈馒头状,直径2米,高0.6米。无其他装饰。
  (十三)瑶林许氏始祖陵园(龙湖镇苏坑村蔡口·唐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瑶林许氏始祖许爱生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官至左侍郎、特晋银青光禄大夫兼金吾将军。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瑶林乡,后迁居石龟,为晋江许氏一世祖,传裔蕃盛,广泛分布于闽南各地、台湾及南洋群岛、海外各地。仅晋江就有许氏聚居村落108村。该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2750平方米,整体现保存完好,为圆形封土堆,圆顶石墓碑,半圆形石墓桌,为研究晋江古代移民历史之实证。
  (十四)许燮陵园(龙湖镇新街炉灶山·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燮,字震瑶,为宋代名将,曾多次参加攻范汝为、抗金战斗,屡立战功,累升神卫都校,女适岳飞之子岳霖。墓坐西向东,占地约800平方米,为圆形封土堆,前立山字形圆顶墓碑,上刻“石龟宋都校震瑶许公墓”,周围有石砌风字形墓围,墓左前方30米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立墓道碑一方。许燮传裔分布闽南、广东、浙江、台湾,迁台许氏是鹿港三大姓之一,传衍金门许氏人数众多。
  (十五)深沪延陵吴氏祖墓(深沪镇金屿社区古擂山红山顶·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深沪延陵吴氏祖墓,始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几经修葺,现存为清代重修风字形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糖水灰墓身、墓围、墓埕;石墓碑、石墓桌,为晋江保存较好的家族坟墓。为研究晋江古代移民历史之实证。
  (十六)张弥皋墓(内坑镇土垵村灵源山西麓·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弥皋,生卒未详,系宋嘉定年间进士,由河南光州入闽,任晋江县丞,为南安梅岭、晋江土垵张氏肇基始祖。墓葬凿山为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墓前建拱顶石室,进深2.53米、宽2.25米、高2.45米,墓门宽1.7米、高1.65米,内立墓碑及须弥座供桌。清代重修糖水灰墓埕。规制饶有特色。
  (十七)洪富墓(西园街道屿头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富(1488—1560),字国器,号新斋,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至四川布政使司参政,清正廉明,史称名宦。洪富按三品官礼制安葬,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56平方米,有石像生虎、马、羊各一对。附近有其父洪贺墓,规制相同。
  (十八)李约斋墓(池店镇池店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约斋(1487—1517),名至,字明渐,号约斋,明代慈善家李英嫡孙。其孝顺父母,济穷恤贫,重视教育,子孙叠连登科,有三进士五举人。后裔散居海内外,以台湾最多。其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0平方米,为“风”字形,糖水灰结构,墓碑上置石屋盖,嵌有“孝思”匾额,规制富有特色。2004年,按原规制重修。
  (十九)庄用宾墓(磁灶镇宅内村南侧·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用宾(1504—1588),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佥事、给事中。倭寇进攻泉州时,与其弟庄用晦率乡丁英勇抗击,直捣寇巢。在青阳倡议乡约,改革风俗。卒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赠太仆寺少卿。墓丘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23800平方米,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三层墓埕。墓室早年被盗,墓碑已毁。2006年,按原规制修复,墓前增立石像生虎、马、羊各一对。
  附三:古建筑(晋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一)安平桥
  1.安平桥(安海镇至水头镇·宋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五里桥”。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建桥未就,绍兴二十二年(1152)郡守赵令衿续成,明永乐年间重修。1980—1985年全面维修。石梁桥,横跨南安水头与晋江安海的海湾上,长2255米,宽3—3.8米。卧木为基,墩361座。墩有方形和舟形(单向或双向尖形),净跨最宽8.6米。桥面用5—8条大石板铺成,石板长5—11米,最重约25吨。两侧设石栏杆。桥上建有超然亭、泗洲亭等。桥两端有方形石塔4座,明、清重修碑14通。安平桥头有一座五层六角砖塔,高22米,俗称白塔。
  2.白塔(安平桥头·宋代)
  原名瑞光塔,是安平桥的镇桥塔。宋绍兴年间始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并易名文明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五层六角砖塔,外粉刷白灰,高22.5米,径约10米,内有旋梯可达塔顶。
  3.超然亭(安平桥东端·清代)
  清末重修。有观音院一间,坐北向南,砖石结构,歇山顶。院前有四柱卷棚顶桥亭一座。旁立宋代石雕武士像2尊,高1.5米。
  4.望高楼(安平桥东端·清代)
  清同治三年(1864)建。系跨桥而建的城楼式建筑,砖石砌双层楼,下层中设拱门为过道。楼上石匾刻“望高楼”,下层拱门匾刻“寰海镜清”。
  5.水心亭(安平桥中段·清代)
  俗称中亭,安平桥五亭之一,宋绍兴年间建,历代重修。系砖石木构,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祀观音、关帝、韦驮。门柱镌“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联。前有桥亭,亭葑立明清碑刻14通,多为修桥碑记。
  (二)陈埭丁氏宗祠(陈埭镇岸兜村·明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乐年间丁氏四世祖丁善营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兵燹,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代四次大修,1984年全面整修。祠占地面积1359平方米,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正厅、后厅和左右庑廊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正厅独立于中部,门厅、后厅和两侧庑廊环护,成为“回”字形。1985年,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
  (三)施琅宅、祠(龙湖镇衙口村·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施琅宅即靖海侯府。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清军水师提督,率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因功封靖海侯。靖海侯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砖石面墙,出砖入石墙面,五开间三进带东西厢房。规制恢弘,用材讲究。现辟为晋江市施琅纪念馆。
  2.施琅祠即施氏大宗祠。明崇祯十三年(1640)始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正厅、后堂及厢房组成,前设院埕。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厅及后堂前有石铺天井。主体建筑与厢房之间有火巷。祠内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施琅撰《衙口施氏大宗祠记事碑》,康熙皇帝褒奖施世伦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及施琅石雕像1尊。
  (四)龙山寺及千手观音、石刻(安海镇型厝村西南·明、清)
  1.龙山寺
  俗称观音店。相传隋代始建,历代重修,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占地面积约425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拜亭组成。正殿面阔、进深各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殿前有辉绿岩石浮雕龙柱一对,刻工精美。
