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台湾事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8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台湾事务
分类号: D618
页数: 9
页码: 1365-17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籍台胞分布广泛,祖籍地与台湾关系密切。晋江移居台湾始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区,后向西南、西北地区延伸。改革开放后,又有少量晋江人往台湾定居。台湾移民晋江主要在青阳、安海、金井、深沪、沙塘、陈埭、仕林、衙口等地。晋江籍的社团组织以宗亲会为主,同乡会和联谊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晋江市 台湾事务

内容

一、晋江籍台胞分布
  (一)晋江移民台湾的分布
  晋江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血缘相近,语言相通,与台关系源远流长,两岸村庄城镇名称相同相似的达200多个。晋江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晋中有台、台中有晋”是晋江侨乡极富特色的人文现象。至2007年,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100多万人,居住在晋江的台胞有298户、1400多人,台属1.2万多户、5万多人。
  晋江大批有组织的移居台湾始于明末清初,有据可考的是这一时期共有37个姓氏的晋江人移居台湾,之前和之后还有其他姓氏的晋江人移居台湾。最初,移民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的沿海平原地区,如台南市、凤山县、诸罗县、淡水和鹿耳门等地。随着移民人数的激增,分布地点随之向西南、西北地区的彰化、新竹、台北、宜兰等地区延伸,并延伸至台湾东部。日本侵占台湾及相当长一段时间两岸对峙,晋江移居台湾陷于停顿。改革开放以后,又有少量的晋江人相继往台湾定居。1993年,晋江有72人往台湾定居。1994年,增至147人,为人数较多的年份。至2007年,晋江往台湾定居的人数622人。
  (二)台湾移民晋江的分布
  台湾移民晋江,规模较大的有两次,即日本侵略台湾之后和辛亥革命期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规模移居晋江。台湾移民晋江的主要立足点在青阳、安海、金井、深沪、沙塘、陈埭、仕林、衙口等地。
  1988年,在晋江台胞157户、780人,扣除石狮四镇60户、293人,晋江实有台胞97户、487人。分布在青阳镇、磁灶镇、池店乡、陈埭镇、罗山乡、龙湖镇、金井镇、深沪镇、安海镇、东石镇、永和乡和内坑乡等11个乡镇。到2007年,晋江市台胞298户、1400多人,分布在全市的6个街道、13个镇。也就是说晋江市所有的镇街道都有台胞居住。晋江全市70%以上的村居与台湾有血缘关系。
  二、社团组织
  (一)宗亲会
  宗亲会是台湾晋江籍社团组织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宗亲会的数量占台湾晋江籍社团组织的绝大部分。移居台湾的晋江人散居在台湾各地,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纷纷成立宗亲会。宗亲会有单姓,也有几个姓联宗的。
  在台湾,晋江籍的宗亲组织以姓氏及区域为基础,遍及台湾全境,如施氏,在台湾的彰化、高雄、台北、台中、台南等地都有他们的宗亲组织。有的姓氏不但有区域的宗亲会,还形成全台湾统一组织的宗亲会,如庄氏,在台湾的台南、彰化、台中等地有宗亲会,还形成全台湾的庄氏宗亲会——台湾庄严宗亲总会。
  宗亲会类似于互助团体。台南施氏宗亲会会章有序曰:“我施姓之聚族台南也,历有年所,户数之众,人口之多,不亚他姓。然其中贫富不均,富者生计裕如,无忧无顾;贫者日用不给,匪特冠婚丧祭诸事为难也,即养成子弟,亦乏经费……且有肩挑背负,就食为佣者……且有孤儿寡妇,飧飧莫计者。”“此三者,凡属行路人,犹动恻隐之心,况我同姓,其能漠然视之乎?我族诸耆老绅董之鼓舞,出资以助是举也……务使长幼咸得其所,生死各沾其惠,即我族之光荣也。”各宗亲会与台南施氏宗亲会的宗旨大同小异。
  (二)同乡会
  台湾的晋江籍同乡会组织不多,登记在册的有3个。它们与祖籍地晋江联系密切,是台湾晋江籍社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晋江籍的同乡组织,比较著名且活动较为频繁是台北市晋江同乡会。该会成立于1968年,是台湾有影响的社团组织,台北登记的晋江籍户数8000多户。台北市晋江同乡会的创会宗旨是:“同乡藉以交换工作经验,增进乡谊,团结互助,同心协力。”该会组织同乡联谊活动,与海外华侨团体联谊,开展祭祖团拜,创办会刊《晋江杂志》等事项,并把会址定在“晋江大厦”。
  高雄市泉州晋江同乡会是另一个在台湾较有影响的晋江籍社团组织。该会成立于1976年11月,会员300多人,会址设在“自有会馆”。基隆市也有晋江的同乡会组织。
  (三)联谊会
  晋江市台胞联谊会的前身叫晋江县台胞联谊小组,成立于1982年5月。1996年10月,晋江市台湾同胞联谊小组正式更名为晋江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至2007年,晋江市台胞联谊会会员1400多人。
