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7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分类号: E287
页数: 4
页码: 1230-12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民兵组织根据政治、年龄和身体条件筛选成员,组建范围广泛,包括村、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兵编组适应市场经济和战时需要,发展企业民兵,优化组织结构,组建多个兵种专业分队。
关键词: 晋江市 民兵 组织建设

内容

一、民兵条件
  20世纪80年代,参加民兵组织条件发生变化。政治条件:主要看个人的“现实表现”的政策。凡个人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适龄公民,一般都可以参加民兵组织。少数犯罪分子、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满以及对亲属犯罪不能正确对待者,不准参加。对入队民兵的政治审查,主要看个人的现实表现。这样,不仅保证民兵队伍的纯洁,而且团结各阶层的群众,调动广大青壮年参加民兵的积极性。年龄条件:执行1981年中央《关于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改革》的规定,民兵年龄改为男18—35岁,基干民兵18—28岁。女民兵按基干民兵年龄条件适当选编,限定一般不超过基干民兵总数的10%。身体条件:统一执行《民兵工作条例》,要求入队民兵身无残疾和严重疾病即可,基干民兵还要有强壮的身体。
  二、组建范围
  1988年,贯彻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16字方针,注意在减少数量中保留适当的组建面。鉴于逐年压缩基干民兵数量,可能产生缩小建制、合并建制,甚至个别人口过少的贫困村取消建制的情况,人武部确定原则上组建范围不缩小,凡能保留一个基干民兵班的单位一般不撤销,个别有条件的单位还可扩大组建面,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以建立基干民兵组织。城市原有组建基干民兵组织的厂矿企业不得轻易取消。至1990年,基本达到《1985—1990年基干民兵组训规划》提出的减少基干民兵数量的要求,又保留适当的组建面。1997年后,市人武部贯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以及两级军区的指示,采取“建、并、减、压”的办法,适当压缩规模,合理调整布局:坚持以镇、建制村为主体编组基干民兵,适当扩大基干民兵组建范围,一些符合条件的新兴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科研机构的附属企业单位,只要符合组建民兵的条件,均建立民兵组织。进入21世纪后,人武部注重在行业系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民兵组织,采取独编、联编等形式组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对口专业民兵分队(相当连排建制),打破旧的编组模式和格局,并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发展。至2007年,全市383个村(居)委会都有民兵组织。
  三、民兵编组
  1986年,晋江县人武部贯彻中共中央〔1985〕22号文件精神,按照减少基干民兵数量、增加专业技术兵所占比例的规定,逐步增减,稳妥过渡。翌年,按照泉州军分区的部署组建了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在市区、乡(镇)根据需要编组分队、小队,至1990年,全县基干民兵保持原有数量不作大的调整,专业技术兵发展较快,占基干民兵总数36.87%。“八五”期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人武部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有重点有目标而又稳步地发展企业民兵,拓宽编组路子,改变企业民兵结构,增大市区民兵数量,逐步使企业民兵编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适应。1995年,全市民兵、基干民兵虽有所减少,但城市基干民兵、专业技术兵比继续。1997年,市设师、镇设团虽已全面取消,但基层村(企)编组民兵营(连)更加落实,普通民兵、基干民兵及其专业技术兵占基干民兵总数60%以上。预备役火箭炮营等兵人数增加。村级民兵治安联防队、企业民兵组织之家随经济发展,广泛建立。1997年后,市人武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九五”期间军队后备力量建设计划》和〔1997〕参联2号文件以及上级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打赢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深化民兵工作的调整改革。1998年,采取“建、并、减、压”的办法,抓好民兵编组,基本做到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编组合理。1999年,配合海防部队防卫作战需要,合理调整民兵布局,增加部队防御间隙地区的民兵数量,并实行合成组建;根据战时支前保障需要,加强沿海及沿海突出部民兵组织建设,加大海上渔民民兵的比例;根据战时守护重要目标需要,加强重点地区的民兵组织建设,将原来平均分散在建制村组建的民兵组织适当调整到交通要道和港口、码头、机场等重点地区和重要目标附近地区组建。