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老区建设促进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705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老区建设促进会
分类号: C912.2
页数: 5
页码: 1136-114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重要会议和主要活动,包括宣传活动、调查研究、扶贫等。
关键词: 晋江市 群众团体 社会组织

内容

第一节 组织机构
  晋江是福建省重点革命老区县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江人民从1927年开始,坚持22年的革命斗争,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终于迎来解放,建立人民政权,享有“红旗不倒”的赞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晋江革命老区遍及全市13个镇(街道)、人口20多万,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基点镇2个(内坑、安海简称“老区镇”)、革命老区革命基点村(居)92个(其中建制村(居)52个、自然村40个简称老区镇)。有81名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的生命,有“五老”人员(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和老苏区乡干部)1083人。
  1995年11月16日,经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并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第一届理事会名单。2005年12月,组成第二届理事会。
  第二节 重要会议
  一、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
  1995年11月16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市政府举行。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市有关部门领导及部分离退休干部110多人。市民政局领导宣读“关于同意成立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批复”。市领导向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授印授牌。大会通过《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章程》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洪肇服在会上作工作报告。
  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
  2005年12月2日上午,晋江市召开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参加会议250多人。大会由市委副书记丁聪枝主持,市老促会会长洪肇服做题为《情系革命老区,尽心竭力奉献》的报告。会议宣布市老促会第二届理事成员99人。宣读《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表彰先进集体18个,先进工作者28人。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宣传活动
  1995年,市老促会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老区。召开各种会议,宣传贯彻上级党和政府关于老区工作的指示、方针、政策,反复学习宣传,鼓舞人心,激发建设老区热情。
  1997年5月7日,市老促会参与在安海镇举行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武装攻打安海与挺进安南永地区50周年纪念大会,邀请当时担任总指挥的老领导许集美在会上作报告,介绍“攻打安海”斗争历程。在市老促会的倡议下,“七一”前夕,市宣传文化部门、市民政局等在内坑镇砌坑革命基点村举行“庆七一,迎回归”和
  “忆传统、促发展”为主题的“五老”代表座谈会。
  1998年,市老促会将内坑镇的下村、安海镇的仁寿和东石镇的塔头刘3个革命基点村,作为“三下乡”的点,于“七一”前夕,分别深入上述3个基点村开展活动。
  1999年国庆节,市民政局和市老促会召开全市革命“五老”代表庆祝建国50周年座谈会。
  2001年“七一”前夕,市老促会在内坑镇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暨内坑地区党组织建立70周年和《内坑烽火》赠书大会,在英林镇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座谈会暨《沿海风云》革命史册赠书仪式。同年,在市老促会积极倡议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到革命基点村开展多次“三下乡活动”。
  2003年“七一”期间,市老促会和各镇分会、联络组配合镇党委、政府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活动。2006年“七一”前夕,市镇老促会分会,联络组参加市镇举办纪念建党85周年暨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参观学习长征70周年书画摄影展览。
  2004年1月13—15日,市老促会与市民政局、市团委联合组织到深沪镇运伙村、科任村,灵源街道办事处林口村等老区村开展“三下乡”活动。5月1日,在英林埔顶寮举行“沿海区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在老区建立晋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英烈堂、内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室、金井烈士陵园和纪念室、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纪念室、砌坑村革命斗争纪念室、运伙烈士陵园等。市委宣传部把该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党团员、干部职工、师生参观学习。
