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9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G249.275.7
页数: 15
页码: 1482-14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县(市)的文学创作情况。自1988年以来,晋江县(市)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不同奖项的认可和鼓励。其中,李灿煌、伍棠、杜成维等人的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显示了晋江县(市)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实力。此外,晋江市还举办了多次文学征文竞赛和专题征文竞赛,进一步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 晋江市 文化 文学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征文竞赛
  一、文学创作
  1988年,李灿煌的散文《可贵的中国心》获福建“故乡水”征文二等奖,1989年,《三角梅》获中国首届微型文学作品大展一等奖,1992年,散文《啜饮海的咸淡苦辛》获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二等奖,1999年,随笔《施琅将军之悟》获第五届福建新闻奖副刊作品奖三等奖;
  1991年,伍棠的组诗《闽南风物》获《福建文学》优秀作品奖。是年,黄良的小说《人在旅途》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向党成立70周年献礼征文佳作奖,1992年,其小说《石头记》获福建省第六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三等奖,1995年,其小说《石雕像》获《福建文学》首届初出茅庐征文二等奖。
  1992年,杜成维的小说《古屋深闺》获北京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风”文学作品奖二等奖,1998年,其报告文学《巾帼风采》获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1994年,曾阅的《观世音菩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1994文学新人新作三等奖;1995年,陈楠的组诗《最初的情事》、王小芸的散文《回到故乡的童年》获《福建文学》首届初出茅庐征文佳作奖;2000年,柯芬莹的散文《柳笛》、洪雅清的诗《择水而居》在《诗刊》社主办的全国文化馆系统新世纪诗歌大奖赛获三等奖,王小芸的诗《鱼和我们生存的空间》获佳作奖,施勇猛的散文《音乐新衣》获优秀奖。
  1998年元旦,晋江市召开“安安、吴谨程作品讨论会”。安安和吴谨程是晋江市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两位青年业余文学作者,有不少作品先后在《散文》《散文天地》《诗刊》《诗歌报》等刊物上发表,并有专集出版。讨论会上,泉州知名作家对两人创作上的得失进行系统且深刻的评论。
  2000年11月,在文化馆举办诗歌作品讨论会,泉州的部分知名作家与本市近百名作者汇集一起,对晋江市25名诗人的作品进行研讨,一致认定:晋江诗群已经形成。同年12月19日,《泉州晚报》推出关于晋江诗群的评论专版。
  2001年,陈启初的《文化馆学论稿》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论文《职能是文化馆事业的核心》获省群文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刘志峰的组诗《早晨,多好!》获2001—2002年度《福建文学》优秀作品奖;洪安和的《行走苏堤》、卢智健的《谒岳王庙》分别获《福建文学》初出茅庐最佳作品奖和新人奖。
  2003年,福建文学编辑部、晋江市文联、晋江市文化馆、菲律宾华文作品协会共同主办“明玉杯”第二届海内外华文诗词大奖赛暨《陈明玉吟稿》研讨会。是年,曾阅的《诗人蔡其矫》获福建省第十七届优秀作品奖暨黄长咸文学奖三等奖;刘志峰的诗《无人之境》、安安的诗《青青世界》获佳作奖。在“星光杯”全国朗诵诗大奖赛中,吴谨程的《我永生永世的爱情》获二等奖,洪连进的《敞开心扉》、安安的《战在水中》、林文滩的《父亲》获三等奖,范龙泉的《烛光里的燃烧》、颜长江的《天职》、洪安和的《生命之旅》、王荣挺的《海丝》获佳作奖。黄天来的散文《故乡的灯》在全国散文创作大奖赛中获优秀奖。
  2004年,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福建省文联、泉州师范学院、晋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蔡其矫诗歌研讨会”在晋江爱乐酒店举行。是年,陈仲初的《闽东走笔》获“中华纵横”全国散文诗歌、书画、摄影征稿评奖散文类二等奖;林文滩的《笔尖在夜晚温暖的边缘留宿》获“新鸿达杯”全国征诗大奖赛三等奖。