  晋江市台胞联谊会秉承“联络、联谊、团结、服务”的宗旨,广泛联络台湾岛内及海外台湾同胞,通过牵线搭桥开展招商引资。同时接待大量到晋江探亲访友、寻根谒祖、投资求学的台胞,着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不断开拓新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联谊活动,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交往,落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热心帮助台胞解决实际困难,发挥中共和政府联系台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台胞信赖的台胞之家。
  三、人员往来
  自古以来,晋江与台湾两地关系十分密切,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交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多往少”,台胞来晋江的人数远远超过晋江人到台湾的人数。晋江人赴台湾因当时尚未“三通”主要是探亲、探病奔丧和定居。台胞来晋江为探亲访友、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经贸考察、商务贸易等等。
  1995年,晋江与台湾人员往来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年,陈埭镇后坂村南音协会应台北南音协会邀请赴台交流,两位青年企业家随福建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访问团入台考察,开始有赴台经济、文化交流。此后,入台经济、文化、学术交流的团组和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晋江与台湾交流的深入,到晋江台胞的层次发生变化,许多台湾名流政要纷纷到晋江参观访问。台湾首富蔡万霖胞弟蔡万德、台籍留美学者徐斯俭、金门红十字会主任许乃荣、著名企业家王玉云、金门县长陈水在、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金门县议长陈水木、布袋戏著名人士蔡武彰、“监察院”原“监察委员”施钟响、台湾“海军陆战队”原“副司令”“中将”张亭举、国民党中央顾问林金枝、“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施添福、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陈捷先、嘉义县议会议长侯清河、台北奥委会主席蔡辰洋、亲民党荣誉副主席钟荣吉、国民党中常委朱凤芝、台湾工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郑昭明、原台湾“警政署长”庄亨岱、致远管理学院董事长蔡清渊、台湾原“教育部部长”杨朝祥、台湾前“国策顾问”李福登等近百名台湾名流政要先后到晋江参观考察。
  四、经贸合作
  (一)台胞在晋江兴办实业
  晋江与台湾民间历史上就存在着经贸交流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逐步增多,晋江为引进台资采取一系列鼓励台胞投资的优惠措施,如建立对台贸易免税区和保税仓库,为台胞投资提供较好的厂房和用地,还集中财力、物力创造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晋江第一家台胞“三资”企业成立于1985年的晋江恒沪洋伞厂。此后,台胞企业陆陆续续落户晋江。至1990年,晋江的台资企业发展到46家,分布在晋江所属的11个乡镇,总投资额18878万多元,其中台资15744万多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晋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链配套的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晋江成为外商、港澳台同胞投资和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台湾成为晋江的第三大资金来源地。
  1991—1995年,分别有2家、19家、34家、14家和18家台资企业获批。至1995年底,晋江市累计有台资企业137家。
  1992—2007年,晋江市历年对台小额贸易总数超过10亿元人民币。至2007年,晋江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32家,投资总额63000多万美元。合同台资51032万美元,分别占晋江市总额的5.54%、5.19%和5.57%。实际开业投产的台资企业120家,台商实际到资1.80亿美元,分别占晋江市总额的4.49%和3.69%。台资企业涉及纺织服装、鞋帽、建材、雨伞、包装、养殖、食品、玩具、旅游、光电、物流等产业。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的投资较具规模。2007年,以晶蓝光电和美旗物流为代表的台商投资企业落户晋江市,填补晋江市产业的一些空白,有力地推动晋江市产业配套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台资仅次港资和菲资,成为晋江市的第三大投资。
  (二)晋江与台湾民间小额贸易
