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1
页数: 6
页码: 1422-142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晋江市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积极建设学校,提高初中教育质量。通过实施控辍保学工程,提高初中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并提升初中办学水平。
关键词: 晋江市 中学教育 办学水平

内容

一、学校设置
  1988年,晋江县有普通中学38所,其中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13所,职高附设初中4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4所。全县中学在校生19983人,初中在校生17486人,高中在校生2497人,高中毕业生871人,初中毕业生3348人,高中专任教师225人,初中专任教师1051人。
  2007年,晋江市有普通中学54所,其中公办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37所(包括3所职校附设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初级中学),民办中学4所。全市中学在校生94848人,比1988年增加3.7倍,初中在校生67331人(其中外来工子女19820人),高中在校生27517人,高中毕业生6795人,初中毕业生19417人。高中专任教师1695人,初中专任教师3277人。
  二、教学教育
  (一)学制
  1988年,晋江县中学的学制均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至2007年,这一学制没有变化。
  (二)课程教材
  1988—2002年,晋江县(市)初中和高中均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初中必修课程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13科;高中必修课程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劳动技术等11科。各学科、各年段均使用国家统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1989年,根据省教委通知,将乡土历史地理教材列入正式教材范围。晋江县各中学初中一、二年级历史学科试用乡土教材《泉州历史》。1990年,晋江县地理校际组、地理学会编写的《晋江、石狮地理》经省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批准试用,供初中学生配合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此书被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
  1990年起,晋江县开始进行初中分流的试验,在减轻部分初中学生文化课的基础上,部分农村中学进行“初二后分流”或初中毕业后进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主要为财会、美术工艺、纺织、陶瓷、电器维修、汽车维修、园艺、服装设计、制鞋工艺等。
  1994年,省教委颁布课程计划提出,将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及体育卫生活动等,具体可以通过晨(夕)会、校内广播、校班团队会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997年,泉州市教委颁布《关于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的通知》,晋江市确定养正中学、南区中学、深沪中学三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2002年秋季,晋江市成为23个省级课改实验区之一。初中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起始年段使用新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类课程,同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校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设的校本课程。晋江市各中学都进行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至2007年,开发的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有《晋江历史名人》《晋江英烈传》《防震知识》《闽南戏曲与南音》《施琅将军》《晋江水土保持教育》《饮食与健康》《小科技教育课程》《伞与文明》《感知乡土》《对联》《诗词鉴赏》《园艺》《生活、物理、社会》《武术》《跳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三)初中教育
  1.推进控辍保学
  1988—1995年,晋江县(市)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都在90%以下,万人人口初中在校生约在450人以下。1988年,初中入学率54%,万人人口初中在校生197人。其原因除中学校舍不足、容量不够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学生溜生严重,每年初中辍学率都在二位数。为做好巩生工作,从1995年起,大力推进控辍保学工程。建立学校流生情况报告制度,规定每学期学校要二次把流生情况报送当地镇政府和教育局。1995年起,晋江市还实行初中不留级制度,同时,为保证小学毕业生能全部升入初中,晋江市大打初中翻身仗,1995—1996年,全市新建13所初级中学。1998年秋,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按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经过努力,初中辍学率明显降低,年辍学率都控制在3%以内,2007年,晋江市万人人口初中在校生654人,初中入学率99%以上,真正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提升初中办学水平
  1988年,全县以义务教育六项督导为契机,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法,1991年12月,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92年3月,被泉州市推荐接受省政府首批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的县,并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检查验收。在接受省六项督导二年跟踪复查后,市政府就紧锣密鼓准备实施“两基”工作,1994年底,成立市“两基”工作领导组,向全市人民发出“举全市之力,攻‘两基’之坚号召”。采取一切措施,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好巩生和溜入社会的适龄人口补课工作。1996年11月,晋江市终于以较高水平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在接受省“两基”跟踪复查后,市委、市府于1998年印发《晋江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并积极做好迎接“双高普九”验收准备工作,并于2003年12月接受省“双高普九”检查验收,成为全省7个首批接受检查验收唯一的市(其他6个都是老城区的县级区)。
  3.改善办学条件
  1987年,晋江县虽然经省验收基本实现小学“一无两有”,但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中学办学条件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1990年1月,晋江县政府出台“晋江县中小学十配套”建设方案,分批检查验收中小学“十配套”达标情况,紧接着在1992年秋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市活动,并于1993年5月接受省教委“实验教学普及县”检查验收,成为全省首批验收县之一。在完成普通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后,现代化教育装备不甘落后。至2007年,全市各中学都建立电脑室,大部分学校都建立多媒体电教室和备课室,尤其是达标中学设备设施更趋完善,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四)高中教育
