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1
页数: 7
页码: 1416-1422
摘要: 本节介绍了晋江市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村村办学”,并通过布局规划、撤并薄弱校等措施,引导“规模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晋江市 小学教育 教育教学研究

内容

一、学校设置
  1988—1996年,晋江县(市)以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为契机,实现“村村办学”。通过县(市)、镇、村三级投入、华侨捐资等形式广泛集资,掀起一股“建校热”,1988年,全县有小学359所,至1997年,全市365建制村,办起374所小学,在校生数1240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88年的97.61%提升到1996年的99.96%。
  1997—2003年,主要通过“布局规划、撤并薄弱校”,引导“规模办学”。全市小学从高峰期的375所,下降到2003年的310所,5年间撤并小学65所,在校生129889人,学校规模由1997年的平均每校335人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每校4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
  2004—2007年,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导,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引导“优质办学”学校设置逐步向标准化、优质化方向规划。至2007年秋季,全市小学292所,小学在校生数144818人,平均每所学校规模496人。适龄人口入学率99.99%。全市1000人以上规模的小学16所,500—1000人规模的学校59所。全市设中心小学32所,中心校规模扩大,配备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室、体音美室、实验教室、图书阅览室,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成为各镇(街道)的骨干校,较好地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1988—二、教育教学
  (一)学制
  1988—2000年,全县(市)小学的学制都为5年,一年级入学年龄为7周岁。为使晋江市义务教育年限真正达到国家的法定要求,有效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初中生源质量,应对初中、高中入学高峰,加快晋江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请示省教委初教处获得同意,从2000年起,晋江市把义务教育从8年提高到9年,把“五三”学制改为“六三”学制。2000年3月,市政府下发《晋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教委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江市小学实行六年学制,一年级入学年龄放宽至6.5周岁,2003年,又改为6周岁。
  (二)课程教材
  1988—2002年,晋江县(市)小学均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科目。1994年,省教委颁布《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中对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的课程安排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大类。“学科类课程”分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9门;“活动类课程”为早会、班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4项,另加地方安排课程。每周时数一年级27节,二年级28节,三至六年级均为30节。
  1989年,泉州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泉州市小学乡土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自1990年起陆续列入全县(市)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地方课程使用。《泉州市小学乡土教材》经1995年、2003年两次修订,有关晋江的“安平桥”“安海土笋冻”“东石蚵仔煎”等篇目入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配上计算机的学校在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计算机课,开设英语课的小学,在总课时内调整安排。
  2002年秋季,晋江市作为省级实验区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采用北师大版语文、数学、艺术等教材。2007年秋,晋江市小学各年级全部进入课改。实施课程改革起,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含写字)、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晋江市许多学校纷纷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发“校本课程”,2006年,教育局举行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征集汇编活动,收到全市较为成熟的小学校本课程108门。
  (三)教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局初幼教股编印出版《晋江初教》,1990年出版10期,传播介绍一批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教育教学研究风气逐年浓厚。
  1991年,晋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升格为成人中专级别学校,小学教学研究室自中小学教研室分出独立设置,人员配备得到加强,主要职能是指导和督促各校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发现、总结、推广教学方面的各种先进经验,及时传递教育、教学信息,通过备课、观摩教学、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帮助老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长期以来,小学教研室把建立健全县、镇、校三级教研网络作为重要抓手,组织“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评选活动,实行教研员挂钩制度,到基层开讲座,进行教改信息传递及业务指导,通过“晋江县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会”开展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教研室重视质量监控,按照科学检测、反馈教学、服务教学的思想,认真组织试卷命题、审阅工作,认真开展质量分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较好的作用。2000年,市教委与进修学校联合创办《晋江教研》期刊,截至2007年,小学版出版16期。
