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6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分类号: C923
页数: 6
页码: 1107-11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县)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活动。自1960年成立以来,红十字会一直致力于开展卫生救护、协助安置难民等公益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7年复会后,基层红十字组织逐渐建立。市红十字会先后被授予全国红十字会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系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获得全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主要活动包括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传播人道主义精神等。
关键词: 人口 关系 计划生育 晋江市

内容

一、县(市)红十字会
  1960年3月,县红十字会成立。同年,开展多次卫生救护活动,并协助有关部门护送和安置印尼排华的难民。“文化大革命”中,红十字会停止活动。1987年9月,复会,核定编制1人,挂靠在卫生局。1988—1991年,全县卫生、民政系统基层单位相继建立红十字组织。1994年,成立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2000年5月,成立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委员会,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市)级红十字志愿工作者组织。2007年5月14日,市委编办发出《关于调整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市红十字会由市卫生局代管调整为由市政府领导联系,机构规格确定为相当副科级。会长由市政府有关领导兼任。
  二、基层红十字组织
  1988年9月27日,县红十字会下发《关于成立晋江县磁灶镇红十字会的批复》,批准成立全县第一个基层红十字组织。1989年5月6日至1991年3月1日,全县所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相继成立红十字会。1990年2月28日,县实验小学成立全县第一个青少年红十字会。1992年9月22日,经省红十字会批准,晋江市三欧重顺、倚丽服装厂成为挂名省红十字会的经济实体。1998年11月25日,成立市红十字会东石港联络处。至2007年,全市基层红十字组织33个,会员15497人,红十字志愿者4000多人。市红十字会先后被授予全国红十字会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系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获得全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节 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7年12月26日,晋江县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青阳召开。65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选举产生33名理事组成县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7人。副县长吴良良任会长。
  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8日,县红十字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青阳召开。82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审议通过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51名理事组成县红十字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8人,另聘请名誉会长2人,名誉副会长1人。副县长郑建树任会长。
  三、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93年1月5日,市红十字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市区召开。93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审议通过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传达国务委员李铁映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重要讲话,选举产生64名理事组成县红十字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8人,另聘请名誉会长3人,名誉副会长2人,新闻理事4人,法律顾问1人。副市长郑建树、黄希敏、王远东先后任会长。
  四、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98年5月8日,市红十字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安海镇区召开。128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审议通过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68名理事组成县红十字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8人,聘请名誉会长3人,名誉副会长2人,新闻理事5人,法律顾问1人。副市长陈健清、王庆芬、曾献礼先后任会长。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宣传与培训
  (一)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
  1988—2007年,每年“5·8”世界红十字纪念日活动期间,县(市)红十字会开展“红十字博爱周”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登山比赛、灯谜竞猜、文娱联欢晚会,组织红十字志愿者舞狮队、南音社在市区大剧院广场进
  行义演,红十字志愿者义诊队在市区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宣传红十字基本知识,积极传播红十字公益理念;各基层红十字组织在当地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努力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
  (二)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市红十字会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30000多份,《红十字会普法手册》3000本,分发到全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和团体会员单位。1996年4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副主席郝诒纯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执法检查组,检查晋江市红十字会法贯彻情况。
