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图书
分类号: G259.275.7
页数: 3
页码: 1545-15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经过数次搬迁和设施升级,目前拥有现代化的馆舍和先进的设施,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化服务。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晋江市图书馆藏书丰富,总流通量和书刊外借量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图书延伸服务,如举办读者活动、实行免费开放等举措。
关键词: 晋江市 图书 文博

内容

一、机构
  1953年4月,晋江县图书馆正式成立,下设采编部、阅览部、推广部,共10人。1988年,图书馆下设科室扩大为5个,分别为少儿室、文学室、社科室、期刊室、采编室,工作人员为17人,在行政上受晋江县文化局领导。1994—2007年,“陈延奎图书大楼”正式对外开放后。图书馆下设职能部门逐步增多,人员编制达到22人,其中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3人、助理馆员8人,设采编部、阅览部、外借部、少儿部、特藏部、辅导部、办公室,对外服务窗口有期刊阅览部、文学类图书外借部、特藏部、电子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过刊借阅室、展览厅等。
  2007年12月,市图书馆搬到新馆,人员编制25人,设有7个对外服务窗口,含有图书借阅室、专题(工具书)阅览室、古籍文献阅览室、期刊借阅室、总服务台、少儿借阅室、电子阅览室。设有培训教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开展外借、阅览、咨询、视听、网络检索等服务,经常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
  二、馆舍设施
  1953年,阅览室134平方米,座席80个。1958年,晋江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实行“三馆合一”,合并成一个单位,1966年,撤并入县文化馆。1978年9月,恢复图书馆建制,1981年,图书馆建成新馆1050平方米。
  1994年元旦,搬迁至“陈延奎图书大楼”,该馆由爱国华侨陈延奎、蔡琼霞伉俪捐资261万港元兴建。1995年,拥有馆舍建筑面积4948平方米,为晋江市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1998年,在采访、篇目、流通部门实行电脑管理。至2007年,硬件管理方面逐步加强技术水平,逐步配置电脑50台,在采访、篇目、流通部门实现电脑自动化管理,较大地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007年12月5日,投资7000多万元的晋江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向读者开放。新馆位于晋江青阳洪山小区文化广场内,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包括陈延奎旧馆,馆舍面积共2.2万平方米,为福建省目前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居全国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前列。新馆采用最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配置电脑300多台,拥有阅览坐席1000个,设有阅览区、培训教室、报告厅等对外服务区域,实行开放灵活的“藏、借、阅、查”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功能。
  三、日常管理
  1988年,图书馆进一步提倡在读者服务管理、基层延伸服务、图书流通点等方面推行人性化管理措施。接着,先后开展预约、邮寄、馆际互借等服务方式,简化借书手续,提高图书馆流通率。
  1996年,随着晋江外来人工的增加,图书馆把办证范围扩大到这些外来群体上。1998年,在采访、编目、流通部门实行电脑管理后,文学类图书实行全开架借阅。2000年,相续推出“电话续借图书”和“窗口预约借书”等业务举措。2001年,实行夏季晚间开放制度,日开馆时间13.5小时。
  2007年底,新馆开放后,确立“平等、开放、融合”的办馆理念,率先在全省县市级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实行“办证免费、免证阅览”制度,并坚持节假日不休,每天连续开放10小时,以及利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四、资源开发利用
  (一)图书收藏
  1988年,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藏书13万册、报纸110种、期刊450种,办证读者3560人。
  1994年,“陈延奎图书大楼”投入使用后,阅览室席位260个,书架4150米,藏书16.4万册,读者发展到4100人,总流通11.4万人次,书刊外借262769册次,集体流通图书1.26万册次。1998—2004年,随着自动化管理的逐步应用、服务窗口的增加及各项服务措施的开展,图书馆藏书日益丰富,读者逐年增加。图书藏量从17.5万册增加到21.9万册,阅览座席300位,总流通量16万人次。
  2007年,新馆藏书总量34.6万册,含2007年新购图书近13万册21152种,征订报刊1402余种,视听文献2325件,以通过在全市增设农家书屋、办理图书流通点及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和驻晋部队开展多项读书活动,增加电子光盘借阅服务,办证读者6500人,读者总流通量17.2万人次,书刊外借13.2万册次。
  (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002年,晋江市图书馆被确认为福建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晋江支中心,并建设青阳镇文化活动中心、陈埭镇文化站两个基层点,极大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为积极配合做好文化信息工程建设,2002年,晋江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实行电子阅览室免费向读者开放的举措,坚持每周54小时免费开放,坚持周末开展共享工程资源视频科教片、免费播放文化共享工程专题宣传片,如定期走进农村播放科教片等。
  (三)图书延伸服务
  举办内容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 1988—2007年,组织开展87次图书下乡、下基层活动,到农村、学校、部队和边远地区,展出各类图书3.5万余册,为广大读者传播科技知识和情报信息;此外,先后为企业厂家、专业户提供科技书刊信息,为残疾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等,并开展预约、邮寄、馆际互借等特色服务,为社会各阶层读者提供书刊资料达2.76万册次;举办新书推荐、展览、讲座等形式的读者活动300多场次,2002年7月,与晋江市鸿远外语培训学校联合成立晋江市图书馆鸿远英语俱乐部,不定期开展举办英语角等公益讲座活动,提高广大英语爱好者的听说能力,受众人数5.6万多人次。
  抓好图书流通点建设 至2007年底,在安海好利来玩具公司、安海恒安公司、三立机车公司、晋江市风竹集团、晋江市龙湖福兴集团有限公司、罗山街道办事处图书室、驻晋95980部队、晋江市消防大队、晋江市城监大队等15家单位建立“图书流通点”,受到单位的一致好评。
  支持智力拥军建设 自1990年与87078部队雷达站和32525部队87分队等单位建立军民共建文明关系以来,图书馆坚持每年为其提供千册以上的图书资料。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均坚持深入部队举办知识拥军书展等活动,并在驻晋连队建立2个图书馆流通点。
  加强对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指导 为协助晋江中小学完成“两基”建设的有关业务共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本市不同类型图书馆(室)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辅导。如帮助晋江陈埭紫峰中学、晋江晓聪小学编排图书,对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等。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1988年以来,先后接受本县(市)和邻市党政机关群团干部、乡镇企业人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青年等各种咨询近2000人次。其中,解答咨询1500多人次,查核咨询300多人次,课题咨询100多人次。
  重视地方文献收藏与研究建设 认真做好地方文献征集收藏工作,至2007年藏有地方文献3000余种、谱牒300余种;1997年成立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间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文化交流活动;2003年2月18日,金门红十字会爱心基金会副会长许金龙率领金门考察团到晋江,研究会接受许金龙赠书。此外,研究会还致力于为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寻根谒祖提供服务。至2007年,接待台胞寻根140多人次,其中寻到根的台胞40多人次。
  五、获奖与表彰
  晋江市图书馆建馆以来,以“服务读者”为宗旨,不断加强基础业务建设,1988年,被评为省先进图书馆。1993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图书馆”;1994年,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在省“十佳图书馆”评选活动中被选为“十佳图书馆”,并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1995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4—1995年度省级文明单位”;同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宣传效果奖。1997年8月,被评为晋江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是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6—1997年省级文明单位”。1998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1999年10月,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二次评估定级中,再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0年10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8—1999年度省级文明单位”。2002—2007年,多次被泉州、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图书馆。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延奎
相关人物
蔡琼霞
相关人物
许金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