  2.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龙山寺内·明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高4.2米,身高2.95米,宽2.5米,立于莲台。额有一眼,双手合十,两足微露。冠饰莲瓣上雕佛像,两侧雕1008只手,手掌中均雕一眼,或空手作手势,或执法器。
  3.龙山寺石刻(龙山寺内·明、清)
  寺前右壁嵌碑2通:一为“龙山宝地”,明万历年间进士苏琰书,高2.45米,宽1.1米。另一为《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清康熙年间进士颜仪凤撰,高2.65米,宽0.87米。寺前左壁嵌碑2通:一为《安海镇龙山寺重兴碑记》,清道光十八年(1838)晋江知县朱桂撰,高3米,宽0.83米。另一为《龙山寺重兴碑记》,清光绪五年(1879)晋江知县叶小兰撰,高2.64米,宽0.94米。寺前立清道光年间碑2通,一为住持僧然信撰《盟心碑记》,另一为《重修大路碑记》。山门坊额高0.63米,宽2.16米,上刻“极乐国土”。寺前坊额高0.42米,宽1.78米,正面刻“龙山古地”,背面刻“天竺钟梵”。
  (五)吟啸桥(梅岭街道双沟社区加沙自然村村西·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日辉禅师架木梁桥,《泉州府志》载:“唐欧阳詹曾吟啸于此,故名。”五代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相继重修。宋咸平年问里人王养及僧行珍改建为石桥。十六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42.6米,净跨6.2米。桥面以6条或7条石板铺成,中部高两端低成拱形,两侧有护栏。现存桥墩11座,栏杆12对。桥两端各有石雕武士2尊。另有清乾隆年间修桥碑1通。
  (六)大桥(池店镇营边村南·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太平兴国年间建,历代均有修葺。十二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45.6米,宽4.5米,11座墩方形。桥面以5—6条石板铺成,中部高两端低成拱形,两侧有护栏。桥两端有廊亭。北端廊亭后改建为福慧寺,并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福慧寺碑》1通。
  (七)江上塔(池店镇溜石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年间郡守蔡善继建,清咸丰四年(1854)观察庄俊元拆泉州西街塔石用以重建。12层实心石塔,通高12.6米,西向设台阶。每层出拱,上盖板石出檐,六角尖状翘脊。三层以下六角形,底层各面浮雕金刚力士,二三层各面浮雕坐佛1尊。4—10层八角形,各层以圆形莲瓣石相间,各面均雕佛像1尊。最高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葫芦刹顶。塔濒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成为晋江口岸的航标。
  (八)星塔(安海镇安东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安海志》载,“崇祯二年(1629)郑芝鹏建,十六年(1643)重建”。郑成功少年时曾读书于此。五层四角楼阁式实心砖塔,边长2.4米,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刻门,葫芦形塔刹。三层西面嵌归明崇祯十六年(1643)郑芝鹏撰《重建星塔小引》碑1通,碑文“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四层嵌“星塔之塔”刻石。
  (九)西陡门(陈埭镇岸兜村南·五代南唐,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南唐交泰元年(958)围海时建。东西走向,石构,2间,高3.68米,宽9.42米,为条石纵横相间筑砌,舟形墩。墩首高翘,墩中凿闸板道,作窟闭闸之用。北闸孔道宽2.7米,南闸孔道宽2.95米。每间架6条石板与堤岸相接。是晋江市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水利设施。
  (十)新店石经幢(池店镇新店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层八角石经幢,通高6.2米。底座浮雕仰莲,上置浮雕蟠螭纹饰圆石。各层八个角均雕坐佛。相轮刹顶。幢身经文严重风化。1965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用原构件重建。
  (十一)陈埭石经幢(陈埭镇四境社区·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天圣三年(1025)建,明万历三年(1575)重修。七层八角石经幢,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通高9.25米。须弥座八角雕力士,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菱角纹饰。往上各层垒叠雕龙圆形石及雕佛像八角形石。相轮顶刹。幢身刻文严重风化,唯有“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1575),埕上陈氏募缘重修”等字可辨。1987年迁四境前社桥头。
  (十二)池店石经幢(池店镇池店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层八角石经幢,通高6.46米,边长1.4米。底座上置半圆石和圆鼓石,分别浮雕海潮朝阳和双龙戏珠纹饰。各层均浮雕坐佛8尊。相轮刹顶。幢身文字风化严重。1959年被拆除,1991年,华侨捐资在原基址用原构件重建。
  (十三)霁云殿(安海镇圣殿境·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称佑圣官,又称真武殿。五代南唐始建,历代重修,现存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579平方米,殿筑于高台上,坐北向南,单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保存有宋代石柱,石雕等建筑构件。殿内墙上嵌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嘉庆六年(1801),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碑各1通,四周石柱上有重修记事铭文。
  (十四)适南桥及适南亭、净慧寺(陈埭镇苏厝村·宋、清)
  1.适南桥
  又名双化桥。宋绍兴年间司户王元捐建,元大德六年(1302)及现代重修。三孔四墩石梁桥,长20米、宽3.4米。桥北有适南亭、净慧寺。
  2.适南亭(双化桥北侧·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绍兴年间始建,历代重修,现存清代建筑。亭四柱、八角、重檐顶。内施藻井,叠斗承凛,层层收分,斗拱疏密匀均,结构严谨。
  3.净慧寺(双化桥北侧·清代)
  宋绍兴年间始建。寺内供奉的观音菩萨,是明代张瑞图从南京迎来。
  (十五)陈翁桥(陈埭镇横坂村西·宋、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陈洪进筑陈埭并建此桥,故名。宋建隆年间建,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二十二墩二十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长170米,宽2.90米,方形墩。桥面以5或6条石板铺成,有护栏。桥两端存石将军像4尊,高0.3米,像座上刻“晋江茅坂堡卢村石神福利绍熙正目”。桥中石板上刻有“崇祯壬午年重修”“康熙甲戌亭再重修”。现塌落两孔。
  (十六)崇真殿(深沪镇港阜社区·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末始建,历代均重修,现代重建。殿依山而筑,占地面积2288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山门、前殿、后殿和厢房组成,前有面积约700平方米石铺院庭。前殿双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后殿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有宋代玄天上帝石雕立像,高1.75米。
  (十七)御赐桥(池店镇御辇村南·元、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下辇桥”。元至治元年(1321)建,明代重修。五墩石梁桥,东西走向,长22米,宽3.85米,舟形墩,净跨度4.2米。桥面以4条石板铺成。一墩上刻“元至治元年”。桥头原有石塔1座,两端各置石将军2尊(今存1尊)。
