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明村镇创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明村镇创建
分类号: D648
页数: 4
页码: 1386-13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1988年至1998年期间,晋江市在镇容村貌建设中采取多渠道集资、发动村民和华侨捐资等方法,加强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开展“建文明村镇、奔小康目标”等主题活动,评选“十好文明村”,并组织开展“十好文明村镇”友谊竞赛活动,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上新台阶。晋江市还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再上新水平。在此期间,安海镇、深沪镇等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集镇”,西滨镇、金井镇等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溪边、清濛、跃进等14个市级“十好文明村”涌现出来。此外,晋江市还深入开展“评星级创文明户”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破旧俗树新风。
关键词: 晋江市 文明村镇 创建活动

内容

1988—1992年,在镇容村貌建设中,各地注意发挥侨乡优势,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金井镇石圳村近两年发动村民和华侨捐资102万元用于环境建设。铺路13条4680米,修水沟4800米,填旧厕所570个。建公厕16个,并添置垃圾车1辆。美化村容,被市、县爱卫会、卫生局评为文明卫生村。各乡镇既注重抓环境规划建设,又注重加强管理。由建委牵头、抽调宣传、交通、环保、土地管理,卫生、公安等职能部门参加成立城管监察队,做好镇容村貌全面规划,并对个别违章搭盖给予查处。金井镇城建办处理非法占地盖房37座,拆“土地公”牌恢复地貌58座(处)。安海镇相应成立城建监察分队,下各村街查处违章建筑5起,清理路障8起,重点整顿市容4起,纠正处理交通违章800多人次,解决各种纠纷17人次,为社会提供一个“安定、整洁、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同时,宣传表彰石圳、高霞等13个文明村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993年,晋江市4个镇(安海、陈埭、金井、深沪)参加省委文明办组织的第二届沿海61个“亿元镇”开展创“十好”文明集镇友谊竞赛活动,同年,东石、英林也参与竞赛活动。其中,安海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3年“十好”文明集镇。1994年12月,省委文明办组织的第二届沿海61个“亿元镇”开展创“十好”文明集镇友谊竞赛活动在安海、东石两镇作示范性评估。6个参赛镇在竞赛活动中,广泛深入开展“建文明村镇、奔小康目标”主题活动,在61个竞赛对手中,分别获得第二名、第四名、第八名、十一名、十二名、十三名。1995年5月,市文明办在全市组织50个基础较好的亿元村、文明村开展“十好文明村”友谊竞赛活动,并带领参赛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到永春美岭村参观学习。全年晋江市有20个单位(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1996年,晋江市继续围绕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加大移风易俗工作力度,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组织开展创建“十好文明村镇”友谊竞赛活动,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上新台阶。在全市12条骨干道路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路活动,基本实现道路交通畅通、有序。开展村镇脏、乱、差整治工作,加快农村改水、改路、改厕进程,努力营造优美的城乡环境。安海、深沪、陈埭等镇进一步健全、充实城监、环卫等管理队伍,加强镇区秩序管理和卫生保洁工作。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逐步优化社会文明“细胞”。全年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溪边、清濛、跃进等14个市级“十好文明村”。
  1997年,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建新村的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宽裕型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实行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直单位挂钩村镇工作制度,突出抓好20个宽裕型小康建设试点村和20个旧村改造示范村的试点工作,推动宽裕型小康建设的进程。在创建“十好文明村镇”活动中,着力抓好村卫等管理队伍,加强村镇的环境整治,使村镇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强化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加大移风易俗工作力度,倡导文明新风,加快镇级公园、镇、村两级文化中心建设步伐和有线电视联网工作,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农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上新台阶。安海镇、深沪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集镇”,西滨镇、金井镇、英林镇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64个村(居)被各级评为文明村(居)。85个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
  1998年,晋江市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为重点,以贯彻落实泉州市创建文明村镇现场会精神为主线,广泛开展“镇学崇武安海、村学美岭跃进”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加强文明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分阶段实施、按能力新建、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的原则,在农村突出抓好以“五通”(通水、路、电、电视、广播)、“五改”(改水、厕、路、旧房、圈)、“三化”(硬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在集镇突出加强镇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抓好镇区管理工作,促进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再上新水平。安海镇结合实施“民心工程”,把整治村容村貌工作分为初步整治、有效整治、高标准整治三个层次,把整治工作分解到各村(居),推动整治工作的落实。西滨镇跃进村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大力推进以“五拆、六改、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取得成效。安海镇、西滨镇跃进村被泉州市确定为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评星级创文明户”活动,坚持季度评星级、年度评文明户制度,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在农村广泛开展“告别陈规陋习”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破旧俗树新风。
  1999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强文明村镇示范点和新村建设试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深入开展,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15个镇和80%以上的中心村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开展以“五通”(通水、电、路、电视、广播)、“五改”(改水、厕、路、旧房、圈)、“三化”(绿化、硬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强化集镇基础设施、镇区公园、中心绿地、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规范化轨道。全市确定4个示范镇、45个示范村和20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示范村,实行五套班子成员挂钩示范镇、示范村制度,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在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建成宽裕型小康村219个,占总村数57%。西滨镇跃进村、池店镇清濛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建设100个文明新村“精品”工程项目,并在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秀”档次;安海镇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在全国宣传的十个文明乡镇之一。开展“评星级创文明户”活动。按照法纪、计生、团结、卫生和新风“五星”标准,在全市评选表彰文明家庭100户。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74%,有线电视进村率100%,入户率35.5%。