  (三)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1991—1993年,县(市)红十字会举办《爱在侨乡》红十字会活动摄影展览,参观者30000多人次;1993年9月,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爱的奉献》纪实电视录像片,在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收到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1993年1月,通过聘任新闻理事,建立一支通讯报道队伍。2006年,与《晋江经济报》联合举办5次“社区直通车”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农村开展无偿献血、防治“非典”、艾滋病和结核病等知识宣传,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94—2007年,组织基层红十字会征订《中国红十字报》《博爱》等杂志,保证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人手一份“一报一刊”。2007年6月,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协会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
  (四)卫生救护培训
  为适应群众性的现场急救,普及初级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1992年以来,市(县)红十字会先后举办23期卫生救护训练班,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为市(县)、镇、村三级的30个医疗单位培训社区康复和现场急救人才,并在学校和电力、机动车驾驶员行业中,开展现场卫生救护培训,培训来自全市各行业的2000多名卫生急救员。成立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开展送医送药、抢救危重病人等急救工作,1991年,该中心被中国红十字总会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在围头、东石、深沪等3个开放性港口建立红十字会台胞急救站,为台胞做好海上卫生救护工作。全市救护网络不断趋于完善。此外,市红十字会开展各种救护培训活动,与晋江经济报社联合举办多期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班,公开报名方式与电话,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群众免费传授急救技能。
  二、社会救助
  (一)扶残助残
  1989—1992年,县红十字会先后投入20多万元,帮助晋江县(市)精神病患者设立开放性管理设施和为聋哑儿引进先进的语言、听力康复设备,配合市医院开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二)扶危济困
  1996年始,安海镇飨保堂慈善会红十字会定期向社会上孤寡病残特困户进行救助;为148名70岁以上老寿星拜年,并开设义诊处,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赞扬。1999—2005年,市红十字会东石港联络处发动会员和志愿者开展募捐,为意外身亡的外地“打工仔”和身患先天心脏病的一名社会弃婴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市红十字会创新救助模式,为爱心企业与散居在社会上的特困户搭建救助平台,先后筹集80多万元救助贫、病、灾等困难群体。
  (三)博爱助学
  2004年5月,市红十字会开展“博爱助学”,为英林镇外来工子弟学校募集学习用品和教学用具价值10
  万多元。2005年12月,在市红十字会和安溪县红十字会的牵线下,晋江市恢斋中心小学校董会到安溪尚卿中心小学,向该校捐助学生课桌椅350套,助学款3万元。活动中,双方辅导员在两地红十字会的见证下,就共建“爱心学校”举行“手拉手”签约仪式。
  (四)红十字博爱送万家
  1999—2007年,市红十字会连续9年在元旦、春节期间,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全市投入52万多元救助款物,为1000多户贫困家庭送去红十字的温暖。
  三、募捐救灾
  (一)参与灾害救助
  1993年2月16日和6月19日,晋江市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市红十字会及时把救灾物资分发到灾民手中。1994年8月间,省红十字会下拨2批香港红十字会捐赠的50箱运动鞋和赈灾粮款及救灾品,市红十字会均及时发给灾民。1995年7月31日,晋江市遭受4号强热带风暴的袭击,省红十字会下拨“晶安”消毒剂5件、喷雾器12台等。市红十字会及时将救灾物资发到灾区,受益845人。1996年8月2日,晋江市受8号台风的强烈袭击,又逢天文大潮,沿海水位暴涨,造成海堤多处缺口,盐田、农作物及工厂受淹。市红会立即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并迅速向省红十字会电传受灾情况。2004年8月,晋江市遭受“艾利”台风袭击,市红十字会深入灾区了解实情,并迅速上报省红十字会。在第一时间将省红十字会下发的方便面300箱、棉被50床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特困人群手中。1988—2007年,县(市)红十字会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药品、食品、鞋、棉被、大米和毛衣等救灾物资价值共计80多万元。
  (二)募捐救灾
  1998年9月,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情紧紧牵动着广大红十字会会员的心,全市募集救灾款物总价值28.17万元,支援灾区。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6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市红十字会本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按照国际红十字会基本原则,立即开展募捐救灾活动;募集救灾款35万元,支援台湾地震受灾同胞。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给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灾情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按照上级红十字会的统一部署,2005年1月4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红十字会发出《倡议书》,在全市开展以“汇聚人道力量,彰显八闽爱心”为主题的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赈灾活动,在1个月里,市红十字会共募集到救灾款414280.9元,并及时汇到上级红十字会支援灾区。1988—2007年,县(市)红十字会开展援助福建省内灾害地区、宁夏、浙江温州等灾区捐款活动,募集救灾善款500多万元支援灾区。
  四、志愿服务
  2000年5月8日,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委员会成立。同年,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协会。2007年,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协会按照“分类招募、属地管理、统一标识”的原则,注意吸纳热心红十字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志愿者,不断规范志愿者管理。成立无偿献血、生命关怀、募捐救灾、义诊救护、人道传播、学校工作、两岸事务7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建立8个基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活动站,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活动有序。2000—2007年,组织红十字志愿者深入镇村社区,开展40多场社区服务活动,义诊义医7000多人次,无偿送药38000多元,募集并发放扶贫助残救灾款538422元。在19个街道(镇)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和义诊活动,对全市白内障患者,听力残疾患者,肢体残疾人,进行诊断登记并免费体检;对散居在社会上的残疾人、贫困学生、重病灾户等弱势群体开展扶贫救急活动,为100多个特困家庭送去救助款30多万元。2007年,组织开展3次“情系外来工,送医送温暖”活动,为到晋江务工的外来工子弟送医送药,嘘寒问暖。