  2005年,市老促会协同市党史部门组织、征集、编辑出版《晋江党史资料》《内坑烽火》《沿海风云》及英林镇港塔村、东石镇塔头村、内坑镇砌坑村、金井镇塘东村等革命斗争史册。12月,市老促会编印《情系革命老区——晋江市老促会成立10周年纪念特刊》。
  2007年,市老促会创办《晋江老区建设》,每季度1期,全年出版4期。同年,市老促会参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的布馆工作。纪念馆于12月7日正式开馆。
  二、调查研究
  1995—2007年,市老促会撰写各类调查报告110多份,项目建设建议60多份。
  2000年,市委、市政府及时地把加快老区建设列入“三讲”教育的整改内容。市委,市政府提出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并下发《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区工作的意见》。2001年7月,市委、市政府针对部分经济相对薄弱的老区村的情况,下发《关于加强整顿和扶持相对薄弱村工作的决定》,把13个老区村列入全市30个相对薄弱村,着力加强整顿和扶持,要求在3年内,根本改善薄弱村的基本面貌。同年,市政府又下发《关于印发晋江市未通硬化公路建制村、革命老区村铺设水泥路面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用2—3年时间完成铺设老区基点村水泥路面的目标,并确定老区村铺设四级以上通村水泥路面,市财政每平方米补贴15元。
  2002年初,市老促会组织走访调研紫帽镇紫星村的白窟后和虎头岭。引起高度重视,把这2个老区基点村定性为“经济薄弱村”,并作为扶持的重点。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2006年1期50个建设新农村示范点中,老区村占9个,其中龙湖镇烧灰村、内坑镇砌坑村又是泉州市挂钩支持的示范村。
  2007年1月11日,市委书记杨益民、市长李建辉等领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石镇坑园革命基点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对加快该村发展提出7项帮扶措施,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110万元支持修建环村路、老人活动中心和村容村貌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市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农业局负责实施,投入资金240万元;实施亮化工程,由市电力公司提供路灯,镇政府负责安装费用;将村办小学纳入公办学校管理,由市教育局负责解决相关问题。泉州市老促会也下拨1万元支持。11月,市老促会领导到该村检查现场办公落实情况。对该村仍存在的困难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又增拨50万元。使各建设项目全部落实。
  2007年5月18日,市民政局与老促会共同召开的老区工作研讨会上,市老促会建议召开老建委成员会议,并提议各成员单位必须结合自身职能提出扶持老区村建设具体意见。综合各部门的具体措施,制定出台《晋江市扶持革命老区村建设三年规划》,并下发《关于实行各成员单位挂钩帮扶部分老区村责任制的
  通知》,安排市老建委各成员单位挂钩经济欠发达的23个老区村,其中市老促会、老区办联合挂钩5个老区村。
  三、办实事
  1997年,市老促会和安海镇老促分会到后桥、上岭等5个老区村进行调研,并向镇领导汇报,得到镇党政领导重视,拨出70多万元专款,支持这5个老区基点村推动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这“五通”建设进程,重点推进道路、水利、学校修建等项目。1998年,安海分会领导成员在副会长郑秀治带领下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仁寿村进行重点调查。该村有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建的1.5千米沙土路,急需拓宽改造。镇分会向镇党政领导汇报后,镇党委同意立项作为当年重中之重项目优先安排,当年动工修建,于1999年初即竣工交付使用。工程总投资130万元,除市老促会赞助7万元外,其余均由镇财政承担。
  2000年,市老促会拨款43万元,支持16个基点村修建公路11条、长12623米,促进老区交通建设。
  2001年,全市共铺设老区村水泥路14条、长15千米。全部完成老区村供电系统低压电网改造。市老促会拨出资金66万元支持老区“五通”建设。
  2002年,市老建委拨款115万元,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铺设水泥路24条、长28271米,修建海堤、溪岸、引水渠4处,砌石护坡3100米。以及机耕路、水利配套设施等项目。
  2004年,市老促会配合市老建委、民政局、财政局、老区办深入到9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39个老区村,进行调查勘察,落实“五通”建设项目。市直有关部门先后拨款115.6万元,省、泉州市老区办拨款18.5万元,支持基点村建设水泥路22条、长22.4千米,机耕路2条、长1.48千米,溪岸1条、长100多米,水沟1条,机井4个,以及桥梁等。
  2005年,市老促会配合民政局、财政局老区办深入13镇(街道)47个基点村,调查勘察,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财政拨款130万元,省扶贫资金13万元,支持基点村建水泥路34条、长18.15千米,机井2个及配套自来水设施,涵洞2个750米,桥梁1个,中小学教室配套设施等。
  2006年,11个镇(街道)、42个革命基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财政拨款137万元,修水泥路24条长13865米,桥梁3座、涵洞1个350米,机耕路1条600米,护坡砌石溪岸3条、1000米,还有小学基建、教学设备项目4个,建老人活动中心4个,整治革命园(室)2个。