  (十八)结砖福利桥(陈埭镇苏厝村西北·元、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吉珍桥。元大德五年(1301)僧法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十一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60米,宽3.3米,10座方形墩,净跨4.4米。桥面以5条或6条石板铺成,两侧由条石与短柱榫卯搭连为栏。
  (十九)白毫庵(青阳街道霞行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明天启年间扩建,清代毁于火灾。现仅存正殿,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殿前建有拜亭,右侧建厢房。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在此隐居,“白毫庵”匾额及墙上“崇德”石刻是其手迹。
  (二十)丁氏祖宅(陈埭镇花厅口村·元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埭丁氏回族祖先为阿拉伯人后裔。三世祖丁夔、四世祖丁善,元至正末年,徙居陈埭时建此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1998年重建。宅坐东向西,单进、单间,砖石混筑墙,架檩木置瓦,卷棚顶。
  (二十一)刘埯塔(西园街道砌田社区南·明代,市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三层四角石塔,通高3.84米。基座边长1.44米,以条石纵横之叠砌筑,层层收分。第三层南面、北面各雕一佛头像;亘面刻楷书“明万历丙午年(1606)六月建”,东面刻“佛”字。相轮塔刹。
  (二十二)无尾塔(金井镇溜江村东·明代,市物保护单位)
  三层四角实心石塔,残高8.6米,条石砌筑,底边长3.4米,向上逐层收分。二层各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四方合石,中空并穿透一直径0.2米的固洞,洞口朝东南。有适量风力通过圆洞,会发出低沉翁鸣声,可为大风报警。塔顶只存一圆形鼓石,塔刹已圮。
  (二十三)状元衙与庄宅(青阳街道市政府驻地北·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1.状元衙
  明万历年间状元庄际昌的府第,现存祀祖的“思敬”厅,由门厅、正厅、厢房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顶。带双面护厝,前有回向,后有阁楼,双边留有宽阔火巷。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坐东向西,以及部分旧门墙,旧台基,二问回向和一座门亭。门亭悬“状元”匾额,双坡顶。
  2.庄宅
  即庄用宾故居。明代中叶建。庄用宾(1504—1588),号方塘,晋江青阳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刑部员外郎等,因抗直忤犯上司,退职家居。遇倭寇攻泉城,与其弟用晦募乡兵救城免难。宅占地面积2692平方米,坐北向南。是一座五开间三落大厝,有倒座、护厝、石埕和水井。砖石结构墙体,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埕前建有回廊,东侧为马房和伙夫间。厅堂前的庭院有井2口。门楼和厅堂上分别悬挂近年仿制的“一门忠孝”“万古纲常”“乡元魁选”“会元”等木匾5方。
  (二十四)涵口古建筑群(陈埭镇涵口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明代的陈紫峰祠、容斋宗祠、正通官衙,清代的陈氏宗祠和民国的陈烟德厝组成。建筑群六座并列,前有石埕,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坐南向北,均为五开间,硬山顶。
  1.陈紫峰祠(涵口村·明代)
  陈琛,字紫峰,明代著名理学家。祠建于明中叶,清末重修。占地面积220平方米,由大门、庑廊、厅堂、寝堂和左厢房组成。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大门上悬明书法家张瑞图手书“紫峰陈先生故宅”木匾1方。1989年辟为陈紫峰纪念馆。
  2.容斋宗祠(涵口村·明代)
  建于明中叶,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由门、廊庑(天井)、厅堂、后堂组成。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
  3.正通官衙(涵口村·明代)
  建于明中叶,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门墙、庑廊(天井)、厅堂、后堂组成。厅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
  4.陈氏宗祠(涵口村·清代)
  建于清代,1987年重修。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由门墙、庑廊(天井)、厅堂、后堂组成。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
  (二十五)南岳庙(池店镇溜石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南海庙。宋代始建,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祀南海神(宋节度使陈洪进)。庙占地面积约2250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山门、前殿、拜亭、中殿、后殿组成。山门、前殿已圯。中殿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梭形柱、抱鼓石,清代石龙柱1对和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碑1通。
  (二十六)宝泉庵(深沪镇南春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始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毁于倭寇,清代重建。庵为石仿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352平方米,坐北向南。单进,由大殿、厢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石构架,歇山顶。保存有木雕保生大帝像1尊,原供于台湾学甲慈济宫,清咸丰十年(1860)由商船运回供于此庵。
  (二十七)紫竹寺(灵源街道林口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始建于隋,唐代迁建于半山,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清代建筑。寺占地面积735平方米,坐北向南,由拜亭、正殿和厢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寺内保存唐石炉2座,宋代石柱础和石塔、石经幢构件各1件,明宣德年间铜佛1尊。
  (二十八)安海古庙(安海镇安东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现存清代建筑,1992年重修。庙占地面积约376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庙内设妙月大师纪念堂。
  (二十九)三公宫(东石镇东石四居委会·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嘉应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清代建筑,1989年重修。祀“四神”,衣着分青黄黑黄四色。相传三老翁随宋少帝赵昺至此,少帝遇害,三翁触石殉之,乡人拾遗骸葬并祠祀。宫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红砖外墙。庙中保存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石香炉1只,座刻莲瓣,高1.48米。墙上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碑1通。
  (三十)庆莲寺(池店镇雁山北麓·清、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高山寺。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僧行勤重建,民国12年(1923)重修。1986—1987年,世界佛教协会主席宏船法师捐资重修时,增建厢房、围墙、放生池。寺占地面积801平方米,坐南向北,由大雄宝殿、斋堂、讲经堂、纪念塔、普同塔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保存清道光年间记事石刻和民国时期重修碑各1通。
  (三十一)蔡道宪祠与御赐诗碑