  2005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暨《诗刊》社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在晋江大剧院广场举行。中秋前夕,晋江文化馆与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院、福州晚报、福禄坊、西禅寺、华侨影音器材有限公司在福州西禅寺联合举办第十八期福建作家沙龙“西禅邀明月”吟诵会。是年,由《福建文学》杂志社、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晋江文化馆联合举办的“星光杯”摄影诗文大奖赛中有:《蓝色礼物》(吴华明摄、施勇猛诗)获一等奖,《黄山松》(颜子鸿摄、郭志杰诗)、《古巷春潮》(刘贤健摄,李正洪诗)获二等奖,《野渡无人舟自横》(王述东摄、吴谨程诗)、《跳动的火焰》(奚毅文摄、尹继雄诗)、《水样年华》(王惠勇摄、林万春诗)获三等奖。
  2006年,在福建省第二十一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三届“陈明玉文学奖”评选中,施勇猛的散文《呆望河水的姑娘》获佳作奖。2007年,曾昆洛的小说《南洋泪》第一部《艰难岁月》获第五届中国时代优秀文学作品奖。
  二、专题征文竞赛
  1989年,晋江县举办“狄龙杯”文学作品征文大奖赛,由旅港乡贤洪祖星捐资赞助。200多篇应征作品,都是晋江业余文学作者近期的力作,经评委认真审议评析,颜长江的诗歌《安海三首》和黄明定的散文《月儿》获一等奖;蔡桂章的诗歌《故乡有棵苦楝树》(外一首)、吴谨程的诗歌《蝶梦》和刘东日希的小说《思乡曲》获二等奖;王建新的散文《赌忆》、蔡芳本的散文诗《笋江哟,多情的江》、黄良的小小说《路的故事》和蔡和协的诗歌《家乡古寨》(外二首)获三等奖。随后,又选编本次征文的作品结集《乡恋》。
  1996年,晋江市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生作文大赛。
  1997年,先后举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迎香港回归,盼祖国统一”征文比赛。其中,“迎香港回归,盼祖国统一”征文评奖,收到全市业余作者稿件200余件。包括香港见闻、晋江籍香港同胞的创业史、访谈录以及话百年沧桑、盼回归情怀等。经评审,陈楠的《晋江挽着香江》、吴谨程的《香港恋曲1997》等11件作品获成人组优秀奖;徐盈盈的《香港,我的心同你一起跳动》等6件作品获学生组优秀奖。
  1998年,先后举办“爱环境、爱家园”和“我身边二十年”征文评奖,近百件作品应征,大多以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等所见所闻所感,用散文叙写身边二十年发生的事,反映晋江经济和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抒发对祖国日益富强的赞美之情。经评审,粘良图的《山林之春》获一等奖。部分作品入编《情系二十年》一书。
  2000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局、市政协文史办、市文化馆联合举办新世纪晋江市“永安杯”文学作品大奖赛,收到成年组作品307件,学生组作品434件。大奖赛采用二级评审制,评选结果:颜长江的《夜读灵源山》、施勇猛的《一株植物在十一月的四壁里》获一等奖,吴谨程等3人的作品获二等奖。《星光》专辑刊发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作品。同年,市文化馆又与《福建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福建文学》第三届“永安杯”初出茅庐征文大奖赛。这两次大奖赛,都得到香港旭达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晋江同乡会秘书长苏永安的全力支持和资助。2001年2月4日,在爱乐酒店举行联合颁奖。省文联、省作协、《福建文学》编辑部负责同志、晋江市五套班子有关领导和苏永安出席颁奖仪式。《福建文学》编辑部为表彰晋江市文化馆几年来在扶持文学新人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向市文化馆赠送纪念牌,并在“闽籍作家剪影”专栏分别介绍李灿煌、刘志峰的创作生涯。
  2001年4月,中国诗词学会、福建省作协、《福建文学》编辑部、晋江市政府共同举办“施琅杯”海内外华文诗词(新诗)大奖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美国、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的华人诗词作者的应征作品3041件,经专家严格评选,其中36件作品获得新诗组或旧体诗词组的奖项,6月9日在晋江爱乐假日酒店举行颁奖仪式暨“海峡诗会”。
  2003年3月,由市宣传部、市团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文联、市青联在全市范围开展“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的主题征文活动,应征作品550多件,经严格评选,成人组19件,中学组17件,小学组16件作品获奖;4月,《泉州晚报》社、泉州杂文学会、晋江市文化馆共同发起“非典时期,非常感受”征文活动,7月19日,在晋江爱乐假日酒店颁奖,同时举行《泉州晚报·副刊》撰稿人暨杂文学会座谈会。9月,由《福建文学》编辑部、晋江市文联、晋江市文化馆、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共同举办“明玉杯”第二届海内外华文诗词大奖赛,以“和平”“生态”“乡情”“小康”为主题,面向海内外征稿,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的应征稿件7300件,经严格评选,其中15件作品获得各类奖项。12月9日,在晋江爱乐假日酒店举行颁奖仪式。