  2007年,市老促会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相对困难老区村。在加强老区扶建资金方面,市财政局下拨专项资金222万元,扶持40个老区村的道路、学校、水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其中投入101万元扶持24个村修建水泥道路13.7千米,投入14万元扶持3个村修建水利设施,投入19万元扶持4个村修建学校,投入88万元扶持9个村修建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至2007年,全市老区“五通”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共铺设水泥路238千米,所有老区村全部通水泥路,老区自然村也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全面启动“光亮工程”项目,为所有老区村安装路灯。所有老区村都通电话和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电话5—6万部、电视入户率72.28%。老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四、经济结构调整
  1995年起,市老促会根据老区村95%以上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经济发展较滞后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引导他们改变观念,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发展多种经济,实行综合开发,推广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现代农业。
  1998年,市政府将龙眼低产改造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拨出专款,成立领导组,组织一批农技人员抓点带面,实施龙眼低改工程。市老促会抓住这个机会,积极配合,与老区办一起,投入一定资金,聘请农技人员在安海镇的仁寿和内坑镇的下村2个老区村抓龙眼低改工作。
  2000年,市老促会配合内坑分会和深沪镇联络组帮助内坑镇长埔村和深沪镇运伙村发展多种经营。运伙村在瓜果栽培中,立足现代农业科技,建立果树科技组,引进高品质良种,在沙滩种柑橘,在果园中套种瓜果,搞南瓜与西瓜杂交等,建立“公司加农户”果林场。长埔村采用公司加农户形式,投资20多万元,建标准化孵化房和饲养放养场,种植1亩多(0.07公顷)饲养草,引进8台孵化机,饲养母鸭200只,1万多只正番鸭(存栏数)。既收购群众番鸭蛋,提供群众鸭苗,又供应市场食用鸭,增加群众收入。
  2002年,安海镇老促分会帮助仁寿后桥村统一向村民租赁土地9.33公顷,承包给漳浦县菜农种植良种西瓜、马铃薯等蔬菜,增加农民收入。上安村果树专业户联合台商和同安县果树专业户,向该村承包土地18.67公顷,投资48万元,引进南洋杨桃、泰国象牙芒果、台湾青藻珍珠莲等良种。紫帽镇霞茂村,建设蔬菜大棚20个,每棚120平方米,种植反季节蔬菜,镇、村拨款支持大棚材料和购买良种。
  2004年初,市、镇老促会召开分会、联络组负责人会议,学习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会后,会同市老区办和各镇分会、联络组到基点村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内坑镇砌坑村计划建设133.33公顷国家立项的农业开发节水示范项目,经过调研后,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提出建议,市政府批准立项。2003年深沪镇运伙基点村由专业队租赁耕地33.33公顷,成立绿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外商合股投资50多万元,种植红萝卜11.33公顷,白萝卜6.7公顷,获得好收成。扣除投资及工本费,盈利10多万元。2004年扩大规模,租赁耕地133.33公顷,除本镇外,还延伸到金井镇丙洲、胡厝,东石镇大房等村耕地,栽种黄葱6.7公顷、红萝卜80公顷、菜头及西瓜、马铃薯等,不但复耕荒地,而且胡萝卜加工成品出口创汇,经济效益高。同时安排农村劳动力出路,该公司拥有固定职工200多人,季节工400—500人,并解决30多户三峡移民就业。东石镇坑园基点村规划建设两横两纵道路,发展蔬菜生产。为解决引水灌溉问题,发动村民挖2个水池(容量10640平方米)蓄水,给承包专业户养鱼(每年租金5100元),并可引水灌溉10公顷蔬菜基地。市老促会还邀请果树专家到金井镇阳光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支持发展果树生产。2004年,紫帽镇霞茂基点村专业大户吴炳川承包13.33公顷耕地,准备在秋收后试种马铃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市老促会配合泉州市扶贫协会到霞茂村现场勘察调研,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16.67公顷,市农业局投资5万元,支持马铃薯生产,并且聘请泉州市农科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2005年起,市老促会帮助紫帽镇下茂村专业户建设蔬菜大棚20个(每棚120平方米),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扶持种植13.33公顷马铃薯。还扶持内坑、安海镇老区村发展食用菌和禽畜生产。同时,极引导老区村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构建以农村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如内坑镇砌坑村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羽绒、畜牧两大产业,大力扶持金景综合农场等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省重点项目福建省安泰建材实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的道路。