  晋江的对台小额贸易起步比较早。1992年,省政府将围头确定为“对台小额贸易交货点,是大陆地区经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对台小额贸易点。早期是以物易物在外海交易的形式,后逐渐转到地面,并以货币结算的方式,贸易货物以岛上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渔产品为主。由于围头与金门的人员及地理优势,自确定为小额贸易点后,对台小额贸易蓬勃发展,1995年高峰时,年贸易额18000万元。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大陆相继出台对台小额贸易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小额贸易的规范管理,明确对台小额贸易由过去的自由贸易形式转入规范申报入关的要求。特别是石狮海关设立缉私分局后,加强对台小额贸易的监管力度,由于当时贸易规范管理机制,小额贸易列为走私行为,晋江市的对台小额贸易自1996年以后逐年下降。直到2004年,省政府《关于研究加强台货海上快运管理问题的会议纪要》把晋江市围头确定为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后,晋江市的对台小额贸易再次兴起,并步入规范管理,业务统一由晋江市对台贸易公司申报。2007年,晋江围头码头被省外经贸厅批准为对台小额贸易口岸,被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列为对台小额贸易开放船舶吨位和交易金额限制试点口岸。是年,晋江市的对台小额贸易的年贸易额1973.8万美元,对台小额贸易成为晋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晋江围头成为大陆地区对台小额贸易的重要口岸。
  (三)晋江与台湾农业交流与合作
  1988年,晋江台湾农业交流继续加强,呈现出以下2个特点:一是优良品种引进范围不断扩大。晋江市通过民间渠道引进一大批蔬菜、水果和水产优良品种。至2007年,晋江市共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达91个,其中粮油类2个、蔬菜类63个、水果类9个、水产类17个。以台湾仙蜜果、甜杨桃、菠萝释茄、番石榴、黄瓜、白菜、花椰菜、毛豆、甲鱼、鲍鱼、鲈鱼、对虾为主的10多个名特优新品种得到大面积的开发推广。如“新红宝”西瓜个大、籽小、色艳、汁多又甜,深受大众的欢迎。金井海峡水产养殖公司自1994年投产,先后引进台湾南美白对虾、东方白玉螺、太平洋牡蛎、杂交盘鲍等10多个水产品,进行育苗开放、养殖推广,成为福建省内较大规模的台湾水产品繁殖培育基地。另一是农业科技交流不断扩大。1990年,伴随着资金和良种的引进,晋江市农业交流由过去个别、分散、自发的活动向有组织、有计划、多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农业引进由过去单纯的良种引进向技术、设备领域扩展。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有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果园草生栽培、各种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应用等;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有禽畜工厂化养殖、饲料加工生产等;在水产业方面,主要有对虾、贝类养殖与繁育、水产品深加工等;在农业设备方面,主要有节水喷灌、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等。1990—2007年,晋江共引进先进农业设备5批27台(套)。
  1996年6月,晋江市农业局举办生猪良种暨猪的人工授精新技术培训班,聘请台湾养猪专家黄政雄授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先后有福成良种畜牧场、新灵农牧公司应用此项技术,提高公猪的利用率和母猪的产仔率。
  1997年6月,台商林金台在晋江围头石菌海区开发浅海贝类养殖,筹办台商独资企业晋江市海山养殖有限公司,随后进行浅海吊养牡蛎试养和养殖台架抗台风试验,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1997年,晋江市农业局组织市、镇两级畜牧兽医干部及部分养猪场户35人参加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交易会,实地观摩台商谢招辉的厦门杰达实业有限公司展位。晋江市先后有安邦、紫宾、联兴、新灵农牧公司,金利达畜牧公司,深沪福成良种畜牧场等引进其妊娠母猪分娩床、仔猪保育床、猪人工授精器械、鸭嘴式自动饮水器、料槽、漏缝地板等,推进晋江市工厂化养猪进程。
  1998年6月,晋江市农业局举办的养猪新技术培训班,又邀请台商谢招辉来展示工厂化养猪设备,受训场户技术人员84人次。
  1998年,经台盟晋江市支部张丽卿多方联系,为晋江市群峰果林场引进台湾优良番石榴200株,长势良好。
  2000年,由晋江市人事局牵头,邀请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园系教授颜昌瑞及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果树研究所等专家来晋江市传授龙眼栽培技术,并在紫帽镇园坂村进行龙眼催花试验。
  2001年,晋江市畜牧兽医站组织养猪场户到厦门国寿种猪开发公司(台商林国志)和仙游亿松农牧公司(台商陈吉昌),引进台系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更换种猪血液,提高生猪瘦肉率。
  2002年10月,又组织部分禽蓄养殖场前往武汉考察台商包东辉的武汉台扬生物科技公司,学习生态还原系统技术。晋江磁灶儒南养鸡场引进该公司零污染畜禽饲养系统技术,达到减少鸡场臭味,提高产蛋率,鸡粪发酵生产有机肥等。