  2004年3月,由市国土资源局、市文联主办,晋江市作协、市文化馆《星光》编辑部协办的晋江市“国土杯”文学作品大奖赛征文活动,274件作品应征,经严格评选,其中18件作品获奖;6月,由市文体局、市文联、市团市委、市文化馆主办,市作协承办的晋江市首届企业文化节“腾飞的晋江企业”主题征文大赛,收到本市作者(包括外来建设者)的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作品近400件,经严格评选,其中有32件获得各类奖项,7月24日,在帝豪大酒店举行颁奖仪式。
  2005年11月,晋江市人武部、双拥办、文化馆与《福建文学》编辑部在晋江联合举办“晋江市双拥军旅文学笔会”,与会作者还到驻军围头模范连、围头哨所体验军营生活。
  2006年5月,由晋江市政府主办,中国作协《诗刊》社、《文艺报》社、《中国妇女报》社、福建省文联、市作协、市摄协、《福建文学》编辑部、《台港文学选刊》社、《都市女报》社、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晋江经济报》社为联办单位的“晋江诗歌节”在爱乐酒店举行,与会嘉宾近百人,都是当代文坛较为知名的诗人、作家、学者。5月13日,《诗刊》编辑部主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评选活动专题座谈会暨颁奖仪式在爱乐酒店会议厅举行。其间,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台港文学选刊》社、晋江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2006海峡诗会暨海峡文艺论坛”同时举行。
  第二节 艺术创作
  一、戏剧
  (一)高甲戏
  高甲戏作为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高甲戏形成于清朝,早期称为“宋江戏”,以扮演梁山英雄的故事而得名。到清中叶突破宋江戏的局限,吸收徽剧、四平戏、梨园戏、木偶戏的剧目,大量吸取徽剧、戈阳、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办成“合兴戏”。这种“合兴戏”逐渐发展、扩大,形成具有独具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戈甲戏”,以后叫做“高甲戏”。高甲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是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其中又以表演艺术大师柯贤溪的丑行艺术最具特色。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高甲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柯派丑行艺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晋江市高甲剧团也被确定为该派别的传承单位。2007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晋江在内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民间俗称“布袋戏”,流传于闽南及台湾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未元日》中的史料记载,兴盛于明清,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稀有剧种。布袋戏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传神。2006年6月,晋江南派掌中木偶艺术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也被确定为该剧种的传承单位。
  二、书法
  20世纪80年代,晋江的书法创作活动仍然比较活跃,拥有一支颇有实力的创作队伍。1995年11月,市文化馆编辑出版《晋江书法十家》一书。选录了洪伟辟、尤慎、曾杰、蔡崇德、姚公秉、陈长瑞、施海棠、李世乐、蔡长益、刘正典等的书法精品。
  1997年,由省艺术馆、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主办的福建省“奔小康”农民书画展中,苏严、施育煌的书法作品获三等奖。刘正典工于国画和书法,在组织辅导的同时,其本人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1997年第9期《福建画报》刊发介绍其书法作品,1998年5月,菲律宾《商报》在《艺廊》专版刊发其作品选辑,2007年,《刘正典书画作品集》出版。尤慎的书法,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9年“小楷条幅”荣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入选作品奖。1999年,颜子鸿、苏世习、苏清培、苏严、苏良集、苏鸿鹏、苏华强等7人的书法作品入选由国家中央机关书法家协会等主办的“改革开放20年书法作品展”;刘正典、尤慎、蔡崇德、施海棠、吴清柿的书法作品入选《福建书法作品选》;尤慎的小楷、李世乐的行书、施海棠的楷书入选福建省第三届书画节展出。2000年,在省文化厅主办的少儿书画作品比赛中,由市文化馆选送的张晓雯、李明旭的美术作品,施能静的书法作品获二等奖,侯晓袆的美术作品获三等奖。2000年,磁灶镇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