  1.蔡道宪祠(东石镇塔头孙村东北600米·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忠烈祠”。蔡道宪(1614—1643),字元白,号江门,晋江塔江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大理推官,明崇祯十六年(1643)死于抵抗张献忠农民军。乾隆皇帝亲为赋诗褒扬,赐谥“忠烈”,故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始建,清乾隆年间重建,1995年重修。祠占地面积456平方米,坐东向西,由门楼、天井、祠厅组成。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斗拱承接檐檩,拱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四瓣荷花形,檐下雕花篮吊筒(垂柱)8个,工艺精细。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
  2.御赐诗碑(蔡道宪祠内·清代)
  花岗岩石质,高1.91米,宽0.97米,碑首雕双龙,篆额“御制”。碑正面刻楷书56字,是清乾隆皇帝的七律挽诗。背面刻楷书356字,是大学士蔡新撰写的蔡道宪事迹。
  (三十二)朱文公祠(东石镇东石二居委会·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初始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祀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祠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正厅、寝殿和厢房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砖石外墙。
  (三十三)丁拱辰故居(陈埭镇岸兜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丁拱辰(1800—1875),名君轸,字淑原,号南星,岸兜人,回族。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科学家,著有《演炮图说》等。故居占地面积约258平方米,坐东向西,由门厅、正、厢堂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硬山顶。门墙已塌。
  (三十四)东洋桥(安海镇安东村黄墩自然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始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卢仲佃拆桥石造安平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施韬重建,清道光元年(1821)周仕泰、蔡昭重建。石梁桥,东西走向,原长1324米,墩长方形或单向舟形,共241墩,242孔。深水筑护栏。1968年,兴修水利拆桥,现仅存48米,酾水19道,桥墩20座。桥头有清至民国重修碑6通和公禁碑2通。
  (三十五)节孝流芳坊(深沪镇狮峰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年间为蔡立泉林氏立。坊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面阔4.5米,高8米余。正楼歇山顶,中立辉绿岩石“圣旨”牌,透雕双龙,上额枋刻楷书“节孝流芳”。下额正面刻“晋邑青屿故民蔡立泉妻林氏坊”,背面刻建坊的各级官员名字,坊柱上置辉绿岩石狮4只。柱联二对:“天成人功五月遗腹可恃,妇代子职七十老姑得将”“历苦节四十三年当日风凄雨恶,完贞心六十七岁于今雪艳冰清”。石雕工艺精致。
  (三十六)龙江寺(东石镇龙下村·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代重修,现存民国时期建筑。寺占地面积约3312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前殿、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厢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钟鼓楼位于正殿两侧。寺中有近代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几十幅。
  (三十七)留从效庙(金井镇溜江村·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现建筑为民国时期重建。祀广泽尊王(留从效)。庙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殿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庙内有宋代覆盆柱庙前石柱础。庙前石柱辉绿岩质,上粗下细,上刻柱联“神降彭城参日月,忠扶宋室保河山”。庙外有宋代辉绿岩石门礅I对、方首石栏杆柱16根和界石碑1通。
  (三十八)青阳庄氏家庙(梅岭街道梅青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弘治年间始建,清代重修,1980年修缮。庙占地面积约925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厅、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梁跨三架,装饰精美。
  (三十九)钱江施氏家庙(龙湖镇前港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嘉定年间始建,历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庙占地面积603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两厢、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门厅高近12米,歇山顶。
  (四十)吴鲁故居(池店镇钱头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钱头村人,教育家,爱国诗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殿试第一。官至吉林提学使,诰授资政大夫。八国联军入侵时积极主战,后作《百哀诗》156首以纪国耻。旧居建筑面积约145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并列三座建筑组成,中为状元第,左为客厅,右为书房。每座均进深二间,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三建筑之间有隔火巷,前有石埕。
  (四十一)安海朱祠(安海镇成功西路·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石井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宋嘉定四年(1211)始建,历代重修,清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祀朱熹,故名朱文公祠,又启贤祠。祠占地面积932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庑廊、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天井中立宋代“杏坛”碑1通、清乾隆年间《重修启贤祠》残碑1通。另有明代黄翔、黄汝良撰文的《安海新设驻镇馆记》2通,是从原海驻镇馆移来。
  (四十二)金粟洞(紫帽镇紫帽山南麓·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为唐朝道士郑文叔修炼之地,是泉州早期著名的道观。现存为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改作佛寺。寺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两侧有厢房。保存有宋代石鼓1对,明代重修残碑1通。
  (四十三)定光庵(龙湖镇衙口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始建,清初和1998年重修。庵占地面积约497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由外埕、山门、钟鼓楼、庑廊、厢房、大雄宝殿、后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
  (四十四)朵莲寺(池店镇霞美村·清,市文物保单位)
  现存建筑为民国14年(1925)重建。寺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山门、两厢、大雄宝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经两次住锡寺讲经。
  (四十五)普尼堂(英林镇英林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始建,历代修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及近年重修。堂建筑面积约49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正殿、寝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其刻有对联的石柱、浮雕八骏柱础、石雕窗棂以及庙前石鼓均为清代构件。