  2007年7月,台湾农会理事长刘铨忠一行实地考察晋江东石许西坑、大白山等村农地,泉州市副市长洪泽生陪同。其目的是台湾农业企业家拟在泉州选定一处农业开发用地,投资现代种养基地,用来种植名优水果、蔬菜等或开发生态休闲观光地。
  至2007年12月底,累计有台湾农业界和工商企业界,包括农业行政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10多个团组、200多人到晋江市参观考察和科技学术交流、洽谈商务。晋江市批办的台资农业企业4家,其中种植业1家、畜牧业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总投资653.2万美元,协议台资544.5万美元,实际到资530.2万美元。16家企业与台湾实施过农业开发合作,其中蔬菜种植4家、中草药种植1家、果树栽培2家、水产养殖7家、农产品加工2家。从合作方向看,水产养殖业占主导,占晋江市对台农业合作项目43.8%。从合作领域看,良种引进最多,约占合作项目总量75%;设备引进较少,约占合作项目总量12.5%。
  五、文化教育交流
  (一)文化艺术交流
  1.到晋江交流
  1988年3月,东石龙江吟社举办台湾——东石故乡情诗书画联展。此次联展展出书画作品136幅,其中台湾作品56幅。联展期间收到台湾诗友寄来的诗词2000多首,龙江吟社设立专室展览。该联展开海峡两岸文化寄来的先河。
  1989年,台湾木偶名师李天禄率队访问晋江,与晋江木偶表演艺术家李伯芬、李文炳、颜洒容等做艺术交流,并观看晋江木偶剧团的演出。
  1990年,台湾小西园剧团在团长许王率领下到晋江访问,在文化馆露天舞台与李伯芬同台演出《玉杯记》,两人的配合虽没有事先排练,但唱念科步如出一辙。
  1990年10月,台北闽南乐府理事长吕进发率团一行15人到访,在晋江侨联会议厅与晋江南音界联袂演唱。
  1992年8月,台南南声社负责人林长伦、陈启东(祖籍均为安海)访问安海雅颂南音社。
  1993—1995年,台北汉唐乐府理事长陈美娥多次到晋江访问,开展艺术交流,并延聘晋江市南音名师苏统谋为该乐府的艺术顾问。
  2004年8月,台北松山奉天宫南乐团、台北县之翠南管乐府、金门县烈屿南乐社近百人参加在安海举行的晋江市海内外南音大会唱。
  2005年9月,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到晋江,与晋江市文学界代表座谈。
  2005年10月,金门摄影家蔡显国携带40幅作品到晋江,参加泉州市第三届摄影艺术节的展出。
  2007年6月,台湾收藏家陈忠皇、王薰瑜在晋江市博物馆展出个人收藏的闽台文物200多件。
  2002—2007年,台湾谜家沈志谦、萧瑾瑜、高武煌、萧尧仁、徐添河等多次到晋江,参加“施琅杯”第二届中华灯谜锦标赛、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暨主要谜刊邀请赛、福建省第七届灯谜艺术节暨“品牌之都”国际灯谜大奖赛、福建省第八届灯谜艺术节暨“品牌之都”国际灯谜邀请赛等谜事活动。
  2.赴台交流
  2000年7月,青衣高甲戏剧团一行59人应邀赴金门商务演出,其所演出内容深受金门观众的称誉。
  2003年,陈埭民族南音社丁世彬应邀赴台湾教学。
  2005年7月,以副市长颜子鸿为团长的晋江南音代表团一行23人应邀赴台访问,在台北、彰化、宜兰等地举行“古曲清韵”音乐会,演奏尘封60余年经抢救整理的弦管过支套曲,引起轰动。晋江市灯谜协会会长伍耿怀、秘书长郑丽玲、顾问刘志峰随团访问台北、高雄等市的灯谜组织,与台湾谜家切磋谜艺。
  2006年10月,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一行12人参加泉州直航台湾澎湖文化交流代表团,交流演出与教学展示《武松打虎》《大名府》等传统剧目。
  (二)民俗文化交流
  谱牒文化交流是晋江与台湾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台北市晋江同乡会理事长王人瑞与晋江县(市)谱牒研究会建立文化交流关系。10多年来,王人瑞多次参加晋江举办的谱牒学术研讨会,并无偿赠送撰写出版的16种《王人瑞文集》。
  2003年2月,金门红十字会爱心基金会副会长许金龙率领金门考察团到晋江,许金龙向晋江市谱牒研究会赠送谱牒资料(其中许氏谱牒一部,谱牒资料软盘5片)。
  2004年10月,金门采风文化发展协会总干事叶钧培和金门县宗亲文化研究会理事肖永奇专程拜访晋江市谱牒研究会。
  2007年7月,金门县采风文化发展协会和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组团到晋江市,探讨围绕两地的五缘关系和谱牒文化交流的意义。
  至2007年,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编辑出版《晋江谱牒研究》22期、《晋江首届谱牒展览——根》画册,与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台北方正纪念堂等单位均有学术往来。10多年来,晋江市谱牒研究会接待台胞寻根140多人次,其中寻根成功40多人次,找到线索90多人次。一些台湾谱牒文化研究方面的刊物也和晋江市保持者文化交流。如由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会理事长林瑶棋和该会顾问陈炎正负责出版的季刊《台湾源流》每年如期寄赠。台北市的《闽南文化》刊物也是晋江与台湾文化交流的阵地之一。
  2007年,晋江东石举办首届“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活动,台湾布袋港蔡武彰率团参加。
  (三)宗教文化交流