盘活土地,开发工业区,村民集资办厂,并组织劳力走出家门赴全国各地搞经营、贸易。龙湖镇烧灰村坚持以发展服装织造业为主,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努力打造综合型织造强村,取得很大成效。市老促会还把科技进村入户,帮助老区人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重要一项工作来抓,经常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当年,为使科技进村入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市老促会专门成立科技组,制定科技进村入户计划:抓1个示范点,2个绿色基地、举办4期科技培训班。经与紫帽镇紫星基点村两委商定,将紫星村作为科技进村入户示范点。紫星原是著名的果林村,盛产龙眼、杨梅、余甘、柿子、梨等果树。由于空气污染及放松管理,龙眼落花落果严重,逐年减产减收。其他果树产量也很低。为着手调整果树生产结构,改低产为高产。从杨梅改造入手,引进一些果树新品种,调整该村果树品种结构,对1000多株土杨梅,高接换种成大果型东魁杨梅,引进台湾青花梨、台湾甜杨桃、日本甜柿、台湾贵纪杧果等果树新品种。2个绿色基地,永和镇力争村13.33公顷玉米基地和深沪镇运伙村的133.33公顷胡萝卜基地。2个绿色基地得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聘请农技人员作技术指导,认真加强田间管理。玉米获得好收成,每公顷产鲜玉米穗93.33千克。运伙外向型胡萝卜生产基地,除聘请厦门进出口公司经理、博士生蔡少峰任技术员,市老促会也聘请本市农技人员去帮助总结提高。133.33公顷胡萝卜也获得好收成,每公顷产值超过333.33元。还先后在永和力争、深沪运伙、紫帽紫星3个基点村及内坑镇分别举办玉米、胡萝卜、果树食用菌4期科技培训班,参加人员415人。组织永和镇村干部、老农、农技员等参观学习紫帽镇霞茂村水果、玉米生产技术。还在紫帽村建设3个小型沼气池,为农户煮饭、照明、洗澡提供新能源、并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沼气液有机肥,畜禽排泄物经沼气池高温杀菌,为人畜创造健康生活环境,是一举三得惠民的工程。市科技部门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组织实施扶持老区农业科技示范项目50多个,取得良好的成效。
  五、关心“五老”生活
  1998年1月始,晋江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低保政策,保障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提高到250元。
  1999年7月始,晋江市再次率先实行“五老”人员〔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员、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包括老赤卫队员)〕定补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定期补助标准。2005年,对无依无靠“五老”人员每人每月定补标准从325元提高到340元(其中镇级负担20元),其他革命“五老”人员每人每月定补标准从246元提高到259元(其中镇级负担20元),2002—2005年,全市“五老”人员定期补助总金额379.17万元。并对80岁以上“五老”人员每人每年补助500元,用于医疗费用。2003—2005年,全市高龄“五老”人员共补贴21.45万元。市老促会经常深入调查了解“五老”人员生活、健康状况,对“五老”人员和遗孀家庭生活困难、病灾、住房困难等问题,建议市民政局、老区办给予临时补助。2002—2005年,全市发放临时补助款55.58万元。其中重点扶持建房8户、12.3万元,特困“五老”42人补贴4.2万元。2003—2005年春节,泉州市慰问晋江“五老”人员157人次计7.6万元。晋江市、镇共慰问“五老”人员1346次、316750元。
  2006年,晋江市再次为“五老”人员提高补助标准,无依无靠“五老”人员每月由370元提高到389元,一般“五老”人员从279元提高到292元,全市“五老”人员高龄补助154人,每人500元,共2.7万元。特困48人,每人补助1000元,共4.8万元。
  2007年,全市老区低保对象1668户、4440人,低保率2.5%,高于全市2%左右的平均水平。2006年晋江开始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老区村覆盖率100%,参合率87.56%。全市老区村还普遍建立“爱心慈善援助站”。在“五老”人员的生活保障方面,2007年4月。市政府下发《关于提高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落实省、泉州市有关提高补助标准的文件,从2006年1月1日起,无依无靠人员提高30元/月,其他人员提高20元/月;落实市政府制定的自然增长机制,从2007年1月1日起,分别提高22元/月和15元/月。“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金分别超过省定标准的88%和118%。2007年,无依无靠人员441元/月(省定标准235元/月),其他人员327元/月(省定标准150元/月)。
  六、改善工作条件
  1995年始,市老促会就十分重视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努力改善工作条件。2005年换届选举时,充实新生力量,建立第二届理事会。
  2006年,市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洪肇服、施性镜因年龄偏高,建议聘任为创会会长,由施并章(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担任会长,张景锻(原市政协副主席)担任常务副会长;逐年增加老区建设资金投入;增加市老促会办公经费,并纳入市财政当年预算;同意购置车辆一辆,拨款装修办公室及添置办公设备。
  2007年1月19日,市老促会召开2006年年会,回顾2006年工作提出2007年工作思路。同时正式宣布市委决定,洪肇服、施性镜为创会会长,施并章担任会长,张景锻为常务副会长,许清源、苏军、许猛义、陈文敬、陈扶西为副会长,陈扶西兼任秘书长。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