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1410-1412
摘要: 本节介绍了晋江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包括注册登记、课程改革、资源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教育工作持续推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 晋江市 教育体制 学前教育

内容

一、学前教育改革
  1990年,认真贯彻《福建省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办法》,全县实施幼儿园进行注册登记,对幼儿园(班)的领导和管理,逐步实现幼儿园管理规范化。
  2004年以来,深入实施幼教课程改革,积极构建教科研网络,加强教科研工作。一是建立多元教科研机制。依托教学研究会和实验幼儿园,建立市级教研组;以实验幼儿园、竹园幼儿园、安海幼儿园三所公办园为龙头,建立青阳、梅岭、安海三个片区校际教研组;以镇中心园、达标园为中心,建立镇级教研组。通过三级教研网络,层层推进教科研工作。二是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创新课题研究新形式,把公办园的课题研究与农村园的问题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三是推广课改经验。充分发挥晋江市幼教研究会的作用,通过评选论文、出版《课改报》《晋江课改》幼教专刊,举行课改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传递课改信息,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迅速推广。
  2009年起,《晋江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出台,为晋江市快速发展公办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搭建平台,大大提升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义务教育改革
  1993年,全市教育6项督导(即教育管理、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及德育工作)进入迎接省跟踪复评阶段。全市上下为“迎督导、办实事”,市、镇、村三级的财政投入大量增加,初中翻身仗、“十配套”建设加快步伐,育人环境明显优化,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经省督导评估组跟踪复查后综合评定,晋江市义务教育工作达到指标体系要求的优级水平。省政府授予晋江市实施义务教育先进市的荣誉称号。
  1993年5月,省教委对晋江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进行评估验收,确认晋江市为全省第一批“实验教学普及市”。1993年,深沪、英林、西滨、陈埭等4个镇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47.64%;1994年,罗山、池店、东石等3个镇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71.7%;1995年,安海、磁灶、永和等3个镇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至此,全市15个镇全部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标志着全市基础教育跨入依法治教的发展轨道。
  1993—1995年,晋江市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三法一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义务教育步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狠抓学校德育工作,各类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995年,全市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小学毕业生按服务区升学就读。
  2000年,晋江市实施两项教育改革。一是把义务教育从8年改为9年,并且采用“六三”学制;二是对晋江一中、养正中学、季延中学三所省一级达标学校实行高、初中分离,从秋季起不再招收初中生,三年后办成独立的优质高中。
  2001年,深化“教育质量年”活动,狠抓教研教改工作,在中学开展语文科“目标教学”“快速作文”、政治科“四环节”教学法等课题研究;中小学广泛开展“课课开放”,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试验方案”首期工程,创办《晋江教研》期刊。
  2001年,晋江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认真实施《晋江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围绕巩固“两基”成果,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抓改革,促发展,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2年,晋江市深入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上下协力,真抓实干,教育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推进和发展,全市有各类学校(园)740所,在校学生22.64万人,教职工总数11326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3.81亿元。
  2002年,晋江市首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纳入事业统计,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组织协调与督促跟踪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作为晋江市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操作性强、相对稳定的“一二三四”工程,确保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2003年,晋江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建立以核心校为中心的片区活动工作机制,出版《晋江课改》,成立全市教育学会,有力推进学校教育教改工作逐步规范化,课程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05年,市教育局重视课程改革工作。一是加大宣传研讨力度。邀请《福建论坛》编辑部一起进行“生命化教育”教学现场研讨交流会;出版15期《晋江课改》;开展优秀课改试卷评选活动,评出中小学课改优秀试卷285份;认真做好课改三年总结和课改成果申报,共选送34份课改优秀成果参加泉州市评选。二是加大督查力度。重点抓好课改核心校的示范带动和农村初中、基层小学的督导检查、随机听课、教学反思等工作,先后组织对25所课改核心校进行督查调研。三是推行评价制度改革。制定2005年中招改革方案,出台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意见,指导各校做好毕业生综合素质实施工作,首次实行初中毕业生各科考试成绩计分、一级达标中学招收保送生和高中新生录取等级制。永和重华中心小学获省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有6所学校被评为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市教育局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006年,市教育局开展课程改革宣传活动,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座谈会或分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理念,汇报课程改革的成效与进展。举行课堂教学开放活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家长、关工委、老友会等关心教育的社会贤达人士深入课堂听课。举办以“我与课改同行”等为主题的图片、成果展,展示各单位的课改实验成效。开展第二届“我与新课程”征文和初中教师试题创编评选活动,积极做好中学校本课程征集和报送工作。邀请有关专家、进修学校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举行课改报告会,宣讲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养正中心小学、永和重华中心小学和陈埭高登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获省分课题组的表彰。安海成功小学等5校联动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通过省级验收。毓英中心小学《关于排球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立项认定。竹园幼儿园《幼儿园早期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策略的研究》被确认省幼教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第二实小等5个课题被定为泉州市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2007年,市教育局继续抓好课程改革工作,建立片区联动的课改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重心下移,以校为本”的工作格局。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制定“以校为本、片区合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策略。召开4次小学校本课改现场会,整合学校资源,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利用《晋江经济报》、晋江电视台等媒体及时报道课改信息,浓厚课改氛围。继续办好《晋江课改》,创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简讯》。组织全市12所中学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选修课等不同专题进行认真总结并参加泉州市交流,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经验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职业教育改革
  1988年起,全县(市)所有学校继续开始由职业高中升格为职业中专,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中生,职专学制为3年。同时,职业高中继续办学,基本学制为2年。
  2006年,晋江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市职业院校(中职)推广以“校企合作,产学互动”为主要特色的台湾职业教育模式。是年,积极探究台湾职教办学模式,拓展多样化办学渠道,首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结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晋江职业中专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并列入全国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计算机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实训基地。
  2007年5月,市教育局在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隆重举行“职业技术教育成果展示会”揭幕仪式。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