  2002年,晋江市作为省级实验区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有关部门制定并印发《晋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成立并及时调整充实课改实验工作领导组、指导组,学科指导组,建立课改实验基地校和14所课改核心楼,成立14个课改片区,致力建立健全“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重心下移,以校为本”的工作机制,以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设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起,晋江市每年举行“优秀试卷”评选活动,截至2007年秋季,3000多人次教师编撰试卷参加比赛,获奖者1000多人次。2003年12月,省教育厅专家组到晋江市进行课程改革中期评估,充分肯定晋江市“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有序进行、扎实推进、典型带动、初见成效”。是年,《晋江课改》创刊,由各片区轮流承办,每月编印一期,及时总结各基层单位的课改经验、做法。至2007年,出版56期,其间还出版幼儿园、特殊教育专刊多期。
  三、特殊教育
  (一)特教学校
  1993年10月,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刚开始附设在第二实验小学,1996年10月独立设校,学校占地面积4499平方米,校舍面积3800平方米,教师17人,开设聋班、培智班等8个教学班,学生75人。学校设有语训室、律动室、电脑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健身室,教师宿舍、学生宿舍。至2007年,特教学校发展成为具有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三个层次的一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寄宿制特教学校。学校积极探索“学习—康复—职教”一条龙的办学模式,2007年秋,全校有教职员工73人,学生212人,开设学前教育、语训、培智、缝纫、美容等特色教学班23个。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特殊教育达标学校”“泉州市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泉州市少先队工作金奖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市视残、听残、智残“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5.5%、100.0%、95.9%。
  (二)特教辅读班
  2003年3月,为加快“双高普九”工作步伐,晋江市先后在东石镇金山小学、磁灶镇张林中心小学、陈埭镇西滨小学、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陈埭镇龙林小学创办5个特殊教育辅读班,吸纳轻度(或临界)智力障碍儿童就读,开班时在校生61人,至2007年发展到87人。为保证特教辅读班的教学质量,采取配备专业教师,为每个辅读班配备2名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任教;保证办学经费,开班时每班拨给开班费人民币5000元,每年通过“助残日”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强业务指导,特教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定向指导特辅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为特辅班老师提供资料、信息、辅导、咨询服务。
  (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20世纪90年代起,晋江县(市)在办好特教学校与特教辅读班的同时,更多的轻度残疾儿童采用随班就读的形式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全市普教学校接受304名“三残”儿童随班就读,2002年,达到最高峰1323人,2007年,回落到660人。普教学校对残疾学生实行规范检测、建立残疾学生健康档案、就学情况跟踪、学业辅导,保证残疾学生较高的升学率。
  四、学校建设
  (一)示范校创建
  1991年,省教委颁发《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福建省乡镇初等义务教育评估要则〉的通知》,原罗山镇道南小学(现为新塘)、龙湖衙口中心小学于1993年通过省农村示范小学评估验收,成为晋江市最早的省级农村示范校。1997年,根据省教委新修订的《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验收办法》和《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验收标准》精神,晋江市掀起创建省农村示范小学活动的热潮,至2002年,暂停评估示范校止,晋江市22所小学通过省农村示范小学验收。
  1995年5月,福建省教委下发《关于印发〈福建省示范小学验收办法〉及〈福建省示范小学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开展创建省示范校活动,晋江市一些学校纷纷开展创建活动,第二实验小学、毓英中心小学于2001年、2004年通过省级验收。参照《福建省示范小学验收标准》及验收办法,安海中心小学、梅岭希信小学、青阳晓聪小学、内坑三民小学、灵源灵水小学、池店中心小学、龙湖强民小学先后通过泉州市示范小学评估。
  1999年,市教委制定并颁发《晋江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决定对全市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别授予一、二、三级达标小学。根据方案精神,市教委在第二实小召开创建达标小学评估现场会议,在全市推行创建达标校活动,第二实小是晋江市第一所通过“一级达标小学”评估的学校。经过几年努力,至2007年,晋江市64所小学通过晋江市一级达标小学和素质教育先进校验收,在校学生5.3万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数36%,较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镇教委(育)办也对全部小学进行一至两轮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
  (二)“十配套”建设
  1990年,晋江县制定《晋江县中小学校“十配套”实施方案》,初步提出“一无两有十配套”(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校舍、校门、围墙、课桌椅、操场、厕所、升旗设备、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劳动生产基地等配套)的目标,截至1994年底,全市127所小学通过“十配套”验收,占全市小学34%。1999年,泉州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创建“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的通知》,小学“十配套”创建目标由单校达标提升到镇域达标,对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2002年,原青阳镇及池店镇率先通过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验收。至2007年,全市19个镇(街道),有12个镇(街道)通过“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验收,占63%,比泉州市高出12个百分点。“十配套达标镇”小学在校生94789人,占全市小学总生数144818人的65.5%。
  五、农民工子女入学