  1.发展普高教育
  1988年,全县只有7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97人,万人人口高中在校生只有28人,普高升学率为24%,1988—1995年,普职招生比达不到1:1,这种状况远远适应不了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但也反映这几年晋江市高中教育处于低潮阶段。这种现象不仅仅有历史原因,更主要原因是晋江市高中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造成。从1998年以来,晋江市从两个方面加大高中教育建设,一是创办更多高中校。1998—1999年,新办7所高中。二是建设更多优质高中校。2000年,晋江一中、养正中学、季延中学三所一级达标学校停止初中招生,成为高级中学,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要。至2007年,全市有17所普通高中,其中公办高中14所,民办高中3所。另一方面晋江市积极开展创建高中达标升级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全市14所公办高中全部跻身达标学校行列,其中一级达标6所,二级达标3所,三级达标5所。与此同时,晋江市在普及高中教育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2007年,全市高中在校生27517人,万人人口高中在校生267人,高中升学率(指普高)50%,为晋江经济腾飞提供坚实人才基础做出重要贡献。
  2.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晋江市高中一年级学生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新课程实验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修课程和选择任课教师,也可以跨班和跨年级选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由于实行选课制,班级管理分教学班和行政班。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2006年秋季开学以来,晋江市充分发挥各普通高中在办学条件(14所公办普通高中全部被省厅确认为三级达标以上学校,普通高中都具备较为优质的办学条件)、师资(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5%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实施高中课改有优质的师资保证)、生源(2006年是晋江市高中入学高峰的第一年,普通高中生源充足、素质较好)、经验(晋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4年,在扎实推进课改中积累丰富的经验)等四大优势,在市级协调组织、片区协作、校本实施三个层面精心组织,开展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序稳步实施。
  三、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至2007年,晋江市共有两所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学校,分别是2006年9月起实行的金井锦东华侨学校(由原锦东华侨中学及锦东华侨小学合并)及2007年9月起实行的慎中实验学校(由原上安中学和上安小学合并)。
  九年一贯制学校施行一体化的行政、教育与教学管理,建立一体化管理网络,对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形成管理合力。设校长一名,为学校法人,负责全校工作。设副校级领导二至三名,分别负责学校党务工作、教学教研、德育工作及后勤保障工作。学校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考核任命。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机构(允许学校在机构设置上改革创新)。
  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尽快融合,合并后的学校不再设初中部、小学部,而是实行三学段管理机制,即一年级至四年级为一个学段,五至七年级为一个学段,八至九年级为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段由一位段长负责,分段管理是“一贯制”前提下的分段,在尊重各段个性的同时,特别注重各段之间的衔接。管理实行新机制,但教材仍实行现有的教材,教材的处理、学段之间的衔接,由学校行政组讨论解决。学校采用同一作息时间:上午上四节课,第一节,一至六年级早自修,七至九年级上课;下午上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学校采用同一套广播体操,可以采用中学生适用的《时代在召唤》,也可以采用小学生适用的《雏鹰起飞》。
  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新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重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与能力的比较研究,建立富有特色的学校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现学生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学生的综合性评价,体现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可以节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运用现行中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附:中学选介
  (一)省一级达标中学
  1.晋江市第一中学
  晋江市第一中学坐落于著名侨乡晋江市区青阳石鼓山,创办于1952年春,1964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2000年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级达标中学。学校以“为了学生的明天”为办学理念,实施课程改革,坚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坚持走校本特点的教育科研之路,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发展学校管理。学校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基于网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特色,是泉州市第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中央电教馆“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被评为优秀课题,学校被中央电教馆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文明学校、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2007年,学校有50个教学班,学生2758人。教职工211人,其中高级教师47人,中级教师58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硕士研究生结业5人,在职进修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164人。校园占地面积7166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23平方米。绿化面积23400平方米,被评为泉州市绿色学校,学校拥有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和福建省中学第一个人工草标准运动场,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水平。