  (四十六)凌霄塔(紫帽镇紫帽山顶·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两次重建。20世纪50年代毁,1990年华侨捐资重建。五层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花岗岩石砌筑,层层收分,葫芦塔刹。塔基座下有摩崖石刻,楷书“乾隆丙午年(1786)重建凌霄塔,里人庄文进书”,字径0.26米。附近有摩崖石刻2处:“群山拱秀”“宇水朝宗”,均为楷书,字径0.26米。
  (四十七)闽台粘氏大宗祠(龙湖镇衙口村·清、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民国及近代多次重修。是福建省唯一现存的满族粘氏宗祠。建筑面积约35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两廊、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
  (四十八)檗谷黄氏大宗祠(东石镇檗谷村·宋,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淳熙十年(1183)始建。现存建筑为民国6年(1917)黄秀烺捐资重建。祠占地积约924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厅面阔五间,进深七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祠前七级石埕,号称“七星埕”。
  (四十九)杨林石经幢(龙湖镇杨林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宋代,为实心石构楼阁式经幢,计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各层有檐盖挑出,通高3.92米,底层为圆柱形,浮雕双龙戏珠,2—7层为八角形柱体,分别雕力士像,佛号铭文及佛像。檐盖分别雕出波浪状、仰莲状。刹顶雕圆形宝珠。为晋江保存最完整宋代石经幢。
  (五十)洑田庙及周边(新塘社区·宋、民国)
  1.洑田庙(新塘街道南塘社区·宋、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为协调乡社水利灌输而建的社祠。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民国37年(1948)重修,坐东向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374平方米。庙内祀南宋大臣文天祥,保存明代至清代洑田塘水利碑记5通,民国37年(1948)重修碑记1通。庙前有宋代石桥清风桥,附近尚存古代晋江重要水利工程洑田塘塘岸、水闸等设施。为研究古代晋江水利史提供实物依据。
  2.洑田塘(洑田庙东南面·宋、明、清)
  北宋始建,明、清重修。水利工程现仅存塘陂长约200米,宽约180米。
  3.清风桥(洑田庙西面·明代)
  又名海岸长桥。宋代始建,明成化年间圮,明弘治、正德年间,里人林孔彰等与僧智镜重建。石梁桥,东西走向。现残存四墩五孔,残长34米,宽7.6米,两侧设护栏。庙内存明、清水利碑5通。
  (五十一)竺世庵(东石镇东埕村·宋、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毁于清初迁界,1985年依原基址重建。有前、中、后三殿,中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324平方米,殿中现存宋代梭形石柱4根,高3.70米,径0.51至0.57米。其一柱上刻“……埕美蔡乔迁舍银伍两正”等字。
  (五十二)金井(金井镇金井社区·元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井”石砌方形井圈,径1米,深5米,泉源丰溥。拟建于元代,据族谱载明洪武初年有押盐运使至此,美其水泉,遂号“金井甘泉”。金井村、街、镇皆由此得名。
  (五十三)镇海宫(深沪镇华峰村南500米·元、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时建,名树王公宫,其地清代曾为施琅将军收复台湾秣马厉兵基地。清光绪间改今名,增设新代巡王爷,并建有迎宾楼、戏台等附属建筑,现代扩建为二进五开间双护厝大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241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3859平方米,信仰分灵海外。
  (五十四)后湖石塔(东石镇后湖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弘治十二年(1499)建,石构,四方形座,层层收分。上层为四面刻有“佛、法、僧、宝”及“弘治拾贰年已未”等铭文的方石及顶盖、塔刹,相轮塔刹高1.1米,石塔通高约5米。现塔身被一株榕树严密包裹,形成“树包塔”奇观。
  (五十五)民生亭(磁灶镇溪头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十年(1532)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平方米,仿木石构,前额枋有“民生亭”题刻,斗拱结构规整,匀称大方。石砌悬山式双坡屋盖,檐角高翘,石柱略呈八字形外展,具有抗风抗震作用。内立石碑四通,其中明嘉靖十年(1532)《贤侯重建碑记》、明崇祯二年(1629)《唐侯水利德政碑》内容尚可辨识,记载明代官民治理九十九溪的史实。
  (五十六)张瑞图宅(青阳街道霞行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明代著名书法家,晋江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探花,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该宅建于明崇祯初年,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由门厅、正厅、后厅组成,现仅存后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旁带护厝,占地面积744平方米。
  (五十七)晋江沿海妈祖庙(明、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1.东石天妃宫(东石镇第一居委会·民国)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民国13年(1924)重建。祀妈祖。宫占地面积约300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庑廊、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宫内保存清道光六年(1826)、清光绪二年(1876)及民国13年(1924)重修碑各1通。
  2.东宫古地(金井镇金井社区·明、现代)
  始建于元明间,历经重修,祀妈祖。现代扩建为三开间双层楼大殿,坐东向西,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庙中尚存明代木雕妈祖像一尊,清代木制圣旨牌一方,民国3年(1914)“重修金井天上圣母宫”碑一方,民国7年(1918)“公约碑”一方等文物。
  3.霞里宫(金井镇下丙村·明、现代)
  始建于明代,祀奉妈祖。20世纪80年代重修,庙坐东向西,面积约80平方米,近年增建双层梳妆楼一座,面积360平方米。庙中保存明代妈祖与千里眼、顺风耳塑像、日月信筊、“风雨免朝”木令牌、八卦石香炉等文物。
  4.深林宫(深沪镇首峰村·明、现代)
  始建于元明时,祀妈祖。其地处于深沪湾西岸,往来船只商旅每至此祈风求福,妈祖信仰传播至台湾南部。宫庙因海潮冲击,几度迁移,2003年重修,坐西向东,建筑面积1135.6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左右有钟鼓楼,尚存有“天妃行宫”石匾,“千里眼”石雕像等明代文物。宫貌壮丽,为深沪湾一景。
  (五十八)锡福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为里社讲约之所。清道光年间重修,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88.6平方米,为五开间单进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廊现存有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碑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约碑记各一方。堂后为应台亭,尚存宋代石桥一座、大沙塘碑一方、佛塔一座。
  (五十九)上方张氏家庙(内坑镇上方村·明、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系宋代尚书张读(1066—1145)府第,毁于元末,明代重建以奉先世神位,清代、民国均有重修。该家庙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前落东向,硬山式屋顶,后落南向,重檐歇山顶,前卷棚式拜亭,天井深凹,规制富有特色,梁枋间有木雕装饰,正门堵有青石透雕圆窗等装饰。