  2000年起,晋江市民营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外来农民工大量涌入晋江,农民工子女在晋江市入学的需求不断增加。2002年,在本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8537人,至2007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接收农民工子女121344人,5年间增长14.2倍,其中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84948人,占在校生的58.7%。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接纳农民工子女,决不让一名到晋江务工子女上不了学”的要求,全市教育部门始终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当作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从财力、师资保障上给予倾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挖潜扩容、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出台一系列管理政策等措施,较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晋江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成效,得到《人民日报》《教育报》和新华社图片新闻、新华社《福建内参》及《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2007年4月,全省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晋江市召开,副省长汪毅夫,省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编办的领导及兄弟县市8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市委、市政府做《关爱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让十万农民工子女在晋江健康成长》的经验介绍,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促进晋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附:小学选介
  晋江市实验小学晋江市实验小学前身为青阳璧立小学,于1910年青阳旅菲璧立公益社及庄铭榜等几位知名乡贤率先发起筹办。至2007年,发展为拥有135名教师、在校学生近2500人的实验性、示范性的小学。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114人,本科学历教师17%以上,有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1人,省市优秀教师10人。学校重视“特色办学”,儿童诗社、说话艺术团、书法社、网页设计等二十几个学生社团。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红领巾读书先进单位”“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基地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等称号。
  第二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由旅菲爱国侨领陈永栽家族于1992年捐资兴建。2007年,学校有教学班46个、学生2315人,教职工112人,其中本科学历56人,小学高级职称82人,中学高级职称2人,特级教师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5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和谐发展、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学校;厚德博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和而不同”为道,构建课程特色文化,树立文化育人思想,实施“四类一体”课程体系——基础学科类必修课程上足呈优,打实学生发展基石;活动技能类选修课程,异彩纷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人文修养类必修课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养德促智,成人成事;社会实践类必训课程,拓展教育空间,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按“人人会游泳”“人人懂一艺”的要求,把游泳、艺术引入课程,游泳项目获各级奖励530多人次,学生张根荧在国际中小学生游泳邀请赛及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艺术园地、省示范小学、省文明学校等荣誉40多项,被确定为省课改实验基地校。
  毓英中心小学金井毓英中心小学位于围头半岛北端,创办于1891年,是一所承载优良传统的老校。民主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将“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中心,重视优良团队的建立,坚持实施“年段管理责任制”、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文体艺术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为办学宗旨。“毓英小女排”多年蝉联省赛“冠亚军”,学生参加《阿秀的消息》《鸽子与海》等艺术影片拍摄深受好评。学校获福建省“示范小学”“教育先进单位”“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求聪中心小学陈埭求聪中心小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多年来,该校把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先后组建“求聪艺术团”“小荷文学社”,设立“求聪电视台”和“时代小记者站”,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开辟自由、快乐的新天地。2002年,被授予“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实验基地”。以民乐团为龙头的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6月,该校民乐团代表泉州市与新加坡中正中学华乐团联欢演出,9月,参加第七届泉州南音国际大会获得好评;2003年底,受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协会邀请独家承办第28期“桃李芬芳杯”全国青少年民乐观摩会;200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民乐团队“龙音杯”北京邀请赛获小学组最高奖——阳光奖;2005年1月,在第五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中荣获二等奖,同年8月,赴韩国汉城参加中韩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获好评。
  中和小学青阳街道中和小学前身为晓光小学、群智小学,1952年春,两个小学合并为中和小学。至2007年,拥有15个教学班,学生824人,教师30人。该校重视“生命化”教育,倾情打造“交通”“廉洁”“礼仪”为亮点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深受省市等各级领导的好评。学校先后荣获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晋江市一级达标学校、文明学校、少先队金奖单位等称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