  2000年,晋江市以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称号为新的起点,以实施文明村镇建设规范化管理为重点,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切实抓好以治理环境卫生、活跃文化生活、强化社会治安、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活动。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文明精品村工作纳入2000年为民办14件实事项目之一。确定青阳镇青阳村、池店镇华洲村、西滨镇海滨居、安海镇庵前村、磁灶镇岭畔村、龙湖镇埭头村、金井镇溜江村、深沪镇东华村、英林镇高湖村等9个村为创建文明精品村,并拨出专项资金90万元,用于扶持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市文明委制定《关于组织实施文明新村“精品”工程实事项目的意见》。市文明委领导和市委文明办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加强工作指导,并召开文明精品村创建工作专题调研会,及时交流经验、研讨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创建文明“精品”村实事项目检查验收方案》,并在12月组织检查验收。9个精品村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集中用于宣传文化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解决当地的难点问题;新建文化活动中心6个,完善原有文化活动中心3个,统一设置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和多功能文娱活动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村容村貌卫生管理制度、队伍、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逐步开展“评星级创文明户”活动,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9个精品村建设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并初步发挥典型效应,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
  2001年,按照“市抓集镇、镇抓村(居)”的工作思路,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紧密配合小城镇发展战略,在抓好安海、英林、陈埭、西滨等4个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同时,突出抓好文明精品村创建工作。在上年确定9个文明精品村项目对象的基础上,确定罗山镇福埔村、深沪镇群峰村、陈埭镇西霞村、东石镇第四社区、深沪镇东华村等5个文明精品村(社区)创建项目对象。在创建工作中,以“建设一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套农村宣传设施、建立一个村容村貌示范区域、建立一套有利于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的村规民约、寻求一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落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重点创建内容,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委文明办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抓好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协助解决实际问题。10月10日,市文明委组织人员深入陈埭镇西霞美村、龙湖镇埭头村开展文明精品村调研活动,进一步查找存在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文明精品村创建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14个文明精品村建设项目对象全年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包括市拨专项经费95万元),集中用于宣传文化设施建设、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通过抓规范评选,“五好(五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各镇参照创建文明精品村的做法和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23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点带面、推动整体的格局。
  2002年,坚持把集镇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市启动创建文明集镇竞赛活动,制定《晋江市创建文明集镇竞赛活动实施细则》,建立考评检查、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科教文化建设、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以镇带村工作为主要内容,实行分类指导、区别要求,推动各镇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创建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局面。坚持典型示范,在巩固、深化原有的14个精品村创建工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安海镇前蔡村、深沪镇运伙村、英林镇后头村、紫帽镇园坂村等4个年度文明精品村创建项目对象的创建工作,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宣传文化设施建设、移风易俗和“评星级创文明户”活动,使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全年4个新定文明精品村创建项目对象投入创建经费470万元。前蔡村投入30多万元用于硬化道路、绿化环境、拆迁旧房和建设市场、铺设排污排水管道,并动工投建设文化中心。运伙村新建公厕5座,新建、扩建道路7条、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建设文化楼、灯光球场、戏台、老人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园坂村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利用村委会旧址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配套文化设施,投入使用。晋江市培养文明精品村的做法与成效得到省、泉州市的肯定,福建省《文明大观》杂志做专题报道。
  2003年,晋江市继续组织开展创建文明集镇竞赛活动。安海、深沪2个镇被表彰为省第八届文明集镇,西滨、英林、东石、青阳等4个镇被表彰为泉州市第九届文明集镇。坚持抓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在抓好原有18个文明精品村创建工作巩固深化,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新启动7个文明精品村创建项目对象。新启动的7个文明精品村创建项目对象今年来共投入资金350多万元,集中用于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较好的示范作用。
  2004年,晋江市在巩固深化跃进村等省级文明村创建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25个市定精品村创建工作的深化,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
  2005年,晋江市着眼于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优势资源向农村辐射,促进重农、支农、扶农、为农整体效应的形成。因地制宜地组织城镇文明单位同文明村镇结成共建对子,借助城镇的优势和力量,加快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督促文明行业在创建中加大对农村窗口的建设力度,完善网络,健全功能,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督促文明单位在创建中深化城乡结对帮扶,为农村多办实事好事;督促文明学校在创建中解决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等问题。通过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城乡共荣的良好局面。
  2006年,晋江市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聚集要素,盘活资源。针对农村“脏、乱、差、散”现象,通过开展“三清六改”活动,狠抓环境卫生整治;结合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普及农村自来水工程、“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等加强对公共设施、绿化等的投入、维护和管理。全年全市50个示范村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河道两侧、村(社区)主要道路、背街小巷的垃圾,建立健全镇环卫管理机构、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和垃圾收集清运队伍,规划投资建设镇、村环境卫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全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推动实现城乡统筹和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007年,印发《晋江市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按照整治与改建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晋江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烧灰、梅塘、玉湖村被确定为全省试点村,大埔、东山村被确定为泉州市级试点村,前蔡村等18个村被确定为晋江市级试点村。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