着眼平战需要,优化民兵组织结构,组建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通信、高机、军械修理、工兵等若干个兵种专业分队,组建加农炮、工兵、迫击炮、火箭炮和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兵等专业分队,在与军事对口或近似对口的邮电、航空、交通、公路、卫生等系统,组建通信维修、电子对抗、码头装卸、航空地勤、道桥抢修、医疗救护、海上侦察、海上运输、船舶抢修、海上战勤保障等数个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兵员,占基干民兵的57.8%,其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对口专业分队占专业技术兵36.9%。同时,在编组上,根据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效益较好的特点,除坚持以大中型企业和以建制村为主编组外,民兵组织向乡镇企业拓展,采取“抓大促小,以块连散,顺流跟进、顺势调整”的方法,实行单独组建、挂靠组建和跨厂联建。对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稳定、管理完善,建立党组织的实行单独编组,并成立企业武装部。对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实行以块连散,采取挂靠乡(镇、街道)和跨厂联建的办法组建和编组,解决有兵无组织的问题。全市调整为在数干家股份制企业中单独建立民兵组织。2000年,继续在行业系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抓好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的编组,民兵布局更加合理,遂行任务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2005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军分区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人武部对民兵实战化编组进行试点。这次试点坚持以反“台独”应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实战化为背景,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吸取传统民兵整组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理顺编制体制,整合民兵力量,有效地提高民兵组织建设水平。市人武部领导带领有关人员走访基层人武部、民兵营和企业单位,摸清辖区退伍军人、预备役军官的分布及数质量情况。着重解决民兵编组有编无兵、民兵专业对口率不高、体制关系不顺畅、民兵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发挥不够等“瓶颈”问题;并着眼于反“台独”军事斗争、城市防空袭的需要,围绕战时可能担负的支援、补充和主力部队是否“进得来”、各种保障是否“供得上”、城市防空袭是否“抗得住”,形成系列编组体系,把配套的专业细化到班、到人,对基干民兵特别是未落实编制的步兵、对口专业分队的编制进行定编细化。如对民兵信息网络分队实行定人定编,按实战要求细化为网络进攻、防“黑客”、网络抢修等战斗小组的编成,并配齐配强人员,提高遂行网络信息作战任务的能力。在优化结构上,扩大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比例,增加高技术分队数量,以退伍军人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各种专业技术分队,特别是防空分队及配套队伍、国动委专业分队、应急分队,采取跨区域联合的办法进行整合互补,编组的专业对口率100%。在组织布局上,以国道、省道沿线过晋通道为“骨架”、以城区和重点目标为“支撑”,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把国动委交战、人防、政治动员、经济动员、科技动员、信息动员等支专业队伍纳入基干民兵统一编组。凡有编无兵的均撤销建制、有编少兵的缩小建制、有编多兵的扩大编制,并注重多编学历高、专业对口强、技术含量大的人员,适当放宽特殊专业人员的年龄条件等等。通过试点拟制《晋江市民兵实战化编组和管理暂得规定》,由市政府作为行政规章颁发。2006年,市人武部坚持以战时任务为牵引,以质量建设为核心,落实实战化编组要求,进一步加大民兵组织和结构调整力度。从数量上,重点抓“三个一”即基干民兵、应急分队民兵和女民兵。从结构上,进一步优化整合民兵各类队伍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突出抓好防空防卫、护路保交,海上保障、科技信息支前、反恐维稳队伍建设,尤其是“一团队”建设即海上运输、空中运输部分队的编组和组建。同年2月,市人武部在灵源街道召开预备役空军场站两个分队的成立大会。民兵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进一步合理。2007年,着眼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对民兵编组重新进行分类,并调整任务。市人武部以新的民兵分类要求,坚持按作战任务建设队伍,按作战需要定数量,按专业对口编人员,对全市民兵组织重新进行调整。
  四、干部队伍建设
  (一)专武干部
  1988年,晋江县8个乡、10个镇、1个农场(含今石狮市)配备专职人武干部若干名。1999年,经过考核调整,全市专职人武干部平均年龄34.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3%。2002年,晋江市青阳、安海、磁灶、陈埭、东石、深沪、金井、池店、罗山、内坑、龙湖、永和、英林、紫帽、西滨15个镇配备专职人武干部。2005年,区划调整后全市6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和恒安集团、凤竹集团两个大型企业均设置基层武装部,并按规定要示配备专职武装干部。