  五、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赋予的工作职责,市红十字会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表彰工作。1996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公民无偿献血活动。同年,晋江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同时,拓展无偿献血工作,率先在泉州市创建街头无偿献血固定点,开展每月一次的街头无偿献血活动。利用“5·8”世界红十字纪念日和“6·14”世界献血者日等契机,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普知识,开展志愿者征募工作。2006年3月28日,红十字志愿者张少艺远赴福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市红十字会随行人员的精心护理与照顾下,实现捐髓救人的心愿,成为晋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泉州市第一名女性捐献者。献血人数逐年增加,至2007年,54707人自愿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1人获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3人获得金质奖,1人获得银质奖,10人获铜质奖。2000年以来,全市临床医疗用血实现100%来自无偿献血,并连续6年被授予“福建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六、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一)发展红十字青少年会员
  1994年,晋江市成立市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引导各校红十字会围绕创建全国红十字会工作模范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至2007年,红十字青年少年会员3400多人。
  (二)做好人道精神传播
  1994—2007年,市红十字会广泛利用学校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绘画、作文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红十字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使红十字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普及初级卫生救护知识
  1994—2007年,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讲师团都到各校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学生掌握更多的救护技能,增强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与团市委等联合开展少年军校夏令营,通过救护知识讲座、争创“保健章”中队主题会、“自救、自护”争章主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救护包扎竞赛、红会知识宣传,让小营员们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本领。
  (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2000—2007年,市红十字会开展“一对一”帮困助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对单亲学生、特殊学生、孤儿等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完成学业。侨声中学红十字会开展“学生捐一日零花钱,老师捐一日工资”主题活动,把募捐的善款用于帮助学校内的贫困学生。组织青少年开展“三定一包”服务活动,按期到服务对象家中进行生活服务,清扫环村公路和老人会等公共场所。
  七、台湾事务服务
  (一)为两岸同胞寻亲
  自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市红十字会热心为两岸离散同胞牵线搭桥,寻找亲人。1988—1996年,接收国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转来的寻亲函120多件,为两岸同胞找到亲人52件,众多分离骨肉得以团聚。
  (二)为遇难同胞善后
  1998年5月25日,市红十字会带领黄姓遇难者的家属,以红十字会的名义,由塔头乘渔船直航金门新
  湖渔港,料理黄姓遇难者善后工作,受到金门红十字组织的热情支持与接待,完成首次由晋江直赴金门处理海难事件的人道直航工作。其后,市红十字会先后为两岸8名遇难同胞处理善后,得到遇难者家属的赞誉。当台湾同胞遇险遭难时,市红十字会同样积极伸出援助之手。1991年12月,县红十字会为落水身亡的台湾国民党唐姓士兵实施“海上送尸”方案;1996年1月,市红十字会为台湾高雄籍“成满发”号渔船3名罹难船员处理善后事宜。1998年10月,市红十字会对因火灾沉没的台轮“宏正福”号、“银波12号”两艘渔船的11名台胞进行慰问,赠送衣物和生活用品,根据台胞要求,为其提供见证书,并及时与金门红十字组织完成交接作业。离别之时,台胞向市红十字会赠送“突险风度高,同胞情谊浓”的锦旗,感谢红十字会的人道之举。
  (三)沟通两岸的桥梁
  1988—2007年,县(市)红十字会通过与台湾、金门红十字组织等多方联系,索回被扣的晋江县(市)渔船30多艘,挽回经济损失250多万元,帮助150多名遇险及因各种原因滞留金门的大陆渔民安全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1993年4月28日,协同泉州市红十字会在围头码头完成7名在金门海面遇难的惠安渔民的交接,这是晋江市红十字会与金门红十字会的首次正式接触。金门红十字会负责人许乃荣、秘书李清山代表金门红十字会和渔会,向泉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范金阶、姚嘉母,晋江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朱金锭、陈碧理等送交获救渔民名单,并签署交接书。
  (四)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
  2006—2007年,晋江、金门红十字组织紧密配合,连续2年分别在两地举办“晋江—金门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成为两地青少年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良好平台。
  (五)开展敦亲交流活动
  1998年9月,金门红十字会敦亲访问团暨第二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金马工商考察团一行18人,在金门红十字会会长王水彰的带领下,到晋江参观交流红十字会工作,并了解投资环境和向金门供水方案,首开晋江与金门红十字会组团互访之先河。2000—2007年,市红十字会接待台北、高雄、金门、马祖等18个红十字会代表团到访。
  第九章 慈善总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理事会
  2002年12月18日,晋江市首届慈善总会理事会成立,理事会为总会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有成员单位和个人253个,会长和副会长32人,会长由许连捷担任。理事会每届任期5年,必要时可适当提前或延期,可连选连任。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1次会议,特殊情况可采取通讯形式召开。2007年12月18日,第二届理事会换届成立,成员单位和个人386个,会长和副会长48人。
  二、监事会
  晋江市慈善总会设立监事会。监事会设监事长1人,副监事长、监事若干人。组成人员由慈善总会与业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