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福利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79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社会福利事业
分类号: D632.1
页数: 4
页码: 1271-12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社会福利事业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福利机构和设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晋江市 民政工作 福利事业

内容

第一节 福利机构和设施
  一、老年福利事业
  1988年,磁灶镇党委、政府继续发动全镇企事业单位和热心福利事业的爱国侨胞捐资30多万元,兴建晋江县第一所农村社会保障性福利院——磁灶敬老院,首批入住老人19人,同时建立磁灶镇社会福利基金会,筹集福利基金17.5万元,保障该镇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开展。
  2001年,市政府拨款50万元支持池店高山亭颐年院建设,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2年,贯彻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方针,逐步改善基层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加快推进以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的星光计划建设,组织项目上报,先后为青阳镇老人活动中心等2个镇级和8个居委会、1个村级敬老院解决经费61万元,为城市基层老年人活动提供方便。
  2003年,利用上级下达的星光计划福利金,支持市、镇居委会老年综合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民政局做好项目指导、跟踪、督促和验收工作,青阳镇老人活动中心、青华居委会、莲屿居委会、青新居委会、梅山居委会、青阳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东石四居老人活动中心、陈埭四境老人活动中心、深沪东垵老人活动中心、深沪港阜老人活动中心等10个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
  2006年,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重点扶持建设万祥海峡太阳城大型养老社区、新塘芙蓉养老护理院。2007年,万祥海峡太阳城大型养老社区、新塘芙蓉养老护理院和养心园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磁灶镇福利院改扩建工程。
  二、县(市)疗养院
  1990年,县疗养院在原有精神病人疗养为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承担晋江、石狮、鲤城精神病疗养对象的治疗任务,利用有设备及技术条件,扩大向社会开放,接受自费病人,建立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福利服务机制,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道路。全年疗养病人数107人、自费精神病人数67人。
  1991年,旅菲张颜同宗会筹集40万元,支持新建疗养病区、洗衣房、车库和食堂等设施的建设。
  1992年9月,市疗养院在陈埭镇政府规划为工业区范围内的土地0.067公顷转让给民族福利厂,用于建设厂房。
  1994年,市疗养院整修病房大楼和门诊楼,面貌焕然一新。
  1996年,市疗养院完成精神病房改建规划。
  1998年,市疗养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成病房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年增添检验设备价值2.3万元,投放基础设施4.5万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向社会开放,在院病人190人。
  1999年,市疗养院投资购置1台X光机及其附属设备,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开放。
  2000年,市疗养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兴建门诊综合楼,完成门诊综合楼室内装修及周边绿化工作,增添医疗设备7万元。
  2001年,市疗养院新门诊综合楼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年住院病人213人。
  2002年,市疗养院做好市长专用资金购置医疗设备工作,添置B超、心电图等检测仪器。
  2004年,市疗养院改善住院环境,重砌院区沿河围墙,完成住院区绿化、美化。
  2007年,市疗养院增设第四病区。全年疗养病人数200多人。
  三、县(市)福利院
  1990年,县福利院安排好院民的生产和生活,投资7.6万元,购买种苗、肥料和饲料,发展饲养业和果业;开展收容遣送,收容“三无”对象231人、外流人员243人,减少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1993年,市福利院动工兴建综合服务大楼。1994年,从院情出发,利用山地搞综合开发,发展农副业,积极创收,以实业养事业,全年总收入22万元,纯利3.3万元,并从生产收入中提取2.31万元补贴院民生活,不断提高院民生活标准。
  1997年,市福利院挖掘潜力,开拓创收门路。全年产值31.8万元,比上年增长44.28%,利润5.51万元,比上年增长66.97%,院民人均年收入885.9元,比上年增长4.2%。收容遣送涉及13个省流乞人员383人次。
  1998年,市福利院进一步发掘潜力,开拓门路。全年经营收入24.7万元,利润5.5万元,院民人均年收入905元,比增2.16%;生产蔬菜1.46万千克、杂粮6548.5千克、毛豆1123千克、花生102千克、茶叶1060.5千克,肉猪出栏96头。收容遣送盲流人员252人次。
  1999年,市福利院经营收入17万元,利润7.5万元。
  2000年,市福利院配合“严打”专项斗争,收容遣送“三无”人员9862人次。
  2002年1—10月,市福利院经营收入33.14万元、其他收入24.35万元,利润5.36万元。收养院民424人次,发放零用金2.12万元。
  2003年,市福利院全年经营收入41.27万元、其他收入5.66万元,支出36.26万元。收容无家可归儿童4人、老人1人,全年收养“三无”福利对象450人。
  2007年,市福利院绿化、美化院区环境。市福利院全年经营收入上百万元。收容各类福利对象500多人。