  (六十)洋埭林氏宗祠(陈埭镇洋埭村·明、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历经修葺,现为1981年重修,祀洋埭林氏一世祖翰林学士林添福。祠坐南向北,建筑面积432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悬山顶土木建筑,有石雕、木雕、彩绘等装饰,基本保存明代的建筑风格。
  (六十一)柯氏祖厝(安海镇福兴社区新街·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初,俗称“柯厝坊”坐东向西,建筑面积440平方米,三开间三落带双护厝硬山顶,落与双护厝构成“同”字形。前有石埕、埕围,砖墙面杂石墙裙,出砖入石山墙,形式古朴大方。
  (六十二)珠泽蔡氏宗祠(东石镇第三居委会·清、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现存为民国22年(1933)重修,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三开间两落,硬山顶,燕尾脊,砖、石、木结构,门堵有石雕装饰。祠堂大厅嵌民国3年(1914)重修落成碑记两方。据族谱记载,该族自清康熙至道光间有180余人往台,散居于台湾各地,现有人口超过1万人。宗祠为晋台血缘关系之见证。
  (六十三)洪氏节孝坊(灵源街道林口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为柯士鳌妻洪氏立。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面阔5.5米,高5.5米,顶部有辉绿岩“圣旨”匾,上枋额刻“天朝奖锡”和“恩褒节孝”,下枋额刻“旌表晋江县儒士柯士鳌妻洪氏坊”并刻立坊官员姓名,下横枋雕龙首、双凤,匾盖上置鱼、狮青石雕各一对。
  (六十四)福林寺(龙湖镇福林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初名福林堂,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五年(1866)由旅菲华侨许逊沁迁地重建,历经修葺。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738.5平方米,由山门、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组成。寺内保存清同治年间《檀林移溪并起福林堂记》黑页岩石刻和民国14年(1935)《憨山大师醒世歌》石刻各1通。民国30年(1941)弘一法师驻锡该寺,为福林寺撰书冠头联两对和“清凉园”“离垢地”两匾,是弘一法师在晋江的重要史迹。
  附四:石刻石雕
  (一)草庵与石刻(罗山街道苏内社区·元、明、清)
  1.草庵(苏内社区·元、明、清)
  为摩尼教(又称明教)寺。宋代结草为庵,元至元五年(1339)改为石构,明正统十年(144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民国12年(1923)三度重修。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坐北向南,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石构架,歇山顶。寺内有元代摩尼光佛摩崖造像,造像左右上方有元代摩崖石刻2通。清代草庵衍为佛教活动场所。民国时期弘一法师三次驻锡于此,并留有《重兴草庵记》和楹联等墨宝。20世纪70年代出土刻划有“明教会”三字的宋代黑釉碗。
  2.草庵石刻[(摩尼佛摩崖造像)草庵正厅后壁·元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崖刻圆形佛龛,龛内浮雕摩尼佛像。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散发披肩,面庞圆润,眉弯隆起,耳轮饱满下垂。双掌叠放于腿上,手心朝上。身着无扣宽袖大袍,内衬无领内衣。胸前饰有花结带饰,分三层飘垂至盘腿前。佛像下部饰瓣莲叶,头部周围饰放射光圈,由18条波纹状毫光组成,直径1.98米。佛像的面部呈草绿色,手部呈粉红色,身躯呈灰白色,是利用岩石天然色泽的不同而设计雕琢。佛像两侧上方,均有阴刻楷书:左上“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真口等喜舍本师圣像,祈考、妣早生佛地者。元至元五年(1339)戊月四日记”,右上“兴化路丽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考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儒、继母黄千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出生界者”。
  3.草庵摩崖石刻(草庵内外·元、明、民国)
  有两处:一、位于草庵后约70米处的山岩上,明正统十年(1445)刻,竖刻楷书四行,文为“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年(1445)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字幅2×1.5米,字径0.25米,是摩尼教的“四位一体”(或称“四寂法身”)宗教信条。“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为20世纪80年代重刻。二、位于草庵左后山岩上,横刻楷书“万石梅峰”,上款为“逊国后二十三年甲戌(1934)二月”,下款“大华严寺沙门一音”。是弘一法师手迹,字幅3×2米。
  4.《重兴草庵记》碑(草庵东壁·民国)
  碑黑页岩质,长0.73米,宽0.26米。碑文竖刻行书26字,字径0.95×0.02米,书法清朗秀逸,系弘一法师撰书。内容记载草庵历史沿革,瑞意法师和广空法师重兴寺院之事。
  (二)西资岩寺及石佛、观易亭(金井镇岩峰村·清、民国)
  1.西资岩寺(岩峰村·清、民国)
  又名大石佛寺。唐代凿佛建寺,宋绍兴年间、明天顺年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建,1935年塘东华侨蔡本油重建为水泥仿木建筑。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东面有双层护厝。寺旁建无能祠、崇真殿、观音亭。是集儒、释、道于一处的宗教场所。
  2.西资岩石佛(西资寺内·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共五尊:中为阿弥陀佛,高4.5米,宽0.62米,容貌庄严,身微俯,跣足立于双莲座上,右手前伸作援引状。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均高4米,立于莲堇,姿态衣饰略同。两侧各一尊武士像,均着衣甲,一执斧、一捧剑。寺旁崇真殿有摩崖石刻玄武立像。观音亭有摩崖石刻坐鲤观音像。寺后有摩崖石刻“泉南胜概”。
  3.观易亭(西资岩后·清代)
  始建清代,20世纪80年代重建,亭石构,方形,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坐南向北,四柱单间,歇山顶。清乾隆十年(1745)六月,为纪念蔡鼎在亭内立碑。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方首抹角,高2.06米,宽0.8米,篆额“大清”,浮雕双龙。碑文竖刻楷书20行,计700余字,晋江安海人黄燮(乾隆四十年乙未科进士)撰书,记载明末易学家蔡鼎生平及建观易亭事。蔡鼎,字可挹,号无能,精研医学星纬,著有《易蔡》。
  (三)南天寺与石刻(东石镇岱峰山·宋、清)
  1.南天寺(岱峰山·宋、清)
  又名石佛寺。宋嘉定九年(1216)始建,元至元四年(1338)、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改名南天禅寺。之后多次重修。寺依山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坐东向西,砖石木结,由门厅、廊庑、大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层高lO余米。寺内保存重修碑4通。
  2.南天寺石佛和摩崖石刻(南天寺内和附近山崖·宋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大殿内依崖凿造佛像3尊:中阿弥陀佛,东观音,西势至。宋嘉定九年(1216)僧守净募镌。均通高6.9米,趺坐于莲花座,形象丰腴。造像旁有一明弘治六年(1493)刻的“心”字,高1.2米、宽0.4米,其下有偈语及记事。
  寺附近山崖上有摩崖石刻共5处:一、楷书“泉南佛国”,字径1.7米,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题。二、“崧岳降神”,字径1.6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泉州知府李增蔚题。三、“宝藏”,字径高0.7米、宽0.5米,清道光以前刻。四、旁有《南天禅寺碑记》,幅高2.86米、宽2.5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吴英撰。五、《重修南天寺记》2方,字幅分别高3.38米、宽2米和高3.38米、宽2.4米,清同治七年(1868)里人许有济撰。
  (四)古檗山庄与石刻(东石镇檗谷村北·民国)