  三、绘画
  (一)民间绘画
  晋江的木版年画,富有民间特色,群众喜爱,流传广泛。薪火传承,持续发展,呈现新人不断、新作不断、精品不断的新气象。20世纪60—70年代,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1988年,晋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5年,蔡建昌的《农家小灶》、许跃进的《五月端午》在“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邀请展”中获三等奖,徐维耕的《惠女新传》获“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是年4月,在全省第四届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举办的作品评选中,徐维耕的《闽南鹧鸪姨》、庄明镜的《渔村夜朦胧》、陈仕源的《民间戏曲》等3幅作品,名列佳作奖榜首(本届研讨会作品评选只设佳作奖)。
  1996年7月,福建省第五届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举办民间绘画作品展览,蔡建昌的《百鱼图》、林水来的《鼠年大吉》、许自钰的《荷塘鹅群》、杨丹雅的《跳火群》、杨丹雅和郭锴坚合作的《船老舟代》,蔡庆芽《满面春风》获展出优秀作品奖;蔡建昌的《百鱼图》参加中国现代农民画展并入选《中国现代农民画作品集》。
  1997年,由省艺术馆、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主办的福建省“奔小康”农民书画展中,蔡建昌的《惊蛰》、陶贤辉的《捉蟹图》获二等奖,苏严、施育煌的书法作品获三等奖,市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蔡建昌的《闽南渔女》、徐维耕的《闽南火鼎公》、庄铭镜的《金猴献桃》入选“福建民间美术”赴菲律宾展览,市文化馆获省文化厅颁发的赴菲律宾展览组织奖;蔡庆芽的《彩球舞》获全国农民书画大奖赛优秀奖。
  1999年,蔡建昌的木版年画《闽南木偶》、徐维耕的民间画《春潮》入选“福建省庆祝建国50周年暨迎接澳门回归”农民书画展览并获优秀作品奖;蔡建昌的木版年画《闽南春潮》在文化部社文司主办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的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蔡纯岩的《闽南民居》、杨丹雅的《船老舟代》、徐维耕的《金锣闹港》、陈仕源的《闽南戏曲》等4幅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尤慎、李世乐、施海棠、蔡建昌、翁小华、许自典的书画作品入选福建省第三届书画节展览。
  2000年,蔡建昌的《元宵谜会》、徐维耕的《提线木偶》、徐友锭的《庆丰收》、许建宁的《蒸碗糕》,蔡庆芽的《绕线圈》,被选参加由文化部社图司主办的“中国农民画联展”。
  2004年,在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上,蔡建昌的《闹春灯》获铜奖,许建宁的《拍胸舞》、苏惜芬的《海边的阳光》获优秀奖,徐维耕的《渔港闹春》、苏小玉的《和合兴旺》、庄兰兰的《山婶嫁女》、庄毓雅的《清音袅袅上元月》、翁宝珠的《欢乐农家》入选参展。
  2005年,蔡建昌的木版画专辑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家》;在2005年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论坛中,蔡建昌的《年年有余》、许建宁的《拍胸舞》、徐维耕的《渔港闹春》、朱玉叶的《过年》、蔡春香的《拍胸舞》等7件作品入围联展。
  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中,颜明明的《农家小院》获二等奖,徐维耕的《十五狂欢夜》、许建宁和吴树林合作的《闽台缘》获三等奖,吴友志的《惠女风情》获优秀奖。
  200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的书画展览中,魏甄莹的《丰收》获银奖,许建宁的《古镇安海唆啰嗹》获优秀奖。
  (二)国画、版画、油画
  晋江的美术创作,在发展民间绘画的同时,国画、版画、油画等多项画种也取得相应的发展,且涌现出许多优秀作者和作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吴庆勋创作的版画《放映员》《绿长城》,庄培成的版画《霞染归帆》和庄培成、尤今古合作的版画《农村俱乐部》,曾入选全国美展。
  1998年,翁小华受邀参加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东海浪”美术作品联展。他参展的作品是中国画《秋深凝重》《山歌云起舞》《山村幽夏》《武夷大王峰》和《无人区》《毛泽东在建宁》等6幅。许自典的国画《莲花姑娘》,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并获优秀奖。