  2.养正中学
  养正中学,1928年春创办于闽南千年文化古镇——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学校创办人为著名民主革命先行者、老同盟会会员陈清机。校名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和《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
  养正中学是闽南地区较早开展地下斗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学校现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学校、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1997年1月,养正中学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2005年10月,养正中学被中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全校师生坚持“文化立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秉承“严、正、勤、实”的校训,优良的校风深得社会赞许。学校以其“先烈砺志、华侨兴学、师德垂范、科研强校”等光荣传统,形成“以德育为首位、以质量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以科研为龙头、以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和发展潜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经验。学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探索,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养正中学特色的发展之路。
  校园占地7.33公顷,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万册,教育教学设施达国家级示范高中水平,学校每间教室均实现多媒体化。校园主要建筑风格明快,各具特色。校内翠木掩映,绿草如茵,名家题词、名人塑像、假山喷泉点缀其间,人文氛围浓厚。2007年,有在校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215人,其中40名高级教师,先后有6名特级教师。
  3.季延中学
  季延中学由郭姓华侨于1989年捐资创建,1991年开始办学,1994年破格晋升省二级达标中学,2000年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级达标中学。2001年,改制为高级中学,2006年,通过福建省示范性高中泉州市级验收。办学期间,华侨代表陈碧南长期驻校指导工作。
  办学以来,学校秉承郭姓华侨“办一流中学”宏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确立“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示范性的优质高中”的办学目标和“制度健全,民主规范,科学决策,文明治校,高效运作”的管理目标,坚持走“高投入建校、高起点办学、高质量育人”的办学道路,上下一心,锲而不舍,形成“敬业、奉献、求实、进取”的教风;“自强、自律、勤勉、求真”的学风和“严谨、勤奋、诚信、创新”的校风,创造令人瞩目的“季延现象”,实现“短跑道起飞”。“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特色成果丰硕,名校示范作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校园占地11.33公顷,建有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师生公寓、艺术馆、太阳能浴室、塑胶跑道、游泳池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6万多平方米,1998年,省人大环境委员会授予“环境优美奖”称号。学校拥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师生电子阅览室,网络管理中心、电视台、天文台、生态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及11万册以上的图书资料。2007年,有50个教学班,在校生2700人,教职员工225人。
  4.侨声中学
  侨声中学位于中国伞都——晋江市东石镇,1954年由马来西亚“太平仁和公所”及东石侨联发起创办,2004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学校秉承“仁和、成功”办学理念,坚持走“高起点、严要求、齐推进、扬特色、成名校”办学思路,以“勤、诚、礼、爱”为校训,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学困而失学,创建温馨、绿色、智能化的书香乐园,打造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侨声学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目标,建设“品牌侨声、特色侨声、魅力侨声”。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先进教工之家、省示范中小学图书馆、校务公开示范单位等集体荣誉。
  校园占地面积12.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学校建成“教学、科技、信息、劳技、艺术、体育”等“六大中心”。有全省一流的体育馆、游泳馆、标准400米、9条跑道的田径运动场1个,标准体操区总面积800平方米,另有6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等,学术报告厅及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网等先进教学设施。2007年,有79个教学班,学生4408人,教职员工314人。
  5.毓英中学
  创办于1891年,时称毓英义塾,为一所私塾,后改称毓英学校。1948年秋季创办中学部,称为毓英中学。1952年,政府宣布接办,改名晋江第三中学,后又曾更名为金井中学,1986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准复名为毓英中学。
  毓英中学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持“勤朴诚毅”的百年校训和“德智体群尽提倡”的办学宗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毓英学子遍及五洲四海,立勋军学商。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曾就读于毓英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毓英中学注重办学内涵的提升,形成“重素质、扬个性、能创新、可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传承百年积淀,弘扬人本精神。毓英中学是“福建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农村联系校”“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校”和“福建省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并先后获“福建省先进图书馆”“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等称号。2006年5月,接受省一级达标中学验收。
  2007年,学校有66个教学班,在校生3300多人,教职工215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30多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6.南侨中学