  1.古檗山庄(檗谷村北·民国)
  华侨黄秀烺营造的家族陵园,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正门、半月池、10座墓和“景行”“瞻远山居”“景庵”“檗荫楼”“息庐”5座具有中西混合风格的建筑组成,周以石围墙。
  2.古檗山庄石刻(古檗山庄内·民国,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瞻远山居”“景庵”内墙上,嵌有近代名人楹联11幅、匾额9方、古檗山庄全景图1方及民国6年(1917)晋江公署所立碑记1方,还有诗、词、联、发、赞、题记等178方。题咏者有张謇、黄炎培、王大圻、郑孝胥、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蔡谷仁、章炳麟、唐绍仪、吴昌硕、林纾、汪兆铭、梅兰芳、李厚基、吴增、黄仲洲、大隈重信(日本侯爵)等,书法有行、草、楷、篆、隶等。
  (五)画马石(罗山街道罗裳社区北·唐,市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崖壁上,画幅长4.02米,高2.35米,由马和木椿组成,简笔写意。传为唐末著名诗人罗隐所作。其前侧有一石,中凹如槽,外刻篆书“马槽”二字。
  (六)正统崖刻(罗山街道罗裳社区北·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画马石左侧有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刻,字幅高2.12米、宽1.36米,全文竖刻楷书10行、计111字,记载当年该地灾荒,里长林良吉先贷完纳一事。
  (七)洞内摩崖造像(金井镇溜江村南·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洞宽4.2米,内依崖壁凿造佛像1尊,螺髻,垂耳,胸有佛号卍,双手隐于袖中,结跏趺坐莲台上,形象古朴。
  (八)灵源山崖刻(灵源街道灵水社区北·宋、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山,一名吴山,又名吴盟山。四周有摩崖石刻8通:1.楷书“灵壶天”,字径0.25米,上款“主人吴淳夫偕弟华京偶题”,下款“乙未笋江周继京仝”,刻于山南麓一巨石上。2.篆书“云岫”,字径0.55米,刻于半山间。3.灵源寺旁有宋代“师姑井”,井侧崖壁上刻楷书“灵泉井”,字径0.18米;落款“宋壬戌年”。4.寺后有双岩壁立,其左壁上刻楷书“步云关”,字径0.3米。5.距“步云关”约150米处有石如平台,上刻楷书“望江石”。均系明万历间吴可承题。6.山顶有石高约3米,面平似镜,上刻楷书“石镜道人之塔”,两侧刻文漫漶不清。可见“大明正统丁卯(1447)八月……友人……立石”字样。7.步云关石刻边有明隆庆六年(1572)泉州府同知丁冲与陈浩泉、黄鳌泉游紫云室坐月唱和诗5首,刻石2方,一方1.7×2.5米,一方1.7×0.9米,字径0.1米。8.灵源寺山门东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泉州府告示》石刻一方,面积1.6×1.3米,字径0.07米。为禁伐风水林告示。
  (九)紫帽山崖刻(紫帽镇紫帽山·宋、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粟洞前刻行书“淳祐癸卯(1243)暮春之望,郡守颜颐仲约宗正赵师恕登紫帽峰,别驾卢同父幕椽林希逸俱”,字径0.12米。半山间一处刻“淳祐戊申(1248)重九,右汴赵师耕登高,莆田卓涣偕子希逸速传”。补陀岩下刻楷书“苕溪施诚一、莆田方阜鸣、三山吴实卿、武阳李方子、临安章甫,嘉定己卯腊月三日同游。”“施诚一明仲,章甫冠叟,嘉定庚辰(1220)中秋后五日重游。永嘉许绅端叟,郡士林彬彬之同至”和“柯山徐叔川、临川曹钦、三山黄从、四明赵唯夫,嘉定辛巳(1221)孟春中浣来游。叔川之子卿月侍行”。两处石刻字径皆0.12米。此5处均宋刻。
  北面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处和“心”三处。一“心”字点在下,并有谒语“提起万般生,放下全无事”。其他二个“心”字下方分别刻“三点如星现,一勾侣月斜,披衣从此出,作佛也由它”“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
  南面山腰有“洞门”,字径0.42米。山涧中有“听泉”“枕漱”“化鲤潭”等,字径均0.2米左右。
  (十)秀林山崖刻、造像(紫帽镇浯垵村西北600米·宋、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秀林山又名铁灶山,有摩崖石刻佛像3尊,分别刻于3块巨岩上,身披佛衣,立于莲花或浮云上,通高2.65米。佛像周围刻有经文、咒语以及“康熙己丑(1709)正月佛弟子黄志璋稽首题”“佛国”“攀龙鳞附凤翼”“王县尉定大石三片”等。
  (十一)池店印度教石刻(池店镇池店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辉绿岩质,高0.48米,宽0.66米,厚0.22米。四臂湿婆趺坐莲座上,头戴扇形冠,左上手握达莫如鼓,右上手执拂尘,左下手持长矛,右下手拿铃铎,一脚踩着横卧在地的巨魔,象征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十二)璧山崖刻(深沪镇港阜社区居委会·唐、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璧山又名狮山,西面临海,路旁有摩崖石刻6通:一、竖刻楷书“璧山”,字径0.6米,相传唐末罗隐书。二、横刻楷书“扫地登青”,字径0.17米。三、竖刻行楷“深沪即事五言排”,诗一首,字幅高0.16米,宽0.75米,竖排9行,字径0.08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监察御史詹肯构题。四、“大明封赠大理寺左评事王公暨太孺人郑氏、杨氏神道”碑。五、清乾隆十九年(1754)“修石门路功德碑”并镌于道旁崖壁。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乡人为保护海港环境:“澳规”,刻于岩上,字幅面积0.7米×0.7米,字径0.06—0.07米。
  (十三)《青阳乡约记》碑(梅岭街道梅山社区·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十六年(1588)立。花岗岩质,高2.62米,宽0.91米,篆额“青阳乡约记”,字径0.11米。碑文楷书,965字,字径0.04米,记述里人庄用宾实行乡约、改变乡俗的经过,四川布政使洪富所撰。
  (十四)福全城石刻(金井镇福全村东150米·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全村南面崖石上有明代摩崖石刻9通:楷书“天子万”,字径0.5米。楷书“元龙山”,字径0.45米。楷书“山海大观”,字径0.4米。诗刻,字幅1.07米×0.47米,字径0.035米×0.035米。楷书“海山深处”,字径0.33米。行书“吉龙飞度”,字径0.35米。“桃源洞”,字径0.13米。“仙足迹”2处,一氏0.78米,宽0.36米;另一处长0.3米,宽0.12米。
  (十五)龙湖祷雨颂德碑(龙湖镇龙玉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共4通:《龙湖祷雨颂德碑记》1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立,碑花岗岩质,高2米,宽1.02米,方首抹角,篆额,碑文楷书18行,共720字,记泉州知府在龙湖祈雨事。清雍正三年(1725)“廉明县太老爷叶明示功德碑”1通,背面刻清雍正九年(1731)《官湖》碑记。清道光十八年(1838)和清同治元年(1862)立《重修龙王庙碑记》各1通。
  (十六)《浯里裕后铭》碑(西园镇霞浯社区东·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崇祯年间进士吴震交书并立。碑花岗岩质,高2.36米,宽0.61米。正面竖刻楷书“浯里裕后铭”,背面竖刻行书“浯冈西下,浯水东屯。无树则寒,有树则温。戕树者如戕其手足,培树者如培其子孙”。反映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附五:近现代纪念建筑和革命遗址
  (一)晋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安海镇东大街·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坐北向南,碑花岗岩石砌筑,高27.5米。碑身呈方锥形,正面嵌辉绿岩石并阳刻“晋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阳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嵌一横匾上刻楷书“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碑座高1.4米,长19米,中部逐级升高,与碑身合为一体。碑座底下设骨灰室,安放晋江县革命烈士骨灰。
  (二)金井烈士陵园(金井镇钞岱村·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约1112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32米,进深35米。大门额题“革命烈士陵园”,门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园内有方形纪念塔1座,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侧有革命烈士墓40座。