  1988年,晋江与台湾宗教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深沪宝泉庵、东石嘉应庙、深沪崇真殿、安海龙山寺、金井东宫等寺庙与台湾宗教界联系密切。台湾信众经常组织进香团于农历正月初九到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1997年,8批台湾各地龙山寺信徒到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捐资助修安海龙山寺。
  1992年4月,宝泉庵应台湾学甲慈济祖宫的邀请,派出3名代表参加“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组团赴台进行宗教交流,此次参访开创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先河。此后每年不少于4个台湾宗教团体到宝泉庵参访交流。
  1992年农历九月初,台湾台北北秀峰公记慈善会一行10人到深沪崇真殿进香,并在玄天上帝神前征得俯允,分灵往台北秀峰公记会所供奉。此后双方开始互有往来。深沪崇真殿每年要接待3—5个来自台湾的宗教文化交流团。
  2002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台湾布袋嘉应庙、布袋发展促进会安天宫、八月户杞府千岁北极太子、高雄圣龙宫、杉林通天佛堂、恒春九龙宫、屏东嘉应坛等7个单位联合到东石嘉应庙进香,成为嘉应庙一大盛事。此后每年到嘉应庙进香的台湾乡亲均有三四个团队。
  金井东宫与台湾妈祖庙和宗教团体仅1999—2007年,有25次往来交流记录。
  (四)教育交流
  2006年秋,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与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建立密切的关系。致远管理学院位于台南,是一所民办综合性高等学校,创建于2000年,设立管理、人文教育和科技3大学群15个系(所),其职业教育学科系以第三产业为主。至2007年12月,致远管理学院董事长蔡清渊先后7次率团到晋江,了解学院的筹建情况,勘察学校的基建现场,参与在晋江市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专题论坛”活动。在来访人员中,还有台湾前“教育部长”杨朝祥教授、台湾知名政界人士李福登等职教专家100多人次。
  六、台湾事务管理
  (一)机构
  1.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台湾工作部)
  1991年6月,县委对台工作部改称县委台湾工作部,并加挂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1992年5月,改称晋江市委台湾工作部、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1996年6月,市委台湾工作部更名为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仍对外加挂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2004年8月,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并入市侨台外事局。
  2.市侨台外事局
  1992年5月,县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更名为侨务办公室;1996年6月,对外加挂外事办公室;2002年4月,更名为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是市政府主管侨务、外事工作的职能部门,又是市委外事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2004年8月,晋江市人民政府组建市侨台外事局,对外加挂晋江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牌子,把原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的行政职能划入。市侨台外事局内设四个科室:办公室、侨务科、台湾事务科、外事科,和四个下属事业单位:侨务旅游服务公司、乡讯社、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台湾渔民事务工作站。此机构至2007年没有变化。
  (二)涉台事务管理
  1.联络交往
  晋台交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来多往少”,台湾到晋江的人数远远超过晋江人到台湾的人数。两岸开放的最初几年里,晋江人赴台湾的只有三类:探亲、探病奔丧和定居。而台胞到晋江的则有探亲访友、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经贸考察、商务贸易等等。晋台往来在1995年取得突破。此后,晋江入台经济、文化、学术交流的团组和人数逐渐增多。
  2.身份确认
  办理晋江辖区内台籍考生申请高考加分手续;办理晋江辖区内符合的居民的籍贯变更,此项工作从2001年开始,父母一方是台籍的,其子女可由晋江籍变更为台籍;台资企业主体资格的确认申报,该项工作至2000年以后逐渐减少。
  3.救助台胞
  春节送温暖成为惯例,慰问面不断拓宽,慰问金额逐年增加,参与慰问活动的对象逐年增多;为遭遇大病大灾的台胞发放救济资金;补助老台胞。
  4.办理因公赴台手续
  办理赴台经贸考察手续;办理公职人员应邀赴台交流手续;办理参与两岸直航航运人员申请赴台手续。
  5.其他事项
  主要办理停泊点台湾居民申请延长居留期限审批手续等。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