  南侨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深沪湾畔、清代爱国将领施琅故里,创办于1946年,是所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侨校。学校始终遵循“勤奋、恭谦、刚毅、奉献”的校训,以“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为办学理念,形成敬业、乐学、奋进的校风。学校获福建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福建省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培养体育后备力量学校”和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2006年5月,接受省一级达标中学验收。
  学校硬件设施齐全,校园建设标准化。校园占地面积725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17508平方米,建筑面积38651平方米。2007年,学校有班级56个,学生3000人。教职工230人,其中省市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31人,其中研究生3人,43名教师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校还与菲律宾侨中学院结成姊妹学校,该学院每年均选派优秀英文教师前来任教,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
  (二)省示范初中学校
  1.南区中学
  南区中学创办于1995年,位于市区南环路东侧,校园面积43023平方米,校舍面积19831平方米。至2007年,有40个教学班级,近2500名学生,教职工124人。
  学校创办以来,确定4个基本工作思路:抓思想教育,调动广大师生教学热情;抓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抓师德修养,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抓行为规范,促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创文明示范学校,办晋江最好初中”为理念,坚持以德育促教学,向管理要效益。抓特色,讲方法;抓规范,促养成;抓师德,铸师魂;抓机遇,讲效果。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示范初中校”、省“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文明学校”等。
  2.华侨中学
  晋江华侨中学创办于1953年秋,始称晋江第七区私立青年补习学校,在20世纪50—70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几经辗转废兴,先后更名青阳华侨初等文化学校、青阳华侨中等文化学校、青阳华侨中学、晋江青阳二中、晋江第四中学,1990年10月,更名为晋江华侨中学。
  创校55年来,在爱国华侨及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侨中人”的不懈努力,南山校园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被评为“泉州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泉州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校”“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晋江市文明学校”。校女教工团队被福建省妇联授予“福建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
  2004年5月,通过福建省普通初中示范校评估验收,成为晋江市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设施先进、教学水平较高的独立初中校。2007年,在校生1300多人,教学班24个,教职工96人。
  3.远华中学
  远华中学创办于1996年,2004年成为福建省示范初中校。学校自创办以来,把“坚持三个面向,贯彻教育方针,立足乡村实际,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确立“谦恭、守纪、勤奋、创新”的校训,注重“三风”建设。学校“科技教育”和“射箭”办学特色取得优异成绩。近几年来,学校获得“福建省示范初中校”“全国射箭重点校”“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福建省体育先进学校”“福建省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2007年,学校有23个教学班,学生总数近1500人,教职员工82人。学校扩容后,总用地面积约8公顷。
  4.安海中学
  创办于1953年,时称安海华侨子女补习学校,后曾先后易名为晋江十中、安海中学,1962年辍办,1979年复办。
  安海中学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志、勤、诚、毅”的校训,办学思想端正,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1997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达标初中校验收,2000年6月,顺利通过“福建省示范初中校”验收。1998年荣获“福建省第七届王丹萍教育奖”,荣获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文明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光荣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8.1公顷,建筑用地5915平方米,有设备齐全的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及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网等先进教学设施。2007年,有54个教学班,学生3200多人,176名教职工。
  5.金山中学
  金山中学坐落于晋江市东石镇肖下村赤金山南麓,创办于19世纪70年代初,前身为肖下附中,1990年,独立办学,2000年,建成省级初中示范校。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办校”的办学思路,突出养成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树立“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荣获泉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模范校、福建省达标初中校、福建省普通初中示范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第八届文明学校、福建省红旗大队等集体荣誉。
  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校园依山而建,环境优美,建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2007年,学校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70人。
  6.南峰中学
  南峰中学创办于1996年,坐落于晋江市永和镇,草马公路西侧,是一所初级中学,办学至今,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秉承“勤俭、礼爱、严实、拼搏”的精神,全校师生,团结一致,以创办一流学校为共同目标。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初级中学范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等荣誉。学校内设24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400多人,教职工90余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