  (二)民兵干部
  20世纪80年代初,民兵干部人选由基层党组织提名并征求民兵意见后,报上一级党组织批准,由人武部正式任命。1986年,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后,仍坚持选拔思想好、身体壮、年纪轻、有文化、热爱民兵工作又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人担任民兵营(连)长。对年满35岁的民兵营(连)长和少数不适宜继续担任民兵干部的,通过整组给以调整。民兵营(连)长都同其他基层政权干部一样,享受一定的固定补贴或误工补贴。1987年,全县农村民兵营(连)长中有些党员参加村支委会。1991年民兵整组时,人武部进一步落实民兵营(连)长的政治待遇和经济补贴,在落实参加支委或村委的同时,适当改善他们的经济待遇,除保持每人每月有补贴外,每次整组、训练、征兵结束后,还给予一定数额的专项补贴。1999年,经过考核调整,民兵营(连)长平均年龄33.8岁,党员占83%,退伍军人占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0%。基层武装部长全部参加乡镇党委,民兵营(连)长全部参加村“两委”,并分别享受乡、镇和村的固定补贴。2000年,人武部结合村级换届选举,进行民兵营(连)长调整配备,落实好有关待遇。文化程度显著提高。
  五、民兵整组
  1988年,晋江县继续坚持一年一度民兵组织整顿,纯洁内部,健全组织。此后,历次民兵整组,人武部都将调整、补充基层民兵干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等,作为整顿内容,同民兵出入队工作一起进行。整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进行。这段时间,人员集中,退伍军人回乡,可以及时编入民兵组织,便于基层结合年度总结同时总结民兵工作,改选民兵干部。后来,又将民兵整组选择在2—3月、5—6月、8—9月三个时间段穿插进行。在这些不同时间进行民兵整组,既适应预编兵员的需要,又把兵役登记、预备役登记、战争动员潜力调查核对等项工作与民兵整组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整组内容: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有所侧重。但总的基本内容是抓好宣传教育,讲清民兵的性质、任务及其战略地位;总结全年的民兵工作,表彰先进;进行出队、入队、转队工作,搞好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编组;选配基层民兵干部;建立健全民兵会议、学习、训练、执勤等活动制度;集队检验基干民兵、清点武器装备;进行民兵预备役的登记统计和核对。整组方法:每年整组,上级军事领导机关都下达指示,提出任务要求。地方党委、政府结合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做出统一部署。市(县)人武部干部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分片包干,一个一个单位地检查督促;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营(连)长都在职在位,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共建单位的挂钩部队也积极协助。各单位除抓好年度整组工作外,还抓经常性的民兵组织建设,发现不纯分子,及时清理;民兵干部和预编预训对象随缺随补;退伍军人回乡后,及时编入民兵预备役;落实各种活动制度,巩固整组成果。力求做到在任何情况下,组织不散,建制不乱,活动不停,指挥不断。1988年,全县民兵组织继续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16字方针进行整组,合理分配民兵编组数量。1992年,贯彻总参谋部《关于在新时期加强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几个问题》要求,将“减少数量”改为“控制数量”,进一步压缩民兵规模。至1995年,市内基干民兵数量减少约三分之一。1998年,贯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对全市基干民兵结构、布局进行调整,加强民兵专业分队和应急分队建设。对有条件组成民兵队伍的企事业单位上门做工作,扩大民兵组建范围,完成地炮、高炮、高机、通信、侦察、工兵等分队组建。2002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联系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和民兵工作实际,在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探索党管武装的新途径,企业民兵、预备役工作与企业改革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善企业民兵管理制度。2005年,贯彻总参谋部《关于调整民兵组织的意见》,民兵组织又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民兵数量稳中有降。2007年起,民兵组织建设突出抓好实战化编组,坚持“按作战任务建队伍,按作战需求定数量”的原则调整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突出海上分队、防空分队及抢修分队建设,提高专业技术兵比例。在组织布局上,实行三个转移:即向沿海一线转移、向交通枢纽转移、向重要防卫目标转移。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