  四、县(市)育婴院
  晋江育婴院(晋江安海育婴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生员倪人俊往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筹募资金创办。
  1990年,在院孤老、孤儿16人。
  1993年,市育婴院集资兴建宿舍4000多平方米,改善职工住宿条件。
  1995年5月,市育婴院动工翻建原有旧房,建设1幢6层综合楼,面积1382.27平方米,预算造价107万元。
  1996年,市育婴院收养社会弃婴74人,其中送社会代养29人,送还弃主10人,死亡16人,实际留院抚养19人,收养在院残童弃婴35人,孤寡老人2人。在人手少、收容任务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坚持日夜轮流值班看护制度,把收容的弃婴生活护理好。
  1997年,市育婴院收养残童弃婴35人。
  1998年,市育婴院与“110”巡警密切配合,共接收社会弃婴74人。为减轻育婴院压力,大部分弃婴均暂时托养于社会,按规定办理收养手续12人。
  1999年,市育婴院全年收容弃婴140人,其中送群众托养90人,送还弃主10人,留院抚养40人。
  2000年,市育婴院全年接收弃婴111人,送养35人,其中办理涉外送养16人,在院抚养120人;根据优先国内公民收养、适量涉外送养原则,处理好国内收养与涉外送养的关系。
  2002年,市育婴院被省民政厅评为创建文明行业满意窗口先进单位。全年接收公安系统送来的弃婴87人,其中28人往国外送养。
  2003年,市育婴院接收弃婴72人,办理国外送养26人、国内送养15人,在院110人。
  2004年,市育婴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残疾弃婴合法权益,接收弃婴68人,在院弃婴达到85人,办理涉外送养38人,国内送养23人。成立育婴院分院,配合市里打击拐卖儿童和非法抱养违法犯罪行为。
  2005年,安海新育婴院建设被列为晋江市1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并举行奠基仪式。
  2006年,新育婴院动工建设新址。
  2007年12月,举行新院竣工落成典礼,育婴院搬迁至新址办公。在院弃婴保持在110人左右。
  五、福利企业
  1988年,县福利二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350万美元,县政府发出开展向福利二厂蔡建设学习活动的决定,研究批复同意晋江县第二福利厂与香港联友实业公司合作经营福联织造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全县福利企业发展不平衡,聋哑色织布厂由于产品竞争能力差,产品大量积压;福利三厂处于半停产状态;福利二厂继续实行车间承包责任制,生产稳步发展,依靠老产品,加强计划和成本核算,利润有所增长。
  1991年,县福利二厂坚持民政福利企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改革不适用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安海聋哑色织布厂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992年12月,为便于管理和扩大厂区范围,市福利二厂与东石五居互换厂房场地。
  1994年12月10日,市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福利二厂由车间承包责任制转为租赁制,仍保留福利厂性质。福利三厂生产不景气,停产后主要实行厂房租赁。聋哑厂由于纺织行业走入低谷,市场疲软,加上设备陈旧,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生产不景气,12月10日市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其停产。
  1995年,全市社会福利企业总产值3348.37万元,上缴国家税利290.59万元,筹集福利基金61.2万元。福利二厂被评为全省工业百家明星企业之一。
  1996年,福利二厂处于市场竞争低谷,仍尽力维持,渡难关,完成产值500万元,上缴税利40万元。福利三厂由于关闭停产,主要靠厂房出租,维持残疾职工生活。挂靠福利企业增加1家,总数达到17家,全年产值4705万元。
  1997年,晋江部分福利企业在出口受减、效益滑坡情况下,仍坚持开工生产,以保障残疾职工基本生活。其中福利二厂全年工业产值265万元,缴纳税金23万元,实际亏损9万元。福利三厂、聋哑色织布厂仍依靠厂房出租,维持残疾职工生活。新挂靠福利企业2家,挂靠福利企业年产值7610万元。
  1998年,民政福利企业在面临市场剧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实行开源节流、内部挖潜,福利二厂完成产值141.7万元,上缴利税96360元。
  1999年,民政福利企业贯彻国企改革精神,实施改制。安海聋哑色织布厂根据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晋江市聋哑色织布厂职工安置和财产处理的批复》和市编办《关于撤销晋江市聋哑色织布厂的决定》精神,予以撤销,由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对厂资产评估拍卖,职工实行辞职一次性安置,55名退休人员列入机关社保,28名残疾职工实行内部退养,由市财政拨款支付退养金。福利二厂全年实际产值25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200万元。福利三厂仍实行厂房出租,收取租金维持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的生活费。
  2000年,市福利二厂产品出口产值近200万元,创税利15万元。
  至2001年,市民政局所属企业全部退出国资企业经营。
  第二节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1988年,晋江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福利彩票发行宗旨,积极发行福利彩票,投资建设和资助兴办公益福利项目。1994年,发行福利彩票40万元,筹集福利基金7.2万元。
  1996年,发行福利彩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年发行福利彩票2000万元,筹集福利基金400万元。1997年,发行福利彩票814万元,筹集福利基金162.7万元。1999年,举办1000万元赈灾福利彩票大奖组发行活动,筹集社会福利基金80多万元。
  2000年起,晋江市除国家及省上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外,自身基本没有开展活动,亦没有统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