  2002年,许自典的《古闽遗韵》系列作品入选福建东海浪美术作品展,国画《老屋依然》入选福建美术家协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画展”。晋江建市10周年期间,晋江作者的部分作品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日报》主办的《美术报》专版刊发。许自典的《论现代民间绘画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审美意识》、翁小华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窥探》在“2002年中国农民画联展”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
  2004年,翁小华的国画《幽谷泉声》、许自典的国画《吉祥·惠安女》在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福建选拔赛中获得银奖;李建萍的版画入选塘沽第一届全国版画群体作品展。许自典的论文《晋江现代民间绘画艺术风格传统的继承和拓展》《晋江现代民间绘画历史沿革和地域特征》分别获得“中国农民画发展战略研讨会”优秀奖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论坛”论文三等奖。
  2005年,翁小华、许自典、蔡笃取、上官蕾蕾、陈建斌、林华山、许建宁、颜明明等的美术作品入选“海峡两岸青年书画联展”,并被收入作品专集。《现代民间绘画创作母体——传统的民间美术》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论坛获优秀奖,并入编《2005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论坛论文集》。2007年,他们撰写的文章《新时期发展现代民间绘画事业的几点思考》和《新时期如何摆脱农民画事业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秀洲论坛”又获得优秀论文奖。
  2006年,许自典的中国画《云彩朵朵》获省文化系统美术大赛三等奖;缪建龙的《人物写意》、许建宁的《白塔组画》入选“东海浪”美术作品展。
  四、摄影
  晋江的摄影艺术创作群体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始,并随着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而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近20年来,晋江的摄影家们创作大量优秀的作品,获得丰硕的成果。如王述东的《古桥晨曦》《生活空间》、吴华明的《对话》《过把瘾》《瀑布下的深思》、林锦山的《“新官”上任》《四姑娘山》、方圆合的《歌舞山寨》《从天而降》、徐维耕的《盼归》、王松青的《鹭岛之夜》、陈金顶的《古榕树》《天图》、黄良俄的《老姐俩》、洪连进的《都匀市奉合乡和平村二组6号》、黄攸健的《水族头饰》、鲍荣华的《眸》《利箭》、詹昆艺的《田园》、刘鸣的《回故乡》、游劲松的《盐场惠安女》《这里的孩子更需要阳光》、黄其方的《山村迎新娘》、庄致平的《银海飞舟》,多次在省级以至全国的摄影大赛中获奖。其中,刘志峰的《端午节唆啰嗹》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节——泉州海丝史迹文化周”赴中东三国展览。2006年,晋江文化馆、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的《晋江摄影家》,收集本市作者43人的121幅作品。刘志峰、王述东、洪连进、方圆合的合集《美丽晋江人》,方圆合的《美丽晋江·古厝缘》,林锦山的《林锦山摄影》专集的出版,展现晋江摄影群体的创作水平和发展势头。
  第三节 民间文艺
  一、民间文学
  (一)创作园地
  《星光》(原名《新光》)文艺季刊创刊于1978年,是晋江广大文艺作者共同耕耘的园地,开辟的主要栏目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民间文学等。1993年,因经费问题而停刊,1997年复刊,由市文化体育局、市文化馆主办,李灿煌、刘志峰任执行主编。复刊后的《星光》,改为国际流行大16开本,封面彩印,内文激光照排,每期编发15万字,刊发本市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为主,以发现、培养、扶植晋江文学新人。至2007年,出版88期。
  晋江作者还在省级以上的各种报刊上发表大量的作品。如1999年,《福建文学》刊发“晋江作者小辑”;2000年,省作协、省文学基金会主办的《海内外文学家企业家报》推出“晋江青年文学专版”,发表晋江青年作者1万余字作品。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星星》诗刊的《诗歌版图·蓝鲸诗社诗选》集中选编晋江青年作者林文滩、吴谨程、安安、洪雅清、颜长江、施勇猛、叶荣宗、洪安和、张金、楼兰的作品。同年《文艺报》刊发“晋江作品专辑”发表叶荣宗、黄良、郑君平等8人的诗歌和散文。《诗刊》编发的“晋江作品专辑”,发表吴明哲等9人13首作品。《星星》诗刊百坛推出晋江青年诗人小辑,刊发尹继雄等13名青年作者的作品。《晋江青年文学2002—2007作品选》列入“星星诗文库”,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编辑出版《野芳集》《晋江诗人二十一家》《晋江散文四十家》《晋江青年文学(1991—1996)散文诗歌选》《晋江历史人物传》《负债功勋》《安海百年文学作品选》等。
  (二)创作活动
