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分类号: G124
页数: 2
页码: 1509-1510
摘要: 本文内容主要介绍了晋江市的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晋江市的文化机构包括文化体育局和文化馆,其中文化馆成立于1951年,是晋江市政府下属的群众文化机构,编制8人,实际工作人员16人,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晋江市 文化市场管理 机构

内容

一、机构
  (一)文化体育局
  1988年,晋江县继续设立文化局。1992年5月,改称市文化局。1996年6月,组建市文化体育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科级行政机构。
  (二)文化馆
  晋江县文化馆建立于1951年4月,是县政府的群众文化机构,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88年,县文化馆编制8人,实际工作人员16人,其中馆长1人、副馆长2人。文化馆人员队伍在新老交替中发展,结构更趋年轻化和专业化。至2007年,市文化馆编制仍为8人,实际工作人员16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其中,《晋江文化丛书》编撰1人、南音编撰1人、音乐舞蹈1人、美术2人、戏剧创作1人、调研1人、摄影1人、民间剧团管理3人、财务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1人、会员3人、省作家协会会员3人、省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2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馆的职能业务沿着繁荣与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开拓进取。1991年度,评获泉州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5—2007年,连续6次评获晋江市文明单位;1998—2000年度,评获泉州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2001年,原文化馆长、副研究馆员陈启初的专著《文化馆学论稿》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其论文《职能是文化事业的核心》获得省群文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12月,市文化馆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市文化馆还于2001年、2004年、2007年3次在文化部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一级文化馆”。
  (三)社团组织
  1.民办文化团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晋江群众文化形态也从单一的、供给型的向多样化、参与型转变,一些民办文化群体应运而生。至2007年,全市有南音社64个、书画社6个、文学社(诗社)10个、灯谜社(组)16个、铜管乐队24个、芗曲队7个、大鼓吹12队、舞龙舞狮队21个,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组织,如花鼓钹、车鼓唱、唆啰嗹、高跷等14个队。这些组织,除少数由村文化中心组织以外,其余都为自愿组合、自筹经费、自主活动的民办文化群体。除南音、灯谜、书画等雅集型的组织外,部分民间文艺团体则受聘演出,成为职业或半职业化的群众文化团体。
  2.民间职业剧团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职业剧团也随之出现。至2007年,晋江市职业剧团26个(高甲戏剧团20个、歌舞团5个、提线木偶剧团1个),从艺人员860多人。他们坚持在农村各个角落演出,满足农村老年群体对戏剧艺术的欣赏,也培养一些青年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以及吸引外来工群众对晋江文化的了解和融入。每年演出达1500场次,演出收入约2600多万元。这种蓬勃发展的戏剧文化现象,曾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戏剧报》先后发表过专题报道。
  20年来,晋江市曾出现过比较著名的民间职业剧团:青艺高甲戏剧团、福庆成高甲戏剧团、阳春提线木偶剧团、群艺高甲戏剧团、小百花高甲戏剧团等。青艺高甲戏剧团曾经在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调演中连续五次获得优秀演出奖,阳春提线木偶剧团参加过第三届中国(泉州)木偶节演出活动,群艺高甲戏剧团和小百花高甲戏剧团近年来也在省民间职业剧团调演中获得桂冠。
  二、文化设施
  (一)馆舍设施
  1.晋江大剧院
  晋江大剧院坐落于市区阳光路口,于1992年5月奠基,1993年4月动工兴建,1995年11月落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总投资4000多万元。主体5层,占地6000平方米,主楼建筑14500平方米。主楼正面设置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是集影厅剧场、电子网吧、乒乓球馆、棋牌室等多功能一身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2.晋江市文化中心、戏剧中心
  2007年12月5日奠基。晋江市文化中心位于晋江新城区世纪大道东侧晋江市博物馆与图书馆之间,用地面积2.7公顷,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室外广场面积1.7万平方米。晋江市戏剧中心位于晋江新城区,与晋江博物馆、晋江市图书馆隔世纪大道相望。用地面积约0.9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
  1960年3月,文化馆、图书馆、红旗馆合并为文化馆。1980年前后,红旗馆撤销,图书馆独立建馆,文化馆原有馆舍几经改造,面积近1600平方米。1995年以后,又向原图书馆租借部分用房,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设办公室、编辑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民间文学工作室、摄影室、民间剧团管理处、综合功能厅、小型舞厅、露天剧场等设施。2003年7月至今,由于旧城改造,文化馆搬迁在大剧院左侧附楼,租用大剧院二、四、六、七楼为办公室和各功能工作室(包括综合功能厅、音乐舞蹈室、调研室、民间绘画室、美术工作室、南音灯谜室、文化丛书编辑室、民间剧团管理处、会议室等)。
  随着侨乡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馆建设纳入市政府的建设规划中,定点于青阳洪山小区的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7公顷,设计方案经多方讨论,基本定稿,在2007年建市15周年奠基。
  3.镇(街道)文化中心
  1988年,各乡镇继续设立文化站,承担着当地科普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活动的组织工作。全县各个乡镇都有文化站的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地点和活动经费。1989年以来,在旧城改造中,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陈埭镇文化中心大楼,是由陈埭镇政府和四境村村委会共同投资兴建,1997年7月1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主体建筑四层,内设演出大厅、录像厅、展览厅、图书室、健身房、青年艺术团、台球室、游艺室等。
  2001年落成的青阳镇文体活动中心由镇政府拨款投入,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拥有一座剧场,并设有展览厅、康乐室、书报阅览室、健身室、资料室、接待室和办公室等。是年2月,深沪文化中心动工,同年12月主体建筑竣工,2002年9月,全面完成各配套设施圆满落成。该中心位于镇区中心黄金地段,屹立于烟墩山东麓,总投资650万元,占地面积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广场面积9000平方米。设有船模馆、深沪湾民俗风情馆、图书阅览室、网络室、乒乓球室、健身室、棋牌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功能厅室及民俗画廊、室外健身场地、篮球场、老人门球场、音乐广场等配套设施。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启初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晋江市文化中心
相关机构
晋江市戏剧中心
相关机构
晋江博物馆
相关机构
青艺高甲戏剧团
相关机构
中国摄影家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