  (三)内坑烈士纪念碑(内坑镇后山村·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岗岩砌筑,方柱形,山顶,中间辉绿岩石匾上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座边长12米,高1.5米。碑座下安放内坑革命烈士骨灰。
  (四)金井基督教堂(金井镇中兴街·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晋江现存最早的基督教堂,系钢筋水泥结构的欧式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主体由纪念楼与礼拜堂组成。纪念楼为悬钟式屋顶,上有钟楼。礼拜堂共三层。
  (五)李昭璜故居(池店镇池店村·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宅占地面积1981平方米,坐东向西,五开间,双护厝。前有回廊,后有花园(已废),前有石铺大埕,周以砖石围墙。外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精美木雕、砖雕、灰雕、石雕。大门匾额、柱联多为名家所书,字体有真、草、隶、篆等。
  (六)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部旧址(磁灶镇宅内村·1949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6—7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在此活动。旧址陈列泉州团队斗争史和革命烈士事迹,被列为“晋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七)金鸡水利纪念碑(青阳街道青阳社区·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水利是1954年晋江人民政府发动民工万人,历时8年建成的,自金鸡桥下修渠道并筑防洪堤引晋江水,灌溉农田8000公顷。碑花岗岩质,方首抹角,高3.65米,宽1.6米,厚0.45米,上刻《金鸡水利工程记》,系1962年11月郭沫参观金鸡水利工程时题写。
  (八)毓秀楼(金井镇围头村·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楼为一幢砖混二层,外观呈中西混合式风格的楼房,系20世纪30年代所建。1958年8月23日,该楼在驻围头部队与金门国民党展开“8·23”炮战中,遭到国民党炮击,外墙、围墙弹孔累累。为“8·23”炮战的历史见证。
  (九)长顺建筑群(龙湖镇南浔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顺”系清代经营台湾鹿港商人施至扇的商号。长顺群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建筑群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由三进五开间大厝两座、两进三开间典当一座、书屋一座组成,有精美的木雕、石雕装饰,是典型的清末闽南古大厝。
  (十)王起教宅(西园街道车厝社区·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旅菲华侨王起教(1863—1928)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85.5平方米,有二进三开间和二进五开间带护厝各一座,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前有石埕,后有花园,西护厝有梳妆楼,内外有完善的排水系统。该建筑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灰泥雕塑等装饰,具中西合璧风格。
  (十一)陈清机宅(安海镇区鸿塔社区石狮巷·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清机(1881—1940),晋江旅日华侨,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国组织发动“安海暴动”,后又创办泉安汽车路股份公司等实业,曾任晋江县知事、安海市区区长,对家乡多有贡献。该宅建于民国18年(1929),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574平方米,为三开间两进硬山顶建筑。石雕、木雕精美,正门两侧壁堵有于右任、林森、杨树庄等名人题词石刻。
  (十二)济阳楼(紫帽镇园坂村·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印尼华侨蔡钟泗兄弟合建于1932年的中西合璧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占地面积961平方米,为三开间二落三层钢筋水泥楼房。曾为现代著名诗人蔡其矫先生(蔡钟泗子)居所。
  (十三)蔡敦福宅(东石镇金泽村洋宅自然村·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旅菲华侨蔡敦福民国35年(1946)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371平方米,为两进五开间双层,带埕头间,双层迴向,埕头间上建六角亭二座。大门前壁堵有浮雕、线雕、影雕等多种石雕装饰,嵌有弘一法师撰书的诗刻2方、楹联6对。为研究闽南华侨建筑及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提供实物依据。
  (十四)蔡及时墓(金井镇塘东村东北凤髻山麓·民国,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及时(1903—1942),字有芳,晋江金井塘东人,旅菲华侨,抗战时期,积极组织菲律宾华侨抗敌会,支持祖国抗战事业。任国民党菲律宾总支部执行委员,南吕宋支部筹备主任。日军侵菲时,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英勇就义。民国37年(1948)由国民政府运骸回故乡安葬。墓坐北向南,面积约20平方米,为水泥构筑风字形墓围,长方形墓身,前立石制墓碑、墓桌,墓碑刻国民政府嘉奖令,墓裙刻其生平事迹。
  (十五)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第一次干部会议会址(安海镇兴胜社区枋皮巷·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6年(1917)建,俗称“十九间”郑宅,坐北向南,原为三开间双层中西合璧楼房,后经改造为单层,占地面积185平方米。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开展活动的重要据点。民国34年(1945)4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此召开第一次干部会议,讨论形势、总结工作、整顿组织、部署任务并成立县级党组织,是泉州地下党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载入泉州地下党革命史册。
  (十六)安业民烈士纪念碑(金井镇围头村·现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业民(1939—1958),辽宁开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海岸炮兵,“8·23”炮击金门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受重伤牺牲。纪念碑立于1958年,坐北向南,五层四方石座,上立石碑,高1.7米、宽0.8米,通高2.5米,正面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背面刻安业民生平简介。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施琅
相关人物
黄妙清
相关人物
冯云
相关人物
黄梧
相关人物
刘亮
相关人物
蒋勇
相关人物
陈宾
相关人物
左国柱
相关人物
林欲栋
相关人物
林欲厦
相关人物
张瑞图
相关人物
李英
相关人物
蔡诒河
相关人物
许燮
相关人物
张弥皋
相关人物
洪富
相关人物
李约斋
相关人物
庄用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晋江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晋江县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国家文物局
相关机构
福建明教会
相关机构
摩尼教研究会
相关机构
福建省博物馆
相关机构
泉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福建博物馆
相关机构
累升神卫都校
相关机构
晋江县博物馆
相关机构
陈埭回族史馆
相关机构
世界佛教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