  晋江的民间文学,贮藏量大,流传面广。20世纪80年代,兴起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创作的热潮,涌现出许多比较好的民间文学作品。诸如蔡尤资的《骨肉情》《台湾丧葬仪事》、李灿煌的《姑嫂塔》、洪源修的《陈嘉庚择婿》《佛袄》、吴永胜的《施琅从军》、陈启初的《水牛庙的传说》《国姓井》、王云传的《万木林》《绿英哥菜的由来》、陈钧钧的《驴子读书》《县太爷造贤人》、肖长奕的《国姓榕》《听潮楼》、叶海山的《少数民族习俗》《浒苦仙》等,曾在《海峡民风》《故事林》《榕树》《小火炬》等刊物发表。
  1988年,市文化馆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的发动普查、搜集、记录。经过鉴别、整理,400多篇民间故事选编入《晋江县民间故事集成》,3667条民间谚语选编入《晋江县民间谚语集成》。
  1989年,《厦门文学》杂志社与晋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五月笔会”,参加笔会的晋江县业余作者达40多人,就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趋向进行热烈的讨论。
  1991年9月,上海《故事大会》编辑部的朱家栋、吴荣喜专程到晋江访问,与晋江作者讨论儿童文学创作。
  1992年1月,晋江县文化馆、晋江县文协举办1992年文学工作座谈会,对如何紧跟时代,植根乡土,提高创作水平开展研讨,省作协主席蔡其矫出席座谈会。
  1993年1月,市文化馆、市文协举办文学创作座谈会,40多位业余作者就经济大潮中的文学创作趋向进行热烈讨论。
  1996年7月6日,在文化馆举办“散文、诗歌作品点评会”,邀请泉州知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就文化馆近年来选编出版的《晋江散文四十家》《晋江诗人二十一家》两个专集,与作者直接“对话”,各抒“读与写”的见解。从存在的题材范围、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问题,帮助作者在某种创作定势中寻求突破。
  1997年2月,市文化馆召开1997年重点文学作者(40多人)的座谈会,通报1996年文学工作情况和《晋江文化丛书》编撰计划,探讨如何加强小说、儿童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以及《星光》文艺季刊复刊组稿和编撰,开展迎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1998年5月,晋江青年文协在灵源山举办晋江青年文学1998年灵源山笔会。
  1999年1月,市文化馆召开歌词作者创作会,主要内容围绕庆祝建国50周年和迎接新世纪、迎接澳门回归等主题布置创作任务。
  2000年11月,在文化馆举办诗歌作品讨论会,泉州的部分知名作家与本市近百名作者汇集一起,对晋江市25名诗人的作品进行研讨,一致认定:晋江诗群已经形成。12月19日,《泉州晚报》推出关于晋江诗群的评论专版。
  2001年3月,由《福建乡土》杂志社、民盟市委员会、市文化馆、市作协联合举办“乡土情深”文史笔会,《福建乡土》于2001年第二期集中刊发一部分反映晋江风情的诗文作品;7月,市文化馆、市作协举办“山海情”文学笔会,来自永春、安溪、德化、鲤城等县(区)与晋江市的文学工作者就新世纪的文学创作趋向进行讨论,并组织创作一批反映山情海韵的诗文作品。
  2003年,福建文学编辑部、晋江市文联、文化馆、菲律宾华文作品协会共同主办“明玉杯”第二届海内外华文诗词大奖赛暨《陈明玉吟稿》研讨会。(陈明玉系晋江金井溜江村旅菲华侨,著名侨胞陈祖昌的父亲)
  2004年,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福建省文联、泉州师范学院、晋江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蔡其矫诗歌研讨会”在爱乐酒店举行。
  2005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暨《诗刊》社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在晋江大剧院广场举行。中秋前夕,晋江文化馆与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院、福州晚报、福禄坊、西禅寺、华侨影音器材有限公司在福州西禅寺联合举办第十八期福建作家沙龙“西禅邀明月”吟诵会;9月,市文化馆与泉州作协在南苑酒店联合举办晋江诗歌创作研讨会。
  二、民间艺术
  (一)音乐舞蹈
  1993年9月,蔡彩虹编舞、市实验幼儿园演出的儿童舞蹈《跳火群》,被推选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少年儿童艺术节演出并获二等奖。
  1994年,由市文化馆组织辅导,蔡彩虹、高秀莲编舞,市实验幼儿园青年教师演出的《风采侨乡女》,参加福建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演出,获得一等奖。同年,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群星奖评奖中获得铜奖。
  1995年7月,《福建歌声》刊出《晋江之声》作品选,发表晋江市创作歌曲:《一片热土春风浩荡》《晋江,多情的琴弦》《东海土安之春》《围头角连着金门山》《春暖围头湾》《深沪湾放歌》和《我寻找》等7首,词作者分别是李灿煌、陈楠、黄良,曲作者有吴紫藩、云楚、人可和南飞雁。12月,由黄良、严峻作词、王文麟作曲的创作歌曲《春暖闽南》,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群星奖评奖,获银奖。
  1996年,吴紫藩作曲的《日月花》,王丽俭、洪若娃编导的儿童舞蹈《莲洁》在福建省“献爱心,育新苗”少儿文艺作品征集评选中分别获得三等奖。
  1997年,李灿煌的歌词作品集《乡心一瓣》,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作者自1980年以来的词作91首,分“故乡月”“旧时的故事不是梦”“我的思念在闽南”“千里击水是人生的浪漫”“在这落雨的时候”“我寄相思于燕子”6辑。同年丁勇为作词、杨双智作曲、高秀莲编舞、庄雁演唱的歌伴舞《回民心灵的歌》在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比赛中获演出二等奖和创作奖;李灿煌作词,高秀莲、蔡彩虹编舞,市实验幼儿园青年教师演出的《紫荆梦圆》,参加福建省第八届音乐舞蹈节获“闽星奖”银奖。
  1998年,《吴紫藩歌曲选》被列入《中华跨世纪歌丛》,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由李灿煌作词、施定其作曲、蔡彩虹与高秀莲编舞、市青少年宫演出的少儿舞蹈《妞妞看飞机》,经省舞蹈家协会推荐,赴京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东方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小荷风采”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1999年入选华东春节联欢晚会。
  1999年,李琼水的歌词集《只有一朵玫瑰》被列入《中国歌海词丛》,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吴紫藩创作的歌曲《童心是小鸟》在全省少儿歌曲征集评奖中获优秀创作奖、《为祖国祝福》获福建省庆祝建国50周年歌曲征集评奖二等奖。田传海作曲、吴秋月演唱的《祖国啊,太阳》获福建省闽星奖的创作奖和演唱奖。市团委演出的舞蹈《八闽欢歌》,获福建省第三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
  2000年,李灿煌作词、市青少年宫少儿合唱团演唱的《我是一片小白帆》,在福建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闽运杯”少儿合唱团比赛中获银奖;市文化馆与青阳镇教委艺术团联合组织创作的舞蹈《情牵》,参加福建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演出获业余组舞蹈比赛银奖。蔡彩虹编舞、市青少年宫演出的《蝴蝶,蝴蝶,你飞吧》赴天津参加中国文联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荣获金奖。
  2002年,由高秀莲、蔡彩虹编导的少儿民间舞蹈《财童献宝》参加全国“中华民族儿童舞蹈团”比赛获优秀创作奖、演出银奖及组织工作奖。
  2003年,少儿舞蹈《好年兜》在福建省“QQ童杯”首届儿童舞蹈电视大赛中获得创作金奖,《女孩也能跳火群》在福建省第二届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2004年该节目参加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校园舞蹈比赛中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2004—2006年,高秀莲、蔡彩虹创作的舞蹈《我想有个家》《古韵》《点灯红》,分别在第二、三、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会演活动中获铜奖。
  2006年,市文体局、文联、文化馆共同编辑的《晋江歌曲选》正式出版。
  2007年,蔡彩虹、高秀莲编舞,青少年宫演出的《福气旋鼓福气娃》参加省文联、省舞协主办的福建省少儿舞蹈大赛暨“小荷风采”福建赛区选拔赛获得金奖,并入选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是年,舞蹈《女孩的心愿》、诗舞乐《为计生新决定鼓掌》参加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文艺汇演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福建赛区评奖中,由苏军勇整理改编、深沪镇音乐协会演唱的《深沪褒歌》获金奖,刘志峰与李灿煌作词、田传海作曲的《两个安平一条心》获铜奖。是年,《深沪褒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宗和被授予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灯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晋江的群众灯谜创作,伴随着灯谜活动的活跃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安海鸿江谜社先后编印《鸿江谜苑》10辑。市文化馆于1987年开始,编印《晋江谜苑》15辑(共收纳本地灯谜爱好者的谜作近40000条)、《晋江谜艺》36期,还出版《新时期晋江灯谜选萃》、《春灯话晋江》、《鸿隐谜摘》(伍耿怀著)、《虎山问经》(洪伟泽著)等专集的出版,集中展示晋江灯谜群体的创作成果。其中《晋江谜苑》《鸿江谜苑》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谜刊、功勋谜刊。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